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刘景的代表作品

慈禧和大太监李莲英关系怎么那么好?慈禧对李莲英的宠爱,慈禧甚至还亲自为李莲英督办了40岁生日,1、对慈禧尽心尽力的服务慈禧作为大清金字塔顶尖的第一人,于是慈禧就把李莲英调到了身边。但是恰逢专管梳头的太监卧床不起。三下两下就慈禧的头发打理得很顺。李莲英立刻就被慈禧嘉赏,不久之后就成为慈禧的专职梳头太监。惹得慈禧不高兴,李莲英总是在一旁美...

刘景的代表作品,慈禧和大太监李莲英关系怎么那么好?

慈禧对李莲英的宠爱,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赏赐了李莲英黄马褂,还授予他二品红顶花翎。慈禧甚至还亲自为李莲英督办了40岁生日,并且要求各省督抚,朝中大员必须亲送贺礼。纵观大清200多年,在所有的太监之中,能受如此待遇的,也只有李莲英一人。为何他会受到慈禧特别的宠爱呢?这个人确实有过人之处。

1、对慈禧尽心尽力的服务

慈禧作为大清金字塔顶尖的第一人,李莲英在他身边服侍,少不了溜须拍马。这也是必然的,换谁也得这样做,但是李莲英却能做到最好。

李莲英究竟是怎样入宫,至今说法不一。有说是他说自切的,也有说是算命的忽悠。不过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李家有5个儿子,李莲英排行第二。当时河北地区就是明清两朝太监的发源地。应该是李家觉得养不了这么多孩子,把他送进宫也是一份美差。于是,在李莲英9岁的时候,就被送入宫中。

李莲英最早是在御花园钦安殿,照应香火,供奉真武大帝的。每月慈禧都会来此拈香祈福,李莲英就被安排在佛前举伞,以及照应一切祭神的用具。每当慈禧来的时候,都发现一切被收拾的一尘不染,于是慈禧就把李莲英调到了身边。

慈禧每天早上都要梳头,但是恰逢专管梳头的太监卧床不起。一连换了好几个小太监,总是让慈禧不满意。于是,有人就安排李莲英去试一下。

李莲英很有心计,他知道慈禧脖子上的头发很硬,很难捋顺。于是,他事先准备了一点发胶,抹在了梳子上。就这样,三下两下就慈禧的头发打理得很顺。就凭这一点,李莲英立刻就被慈禧嘉赏,不久之后就成为慈禧的专职梳头太监。这一年,李莲英才19岁。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在后宫想出头,就必须做好本职工作。单纯的靠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有“真才实学”才能够上位。

李莲英可不是就懂得梳头,他对后宫的礼仪,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像祭祀大典,各种大型活动,宫中物品的陈设摆放,以及全套的礼仪程序,李莲英全部烂熟于心。

再加上他能统筹协调安排调度,对宫中所有大事完成的都很出色。他被升为总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同治筹办婚礼。由于经过李莲英精心的部署,婚礼办得异常壮观。因此,也得到了慈禧的夸奖。

李莲英娴熟的职业技能,才是他在后宫得宠的真正原因。至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那只是锦上添花。

2、乐于助人,不落井下石

李莲英走红以后,还能做到以宽待人爱护下属。他在宫中对一般的嫔妃、宫娥、女官、命妇,但凡他们犯了错误,惹得慈禧不高兴,李莲英总是在一旁美言遮盖,曲意回护。因此,后宫里很多人都对他心存感激。

就连隆裕也要感谢李莲英。按照宫中习俗,每年正月初二要祭财神吃饺子。还要在一个饺子中,包一个小金元宝,其实也就是个小金豆。谁能吃出这个饺子,就代表着财神光顾。而且,这个饺子必须得由慈禧吃出来。于是,这些下人们一般都会包4个财神饺子,全部都让慈禧吃出来,生怕慈禧不高兴。

这一年,由隆裕主持祭财神吃饺子。结果吃来吃去,慈禧只吃了三个财神饺子,慈禧的脸色就有点不好看了。

就在此时,隆裕自己吃出了最后一个。为了不让慈禧太后失望,李莲英趁慈禧还没发现,急忙从隆裕那里,将这个小元宝偷偷拿了过来,塞在一个新煮好的饺子里,让慈禧再试吃几个。

这下慈禧吃出了最后一个财神饺子,这才满心欢喜。隆裕当时也是吓的胆战心惊,多亏李莲英给解的围,事后隆裕还给了李莲英不少赏赐。

李鸿章也曾经受过李莲英的恩惠。李鸿章一次在面见慈禧之后,由于对答时间太长,在退出西暖格的时候,居然把他头上的朝帽落下了。这可属于大不敬的罪名,但是又不能回去拿,只好退出到偏殿等候。

可不一会儿,李莲英就把李鸿章的朝帽给送回来了。这下李鸿章对李莲英可是感恩戴德,给他封了一个2000两的好处。

3、不逾礼制

李莲英的心思很活泛,他总结了之前这些得宠的太监,都不得善终的原因。就是因为走红之后,做出了一些逾礼的事情。要么结党营私、干预政事,要么仗势欺人、嚣张跋扈,反正就是不能和朝官和谐相处。让李莲英最有亲身体会的,就是安德海的下场。

安德海是李莲英的领路人,也是在李莲英之前,最受慈禧宠爱和信任的太监。但是安德海这个人,为人特别嚣张,做事还不留余地,得罪了很多人。

结果,同治八年,安德海一路招摇地去置办宫中物品。来到山东地界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并以“太监不能私自出宫”为由,将安德海杀死。丁宝帧玩了一招先斩后奏,就连慈禧也无可奈何,只能安德海太过狂妄。

于是,李莲英在此后都时时谨慎,处处低调。北洋建设初期,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官员前来检视阅兵。慈禧就派光绪的生父奕譞和李莲英为钦差大臣。

太监作为钦差大臣,李莲英是大清历史上第一遭。而且,按照大清律例,太监最多只能获得四品顶戴,而慈禧却破格授予李莲英二品顶戴。

这一次李莲英在视察北洋的时候,为了不让他人找到借口,只是带了四品顶戴。而且,李莲英还是时刻跟在奕譞的后面,随时给奕譞好生伺候。私下里,李莲英都是闭门谢客,不给当地官员见面的机会。事后,慈禧感觉李莲英很懂事,对他更加宠爱。

其实,慈禧太后能够重用李莲英,关键是李莲英对慈禧特别忠诚。而且李莲英也是一个能言会道,比较幽默的人。他虽然读书不多,但说话也不粗俗,还能够讲笑话,这能够让慈禧在后宫中感到不寂寞。说白了,李莲英实际上已经成为,慈禧晚年离不开,也信得过的一个精神伴侣了。

刘秀也是平民起义?

刘秀也杀功臣,而且刚当上皇帝就开始布局杀功臣了。刘秀一生,至少杀死过真定王刘杨、刘让兄弟,彭宠、庞萌、刘扬、邓奉、韩歆、蒋横、欧阳歙、李轶……等十几或几十个功臣。

相较于刘邦杀功臣喜欢拿吕后来顶锅,刘秀杀害功臣却是他自己一手策划的,刘秀的大小老婆都没能力为他顶锅。

真定王刘杨之死:“谋未发而诛”,恩情太重,无以为报,先杀为敬

真定王刘杨是刘秀的大老婆郭圣通的舅舅,他第一个儿子刘疆的舅老爷。

刘秀娶郭圣通是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她的嫁妆是刘杨的十万大军和河北兵权。

为了得到真定王刘杨的十万大军,刚娶了阴丽华几个月的刘秀又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刘秀和真定王刘杨达成了政治联姻,才有了刘杨反叛王朗,并助刘秀在一年内不仅打败了王朗,还打败了更始帝,进而称帝。

时间线是这样的:

公元23年6月,刘玄设计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縯,解除了刘秀的兵权。为了避免刘玄进一步的猜忌,刘秀故意不给他哥服丧。同月,刘秀娶了阴丽华。同年,刘秀被派去河北,仅上谷、渔阳支持他,刘秀被王朗打得满地跑。

公元24年6月,刘杨被说服,同意和刘秀联盟。刘秀娶了郭圣通,意外有了事业根基。不仅灭了王郎政权,还反了更始政权。

公元25年6月,刘秀称帝,建年号建武。封郭圣通、阴丽华为贵人。

为什么说刘秀刚登上帝位就开始算计怎么杀死真定王刘杨?

1、刘秀称帝时,郭圣通已为他生下长子刘疆,可刘秀却选择同时立郭圣通和阴丽华为贵人,甚至传出他个人想立阴丽华为后的传言。

2、刘秀称帝后,刘杨依然被封为真定王,不升不降,原地踏步;郭圣通的弟弟郭况被封为黄门侍郎;可被刘秀从南阳接来的阴丽华兄长阴识却一步登天直接被封为阴乡侯——阴丽华的娘家在建武政权的爵位始终高于郭圣通娘家。

3、同样是公元25年,流传出刘杨伪造谶文:“赤九之后,瘿杨为主。”以及刘杨勾结绵曼县的贼寇的传言。公元26年春,刘秀就派兵攻打真定王刘杨。而刘杨的反应却非常奇怪,一个据说要造反的王爷,在面对朝廷军队的时候,选择闭城门不出。

刘杨不应战,刘秀就派耿纯等人以慰劳使者的名义去见刘杨,密令耿纯将刘杨杀死。

更加奇怪的是,在朝廷派兵征讨真定王的时候,真定王刘杨居然带着自己的亲弟弟和轻兵,就前往和朝廷使者耿纯见面了,而且轻而易举就被杀死。

刘杨造反,是史官写的。在《后汉书》中,写刘秀一开始是派将军召他入京;而在《资治通鉴》中则写刘秀是派兵征讨刘杨。不管是哪种,刘杨的反应都非常奇怪。

试想,一个想谋反的人,会拒绝两兵交战?会在去见敌人的使者,不仅只带着轻兵出行还让轻兵等在门外面?

我更怀疑,刘杨并不真的想谋反,可能对刘秀表达过不满,想得到更多的福利。偏偏刘秀是真心要杀掉刘杨的。也许是刘秀不想要一个对他恩重如山的人活着,无论那个人是否挟恩求报。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刘秀几乎不可能不立郭圣通为后,无论从出身、资历、子嗣、对政权的作用和对朝臣的价值等各个方面上来说,立郭圣通为皇后,是刘秀巩固政权的唯一选择。可刘秀偏偏选择恶心一把河北集团后,再立郭圣通为后。

假设,刘秀称帝后,马上立有子的郭圣通为皇后,并且不刻意让阴丽华的娘家压郭圣通娘家一筹,或者给刘杨更多封赏,作为政治联姻的既得利益者,刘杨还会不满吗?

恰恰正是刘秀刻意打压以郭圣通为代表的陪他东征西走的河北集团,抬举以阴丽华为代表的南阳集团,才导致真定王刘杨心生间隙。

刘杨和刘让兄弟死后,多地爆出内乱,明明是为了弥补自己杀害功臣导致的后果,刘秀却对外宣称,他很同情刘杨阴谋未爆发就被诛杀了,所以封刘杨的儿子为真定王。“谋未发而诛”就是一句很矛盾的话,既然刘杨没有真实谋反,那凭什么就把他杀了呢?

计杀刘杨后,整个真定都被刘秀吓破胆。真定王一脉也从有从龙之功、贡献出整个河北、一年内就协助刘秀登基称帝的真定王,变成了拥有谋逆罪名、只因皇帝怜悯才得以保存的真定王。

刘秀娶郭圣通这一场政治联姻,真定王刘杨和郭氏家族可谓血亏。

刘秀的阴险之处在于,砍你手脚,再给你几颗糖。杀死刘杨、刘让兄弟后,他先是封刘杨的儿子为真定王,做出一副明君的样子,后又在第二年,即公元26年春,册封郭圣通为皇后,刘疆为太子,郭况封绵蛮侯,安抚了河北集团和读书人的嘴。

庞萌之死:帝王嘴里的社稷之臣,连得到一份诏书的资格都没有

刘秀杀害功臣,非常喜欢恶心一把对方或者泼脏水后把对方弄死的。

例如庞萌。在刘秀称帝初期,他是非常信任和宠爱庞萌的,曾经说过庞萌是“可以将国家的命脉寄托于他”的君子。

可是这份信任,却在公元29年变味了。细品刘秀当时的骚操作,真的非常耐人寻味:

公元29年,刘秀任命庞萌和盖延一起攻打董宪。按道理来讲,既然是派2个人去攻打,那么诏书要么颁发给地位/官职高的那一位,要么2个都收到诏书。可是刘秀却只把诏书颁给盖延,庞萌完全没分?!

庞萌受辱后,以盖延诽谤自己为由,把盖延打败后,投入董宪的叛变队伍,自称东平王。庞萌叛变后,刘秀马上翻脸,给手下的将领们写信:“我曾经把庞萌当做社稷之臣(强调自己昔日对庞萌的好)”,在信中直接下令要将庞萌灭族!

庞萌OS:刘秀啊刘秀,比起强调你内心一直把庞萌当做社稷之臣,不如解释一下,为什么不给你的社稷之臣颁发诏书,难道你的社稷之臣连一份诏书的资格都没有?

总之,就这样,刘秀嘴里的社稷之臣,因为一份不公正的诏书而被刘秀诛杀了。

如果多看几个刘秀杀功臣的故事,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无情的人,对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无论是老婆、儿子、朋友、亲戚,他都可以砍对方几刀且同时让对方身败名裂。

彭宠之死:付出未有回报,还笼罩在恐惧之中

同样让人意难平的还有彭宠。

彭宠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彭宏在汉哀帝时任渔阳太守,因为不肯依附王莽,被王莽杀害。他自己在更始政权中也担任了渔阳太守。在刘秀对抗王朗政权时,仅上谷耿况、渔阳彭宠支持刘秀,即彭宠是刘秀在河北的第一批支持者。

彭宠不仅出兵,而且出钱、出粮,他是刘秀攻打天下时,公认的“粮袋子”和“钱袋子”;而且彭宠还有举荐贤才的功劳,他为刘秀输送的人才中,有六七名成为了东汉初期的名将,其中吴汉、王梁、盖延位居云台二十八将。

因此,彭宠被誉为是刘邦时的萧何。可惜,刘秀称帝后,彭宠昔日的部下吴汉被封大司马、王梁被封大司空,位列三公,盖延则被封了虎牙将军,只有他原地踏步,依然是渔阳太守。

渔阳太守就渔阳太守吧,可刘秀还派了个幽州牧朱浮来管制他,朱浮和彭宠不合,多次暗示加明示刘秀:彭宠心怀怨怼,终将会叛变。刘秀听说后,置之不理,或许在刘秀心中,彭宠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刘秀不仅没给彭宠加官进爵,在接见彭宠时的也等闲视之,听说彭宠心有怨气也不闻不问,甚至在朱浮多次说彭宠坏话后,要把彭宠调到洛阳去当太守。彭宠连渔阳太守都当不成了。

刘秀对彭宠的态度越严厉,彭宠就越害怕。一再受辱之后,彭宠在家人的支持下最终还是叛变了。在长达三四年的对抗后,最终彭宠夫妇被家奴杀害,满门宗族被灭。

虽说历史没有假设,但刘秀对河北集团真的非常无情。彭宠作为曾经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并在后续作战中出钱出梁的功臣,哪怕刘秀认为身居后勤的彭宠不堪大用,但看在最艰难的时候给予他最坚定的支持的情分上,刘秀如果能稍微安抚一下彭宠,也不至于爆发一场三四年的战争,彭宠也不至于落得个满门灭族的下场。

为什么刘秀明明杀功臣了,却很多人以为他不杀功臣?

1、这和刘秀非常擅长个人形象管理有关。

例如计杀真定王时,他把刘杨、刘让杀死后,又宣布不追究真定王族的谋反之罪,立郭圣通为后,郭氏外戚封侯等,大肆宣传自己的仁善之心。给受害者家族超出预期的补偿,一旦受害者家族不闹了,其他的人迟早也偃旗息鼓。

2、刘秀的帝王心术极其厉害

譬如河北集团和南阳集团。他立郭圣通为皇后之前,先把抬高以阴丽华的哥哥阴识为代表的南阳集团的人的政治地位,再把河北集团的最大势力真定王搞死,并让真定王一脉背上反贼的名声,避免挟恩求报的事情发生。

在建武政权中,阴氏外戚的政治地位始终高于郭氏。但他在废黜郭圣通之后,又大肆封赏郭氏外戚,始终保持朝廷中有2股势力互相制衡。

3、君权神授的思想下,刘秀杀害的功臣的事迹被弱化了

一说到刘邦杀害的功臣,萧何、韩信等人的事迹如数家珍。但被刘秀杀害了的功臣,却在史书中刻意弱化,儒家思想的沉淀,君权神授的思想之下,儒学更强调君王的厉害,弱化会对君王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物逐渐成为历史趋势。在唐朝,甚至发生史书要根据帝王的心意来撰写的时期。

4、当代人看爱情小说太多,读史书经典的太少

现在的影视剧作品也好,小说作品也好,万事都可以用“爱情”来解释,非常侮辱观众智商,也误导了一部分吃瓜民众。

————————

我是红颜日记,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刘伯温聪明一生,却死得蹊跷。他的2个儿子也都死于非命,而且一个比一个让人惋惜。在这件事上,老朱家有不对的地方。

01 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是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诸葛亮”。

民间盛传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但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确实是个无法替代的军师。

初见朱元璋,50来岁的刘伯温就提出了两线作战、“先陈后张”的战略,帮着朱元璋解决了陈友谅的难题。

随后,刘伯温全力协助朱元璋建国,帮他避开祸患:

发现荧惑星有异动,赶紧让朱元璋下罪己诏,安百姓,避兵灾;天气大旱,出现天灾,提议处理积攒的冤案,果然天降大雨;朱元璋做噩梦要开杀戒,冒死阻止……

不久之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刘伯温依然是肱骨军师。

朱元璋选想选择家乡淮西壕州当都城,刘伯温又跳出来反对:坚决不可。

《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扩廓咕木儿虽可取,然未可轻,愿圣明留意。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制定了《大统历》、草创了《大明律》、奏立军卫法,又重开科举制。

只可惜,随着朱元璋对皇权的习惯,他开始对刘伯温要求苛刻。比如,只要老天不下雨,他就找刘伯温想办法。

照办之后,如果老天下雨慢一点,朱元璋就开始怀疑刘伯温不尽心。

到后来,朱元璋已经不太相信刘伯温了,不顾刘伯温的劝阻非要立胡惟庸为宰相。

而后来的胡惟庸,几乎要成为刘家的灭顶之灾。

02刘伯温之死

公元1375年,60多岁的刘伯温得了风寒,怎么也不见好。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病,结果刘伯温吃完御医开的药,肚子又闹起了毛病,像被石头挤着一样,非常难受。

刘伯温知道,这其中一定有猫腻,于是就拖着病体要见朱元璋。刘伯温明里暗里,把所有的怀疑和揣测都和朱元璋说了,可朱元璋却什么都没说,只让他好好养病。

刘伯温很清楚,这是朱元璋希望他闭嘴了。

回家后,刘伯温拒绝吃药,从京师搬到了老家。

没过几天,刘伯温奄奄一息地对儿子交代后事:我死后,你们把这本《天文书》交给朱元璋,以后刘家子孙不准再学帝王之术。

《明史》: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农历四月十六,65岁的刘伯温死在了家中。

其实,从刘伯温的遗言来看,他应该是不希望后世子孙再涉足朝政了。

以才智、天文著称的刘家,把看家本领《天文书》交给皇帝,也就代表着他们把底牌上交,好让刘家从皇权中脱离出来,自此过闲散日子。

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刘伯温的想法和遗言,非常具有智慧和远见。

只是,他忘记了他是刘伯温,朱元璋曾经最信任的军师,就因为这一点,他的儿子们就绝对无法逃离皇权。

03刘伯温的两个儿子

刘伯温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他们都是继室陈氏所生。

刘伯温去世时,刘琏28岁,刘璟26岁。两人很有才情,都还没有正式进入明朝官场。如果他们能够如刘伯温所说,离开官场,大概也能成为时代的优秀文人。

可他们的结局,一个比一个令人惋惜。

1377年,刘琏考取功名,被任命为考功监丞、监察御史。第二年,朱元璋又让他当了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刘琏为人耿直,又是真正有才之人,朱元璋本想让他先在地方历练一段时间,而后再到中央来担当大任。但刘琏还没来得及好好施展抱负,就遇上了胡惟庸党人的胁迫。

宰相的胡惟庸,在官场上拉拢官员,排除异己,结成党派。且不说刘琏是个洁身自好的人,就算他要站队,也绝对不可能和害死自己父亲的胡惟庸一派。

刘琏反抗的结果,是死亡。1379年,他被胡惟庸党人逼破,跳井而死,年仅32岁。

《明史》: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这一年,才刚刚是刘琏当官的第三年。

相比之下,次子刘璟的遭遇就更惨一些了。

刘璟自幼好学,熟读兵法,在行军打仗的谋略上很有见地。

1381年,唐胜宗征讨温处叶丁香、吴达三,朱元璋让刘璟参与谋略。唐胜宗大胜归朝时,对刘璟的才能大加赞赏。

朱元璋非常高兴,这时候的他太需要开国功臣之外的军师良将了。于是,刘璟每年都会被朱元璋召见。

直到1390年,刘璟把世袭的爵位让给了哥哥刘琏的儿子刘廌,朱元璋才给了刘璟閤门使的职位,并赏赐他“除奸敌佞”的铁简。

很明显,朱元璋不仅想重用刘,还希望刘璟能够帮他铲除朝中毒瘤。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大搞特搞了一场蓝玉案,将朝廷的开国武将杀了大半,为孙子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刚直的刘璟非但没有得到牵连,反而职位还更进一步了。

这一番操作下来,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是实打实地想要让刘璟成为朱允炆的肱骨大臣。

然而,朱允炆自己却没有好好珍惜这元大将。

朱允炆继位的第二年,朱棣打着靖难的名号起兵。刘璟赶紧献上他的十六计策,结果朱允炆没有仔细看,就直接拒绝采纳,只让刘璟参与李景隆的军事北伐。

李景隆在行军打仗方面根本不行,没有几场拿得出手的战役。只因为他曾经帮着朱允炆削藩,将周王朱橚全家押送回京,又是朱允炆的心腹,朱允炆一直对他另眼相看。

这一次,让刘璟参与李景隆与朱棣的对战,也是希望刘璟当副手,辅助李景隆。可这李景隆,自己没能力还心比天高,根本不听刘璟的计谋,导致了战争大败。

《明史》: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

刘璟对李景隆失望,拖着病躯将自己所写的《闻见录》献给朱允炆,希望他能够改变战略。

可朱允炆,再一次拒绝了他。

这一次,刘璟失望透顶,弃官回乡。

可笑的是,后来的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进城,亲自摧毁了朱允炆的统治。

朱棣登基后,立马召刘璟入朝。

他和朱允炆不同,朱棣是个真正惜才之人,他清楚刘璟的才能,更想要重用他。可刘璟也有自己的气节,坚决不事二主。

在刘璟看来,朱棣就是个篡位反贼。因此,不管朱棣怎么软硬兼施,刘璟都不为所动,甚至还直言: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取自《明史》)

朱棣气极了,把刘璟扔到了监狱,想让他再冷静冷静。没想到,刘璟被关押的当晚,就在监狱中用自己的发辫自缢了。

终究,老朱家谁也没用上刘璟的才能。

04 为何刘伯温的儿子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都是有才之人,但都没有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是因为老朱家的皇帝太昏庸么?

在一堆皇帝中,明朝的前三个皇帝还算可以,朱元璋和朱棣更是公认的有能帝王。

是时代不对么?

也未必,抛开刘家不提,当时也有许多草莽出身的人,得到了重用。

如果一定要寻几个理由,我认为刘琏和刘璟的死,是那个时代的偶然,却是他们性格中的必然。

其一,他们的运气实在不太好。

刘琏是在1379被胡惟庸党派逼死的,可1380年,朱元璋就开始清算胡惟庸党派了。并且,在清算的第一年,胡惟庸就被诛了九族。

前前后后只差一年。

朱元璋对刘琏是信任的,也希望他能够在日后发挥大用。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出于保护才在那个敏感的时间点将刘琏调到江西。

但是,谁也没想到,人在江西的刘琏,还是在胡惟庸倒台的前一年,被迫害了。

刘璟,是朱元璋留给下一任皇帝的能臣。

但他的运气也不太好,遇上了个拎不清的朱允炆,更摊上了个花言巧语、两面三刀、不干正事的李景隆。

如果,刘璟能被朱允炆重用,或者从一开始就遇上的是朱棣,结局应该会大不一样吧。

其二,两人都是有节气和傲气的人,容不得半点沙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琏和刘璟,都算得上是自己逼死了自己。

刘琏有自己的坚持,不愿意和胡惟庸党派为伍,甚至连虚与委蛇一下都根本不愿意。他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如果不符合他心中追求的气节,唯有以死明志。

而刘璟,则更是如此。

朱允炆接二连三地拒绝和忽视,让刘璟对朝局感到失望,只能无奈归隐。

可是,即便是归隐的刘璟,他也不愿意向朱棣低头,哪怕他心里清楚,朱棣更有能力,朱棣能够重用他。

从接到朱棣的诏书开始,刘璟就已经做好了身死的打算。

这兄弟二人都是决绝的人,但凡他们多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或许都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可如果那样,刘琏就不再是刘琏,刘璟也不再是刘璟。

知子莫若父,刘伯温就是清楚两个儿子的性情,才会在临死前拼命嘱托。

只是更多时候,长辈们再多的嘱咐,都无法改变命运的齿轮。

可能人这一辈子,该踩的坑,该走的路,总是要去走的,只是希望走了以后,能够平和说一声:问心无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写三国刘景的小说他穿越过去就是一农民被曹操部下追杀?

《三国从庶生子开始到皇帝》

刘璟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东汉末年,成了未来益州牧刘焉的庶生子。 一步步崛起,收文臣武将,平定乱世,平定外族。 他的目标? 自然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在下女王控是一名出色的小说作者,他的作品包括:《三国从庶生子开始到皇帝》、等,本本精品,字字珠玑,作者在下女王控创作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情节与文笔俱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