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夹苧漆器代表作品

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以沈绍安为代表的沈氏家族在福州传统脱胎漆器胎骨工艺和纹饰技法作出的巨大贡献,揭示了福州传统脱胎漆器的胎骨制作工艺是由古代中国传统器型工艺中漆工艺含量最高的夹纻技法转化而来的,品类繁多等优点.纹饰上是在日本莳绘工艺的基础上发展...

夹苧漆器代表作品,沈氏大漆是什么?

是一种脱胎漆。脱胎漆器始于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

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以沈绍安为代表的沈氏家族在福州传统脱胎漆器胎骨工艺和纹饰技法作出的巨大贡献,揭示了福州传统脱胎漆器的胎骨制作工艺是由古代中国传统器型工艺中漆工艺含量最高的夹纻技法转化而来的,与中国传统胎骨工艺相比,它具有胎骨轻薄,质地坚固,造型自由,品类繁多等优点.纹饰上是在日本莳绘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薄料技法,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福州传统脱胎漆器的特色。

脱胎漆器是什么材质?

脱胎是先以泥、木、石膏等材料塑造器物模型“胎”模,然后在麻布上涂漆面胶于模上,层层裱褙刮灰,干固后脱其模为胎型,也叫夹纻胎。脱胎漆器的特点是器体轻巧,色泽华美。乾隆年间,福州有制漆业工人沈绍安,以制造脱胎漆器著名,所制器种有盘、碗、家具等。其孙沈雨田,在吸收传统髹漆技法的基础上,制造了脱胎弥勒佛、观音像、植物果实等,均为前所未有。

秦国时期有油漆吗?

秦汉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三世纪)油漆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且遍及于全国各地区,各地都有出土漆器。《史记·滑稽列传》中更有关于“荫室”的记载,荫室是制漆时候的特殊专用房间,因为漆酚在阴湿环境下容易聚合成膜,干后又不容易裂纹,荫室的设置正是为此提供条件。汉代出土漆器有勺、盘、案、奁、盒、耳杯、枕、棺掉等,内胎多是木、麻二种,麻胎的称夹纻。漆器上还饰以金银铜箍,叫做“扣器”,是一种奢侈品。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讲到各种漆器的时候指出:“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舒玉纻器,金错蜀杯。”又说:“夫一文(纹)杯得铜杯十。”就是说一件纹饰漆杯等于十件铜杯,而金银扣器自然要比这还贵重。

汉代在漆器主要产地四川的蜀郡(成都)和广汉郡设置工官监造漆器。据《汉书·贡禹传》,只广汉郡一处每年为造金银饰漆器就设立了三工宫,岁费五千万钱,耗去大量人力物力。富豪之家竞相使用 漆器。这类金银扣器在出土器物中也有出现,漆器铭文中的“黄涂工”可能和造这类漆器有关。

从出土的汉代纪年铭漆器上,可以考查出它的制作年代、地点和工匠名,还反映出漆工作坊里的劳动分工相当繁细,这为了解当时油漆技术操作过程提供了宝贵资料。汉代官营漆器作坊中,有秦工(作内胎)、髹工、上工(漆工)、黄涂工(在铜制附饰品上鎏金)、画工(描绘油彩花纹)、髹工(刻铭文)、清工(最后修整)、造工(管全面的工师)等工种。官中有护工卒史、丞、椽、令史等。除官工外,民间漆工经营也相当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和民谚“家有百株桐,一世永无穷”,是一样意思。近年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初的代表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