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隶楷书代表作品

六分半书纵观历代古今风格确定成熟的书法大家,而郑板桥的书法以隶书笔法参入行楷,他的字把隶书减去一部分换成了行楷书笔法,郑板桥的不少隶书作品也可以体现出此特点。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

隶楷书代表作品,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郑板桥是何许人也?

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曾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在艺术成就方面,书法第一,画竹虽也被人称道,但不及书法知名,他的难得糊涂四字作品,称道者,模仿者从来不绝。但是他的书法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不拘古法,六分半书

纵观历代古今风格确定成熟的书法大家,他们在写起字来,不论结体规律笔法,笔画特点都有规律可循。而郑板桥的书法以隶书笔法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很多人可能不解何意。隶书在古代被称为八分,他的字把隶书减去一部分换成了行楷书笔法,故而自我戏谑,郑板桥的不少隶书作品也可以体现出此特点。

结体夸张,乱石铺街

郑板桥的书法千变万化,东倒西歪,不合常规,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就像喝醉酒时书写的一样。

虽然如此,他的字出格但不乱套,而是生动活泼,自然和谐。比如在一幅作品中,他会让有的字夸大偏旁,有的字压缩形体,有的字则整体大幅度倾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管怎么安排,其匠心独运之处,令人叹服。

竹兰笔法,独创一家

郑板桥在书法作品中还参入了画兰竹的笔法,蒋士铨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忠雅堂诗集》)

现代著名的画家傅抱石也评价郑燮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

总结

郑板桥的书法创作,多以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此类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书法艺术与诗、画融为一体,又显示出独特的美。他另有一些为官时无意于书而写的判词,也别具一种书法意趣。倒是他有意创作的有些书法作品,用了不少异体字和自造的字,章法布局虽刻意经营,也不免稍嫌涣散。不过。从整体上看,郑燮实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板桥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文|风尘君

图|来源于网络

【以上属于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顺便给小尘点一个小小的赞塞~( ̄▽ ̄~)~】

楷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一般而言,一个朝代的总体书风总是承袭前代书艺的优点并渗透当代文化特征而形成的。这一点在魏晋到唐代楷书风格变化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正所谓: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元明书尚“态”各朝各代的书风都有不同尊崇与注重。做为楷书发展的最高峰,唐楷尚法更注重笔法和字法,这与魏晋时期追求的体势美、情态美大相径庭。这种变化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唐书家在楷书上的“变法”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当然,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魏晋时期的楷书风格。

魏晋时期的楷书风格

1、书法风格

楷书虽然东汉末叶已经有了萌芽,可是最后省去隶书蚕头燕尾,增加钩挑,改定体势,创制法规,从而是楷书从隶书中彻底分离出来,则是魏晋之际的事。而这期间最大的功臣当属钟繇和王羲之。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他擅长诸体书,尤精隶、楷。钟繇促进了楷书的定型,被后代奉为楷法之祖,与王羲之并成为“钟王”。他从东汉以来民间流行的隶书中,把那些冲破隶书规范,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的成分集中起来,使字形稳健方正,纯朴超妙,结体端和茂密,气息流通;点画间既基本匀称分布,又有疏密变化,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唐张怀瓘《书断》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三国之后,作为过渡阶段,社会上出现了隶书和楷书并存的局面。可是其中流传至今的楷书却并不多见。直到东晋王羲之的出现,经过他的酝酿改革和身体力行,才使楷书如日中天,一时流传起来。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在钟繇质朴古肥的书法的基础上,创造出妍美流使的新体,其笔法含篆而不露痕迹,自然安详又多具含蓄的回锋以敛其气;用笔藏露至见,侧锋取势,提顿波磔使转的运用,结字的疏密变化,字形的大小参差使得他的书法和谐又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节奏与韵律,被后世奉为楷书的典范。

梁武帝肖衍评价说“羲之书如壮士拔剑,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倚竿,若虎卧凤阁;自上揭竿,如龙跃天门。”

这一时期,与王羲之在楷书上先后媲美,彼此交相辉映的主要任务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值得大书一笔的他风神疏郎,点画宏逸的小楷《洛神赋》。此帖结体虽小,但有寻丈之势,气格恢弘,严整洒脱,大小天成,方圆并用,挺拔而不失圆润,“其豪迈气势则远超其父”。

清·冯武引《书法离钩》赞其“字画神逸,墨迹飞动,为天下法书冠”

2、碑刻风格

由于石刻艺术的发展和楷书应用的空前普及,北朝成为我国楷书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灿烂,北朝的石刻书法即作北碑,成为北魏最盛的书体,与唐楷并立为楷书两大体系。

魏碑继承汉魏质朴书风,主要承袭了汉隶的笔法,崇尚自然和天趣,行笔速起急收,点画峻利,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撇捺重顿的特点;结体方面纵横倚斜,错落有致。但其风格跨度极大,形成一个蔚然大观、琳琅满目的风格世界。

康有为对北碑推崇倍至,《广艺舟双揖·备魏第十》里提出北碑书法“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日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连体天成,十日血肉丰美。”

我们从书法欣赏的角度将北碑书法风格分为四类:

第一类,方笔斩截,结体扁方紧密。这类属魏体正宗和标准字体,魏碑多指此类,代表作是《龙门二十品》。其艺术特色一是笔法方硬,每笔起始和收尾的地方都显露棱角,并且有的还在横画的末端微微挑起,带有隶书“燕尾”的遗意;二是结体天真,有的朴素,有的野逸,有的高古,有的奇诡,没有规矩的束缚。

第二类,用笔以圆为主,结体飘逸,是篆隶的圆笔波碟写楷。其代表作有《郑文图公碑》图、部分云峰山摩崖题记和《石门铭》。以《郑文公碑》为例,结字宽博,笔力雄健,于圆劲醇厚中具篆隶遗意,把篆书的体势、草书的情味、隶书的风韵都融进去,图成为魏碑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第三类,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整齐,笔法简练。这类北碑的代表作有《张猛龙碑》图、《张玄墓志》、《元显携墓志》图、《刁遵墓志》等。《张玄墓志》图结体骏利疏朗,谨严至极而用笔多变化,既表现了北碑之雄风,又蕴南派书风的温雅。

第四类,用笔兼揉诸法,结体多变。这类作品数量很多,书者似乎没有条框限制,写得活泼自然而又协调统一,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一种奇崛的性格。代表作有《广武将军碑》图、《大比尼经》。

魏晋时期,书法刚刚从实用中解放出来,技巧第一次成为审美的内容,此时并不整饬的技巧尚可以完美地表达晋人虚旷的胸怀。而到了唐朝则不同,艺术品格张扬的唐代书家在认识到书法之“法”的重要性后,便着重选择了南北朝时期乃至更远时代法度较为精整的书法,去继承和创新,由此拉开了唐人楷书变法的序幕。

唐楷变法的背景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这样描述唐代文化“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也是仅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拦,蔚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

1、朝野上下翰墨风行,首次聚焦楷书法度

在唐代,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倾情于书法,其中太宗、高宗、中宗、玄宗等人的书法水准还很高。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因而唐代朝野上下翰墨风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醉心于王羲之书法,遍搜全国王书遗迹交专人临拓收藏,刻版发行,自己也亲涉墨池以学临王书为乐,并在朝臣中倡导以二王为法,笃力墨苑。由此,吏部选试也以书判定,选试的四项标准之一便是“书法遒美”;习书者的目光也首次聚焦到了王氏楷书的法度上。

2、书法艺术的觉醒

书法艺术的觉醒中国书法历经千余年的历史演变,终于在汉末魏晋时期摆脱了文字的实用性,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从自然形态时期的创作实践,到逐步唤醒了“有意识地创造美和表现自我”艺术主体意识,书法做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得以确立。

(1)主体意识的觉醒

魏晋南北朝,政治腐败,社会混乱,造就了继春秋战国之后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玄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哲学由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本体论,它极大地强调人格的自由和独立,推崇人的才情、品貌、、智慧、个性等,这“人的觉醒”带动了“文的自觉”:文学上提出了“文以气为主”,并把文章高举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绘画上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命题;而在书法上也有了“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这样把人作为表现中心的深刻认识。

(2)书家地位的获得与书法审美风尚的形成

汉末灵帝建立了鸿都门学,集中了一大批善书的文人学士,书法由吏人转到了那些身居高位、影响甚大的文人学士手中,这大大提高了书法的社会地位。晋武帝时立书学博士,设弟子员,以“钟舔胡昭为法”,书法和书家取得了官方的正统地位。一大批书家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使书法艺术由自觉走向成熟,也“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从而使书法和书家也受到了社会乃至民间的广泛承认。于王羲之时代,书法艺术已成为官僚、贵族竞相标榜的时尚了,不能写一手好字简直成了文人士大夫的羞耻。

(3)理论批评的崛起

中国书法理论以汉末为滥觞,到魏晋已具雏形。蔡邕是第一位真正的书法理论家。他在《笔论》中提出了散怀、任情和静思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他还在《九势》中就书法的结体与用笔进行了论述。其他如钟瑟、卫恒、王羲之、萧衍等亦有论书语问世,相继影响书坛。正是魏晋书论抓住了书法自身的美学意蕴和独立价值,才促成了并标志着书法在此时已成为独立的艺术。

唐楷变法的历程

唐楷变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王氏楷书为基础,将其他书体的笔法与字法创造性地熔铸到王体中,并以此自创新格。唐朝楷书的变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欧阳询和虞世南在北朝书风影响下对二王楷书的继承与发展;褚遂良摆脱北朝书风影响而对二王楷书的继承与创新;颜真卿创造唐代新书体,柳公权将颜体楷书发扬光大至颠峰。

(1)欧阳询和虞世南在北朝书风影响下对二王楷书的继承与发展

欧阳询作为书史土的楷书大师,将北朝书法的方笔和奇险的结体有机地融人自己的楷书中,使其楷书用笔以方一为主,清新俊拔;结体纵长,重心平稳,相互钩连揖让,规矩森然、而在平正件求奇险,严谨中求变化,正所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因此他的书法有“戈戟森严”的险劲,也有雍容婉丽的成份,“险劲”二字道尽了北朝书风对其的深刻影响。

欧体楷书的代表作是《九成宫醉泉铭》图,其最易初学,被称为唐法第一。其他名迹还有《皇甫诞碑》、《虞恭公碑》、《房彦谦碑》、《化度寺碑》、《姚辨墓志》、《阴符经》等。

虞世南以特殊的笔法吸收了北碑笔法的内力,使他的笔画方中有圆,刚柔并济,含蓄而有韵味。其笔力异常坚挺,但不露锋芒;行笔似乎非常缓慢,且轻柔沉稳,其实是一种快笔与涩笔结合而不露痕迹的笔法。他固守的是二王的传统,有选择地取北朝楷书之神来充实王氏楷书,而不是去改变其外在形态使王氏楷书更加精深。

虞书代表作是《夫子庙堂碑》,其书笔圆体方,俊朗圆腴,外柔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结体疏朗而又姿媚遒劲,没有一点雕饰和火气。

(2)褚遂良摆脱北朝书风影响而对二王楷书的继承与创新

褚遂良,唐一代唯美主义书风的代表人物。他既将隶书古法融合进楷书中,又避免了与王羲之书法雷同,再加上他追求丰艳华丽的风姿及审美情趣,最终将隶书的正面扁平结构融入楷书的横势结体中,隶书蚕头雁尾的笔法也揉进丰腴的笔法内,既有所谓“金生”“玉润”,华丽绰约,瑶台婵娟,不胜罗绮之美态,又在一钩一画中似有千钧之力,遒劲温婉,丰美富艳。

代表作《雁塔圣教序碑》集中褚家之法,用笔方圆兼施,渗入隶法以增其华美的意蕴,揉入行书的动感,运笔流利飞动,结字中宫敛紧,四周舒展,气韵直追王羲之而全出褚法,更强调线条的曲折和韵律,比王书更妩媚,更绰约动人。

(3)颜真卿创造唐代新书体,柳公权将颜体楷书发扬光大至颠峰。

颜真卿,字清臣,世称“颜平原”。颜的书法得自家学,他除学过蔡岂、“二王”、褚遂良外,最主要的是得到过张旭的指导,笔法由此大进。他善于学习古人,上溯隶篆,以拙为巧,形成了既有时代风貌又有个人特点的“颜体”。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初唐的欧、虞、褚、薛都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代新书体的创造者。”

在笔法上,他吸取了篆书中锋藏锋的圆转笔法,浑厚圆劲,横轻竖重,蚕头燕尾,富有浮雕感,造成雄强遒劲的气势。在结体和形态上,,他吸收了篆书的平整和正面结构,又采取了隶书中宫紧密、四肢开张的体势;在字形上受《瘗鹤铭》的影响,宽博而开张;在神韵上受民间书体的影响,雄强博大,茂密浑厚,雅俗共赏。

唐楷尚法的道路上,颜楷是对王氏楷书和北朝楷书的彻头彻尾的变革:一方面,把由王羲之为代表的贵族典雅书风转向了更为平民大众所接受的‘“平俗”书风;另一方面把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潇洒俊逸的书风转变为雄浑博大的唐人黄钟大吕式的美,并使这种风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独一无二的典范。

与颜真卿构建的略显粗糙的“法度”相比,晚唐书家柳公权的变法表现在,他以颜书为基础,兼收同时代书家的法度而自出新意,真正将“法”推向精整化高峰。他强化了颜楷用笔的程式化—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特征,而且下笔斩钉截铁,点画方起圆结而含骨鲠,转折处顿拙明显而爽健;在结体上,他以颜书平正面貌为基础,稍加左紧右舒的欹侧结构,结体更为严谨,使字形空间构成更为严密无懈,严谨之中有舒朗开阔神致,给人以强悍利落之感,形成了“紧密浑厚、刚健挺拔”的柳体风格。

可以说,柳公权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在颜书风格中熔铸瘦硬风神,于颜书之外又创新字法:“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即以此取胜,成为了唐楷“法”的最高峰,后世书家无出其右。

结语

唐楷风格演变的过程是唐代楷书家们汲古创新的过程。唐代书法家们在楷书笔法和结构上的变法极大地丰富完备了唐楷的法度,并形成系统,把楷书技法推向了程式化、法度化、楷模化,完成了唐楷之“尚法”。最终使楷书在唐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形成高峰。

你认为初学者应该先学什么书体?

个人认为,学习书法不一定必须楷书入手,楷、隶、篆均可作为入门及日后研习,只是初学应要选择较为“平正”、法度严谨的字体均可。中国书法流派纷呈,选择碑帖应根据各人气质和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谨慎选择。一般情况下,写大楷应从唐楷入手,写小楷应从魏晋入手,写隶书应从汉隶入手,写甲骨文、金文应从周代入手,写小篆应从秦小篆入手。

间接性练习魏碑和隶书会影响欧楷练习吗?

主攻欧体,间接性的练习魏碑和隶书是否会影响到欧体的练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谈一谈这个问题。

临摹字帖,通常是以无我的状态去临帖。这样的话,在你专心于一体的学习时,你同时兼临其它几种字帖,你也不会窜起来。这是因为你的意念在于只从他们身上汲取你的所需。

如果你临帖时带有己意,那么即便是你只临一个人的字帖,也会因为你有想法而不按人家的套路走,名为临帖,实际上在抄帖。功效十分低下。

你在专心于欧体练习时,又偶尔临习魏碑和隶书,只要你不把隶书和魏碑的写法应用到欧体当中,是不会影响到你的欧体学习的。这三种字体的笔法上差异很大。如果是学魏碑中比较接近南帖的一些字帖,还有毛笔书法的东西相近。如果是临造像一类的纯刀刻作品,笔法完全和帖学相异。作为调节学习中产生的审美疲劳,临一临专攻以外的其它字帖,作为缓解审美疲劳的调节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回到主攻字帖时,就不能把旁涉临习的这些东西溶入进你专攻的字帖临习中去。只有等到你专攻的这门弄通化解了,你就有能力去把其它的东西贯注进去,真正的达到融汇贯通。不然的话,只是简单的分解组合。这一笔用魏碑,那一笔用欧体,再一笔用隶书,再一笔又用篆书、草书、行书……弄得一个字乱哄哄的一团糟。这样的人还真有。最近天天在头条中自吹自擂的某某某。不想提他的名。号称溶合了一百多种字体。其实就是真正的邯郸学步。

书法都有什么字体?

书法字体按传统分类可以分为五个大类: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按小的门类刻分为大篆、小篆,楷书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等。

行书

行书源于隶书,其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行书作为一种特殊字体,其介于楷书、草书之间,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快,又不如草书那么难于辨认,有其特殊的优点。“行”是“行走”的意思,其介于楷书、草书之间体现在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其有两种类型:行楷与行草。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它比楷书放纵比草书收敛流畅率意生动活泼。

特点:

一、行书的体势特征决定了它自身的独特笔法。“数画并施,其形各异”行书笔法多变

行书用笔贵在中锋,同时大量运用侧锋。行书用笔一般比楷书快,为表现字的动势和适应快节奏,多采用露锋起笔,顺势放锋收笔的方法,点画两端减少了运笔的往复动作。露锋起笔常采用凌空取势,逆入折转,简洁连贯,加强了书写速度。

藏锋与露锋各有用处,各有所长,前者凝重含蓄,后者活泼生动。为丰富笔调变化,加强厚重感,行书也偶用藏锋。在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尽量避免雷同,要求多变化。以起笔为例,不仅要区别中侧、藏露,在露锋中,还要分出是顺入还是逆入,是翻折逆入还是圆转逆入,是直露还是侧露。都是侧锋,角度、粗细也不相同。

如《兰亭序》中的‘此’、‘欣’、‘尽’等字,仅从起笔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数画并施,其形各异”行书笔法多变的特点。

折以成方,转以成圆。行书多将方折之笔变为圆笔盘转,减少停顿,行笔自然轻快流畅。但是,只用圆笔盘转缠绕,必然缺少峭拔精神,也就失去了行书的特征。“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所以,还必须采用折笔以出方、方圆并用,才能神采外耀。

二、行书的用笔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追求虚实变化。

虚实有机的结合,点画才有节奏韵律感,具有美的吸引力。笔法虚实主要表现在轻重、连断上。轻为虚,重为实,断为虚,连为实。笔不虚则欠圆活,笔不实则欠沉着,只用虚笔则漂浮,只用实笔则板滞,所以,用笔应有虚有实,妙在虚实之间。虚与实相比较,虚笔比实笔更难于表现,有云“实写易,虚写难”,应多留意于虚笔。虚实用笔关键在提按,提按控制得好,行笔就能虚能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而不板,虚而不浮。行书还常将断笔连成一笔,将一笔分成两笔,该连反断,该断反连,欲断不断,断而意连,用笔别具趣味。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草书属于汉字的一种字体,其具有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特点。草书具有书写简便的特点。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内容为: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隶书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源于秦朝,由书法家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结构特点

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书法印章最常使用的字体为篆书书体。篆书书体适用范围广。篆书是一种书体,其有两种:为大篆(即:金文)和小篆,大篆和小篆的书写风格并不完全相同。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汉代已具雏形,魏晋盛行,至隋唐乃集大成。

楷书的笔法特点,大致可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画齐备:

楷书的点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挑)、折、钩八种。楷书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楷书笔划有规律的发展,形成了"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笔法。一切楷书的笔划,都概括于八法之中。每一点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笔划互相呼应的。

(二)结字方整:

1.一般认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中,应该说楷书是最具方块字形的。楷书中,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方形字极少,但都以方块为其基本字型。楷书要求在结字的“平正、匀称、飞动、参差”中字形方整。

2.依字取势,因字立形,比例协调。从结构上分析汉字,大致有单独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及综合结构。在具体的字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使之协调。一般来说,左右结构的字偏宽,上下结构的字偏长,包围结构的字偏方,单独结构的字偏紧且略小,综合结构的字略大。

3.横斜竖弯,整字平正。一般人读起楷书,总认为是“横平竖直”,而我们真正写起楷书来,却是横不平、竖亦不直,横画多是向右上倾斜,竖也是略含曲势的。也正因如此,才说楷书的结字“平正”是指整个字的平正,而非指具体笔画的平正。整个字的平正就要求重心稳定,各部分均衡协调、左右相应。

4.“计白当黑”、静中寓动。楷书的结字基本上是匀称的、协调的。结字时,“计白当黑”非常重要。点画对空间的分割要匀称,不可粗细、长短、疏密过于悬殊,但同时又要追求匀称中的生动之美。优秀的楷书字迹是结构平中见奇、静中寓动,是平正而不呆板。

(三)章法和谐:

章法也称布局。结众画为一字,曰结体;结众字为一体,则为布局。可见,楷书结字以方形为主,字的大小差别不大,故而方正规整。具体到某个书家的章法安排上又是各有千秋,各具匠心:或将字距、行距拉大,显得空灵疏朗;或将格内字写得饱满、充实,字距、行距缩紧,显得丰茂雄强。

哪些隶书字帖比较好?

感谢大师兄的邀请。

一、隶书形成的时间和特点卫恒在《四体书势》写:“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

这段话大概说明了隶书的产生原因,以及篆书、隶书不同的特点。战国晚期,隶书逐渐形成,到了秦代,隶书进一步发展定型,成为篆书之外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书体,虽然这种书体在当时,不登大雅之堂,但以很快的速度取代了篆书。

隶书最开始以形制来区分,可以分为“碑隶”和“简隶”,前者主要刻在碑石上,后者在竹简和帛上。

二、秦汉时期的隶书

秦代统治时间仅仅有15年,传世的隶书作品并不多,以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为代表,这些隶书被称为“古隶”。

西汉时期,隶书的面貌主要从简牍中看见,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竹简以及敦煌、居延等西北边陲出土的大量简牍,是研究隶书演化的重要材料。总体都是向着不断简化、增强横势、雁尾规律化的大趋势发展。

东汉时期,以碑隶为主,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严整俊俏的《乙瑛碑》和《礼器碑》

点画遒劲挺拔,细而不弱,与雁尾形成提按的鲜明对比,字形方扁错落,不拘一格,神采肃穆。

2、细腻温婉,流美的《曹全碑》和《孔宙碑》

秀美飞动的点画,娟秀清丽,圆笔仍用篆法,横势荡然,不拘束也不驰骤,如神品。

3、严实厚重的《张迁碑》和《鲜于璜碑》

风格朴实雄厚,拙中见巧,可爱多姿。结字方正,笔方势圆,章法求稳,求趣,提按的对比也有所弱化。

4、宽绰开张的《石门颂》和《西狭颂》

点画参以篆意,结字舒展飘逸,体式开张大气,整体章法错落有致,变化丰富。

风格沉稳含蓄,结字多古而厚,雄迈庄严,尤为被后代的金石学家推崇,梁启超赞誉《西狭颂》为“汉隶正则”。

三、汉以后的隶书

汉之后的隶书,缺少灵动的姿态,没有厚重沉着的质感。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也没有太大的发展,较为冷落。

唐代隶书则极重法度,欧阳询的《房彦谦碑》,只是在隋楷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波磔,徐浩的《张庭珪志》等,法度森严,但缺少汉韵。

宋元明时期的隶书,用笔较弱,缺乏金石气度。

清代兴盛碑学,隶书的价值得以发扬光大,面貌多样,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其中,伊秉绶是成就最为突出的。他在汉隶的基础上,把握住朴实敦厚的特点,简化了用笔,裹风杀纸,内敛又不失拙趣。

此外,邓石如、赵之谦的隶书,气息浑厚老啦,飘逸而耐人寻味。

以上,都可以对比看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