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的代表作品,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
在《国家宝藏》第三期中,华夏之中上古文明开源之地的河南博物院从“九大镇馆之宝”中精选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三件国宝出现在节目之中。贾湖骨笛作为世界笛子的鼻祖,由蔡国庆父子联手演绎前世今生。
云纹铜禁是春秋时期一件极其精美的盛放酒器之物,由最近正火的演技担当雷佳音代言。
妇好鸮尊,象征着商朝传奇王后的至上神威,由“霓凰郡主”刘涛担当国宝守护人。
河南博物院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馆藏文物丰富而精美,尤其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最具特色。
刘涛、雷佳音、蔡国庆代言的那三件国之重器,只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三。
下面就为读者一一梳理这“九大镇馆之宝”。
1 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北宋晚期;1987年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坊间有言:如果说汝官瓷是中国瓷器的皇冠,那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2 四神云气图
西汉早期,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出土。南北长5.14米,东西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一片鲜艳的“中国红”上,跳跃着一条中国龙。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珍品。
3 武曌(zhao)金简
武则天时期。1982年于中岳嵩山峻极峰出土。金简上镌刻双钩铭文3行63字,是武则天来嵩山祈福、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的实物见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
4 云纹铜禁
春秋时期在河南省淅川下寺楚墓出土。失蜡法铸就,制作精湛。铜禁乃盛放酒器之用,“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目前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5 莲鹤方壶
春秋时期。作盛酒或水之用,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纹饰繁缛华丽、制作技艺高超,整体气度不凡,令人叹为观止。
6 玉柄铁剑
西周晚期,于199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冶炼铁,距今2800年,号称“中华第一剑”。
7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妇好鸮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它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审美、历史价值。
8 杜岭方鼎
商代早期。1974年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出土。共有两件,较大那件,即杜岭一号鼎,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无奈脸)。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9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首。距今约8000年。贾湖骨笛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如果喜欢该回答,欢迎关注头条号:古物杂记。
岭南的建筑文化到底有怎样的特色?
岭南建筑文化从颇具江南特色到兼具中西方建筑风格,它在历史中经历了数次变化,最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如今,钢筋水泥铸成了城市千楼一面,时代呼唤岭南建筑文化重新焕发本土风味。
岭南的建筑园林有着江南园艺的风格,却又不同于江南园林水榭亭台的精致;有着西方欧式风格的影子,却又不同于教堂的典雅端庄。作为中国人在建筑中最喜欢雕刻的龙凤,在岭南的建筑中却无法寻觅。然而,南方的水果食品以及有别于内地的气候环境,影响着岭南独特的建筑风格。
曾是建筑文化“荒漠”
明代以前,岭南建筑受贬谪官员带来的北派建筑的影响,同时基于气候地理环境作了适当的改良,但未形成独特的风格,建筑文化几乎是一片“荒漠”。
岭南气候湿热,人们对穿着和房屋没有太多讲究,只需通风凉快即可。搭个茅棚就可以生活的岭南,在明代以前并没有形成太强烈的建筑风格,只能吸收北派建筑的精华。岭南,自古以来“山高皇帝远”,触犯“龙颜”的士大夫和官员常被皇帝贬到岭南。
那些被贬的官员慢慢将岭南以北的建筑风格带到当地,例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潮州做官时,修建的房子带有明显的江南风格。
他们中有些人生性旷达,与世无争,而另外一部分人就算有远大抱负,也要装作无所谓,不能过于显山露水,让皇帝察觉出来。所以,在岭南的建筑中,看不到象征权力与威严的龙凤麒麟。但是,雕刻装饰的东西还是不能缺少的,岭南有些建筑用古代的一种神兽———貔貅来代替龙凤,大多数替代品则是水果一类缺乏权力意味的食物。“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让皇帝觉得这是一堆爱吃的人,不会产生觊觎权力的非分之想;其二也由于岭南物产丰富,有条件研究吃食。”罗思敏如是解释。
从南宋开始,由于种种原因,江南以及北方建筑文化慢慢传到岭南一带,彼时尚未形成自身风格的岭南建筑几乎全盘接受。遗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书院,也带有强烈的江南风格。
“那时候,岭南没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对于外来的东西只有接受和模仿。虽然也有一些独特风格的旧建筑,但是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明代以前,岭南的建筑文化几乎是沙漠。”罗思敏说。
明末清初的“小江南”
明代盛极一时的江南文化也影响到岭南的建筑风格。明末清初,善于学习的岭南人,在江南建筑风格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更多本土的元素。
江南文化在明朝盛极一时,苏杭的建筑风格慢慢影响全国。早在南宋时,江南建筑风格就传入岭南,在明朝时达到了顶峰,慢慢融入到岭南建筑之中。
一个更有利于建筑文化传播的条件出现了。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州县相继兴建或扩建砖城,兴建宏伟壮观的城市景观建筑,诸如广州的镇海楼、岭南第一楼,潮州的广济门城楼,琼州的钟楼等。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进一步完善。各类宗教建筑、坛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以粤中、粤西花塔类的楼阁式砖塔、粤东的砖石混构塔、珠江三角洲的文塔为主,构成了岭南古塔的特有风格。江南的建筑风格流传到岭南,广东一带也出现了一批具有江南风格的建筑物。
在江南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岭南人根据本地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作了一些改良。例如,江南园林必须有柳树,而柳树在岭南难以成活,鸡蛋花和芭蕉便成了岭南园林的核心植物。江南的园林到了岭南,面积变小了,大水池变成小水池,深水池变成了浅水的湿地。
岭南园林以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园林最出色。其著名者,前者有广州的海山仙馆以及清代粤中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国、东莞可园);后者有潮阳西园、澄海西塘等。此外,以亭台楼阁廊榭为点缀的山水园林也兴盛于此时。书院、学宫、宗祠、会馆、府邸等大型建筑组群在各地陆续兴建。集各地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充分展示岭南建筑艳丽多姿之地方色彩的,以广州陈家祠为杰出代表。
岭南植被丰富,园林植物也有很强的岭南特色。而且岭南的气候更适合植被生长,茂盛的植物让岭南园林不像苏杭一样,必须有所限制,并经常修剪。另外,岭南气候湿热,建筑相对于江南更加开敞,通风也更好。
这时的岭南建筑主要还是以模仿为主,依然没有形成很强的特点。但是,它加入了本土化元素,建筑显得更加休闲,而且相对人工痕迹较重的江南园林而言,与自然结合得更多。建筑的不同风格,也表现出岭南人的心态:与世无争和融入自然。
你见过最美的古塔在哪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立于长江之畔的振风塔。
塔史
振风塔相传是为振兴文风所建,建于明代隆庆二年,隆庆四年完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振风塔百年时间里几经风霜,所以历史上也历经几次大修。
清顺治七年(1650年)操江巡抚李日芃修建;
清康熙二年(1663年)安徽巡抚张朝珍、安庆知府赵世祯重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迎江寺住持僧西台、邑绅何光玉等募修;
清同冶九年(1870年)安徽臬司署巡抚吴坤修募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安徽巡抚陈彝、安庆知府联元、迎江寺住持僧无凡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安庆知府方连轸、怀宁知县顾怀壬、主持无凡与监院竺庵重修。
民国七年(1918年)北京政府前财政总长周学熙、迎江寺住持僧竺庵等募修。
1949年安庆市解放后,安庆市人民政府拔款维修;
1953 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再次拔款、迎江寺住持僧月海重修振风塔;
“文化大革命”期间振风塔污损严重,文革结束后,1978年安庆市人民政府第三次拨款重修振风塔;
1993年至1995年,迎江寺募资并主持重修。
塔貌
振风塔又名万佛塔,为楼阁式砖石结构,八角七层,高60.86米,整体轮廓呈圆锥体形。
每层塔门虚实交错,平台上围以白石栏杆,可登临远眺,每层檐角均悬以风铎。塔内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弥勒佛和五方佛,塔身嵌有砖雕佛像、历史神话故事雕像1000余尊及碑刻54块。
一大:抗战初期,日寇侵犯安庆时,安徽省图书馆文员潘石尚等在安庆沦陷前将省志及文史馆资料、书籍尽藏于振风塔第三层封闭。
游客照样上塔参观游览,日寇也为发觉。至抗战胜利而完整无缺,由此可见塔之大。
二高:振风塔高60.86米,居高远眺,方圆十里之美景尽收眼底。面江而立,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美誉。
振风塔在艺术结构上,层与层之间比例相差有甚强的艺术风格,自底层向顶呈圆锥形,每层按比例逐渐缩小,改变了以往佛塔建筑的方正直硬的规律。仰望曲线柔美,嵌空玲珑,如金锏刺空,直冲霄汉。
三妙:振风塔设计突出表现在塔门的安排上,振风塔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
曲折迥环,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找到上下门的石阶,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塔风
振风塔立于长江之畔,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塔”,它护佑这脚下的这片大地已经上百年。
如今振风塔不仅仅是一座古塔
它还是安庆百年变迁的见证者,
是远在异乡的游子难以割舍的乡愁,
是安庆人百折不屈、不畏强势的铮铮傲骨!
安庆振风塔——中国最美的古塔
东林铁塔高度?
锦峰塔在湖州市东林镇东林山,锦峰即东林山,塔名因山而得。始建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宋庆元开禧年间(1195—1207)遭雷火后重建,咸淳八年(1272)重修,明永乐、嘉靖年间两次重建,隆庆五年(1571)又焚于火,万历十年(1582)重建时改为砖塔。
1980年吴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砖塔,6面7层,高17.7米。塔檐用砖叠砌出菱角牙子,上覆筒瓦,塔身外壁二、三、四层嵌有金魁星砖雕,系明代作品。1984年8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锦峰塔为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十大名人故居?
1、叶飞故居
南安叶飞将军故居于1998年初开始修建,2001年6月建成并举行开馆仪式。陈列馆主要展示了叶飞将军的生平事迹,分为家乡、投身革命、烽火岁月、心系海防、建设祖国及余热生辉六大部分。2001年10月,其被列为南安市级国防教育基地;2002年3月,其被列为南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其被列为泉州市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1月,其被列为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1月,其被列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2、杨阿苗故居
杨阿苗故居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历时13年,以建筑堂皇富丽、平面布局独到而闻名遐迩,富有闽南民居的特色。整座建筑显得美观大方,宽敞明亮。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细琢大量的珍禽异兽、花鸟游鱼、山水人物、三国故事、博古图案,厅堂壁垛摹刻唐颜真卿、宋苏轼、明张瑞图、清吴鲁等古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作品。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在闽南民间建筑中并不多见。
3、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坐落在泉州市区南门南寿路,是一座普通民房,原有三开间二进深。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公尺,深9公尺,前有天井。现按闽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为纪念堂。李贽故居曾一度改作宗祠,清同治间修理时,从地下掘到石印章两枚:一阴刻“李贽”,一阳刻“卓吾”,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泉州文管会各有一枚。李贽故居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位于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前后三进,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乃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两祭,祭祀规模盛大。庙内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进大厅厅前悬挂“夹辅高风”匾额,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赐;厅中高悬“急公尚义”匾额。第三进厅堂前横挂“鸣臬闻天”匾额,为正统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厅堂后侧悬挂“保世滋大”匾额,疑为李光地所题。庙并有许多金碧辉煌的柱联,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5、李子芳故居
李子芳故居始建于清末,是一座闽南常见的石木结构房子。故居坐西朝东,用不规则的花岗岩石块砌筑成高不足3米的墙体,占地120平方米,面积约67平方米。房子有2扇门,进西门是2间对向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进东门是1间小厨房,过道左侧是小厅堂,右侧是卧室。该故居于1990年被列为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5年8月被列为石狮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3月被列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蔡清故居
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7、莫耶故居
莫耶故居,又称逸楼、晚香别墅,始建于1907年,位于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在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对面。故居为二层楼的西式建筑,楼前有一方池塘,给人以明亮雅丽的感觉,一楼大厅是接人待客的场所,两旁是莫耶家人的住房;二楼现在设为莫耶纪念堂。1996年12月30日,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安溪县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施琅故居
施琅故居就在公共体育器械场旁的围墙内,是一栋年久失修的老宅子,触目惊心,仅入口处立的一块碑昭示身份: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故居被围墙围了起来,范围大约有10亩。老宅子的附属建筑已破败,旁边还有一座两层楼房及原泉州农校的废弃房。在老宅与东面围墙之间的空地上,另有一块1984年的碑文,简介了施琅1684年率师统一台湾,被封靖海将军、靖海侯,故宅有一部分曾为“崇正书院”。
9、李妙森故居
李妙森故居位于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龙巷,由旅菲华侨李妙森建于1927年,为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式中西合璧式带风楼洋楼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其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色泽鲜艳的象头神瓷画,红砖白石、雕饰精美的墙面……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座建筑别具特色。像这样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筑能够得到进一步保护,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最好见证,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10、泉州黄宗汉故居
黄宗汉故居位于泉州市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内,有二座住房,各三开间,三进深,还有护厝、书房、花园等,占地1亩多。故居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府第,现主体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
能分享你家乡的美景照吗?
2020.10.03日这天,也就是双节的第三天,在天安门广场上,见一位看上去30多岁的中年男子,推着年迈的老父亲来到天安门广场,老爷子手拿军功章颤颤巍巍从轮椅上走下来,待用力站稳后将军功章端端正正戴好,手里摇动着小小五星红旗,嘴里还不停的叨念着,今天一定让儿子多给我拍些照片,儿子便不厌其烦的给老爷子找各个角度留影,看到这位年迈的赤子和这位年轻时孝子,那一刻的我,不禁心生敬意和感动!
到了晚上,华灯亮起以后的天安门广场上,我用手机留下他她们定格美好记忆的一幕幕。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瞬间的美好,也许就会变成一生记忆中的永恒吧。
以下四张,拍摄于节日里的大栅栏。
以下五张拍摄于后海
十月里的一个周末,一家老小来后海转转街。
难得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想想从小的出生,还真是第一次和他她们一起逛街呢,心情好天气也这么给力,其乐融融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