谭延闿楷书代表作品,沈尹默的书法有没有俗的成分?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沈伊默的书法有没有俗的成分?”沈伊默(1883-1971)先生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陕西。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特殊的地位,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这些新文化干将并肩作战,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沈伊默先生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笔耕不辍,临摹历代书法作品,积累了丰厚的艺术功底,在书法领域,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绩,2000年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
作为书法家的沈伊默先生,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帖学。这是他与新文化运动干将都不一样的地方。
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没有一个像沈伊默这样崇尚帖学,他们各有各的书法观。
例如,钱玄同学的是隶书,鲁迅的书法跳出了帖学框架,李大钊的书法有自己的新意,胡适是不按传统书法写字的,刘半农的魏碑造诣很不错的。陈独秀是反传统帖学的。因此,很早就批评沈伊默的书法“其俗在骨”。
在沈伊默那个社会变化急骤的时代,“革命”二字比什么都重要。不管内容是什么,只要革命就好。
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没有什么特别批评的意见。
但是,从书法史的几角度看。书法的“俗”还是“不俗”,是要通过书法本身来评论的,而不是为了“不俗”而“不俗”就可以不俗了。所以,就书法来说,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可能唯一是书法家的,也就沈伊默一人而已。
我觉得,欣赏书法,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审美艺术中的“低俗”和“庸俗”,以及“通俗”和“难俗”这些界限。
用低俗和庸俗衡量沈伊默先生的书法,肯定是找错人了。
沈伊默先生再怎么不好,与低俗庸俗是毫无关系的。
但是,像沈伊默的好朋友陈独秀先生评论他的书法“其俗在骨”,那就是对沈伊默书法以低俗庸俗而论了。
这种感情色彩很浓的评论,主要出于对传统的叛逆的需要。但是,这只是对沈伊默早年的批评,当时沈伊默先生只有24岁。
我们知道,沈伊默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们当时就是用激进的社会革命的方式,在探索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一切领域以革命为最高境界。
所以,书法继承和提倡晚清以来的碑学,是一种主流,文学提倡白话文文学,也成为一种主流。
这场革命首先是从形式上求内容,所以,对内容的充实性也就要求不高了。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真正取得文学艺术成就的还是凤毛麟角。
尤其是书法,是没有取得很高的书法艺术成就的。
沈伊默所处的时代,虽然是以崇尚碑学为潮流的。但是,帖学的主流和统治地位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例如,书法并没有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列为要“革新”的内容。
比如,取消二王体系,改换为魏碑体系。
恰恰相反,二王体系与碑学体系的书法互相融合,却也是一种文化自觉。例如于右任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同样是革命家的谭延闿,他的书法也是非常传统的帖学,也没有人批评他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就“其俗在骨”了。相反,谭延闿的书法同样受到当时的肯定。
所以,不能因为没有“赶上潮流”就”“其俗在骨”,赶上潮流就能免俗了?这是不符合书法艺术审美规律和艺术多样性审美原则的。
所以,我觉得说沈伊默的书法“其俗在骨”这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是,艺术之美要依据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评论。
1909年,当时还是杭州陆军小学一个普通教师的陈独秀。他遇到了在该校任教的刘季平,因为刘季平是亲自掩埋了青年革命家邹容的遗体的革命人士,所以,陈独秀与刘季平交上朋友了,在刘季平宿舍,陈独秀发现有一个书法作品,署名是“沈伊默”写的,就问沈伊默是何人。就说沈伊默是他的朋友。
原来,沈伊默应邀给刘季平赠送了一首诗《题季平黄叶楼》并书之:
眼中黄落尽凋年,
独上高楼海气寒。
从古诗人爱秋色,
斜阳鸦影一凭栏。
陈独秀细看作品后说,诗是好诗,书则其俗在骨。
于是陈独秀亲自登门与沈伊默交谈,一起议论书法。指出,你学二王太多,要学一些碑书。当时,陈独秀只有30岁,沈伊默24岁。
陈独秀的父亲非常喜欢书法绘画,家里收藏很多书画作品,所以,陈独秀对书法是有一些见解的。
据考证,这个故事在陈独秀1910年致苏曼殊的一封信中,确实也提到了与沈伊默等人有这样一次会晤。
后来,沈伊默1914年到北大任教,陈独秀1916年到北京,并任北大文学院主任,主编《新青年》,与沈伊默交往更多。
沈伊默先生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在书法不断有所进步,成绩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与在上海的于右任,被誉为书法上的“南张北沈”。
这与他勤于研习书法的精神是分不开。他前前后后对唐代的楷书,魏晋六朝的书法,都有涉猎,于是,书法中的帖学味道,也更加丰满了。
沈伊默的书法,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可能因为个性的原因,他的书法风格取向不断回归二王的帖学。最终形成了自己温婉遒丽的特点。
我不知道,这种风格就是“俗”的因素了?
千里马个人一直认为,书法艺术没有二王体系俗,还是篆隶体系俗,或者魏碑体系俗的问题。
任何一种书法体系都有可能“俗”,那就是“低俗”、“庸俗”。
但是,沈伊默的书法,在二王这个传统之中已经属于上乘之作了。
我们只能用二王体系的标准去欣赏他的书法。而不是用魏碑的标准,或者隶书的标准,更不是狂草的标准。
最后我们说说“难俗”的问题。书法到底要不要人人都喜欢?
如果人人喜欢是不是就是“俗”?这是一个非常有书法实践意义的问题。
千里马以为,俗如果是通俗,通俗又不是甜俗和浅俗,那么,这正是“难俗”,也是一种大雅。
我们可以认为,沈伊默先生的书法风格并不是很明显,我们也可以认为他的书法不够雄强霸气。
但是,书法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书法的。我们只能说,如果书法艺术品格在“上品”之列,那么,这样的书法,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也是瑕不掩瑜的高雅艺术,这正是一种难能可贵。
沈伊默先生的书法有学问,有文人的温柔敦厚,有才华横溢的深藏不露。看他的书法,有如与高人同行,所谓近朱者赤,你不能不感觉十分难得矣。
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陆维钊先生评沈老书法时说:“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我以为陆维钊先生的这个评价是非常专业的。
沈伊默先生晚年居上海,为上海书法家中的领军人物,又因吴玉如在天津,他们二人都是帖学大师,所以,也被誉为“南沈北吴”。
2000,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了39位书法名家,评定“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进入了十大杰出书法家之列,应该说是名至实归的。
从古至今颜楷大家有哪几个人?
说起颜体大家,只说近现代的吧!有:
“得其神而忘其行”的近代颜体第一人――钱沣,号南园,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其代表作品有《南园先生遗集》
写的真好:民国颜体第一人――谭延闿(1876―1930),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
茶陵人。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且又精于美食。著有《组庵诗集等》等。
现代与谭延闿并驾齐驱的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华世奎(1863一1941),名启世,号壁在。手书的“天津功业场”五字臣匾,字1米,苍劲雄伟,是其代表作。其书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
民国书法家排名?
民国书法艺术界人才济济,名家辈出。
其中: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郑孝胥、曾熙、李瑞清、谭延闿、于右任、李叔同、溥儒被誉为“民国十大书法家”。
谭延闿怎么临帖的?
俗话说:善书者无一日不临池。可见临帖不仅仅是一门基本功,更是书法家以及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日常习惯。看古代大书法家,无论名气多大、润笔多贵,都要每天像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进行临帖,如谭延闿临麻姑坛、何绍基临石门颂,都是一辈子临几百遍,至死方休。
反观今天,有多少所谓的大师、空头书法家、扛着一堆头衔的伪学者,一开口就是某某公司、某某领导、某某集团、某某国家收藏了自己的作品,自己哪幅字卖8万多,哪幅字获过什么奖,写起字来,飞舞龙蛇、墨汁四溅、如鬼画符。特别是顶着一些头衔为:什么会长、副会长、理事、秘书长、院长之类的大师,笔下的字,白天能吓人,晚上能镇妖。遇到这些人,千万别跟他们提临帖,他们早戒了。
在书法界这么多年,我发现了书法界的“两个凡是”:凡是名片上印着书法家的,写的字都不能看;凡是写的字能看的,一般都不自称书法家。
作为一名古文字学研究者和颜体书法爱好者,我回忆自己的学书历程。从四岁启蒙后,就受家庭影响,临习《玄秘塔》。颜真卿的《勤礼碑》我从六岁开练,没有认真统计过,可能通临过一百三十多遍,每年都要通临三四遍,至于单字练习,那自然而然是茶余饭后的一种习惯了。这些年来,以勤礼碑为主,以多宝塔、东方朔、麻姑山、中兴颂、颜家庙、臧怀恪、郭虚己、宋文贞、元次山、离堆记等碑为辅助,将颜真卿传世的所有碑帖全部临摹学习完毕。这几天,正在整理颜真卿传世的所有碑帖目录,其中有几块从未发表过的颜楷碑拓,是某世族大家传家之物,我整理完毕之后,也想逐步发表,公诸于世。
这些年来,我自知资质愚钝,始终没有让社会(主要是“主流”书法界)认可,更没有“得法”,天资二字,始终是高悬在我心头的一把尖刀,不时感受到疼痛。不过,作为一名“三无”书法爱好者,把字写整齐,不去追求什么名头,也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注“三无”:无参赛获奖记录、无协会会员身份、无名人名家推荐。
下面,分享一下2017年新临《勤礼碑》的心得。
裁纸!一定要裁好纸张,裁纸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自己,对笔墨纸砚产生敬畏之心。需知一纸一墨,来之不易,要珍惜自己使用的每一张纸、每一滴墨。不浪费、不戏耍!
打格!我坚持打格临帖。虽然非常繁琐,但是好处是:能够让自己迅速平静下来,在打格的过程中,思考今天要临字帖的特点和文字摆布。
印帖头。自己用软木刻了一个贴头。使用了自己家族的斋号:王水镜堂。这个堂号,从清末到今天由我使用,已经是第四代了。我主张,不要随意给自己起那些奇怪的斋号,什么某某堂主、某某主人、某某女史、某某山人。如果不是家族有这个堂号传承,我会一直坚持使用自己的名字。名字,是父母给予子女最好的礼物!
打开字帖,准备读帖。勤礼碑临习了三十年,每日至少百字。其实原碑上每个字的结构,都如同电影胶片一样印在我的脑海里。西安碑林的原石上,那个地方有个划痕,那个地方有个麻坑,也基本能够做到了如指掌,这些划痕和麻坑是鉴定原拓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仍然坚持每次临帖要读帖。好处在于:开卷有益,温故知新。每次读帖都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动笔开写。一旦动笔,建议就不要再看帖了。书法这个艺术,讲究一个连贯,一气呵成,才有流畅的感觉,如果看一笔写一笔,看一个字写一个字,整体画面就会有割裂感。古人讲,状如算子。上字和下字,如果没有内在的连带关系,那么通篇作品就不会在精神内涵上具有逻辑关系。楷书如此,行草书更甚之。
不要完全忠实于原帖!也就是说,不要迷信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他们是人,不是神。他们也会有败笔。如蓬字,原帖上字号过大,那么临写时,就要缩小一点。否则就会把字写到格外。又比如长字,感觉原题上下面的人部分,写的有些生硬,我在临写时做了改动,把人字的头,与上面的长横写的交叉起来,增加这个字的稳定性和笔画之间的关系,使笔画成为一个整体。
增加笔法趣味!古人书论中说:法为书骨,变为书筋。书法的魅力在于千变万化。原帖中三个小虫的笔法写的基本一致。在临习时,可以加以适当修改,加入圆折、方折、暗过等小技巧,增加笔画的趣味性和灵活度。
今天这一页临帖写完了。整体看,还是基本忠实于原作。
加盖印章。
新乐县王昭迈
每临一遍,不要随意丢弃,装订起来,时常翻看,检查临写中的败笔和问题。下次临写时,多加注意。相当于我们上学时的“错题本”。
【作者简介】王昭迈,1983年生,河北新乐人,2010年出版《东周货币史》。
欧阳询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这个问题,我迟疑了很久,该答复些什么。我相信大家会和百科一样说一些大致相同的内容,但欧阳询在书法史上真正的地位,是需要很多逻辑的扒梳和书法的“大历史观”来分析的。
我们不能免俗的以最简洁的方式做个完全无法概括这样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概括: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以下,我以头条能够承载的方式做最简要的、不同于人云亦云的要点说明,以供大家思考:
1、世称唐楷的,其实多指向颜柳欧。为什么不是柳颜欧、欧柳颜或者颜欧柳?任何约定俗成的姓氏排序绝不是按照拼音排序或者笔画多少排序那么机械,其中都蕴含了古人们评价一个人和他的艺术的内在逻辑。
欧阳询,初唐即负有盛名,并在“中央书法学院”任教多年,是有古籍证实的二王笔法的真正的传承者,同时,二王结体风格取其造险去险的绝技,笔法上对楷书的进一步规整、彻底去除行书化。可以说,在帖学一路上,欧阳询承前启后,在历朝历代都传续着二王法脉,功莫大焉。
颜真卿,名为传承二王笔法,其实破坏性和创新性要大于传承。鲁公与张旭的论笔法对谈记录中就有多处关要,张旭不予置评。魏晋时南为二王,北有魏碑。二王以流丽造就帖学,北方崇尚方笔和刚猛。颜鲁公出身金石世家。到了中唐,颜鲁公将魏碑的结体引入楷书,运笔的宽博圆转加上自身的忠臣孝子的大丈夫气让颜体数千年来为官方所推崇,进而引导了民间舆论的追捧。米芾论书虽然刻薄却客观,他说千古丑书自鲁公始并非随口乱说,须知米芾学颜3年多,更以绝世天才,在书法技术上不让右军。所以某种意义上,颜体是书法史上最被拔高应有地位的一位书法大家,至清朝则成为最为世俗所知的、流行性最强的书体。
柳公权的骨力如其人,千古无双。虽然无传承二王笔法秘钥的记录,但其结体显然在中唐大家中最为接近王献之,小楷尤甚。唐楷中,结体看传承,点画显个性。柳公权以强烈个性化的落笔和收束彰显个性,笔画中段和弧度张力显露骨力。这个套路,推动了二王法系的发展,影响后世深远。
2、自古以来,学颜者最众,但出的大家多兼修欧柳。比如米芾、苏轼,专注于颜字、少于融汇的多经不起时代淘汰,比如华世奎、谭延闿、钱南园,而且多出在清代那个中华文气惨遭摧残的朝代。
自古以来,一流书家所筑基者,非柳即欧,黄庭坚、苏轼、董其昌、王铎直到近代的沈尹默、启功、白蕉乃至于现代的周慧珺、欧阳中石等先生,而且兼化欧柳,辅之以个人意气与个性。
自古以来,脱胎于欧而不能离欧者,多能以其美鼓噪一时但经不起时代推展,如近代的黄自元、成亲王。
3、当代,出现了一股以欧楷为名毁欧楷的逆流。将欧楷的险绝技法去除掉以灭其魂,将欧楷的点画多样性做程式化以消其体,将欧楷的二王笔法变成完全的偏锋取尖以媚人。
当然我们相信,欧阳询所创立的欧体不会就此被损害,其作品还会继续坐稳唐楷中二王法脉的正宗承继者的地位。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倍感温情。谢谢!
为什么清代书法形制中对联居多?
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集大成阶段。在“以书取士”之风下,经清代经科举之路选拔的两万名进士,几乎人人写一手好书法。他们的别字楹联,多隐藏着书家特殊的期望与祝福———
即将收展的首届海南民间收藏精品展上,一组清代对联书法依旧引人注目,他们之中大多是当时的进士或“三甲”:程恩泽、汪洵、谭延闿、张岳崧、喻长霖、林世熹……
与其他朝代不同,清代盛行“以书取士”,尤以乾隆时代更甚。当时,文人若想考取功名,首先要练就一手好书法,因而清中晚期的进士几乎人人写得一手好书法。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字画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有骨介绍,清代可谓中国书法最繁荣的时期,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当时流派纷涌、个性奔放,丝毫不逊于唐代的楷书、宋代的行书、明代的草书。
起自五代的对联书法,则是将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结合得最好的一个品种。李有骨说,此次海南民间收藏精品展展出的清代对联书法,代表了中国古代极高的对联书法水准,他们的别字楹联,多隐藏着书家特殊的期望与祝福。
程恩泽:龙门对长联图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之斋壁,青莲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襄阳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于山窗”。
清代嘉庆进士程恩泽的这幅龙门对长联图,洋洋洒洒共74字。上联摄景,集合了神州古国的九处胜景奇观———泰山极顶观东海日出、赤城栖霞、峨眉山雪景、巫山十二峰、洞庭月色、鄱阳湖奇观、潇湘夜雨、扬州曲江潮、庐山瀑布,可谓五彩纷呈;下联取文,提及我国古代九位名人及其绝艺:杜甫的诗、王维的画、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司马迁的《史记》、薛涛的小笺诗、王羲之的书法、庄子的道家经典著作《南华经》、司马相如的汉赋、屈原的《离骚》,可谓绮章叠秀。
李有骨介绍,所谓龙门对,是指上联从右边读起,下联从左边读起,上下联的落款刚好能对在一起。此联上下气脉连贯,一气呵成,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写作方法之独绝,令人击节赞叹。
其实据史料考证,这对龙门对的原创者乃明代诗人李东阳:“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潮,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青莲诗,摩诘画,右军书,左氏传,南华经,马迁史,薛涛笺,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这副《题书斋联》历来被誉为是奇联绝对,联中绝唱,在中国楹联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后,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对《题书斋联》内容略有修改,将其与书法结合在一起创作了龙门对,自此盛传不衰。到了程恩泽,更是将书法艺术发挥得琳璃尽致,又赋予这幅龙门对书法价值。
慈禧:楷书七言联
“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禧只会玩弄权术,很少有人知道她能书会画的一面。其实,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慈禧御笔书法,多为大幅行书或楷书。现在可见的有“寿”“福”“龙”“美意”等,尤其是“福”“寿”最常见,主要用来赏赐大臣,以示恩宠。
我省藏家收藏的慈禧龙纹手绘卷楷书七言联,上联右上角钤篆书“大雅斋”起首印,长方形,双凤对抱,这是慈禧在书画上的常用印。大雅斋为慈禧斋名,在故宫长春宫内。下联钤“海涵春育(朱文圆印)”和“知乐仁寿(白文方印)”两印,皆为慈禧的常用印。这件作品从内容上看,应是慈禧赏赐给大臣的贺寿联,其书法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在气势和风格上与慈禧书法相当吻合,代笔的可能性不大,
广东省文史馆研究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龙志航评价,慈禧书法字体遒劲有力,颇见功底,可以用“底气足”来评价其书法作品,其特有的霸气、能耐、野心,使其书法显出一种雄浑的气概,大异于一般妇人之作。
谭延闿:颜字七言联
“衣裁大布如亭长,船设低篷学钓翁”。
作者谭延闿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字的大家。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190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912年加入国民党;1922年后追随孙中山,历任大元帅府内政部部长、秘书长。作为国民党政府里的高官,他历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人们评价,他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从民国至今,写颜字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字楷书誉满天下,可以说他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
谭延闿早期曾模仿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翁松禅两家,晚年则参米南宫。他的行书将刘石庵与钱南园相互熔于一炉。其点画之丰满圆润、挥洒从容乃似石庵,而浑健苍劲,体势阔疏朗,气势夺人处又似南园。“谭延闿是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学养。能巧妙地从前人书中吸收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韵致。此对取自陆游诗《戏咏村居》,此联中谭延闿放低姿态,在友人面前表现了一种谦恭。”李有骨说。
汪洵:颜体八言联
“高山景行望道未远,阳春法曲和音匹希”。
这是晚清进士汪洵送友人之书法对联。汪洵官至翰林院编修,后辞官不做,客居上海,以写书为生。他与张祖翼、吴昌硕、高邕之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
他的书法摹颜真卿,得其神骨,又参以他帖而有变化之,工力甚深。李有骨说,汪洵的书法非常有特色,归结起来可说是颜体的功力和自己的变化。这幅对联应是汪洵原创送给友人的,读后给人一种排比式整齐的音韵美。
众所周知,书画收藏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但对联却更甚。李有骨说,从内容上看对联多是写的诗句、格言、警句,有许多是作者自撰。特别是有些对联的边款,字写得又多又长,这种现象是任何书画形式都少有的。想弄明白就得去查资料,查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是就对联收藏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