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楷书的代表作品是什么,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都追求雄强沉稳庄严之气?
答:颜真卿是唐中期的书法大家,柳公权是唐晚期的一代大家,两人楷书特点史称“颜筋柳骨”,具体差别可从七个方面作简单比较分析:
从出身上看: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玄宗开元年间举进士及第,任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后被奸臣杨国忠排挤出京城,到了河北平原郡做太守,因平安史之乱有功又被调入京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784年),李希烈在蔡州叛乱,宰相卢杞衔借刀杀人,荐颜真卿前去劝喻,遂遭杀害,终年77岁。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先后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是晚唐书坛走向衰颓后独担书坛崛起的最后一位大家。柳公权先后担任过右拾遗侍书学士、右司郞中弘文馆学士、少师等官职。当时很多朝庭大员死后如不请柳公权书写碑文就认为是儿女们不孝,外国人攒足金银来唐就是为了购买柳的书法,足见柳公权名噪一时。
从书法成就上看:
从颜真卿学书经历看,颜是山东琅琊名门望族颜氏后裔,三岁丧父,随母亲殷氏在苏州外公家长大,殷氏家境丰富,颜真卿在学书的路上亦异常勤奋刻苦,初学褚遂良,后跟随张旭学习书法,深得张旭真传,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对二王的书法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但他没有走初唐四大家承袭东晋的书风,而是走了自己的书学创新之路。正是颜真卿锐意创新,不走前人走过的路,再加上自己倔强的性格才造就了新型“颜体”,重新树立了唐楷法度,从而也奠定了颜真卿书坛的历史地位。后人把“颜体”字的总体特征总结为一个字“筋”,与后面要讲的“柳体”特征的“骨”字,合称为“颜筋柳骨”,一起奠定了后唐时期的楷书法规。传世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文稿》、《奉命帖》、《李玄靖碑》等。著有一篇《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书论传世。
柳公权学书师从王羲之起步,又学习了欧阳询笔法,后又广泛从北碑、隋唐诸多名家中学其精髓,然后融会贯通,最后自出新意,独自成家,被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称“延年之笔,颜筋柳骨”,从此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大家。传世的墨迹代表有《玄秘塔碑》(见图72《玄秘塔碑》局部)、《神策军碑》、行书《兰亭诗》和《蒙诏帖》等。柳公权没有走颜真卿刻意创新之路,而是学习了唐初大家们继承东晋那种清雅、优柔和雅致的文人书风,但又比唐初的楷书多了一些大气,这在《玄秘塔碑》中已经充分体现了。
从笔法上看:
颜楷横画较细且平,竖画外凸,粗重雄浑,提按顿挫多用折笔,蚕头燕尾,棱角分明;柳楷用笔承袭东晋遗风,旁取北碑刚劲雄强的笔法,并纳古意而出新,形成清健遒劲、挺拔丰润的用笔风格。
从字法上看:
颜楷中间空灵,外画紧凑,松而不散;柳楷则沿袭传统中宫收敛,外画伸展,法度森严,结字精妙。
从字势上看:
颜楷多用圆笔,肥硕博大,雍容大度,笔势趋中;柳楷多用方笔,体方笔圆,骨感瘦硬。
从章法上看:
颜楷多用竖齐横不齐布白,纵横有象,低昂在姿,风格特异,强烈鲜明;柳楷多用刻碑布白,纵横成排,威严庄重。
从气韵上看:
颜体多拓展豁达;柳体多清峻森严。这与两位书家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总之,一个是重新树立了唐楷法度,奠定了中唐时期的楷书法规。一个把楷书法度又带入了另外一个高度,让人景仰和敬畏,景仰的是这种精神的孤傲和高洁,敬畏的是让人仿效途径的艰辛,他为后人书学者设置了一个心手都难以达到的高度。宋代大家苏轼曾对“柳体”评价:“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即杨玉环的丰腴是美,赵飞燕的苗条骨感也是一种美,也就是说颜体如杨,柳体如赵。
以上学习感悟仅供参考,登陆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书法公益平台,免费领取楷书大家新书《中国书法入门及晋升实用教程》。感谢邀请!
楷书分为几种字体?
有
楷书的八种字体是唐宋以来已成为楷书范本的八大家字体。具体有颜真卿、柳公权、王義之、王献之、欧陽询、苏东坡、赵孟頫、魏碑体。其中,魏碑体先于唐宋出现于碑石凿刻,以郑文公碑和张梦龙碑等为典范,上承秦隶、下启唐楷,成为中国楷书之源起
他是什么之一?
苏轼(1037年一
1101年),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乾通时,赠太师,追封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苏洵次子,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有巨大的声望,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和举荐,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有些诗篇也反映出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苏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具有深远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其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还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 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苏試在诗、文、词、书、哩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诗文后人辑有《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
。
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的特点和由来?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欣寺书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书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
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智永继承了祖辈学书锲而不舍的精神,有“退笔成冢”之说。传说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载,每日深居简出,专心习字。他准备了数个一石多的簏子,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来丢进簏子里。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簏子。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名之曰“退笔冢”。
唐张怀《书断》说智永“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于羊、薄”。
宋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宋米芾《海岳名言》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宋人编的《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
明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r,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明解缙《春雨杂述》谓:“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说智永“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智永的书法真迹有《真草千字文》、《楷书千
总是和崔寒柏老师感觉很近?
和崔寒柏书法相近,也是一种可喜的风格,因为在当代,崔寒柏书法是融百家之长,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自由书写风格,很有特色。
如果学的是苏东坡楷书,写出来接近于崔寒柏,可能有多种因素:
一是用笔中锋偏细,因为苏东坡书法用笔厚重用墨丰腴,结体扁厚,偶有偏锋,被黄庭坚及清代书法家戏称为“猪墨体”“压蛤蟆”,苏体楷书笔法根源于颜真卿,用笔宽厚而粗重,特别是写颜体大多会习惯用力到笔肚,甚至到了笔根,如果没有专习于颜体基础,往往用笔习惯只用到笔锋的前部,也就是1/4的笔尖部分,所以大多偏于王羲之,怀素一路的遒劲秀润,即使你刻意学苏东坡书法,却没有从颜体入手,最终肌肉性记忆还会把你拉回到细腻中锋一类,写出来就会时重时轻,表面厚重,骨子里还是劲润,看着像崔寒柏一路。
二是换一个角度,从崔寒柏字体来分析,他的根基更多的是受米芾影响较大。我们知道宋四家“苏黄米蔡”是各自不同的体系,特别是苏东坡与米芾,之间风格差别较大,
崔寒柏还有些上长下短的拙稚中透出灵秀的大巧若拙感,所以,由于你用笔功底加上上面偏于秀润一路笔法习惯,就似乎觉得更像米芾一路的崔寒柏派,而非苏东坡一路的颜体厚重感。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就是换一换习惯用的毛笔,比如原来是兼毫,现在用羊毫,原来爱用瘦劲笔锋,改用粗重一点的笔试试。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宋体楷书谁的好看?
宋体和楷体总体相同,笔法相差不大,但各有各的特点和范围,但在个体笔画的形状、数量及应用上是区别的。
其一宋体字的基本笔画较单一,形体不多变。楷体字个体形状较多,形体多变。
其二宋体字基本笔画其重心基本靠横平和坚直为体现,楷体字则不同,它的重心是靠一定倾斜度来把握,横画一定是有倾斜度的,竖画也不完全都在重心线上,出现一些弧形竖。
其三宋体字的笔画之间相对独立,楷体字笔画之间连带关系明显。
其四宋体字的笔画出现相同笔画没冇太大变化,一般只有长短之別,没有形状之别,而楷体一个字一段不允许出现两个及以上一模一样的笔画。
其五宋体中除了出锋笔画外,其它笔画没有轻重变化,前后基本一样粗,体现工整统一,而楷体字中同一笔画中也要求有轻重变化,体现书写的意境,讲究粗细变化
综上所述楷体还是规范和美观,也给人们在书写交往中提供变条件,有较高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