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楷书代表作品简介,王羲之擅长写什么书体?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哪种字体?
《兰亭序》的字体是行书。《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散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兰亭序》的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王羲之的行书怎么形容?
王羲之的行书是具中和之美,他的行书方圆并用,浓纤折中,修短合度,寓其于正,有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之妙,二是具自然之美,王羲之的行书天资自然,风神盖代,如绝色佳人,虽粉黛无施,而国色天资,光辉动人,三是具变化之美,王羲之的行书,如绛云在天,因风变化,于千变万化中妙合自然,不失主调,处处流露出一种飘逸洒脱,平和简静之风度。
王羲之的学徒有哪些?
怀仁
我认为他是学王羲之的书法家中,书法水平最高的一个。
唐代书法家人才济济,光凭唐太宗选中怀仁制作集王圣教序一点,就说明怀仁的能力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并且那个年代没有影印技术和ps技术,也不可能把王羲之的真迹裁剪粘贴,《圣教序》的字应该大部分都是怀仁临写的。
试想,一大堆王羲之的书稿,里面的字肯定大大小小不一致,为了把字集在一起,少部分可以直接双钩填墨摹下来,大部分要通过画九宫格的方式放大缩小才能把原本凌乱的字组合在一起。
《圣教序》用时二十年才告完工,耗费了怀仁一生的心血,其工作量不亚于编制四库全书。最后完成的《圣教序》得到唐太宗和世人的肯定,说明怀仁临写的字和王羲之亲自写的字一模一样了。
这一点恐怕王献之也做不到吧!
02
王献之
王羲之的第七子,他能继承家学革故鼎新,一改内擫为外拓,把字写得流光溢彩,使书法更具观赏性,其书风影响了几个朝代,和其父被称为“二王”,而且很长时间被业界推为第一,传世佳作《洛神赋十三行》。
03
智永
王羲之七世孙,苦研王羲之书法30载,其传世真迹《真草千字文》,笔法和《兰亭序》极其相像而多波折,妙趣横生。
04
赵孟頫
大家最熟悉的王羲之追随者,曾经苦临《圣教序》和《兰亭序》几百遍。行书笔法和王羲之如出一辙,结构更趋于和谐完美。楷书主要参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意,再融合李邕的一些笔法,看起来有一些魏碑的味道。
05
蔡襄
书学虞世南和颜真卿,虽然排于'宋四家'末尾,但其作品风格和王羲之最接近。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等。
06
颜真卿
初学褚遂良,对二王书法也有深入研究,后又得张旭笔法自成一体。其早期的楷书《郭虚己墓志铭》《多宝塔》都还保留着明显的二王书风。
07
褚遂良
师从虞世南,史陵等人,也深受欧阳询影响。后在宫廷为皇帝鉴定王羲之法帖,接触到大量王羲之真迹,心追手摹,久而久之他从王羲之的行书中悟出一种独特的楷书,人称“褚体”。
08
陆柬之
师从虞世南,晚年专临二王法帖,传世作品甚少,但一篇《文赋》足以令人赞叹。如果你只是粗看一眼,会误认为是看到了《兰亭序》,因为《文赋》的笔法竟和《兰亭序》惟妙惟肖,只是结体相对中庸,没有《兰亭序》那么风流。
09
虞世南
得到了智永的亲自传授,深谙二王遗风,唐太宗常和其讨论王羲之的笔法。传世代表作《孔子庙堂碑》,字字平和圆润,结构松散却暗藏精妙,我觉得虞世南很好的化用了王羲之的小楷笔法。
10
李邕是唐代一位天才型的书法家,少年即已成名。好结交好友,靠卖文卖字画的收入扶危济困,甚至不惜挪用公款,几次因此入狱。其行书颇得二王神采。他的传世代表作《李思训碑》。
王羲之楷书永字特点?
漂移大方,留意回味无穷字迹隽永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真迹去哪了?
关于《兰亭序》流传失踪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兰亭序》本身。各位看官,故事有些长,耐心听豆子慢慢道来。
流传有序话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了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会稽山兰亭溪畔,搞了一场盛大的野餐趴。来的都是文化人,助酒兴自然不能靠猜拳,必须要吟诗作赋才应景。其中26人,当场作诗41首,汇编成册,是为《兰亭集》。王羲之非常高兴,觉得你们这些人太给面子了,我来写个序言吧。于是在酒酣耳热之际,写下了著名的三大行书之首——《兰亭序》。
估计是也喝多了的缘故,这《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写的是遒媚飘逸, 字字精妙, 有如神助,其中有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王羲之酒醒后一看,惊呆了,问道:“这是谁写的?怎么写的这么好?”下人们说这就是老爷您写的啊,王羲之楞是不信。后来他多次重写,也确实没能超越最初的版本。
王羲之知道,这《兰亭序》,可能是他一生书法生涯的最高峰了,于是小心保管,不示于人。但是防火防盗,防不住老丈人,《兰亭序》被郗鉴要走了,在他那边传了两代,不知为何又回到王氏后人手中。就此一直传到了王羲之的七氏孙,智永和尚手里。
智永和尚原名王法极,少小出家为僧,也是一个“书痴”。他在云门寺出家时,盖了一座小楼住在里面,声称不练好字绝不下楼,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书坛佳话(感兴趣的看官可以搜索一下,篇幅有限,我就不展开说了)。
智永和尚活了一百多岁,可他没儿子啊。临终时,把《兰亭序》传给了他最喜爱的徒弟,辩才和尚。
辩才和尚也不是普通人,他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袁昂以忠诚闻名于世,且颇有才名。辩才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为人重诺,一言九鼎。按道理说,智永把《兰亭序》托付给他,颇有识人之明。只可惜,辩才遇到了历史上最牛逼的王羲之“铁粉”:李世民。
李世民的欲望李世民坐稳江山后,原来的马上皇帝不知怎么的雅兴大发,酷爱书法,尤爱王羲之。他在民间大肆搜寻王羲之真迹,一但得之,便爱不释手,珍藏身侧,时时临摹揣度。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给《晋书》作《王羲之传》,总之,称其为王羲之最大“铁粉”并不为过。
但是李世民一直以来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兰亭序》的真迹。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兰亭序》在辩才和尚手里(估计是虞世南告的密,虞世南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李世民的近臣,同时又是智永和尚最看重的俗家弟子)。于是请辩才入长安主持法事,期间言谈话语之中,一直打听《兰亭序》的下落。辩才和尚也不是傻子,坚称没见过。如此反复三次,辩才和尚干脆写了一首《赴太宗召》: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留碧障间。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闲。翻译一下就是:不给不给就不给!
这下李世民没招了,自己怎么着也号称明君,总不能硬抢吧?但是又咽不下这口气,怎么办呢?房玄龄看李世民为了这《兰亭序》抓心挠肝的,就推荐了一个人,监察御史萧翼。
萧翼的巧取豪夺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饱学之士,机巧多变。房玄龄说,让他去,一定有办法。
萧翼接旨之后,哭笑不得,心说这叫什么事儿啊,让我去当坏人。但是皇命不可违啊,萧翼对李世民说,让我去也行,必须答应我两个条件:
第一,我把《兰亭序》拿来给你,就算完成使命,你别管我是怎么弄到手的。
第二,给我两张王羲之的杂帖当做道具。
李世民欣然应允。这萧翼也确实有办法,把自己打扮成落魄书生的样子,风尘仆仆的去了云门寺。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加上萧翼乃是皇家后裔,风度自然不同凡人。他在云门寺刚一露面,就引起了辩才和尚的注意。两人先是寒暄,逐渐言谈深入。萧翼事先做足了准备,句句言语皆从辩才的兴趣出发,不两日,两人就引为知己,无话不谈。
过了几天,萧翼看时机成熟,拿出了从李世民处要来的王羲之杂帖,请辩才品评。辩才看过之后,称此虽是王右军真迹,但为凡品。萧翼假意不服,几句言语挤兑,辩才按耐不住,从秘密的暗格中取出了《兰亭序》给萧翼观摩。萧翼这老狐狸装作毫不动心,反称辩才的《兰亭序》是假的,两人争论半响,没个结果,就约定明天再辩。
如此反复两天,辩才就对在萧翼面前出示《兰亭序》毫无戒心了,也不曾再将其放回暗格,以便萧翼来时,随时评辩。
一日,辩才出门赴家斋(其实也是萧翼安排,调虎离山)。萧翼来到辩才住处,对看门的小和尚称有手帕忘在屋里。小和尚这几日与萧翼早已熟悉,痛快开门。萧翼卷起放在书桌上的《兰亭序》就跑,一路快马加鞭,窜到了永安驿站。
在永安驿站,萧翼招来越州都督齐善行,表明自己的御史身份,请齐善行传辩才来见。辩才的饭局还没结束呢,莫名其妙的赶来驿站,一看萧翼竟是李世民的监察御史,还拿出圣旨,装模作样的称赞辩才献出《兰亭序》,一通感谢。顿时怒急攻心,眼前一黑,昏死过去。
这边厢李世民终于得了梦寐以求的《兰亭序》,欣喜若狂,提萧翼为员外郎,加五品,赏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宫内御马两匹、 配珠宝鞍辔,宅院、庄园各一座。
过了几日,李世民良心发现,觉得辩才和尚年事已高,自己这样骗一个老人家,似乎有些不要脸。于是赏辨才锦帛三千段,谷三千石,命越州都督支付。(估计齐善行一定气的跳脚骂娘:“本来我就是个跑龙套的,不给盒饭也就算了,最后结账又想起我了?”)
可怜辩才和尚,得了赏赐也不敢用,兑换成了钱财,为云门寺盖了三座宝塔。现在看官们去到绍兴云门寺,仍然能看到“辨才塔”的遗址。辩才和尚受了此番惊吓,同时自觉愧对智永恩师,一年后郁郁而终。
失踪之谜李世民得了《兰亭序》后,好好显摆嘚瑟了一番,命宫内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各拓数本, 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近臣。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我们现在各大博物馆的唐代临本《兰亭序》,基本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后来,李世民死了。按照他的遗诏,《兰亭序》是要放在枕头下面的。也就是说,《兰亭序》的真迹,应该作为李世民的陪藏品,埋在昭陵之中。
到了五代之时,十八座唐代皇陵,被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温韬挖了十七座,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昭陵。史书上记载,温韬入昭陵地宫后,见其建筑设施之宏丽,与长安皇城一般无二。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边放着一个石函, 内藏铁匣,铁匣内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书册字画,其中就包含王羲之的数幅真迹。二百年来,纸张墨迹如新。这些珍藏全被温韬取出,千年来不知去向。
但是在温韬的盗墓珍宝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而且此后也从未有过《兰亭序》出世的消息。所以有的专家认为,温韬盗墓匆忙,《兰亭序》应该还在昭陵的某个角落里,并未流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世民的遗诏中,并没有明文要求《兰亭序》陪葬。所以有可能将《兰亭序》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同样喜爱书法艺术的唐高宗李治。而李治在死之前,曾明确传旨,要求将自己喜爱的字画随葬。所以《兰亭序》可能不在昭陵,而在李治的乾陵之中。
有趣的是,盗墓贼温韬唯一没盗的唐代皇陵,就是李治的乾陵。史书记载,温韬挖到乾陵之时,风雨大作,遂无功而返。这似乎又增加了《兰亭序》埋在乾陵的可能性。
总之,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随着李世民父子的死亡,从此渺无音讯,成为文化史上令人遗憾,却又极为迷人的著名悬案。也许,等我们有能力发掘昭、乾二陵时,才能得到《兰亭序》在哪儿的最终答案。
再多说一句,如果昭、乾二陵里面都没有,那……就真的要成为解不开的谜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