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品

我认为这个大君主国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激流当中的一个古老的超民族的君主国,至少在内莱塔尼亚给多民族大君主国的新未来敞开了一扇窗户,1916还是1917年在战争里走投无路的帝国政府开征了不得人心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维也纳的波兰服务员一直到帝国的最后几年还在维也纳工作,相反他们不满是因为他们在帝国首都的收入被征税,我们都知道帝国议...

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品,怎么改革奥匈帝国才能使其不灭亡?

题主的问题是奥匈帝国是否有救。我把它理解为奥匈帝国是否必然在1910年代灭亡,并认为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另一位回答者似乎把它理解为奥匈帝国能否万世不异。不好意思我没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也没有兴趣从这个角度理解。

我认为这个大君主国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激流当中的一个古老的超民族的君主国,它有近代列强的绝大部分缺点,却也有近代列强不具备的很多美感。当你听皇帝圆舞曲的时候,当你站在环城大道上看着落日余晖里的感恩教堂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这个消逝帝国的温暖。你看着环城大道被路灯照亮有轨电车驶过,你会想到一百多年前施尼茨勒在这条街上遇到他的纺织厂小妹,霍夫曼斯塔尔正要去他常去的咖啡馆,而列宁曾经在美泉宫花园教斯大林骑自行车,托洛茨基在附近的中央咖啡馆看报纸。雷德尔上校有时候会开着他的戴姆勒汽车从街上经过。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奥匈帝国在1910年代必然灭亡么?我只可能说我不这么看。但是如果他接着问我你觉得这个帝国能存在到2016年么?我也会说我不这么看。

我觉得很多人夸大了奥匈帝国的内部矛盾,好像1914年奥匈帝国和它的皇帝一样到了风烛残年。

但是事实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所有的吵闹所有的抗争都是在帝国的体系之内的抗争,少数民族争取的是在帝国之内的平等地位,甚至在平等的基础上再多要求一点。而不是摧毁帝国。这一点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比年轻却身体虚弱的弗朗茨-费迪南皇储看的更清楚。

1880、1890年代的奥匈帝国是一个正在急剧工业化和进步的中欧大国。它的人民同时处在兴奋和不安当中,这一时期是帝国政治上民主化至少在“内塔尼亚”,经济上工业化,文化上空前发达的时代。

帝国有十几个民族,讲更多的语言,但是它们正在融合,虽然彼此之间还有根深蒂固的矛盾,但是帝国的民主化改革,至少在内塔尼亚给多民族大君主国的新未来敞开了一扇窗户。在帝国末期的维也纳,你看不到帝国即将灭亡的死亡气息。相反它兴旺发达,捷克贵族、日耳曼贵族、匈牙利贵族、皈依天主教受封爵位的犹太新贵族,日耳曼资产阶级、捷克资产阶级、犹太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艺术家、新兴的中产阶级,聚集在崭新的维也纳环城大道上。在这座城市人人都会说一两句“厨房捷克语”因为厨子都是捷克人,也会在咖啡馆点单和给小费的时候说一两句波兰语因为咖啡馆服务员大多是波兰人。1916还是1917年在战争里走投无路的帝国政府开征了不得人心的“咖啡馆小费税”,结果严重的刺激了波兰人的民族情绪,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维也纳的波兰服务员一直到帝国的最后几年还在维也纳工作,而且他们的不满不是因为不能回到波兰人的民族国家去,相反他们不满是因为他们在帝国首都的收入被征税。

帝国的各个民族的不满至少在内塔尼亚其实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帝国议会没有官方语言,一切民族的代表都有权力用自己的语言发表意见,而且帝国议会不提供翻译服务。所以帝国议会简直乱象横生,帝国大臣用德语发表讲话宣布政策,捷克民族主义议员用捷克语怒斥大臣,捷克的保守派议员在他讲话的时候吹口哨。匈牙利议员用匈牙利语表示财政条款涉及奥匈协定不在帝国议会权限之内,稀有的克罗地亚议员用克罗地亚语怒斥匈牙利代表,加利西亚波兰议员用一首波兰语爱国诗歌来回答所有的不同意见,加利西亚乌克兰人代表则借此机会深情演唱一首歌。

但是所有人都在帝国议会的水泥大厦里,没有人选择回答自己的家乡去。帝国提供了一个框架,每个民族每个阶层都希望在这个框架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是拆掉这个框架。帝国的议会作为帝国民意的晴雨表正反映了这一点,帝国有十几个民族,但并不是只有十几个党派,相反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分化成了更多的党派,波西米亚激进民族主义者、波西米亚温和民族主义者、波西米亚保守主义者、波西米亚社会主义者。还有帝国天主教社会党、日耳曼民族主义党、马扎儿自由派、各民族并不是严格的按照民族划分为不同的派系,相反虽然它们经常高喊独立,但那时的独立类似于夫妻吵架时的离婚,是威胁而不是理想。

佛洛依德是一个帝国末期的犹太知识分子,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他那本有意思的书《梦的解析》。我们不是要谈精神分析,而不是要把它作为一个帝国晚期讲德语的上层犹太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的例证来看待。在这本书里佛洛依德认真的分析了他的梦境,一个生活在帝国全盛时期,但从时间表上看也是帝国末期的,日耳曼化犹太人的梦境里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看到他梦见他父亲、火车站、拒绝检票的文化大臣、1848年革命、匈牙利的民族主义者。但是没有巴勒斯坦,没有大卫圣殿。佛洛依德是一个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的维也纳的犹太人,在他的梦境里,也就是他的内心深处,没有多少犹太人的色彩。

类似的还有犹太复国主义之父,犹太王赫茨尔,他也是一个日耳曼化的犹太知识分子,他年轻的时候参加了日耳曼民族主义社团,热情的支持普鲁士,当遭到排犹分子攻击,在巴黎目睹德雷福斯案件的时候他才震惊的发现原来自己是犹太人。还有诗人冯-霍夫曼斯塔尔,他是皈依天主教受封贵族的犹太人贵族,他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维也纳贵族知识分子的灵魂,而不是一个犹太人的灵魂。

一个新的民族正在孕育,1914年的帝国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伯爵,身上有日耳曼、匈牙利、乌克兰血统,当他被民族主义报纸的记者追问“你到底是什么人”的时候,他回答“我是维也纳人!”

用一种统一的趋势战胜帝国各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普遍的义务和权利的基础上巩固多瑙河大君主国的理想,在约瑟夫皇帝时代遭到了失败,但在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时代,因为帝国在选举权方面的不断改革,理论上帝国在20世纪承认了帝国境内的成年男性的普选权,虽然外塔尼亚坚决抵制皇帝的这一法令。

捷克人仇恨帝国,布拉格的捷克人、日耳曼人、讲德语的犹太人,大打出手,甚至造成流血冲突,但是捷克人为什么仇恨帝国?因为捷克人要求波西米亚政府的官方语言从德语变成德语+捷克语,这个要求最初得到了部分的妥协,那就是讲捷克语的人和讲德语的人都可以当公务员,但是捷克人并不满意,捷克人要求的是向当波西米亚公务员必须既懂德语又懂捷克语,这个要求遭到了日耳曼人和讲德语的犹太人的抗争,因为一旦帝国接受这项要求,那么他们这些不懂捷克语的人就面临失业。在这个风口浪尖的时代,我们伟大的作家卡夫卡就是一个不懂捷克语的讲德语犹太人。他的苦闷真的是对帝国的苦闷么?卡夫卡用德语写作,为了追寻犹太人的文化本源还打算学希伯来语,但是他生活在布拉格,却从没有学过“厨房捷克语”之外的任何捷克语。他的苦闷更多的是对帝国一旦抛弃他们所导致的前景的苦闷。而不是对帝国本身的苦闷。

帝国确实有问题,但这种问题并不足以撕裂帝国,相反这些问题在某些地区随着工业化的进步而加剧,在另一些地方则随着工业化而得以缓解。帝国只有一个“痼疾”,就是奥匈协约。

奥匈协约给了匈牙利人自由统治“外塔尼亚”的权利,换而言之只占帝国人口19%的马扎儿人现在可以自由支配帝国40%的领土,而且在外交军事关税问题上掌握了50%的发言权。而且糟糕的是这些马扎儿自由主义者同时还是民族沙文主义着。他们公然的歧视压迫他们统治的领土上的少数民族。

匈牙利人粗暴的马扎尔化、对外塔尼亚少数民族的压迫是奥匈帝国臣民大批逃离和与巴尔干斯拉夫民族矛盾尖锐的原因。原本帝国境内的南斯拉夫诸民族并没有强烈的与外国合并的意图,相反1848年克罗地亚这样的南斯拉夫民族还是站在皇帝一边的,但是当奥匈协约把他们全部抛弃给粗暴的匈牙利政府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自己被皇帝抛弃了,开始要么逃走要么开始向邻近的异国伸出手,帝国被匈牙利人粗暴的民族主义政策弄的四分五裂。

克罗地亚人在1848年捍卫了哈布斯堡王朝,但现在它们却成了塔河那边,或者说圣斯蒂芬王冠领土上的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罗马尼亚人,现在遭到了马扎儿人的压迫,要么独立要么跟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国家合并别无选择。其实也不是完全别无选择还有一条路就是去美国,19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奥匈帝国斯拉夫人移居美国,他们是最早逃离哈布斯堡国家的人,但他们不是出于对帝国的仇恨,而是出于对奥匈协约,以及奥匈协约赋与匈牙利人的压迫地位导致的苦难不得不离开哈布斯堡国家的。

现在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怎么避免帝国的灭亡。我认为其实就是什么都不做维持现状,让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牺牲那些因为塞尔维亚崛起而损失的贸易,比如那些输往奥斯曼帝国的小红帽生意。或者干脆对塞尔维亚妥协,不对塞尔维亚人养的猪征收高额关税。然后让时间给帝国新的机会。

民族主义这场十九世纪飓风,带给人类二十世纪的沉重灾难,但是民族主义只是一个幻想,一个群体认同感的幻想,这些幻想只在赤贫的下层阶级身上才能压倒一切,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在上层、有产者和中产阶级身上,民族情绪只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真诚的决心,相反当帝国真的即将瓦解的时候,捷克人反而是反对的,因为它们的工业品将失去广阔的中欧市场和亚得里亚出海口。

普遍的社会进步和工业化,会壮大中产阶级的规模,让现实的利益判断压倒虚无的民族情绪。同时开明的专制统治,当然这种专制统治指的是奥匈帝国末期弗朗茨-约瑟夫皇帝采取的那种,在帝国议会吵成一团一事无成的情况下,通过皇帝敕令统治的方式。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和解。

还是以我们衣冠楚楚的佛洛依德为例,他和大部分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一样对皇帝是不以为然的。维也纳自由主义者选择瓦格纳剧院的设计师森帕尔为国家美术史博物馆的设计师的时候,很多人都忘记了森帕尔除了是瓦格纳的好哥们,御用设计师之外也是瓦格纳的革命小伙伴,设计街垒的森帕尔。

佛洛依德和这些人是一个阶层,他对皇帝也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但是当皇帝以皇帝敕令的形式拒绝任命维也纳人民选举出来的排犹分子卡尔鲁格,担任维也纳市长的时候,佛洛依德少有的对皇帝采取了赞许的态度。

克制、暧昧、坚定的捍卫自由主义的靠皇帝敕令推行的保守政治,以及社会的工业化,如果能够争取到足够久的和平,就能冲淡十九世纪的民族主义臭气。保卫一个优雅、开明、有教养的中欧大君主国。

好吧有人谈到奥匈帝国的地缘政治,并表示帝国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我也觉得我主要谈了帝国的问题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大。那么我就来谈谈为什么帝国其实还能生活下去。

奥匈帝国是怎么灭亡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清楚,奥匈帝国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而灭亡的。当帝国这艘巨轮即将沉没的时候帝国的各民族迫不及待的逃离它,卡尔皇帝被迫放弃了帝国流亡国外,斯蒂芬茨威格满怀忧伤的描述了他目睹皇帝的火车离开奥地利的情景。

奥匈帝国被一副它无法承担的重担压垮了,这就是1914年以来的漫长的没有希望的战争,但是这幅重担同样也压垮了德意志帝国,在这个问题上德意志帝国作为一个畸形的民族国家,并没有表现出比奥匈帝国更多的优越性。奥匈帝国在1918年崩溃了,卡尔皇帝离开了他的帝国,但是霍亨索伦王朝也在1918年崩溃了,威廉皇帝也离开了他的帝国。沙皇俄国这个蒸汽压路机,据某人说可以无条件吊打奥匈帝国的庞然大物它的帝制崩溃的更早,1917年它的帝国就灭亡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超过了参战的三大君主国的承受能力,压垮了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奥匈帝国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在民族方面采取何等疯狂的民族主义手段,它都依然撑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必然性就体现在这里。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是否必然爆发呢?或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必然在1914年爆发呢?我的观点是不,这是历史的偶然性。奥匈帝国的工业化的黄金时代是1880和1890年代,随着这个“镀金时代”的来临,帝国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但是城市无产阶级也随之兴起。

帝国自由派保持着1848年那一代追求自由、解放和统一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们寄希望于民主化改革,说的再直接一点,那就是缴纳直接税10克朗以下的那部分选民随着选举制度改革,普选权的进步,能够为他们的事业提供新的动力。但是当这部分选民真的出现的时候,他们被他们期待的人民震惊了。

这些世纪之交的选民,对1848年的理想已经失去兴趣了,这些人就是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无产阶级,奥匈帝国的种种潮流都跟这个新兴阶级分不开。在德意志帝国俾斯麦同样遇到了这些人,1880年代的俾斯麦震惊的发现他寄予希望的民族党根本不可能构成一个支撑政府运作的议会多数党。相反在他不断与之斗争的敌人“天主教会”之外,一个新的更强大的敌人浮出水面,那就是社会民主党。

这个恩格斯如同圣诞老人一般俯瞰着的党,一跃而起和天主教中央党一起成为帝国的对抗者,俾斯麦为此甚至考虑发动政变,废除他自己提出的普选制度。1890年他被赶下台之后,经过短暂的卡普里维的任期之后,新的帝国宰相另一位1848年德意志自由民族主义者霍恩洛厄-席林斯菲尔斯特在报告里写到,帝国不可能依靠原本依靠的民族党来形成有效的多数,也不可能废除普选权,那就必须从帝国的两个反对者中找到一个合作者,而社会民主党是不可能考虑的,所以只可能选择天主教中央党。

工业化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的激进派的力量就来自于这些人,而日耳曼人里的民族激进派追随“玫瑰骑士”冯舍内雷尔,舍内雷尔从各方面都可以看作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先河,包括他的追随者用来称呼他的头衔“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就是舍内雷尔这条藤上结出来的另一个毒瓜。而相信天主教的民族主义者追随卡尔鲁格,就是我们之前谈到人民选举他为维也纳市长,但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拒绝批准的那个人。

在20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奥地利天主教会、大贵族、试图面对这个灾难性的新时代。当柯尼希施格雷茨战役奥地利战败的消息传到罗马的时候,教皇的秘书长惊呼“这是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之后几十年,奥地利的天主教会终于决定行动起来面对一个已经天翻地覆的世界。在列支敦士登大公的支持下,天主教社会党成立了。而这个平民出身的煽动家卡尔鲁格就是天主教社会党的领袖。

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让奥匈帝国的社会面貌和城市面貌一样在1880、1890年代天翻地覆,城市急剧扩张,1880年代维也纳大兴土木,但是人口仅仅上升15%。而当奥托-瓦格纳提出他的新城市规划的时候,绘图板上的维也纳已经不再是环城大道上之内的优雅时髦城市了。相反它是以八条城市铁路为基干的广阔的、多中心的现代化城市。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民进入城市,对未来怀抱着某种期待的农民,来到帝国的大城市,找工作找机会冒险,但却没有技术没有财产,绝大多数也没有才能,比如后来君临维也纳的阿道夫希特勒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年贫困焦虑没有保障,需要安全感,帝国的种种矛盾说到底源动力,就是米塞斯轻蔑的称之为“住膳宿公寓”的人这些人。他们的种种结合产生了民族主义、排犹运动、社会主义。而所有这些矛盾因为帝国的多民族国家性质而变得五光十色。这正常么?乍看起来当然不正常,但是真的足以致命么?我一开始就说了其实并不致命。

奥匈帝国要做的就是平静的驶过这湍急的工业化导致的社会的峡口。之后当阶级重新凝结,阶层再次分化的时候,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理性的解决。波西米亚问题实际上并不持久,因为不会说捷克语的日耳曼知识分子和犹太知识分子当中年轻人可以学捷克语或者再就业,老的可以用帝国的补贴提前退休来解决。波西米亚问题真的水火不容么?1914年固然捷克士兵奉命开拔的时候齐唱塞尔维亚国歌,但是当帝国真的即将瓦解的时候,波西米亚代表即使在协约国已经承认捷克民族国家的情况下依然谋求帝国的存在,因为他们知道一个独立的中欧的捷克国家并不是捷克人民的最好选择。

奥匈帝国的失败是因为世界大战,而世界大战的爆发,跟弗朗茨费迪南大公所推进的巴尔干霸权主义政策是分不开的。跟他的遇刺这一偶然事件更是分不开的。奥匈帝国的希望在于维持欧洲的和平,度过它社会最脆弱最不稳定的阶段。但是遗憾的是它在这个时期遇到了世界大战。从而酿成了20世纪的悲剧。

十二三岁的男生建议看哪些书?

12、13岁的男孩,也就是大概读小学6年级或者初一。我想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吧,那么我就根据自身经验来推荐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书籍,仅供参考。第一本,三国演义。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三国演义,由于三国演义中的古白话文那时比较看不懂,所以我一直到小学毕业才看完。从此以后,三国演义我时不时翻阅过数十遍。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它将波澜壮阔的中国断代史以小说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通读三国演义让我领略到了充满着斗智斗勇和万丈豪情的中国战争史的魅力。假如你的孩子早点接触三国演义,那么对以后初高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应该有帮助。第二本,七龙珠。七龙珠是世界动漫史上教科书级别的漫画作品。七龙珠的故事富有感染力,龙珠剧情里面充满着热血、坚持、挑战命运、为正义而战等诸多正能量的元素。龙珠这部作品老少咸宜,我从幼儿园开始看龙珠,一直到现在工作多年了依旧会时不时回味。我认为看龙珠漫画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艺术审美观。第三本,彭德怀自述。彭德怀自述是中国开国元帅彭老总身陷囹圄时,在狱中回顾一生的辉煌历程,从而写下来的绝笔作。彭德怀戎马一生为国为民,他的人生值得我们晚辈去品味去细读。通读这部书,想必任何人都会被彭老总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

研究茨威格小说的目的?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以心理描写见长,本文主要研究茨威格小说关于成长心理的描写,从而理解和把握其笔下的童心世界创作意图,从而加深对茨威格小说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斯科特出自于哪本书?

《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2011年6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

本书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4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 英雄的瞬间, 南极探险的斗争,西塞罗,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2]而这14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4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深层意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为斯蒂芬 ·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作家R先生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陌生的女人,一个即将死去的女人,毫无症状地突然闯入了他的生活,向他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最终也以这个陌生女人的死亡结束这一生,只留给R先生这一封厚厚的信,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 。

学术界对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

一是运用20世纪的西方文学文艺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亦或是存在主义 。

二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于男权视角下的女性主义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是情节设置 。

三是对比小说与据此改编的电影作品,形式虽然不 同,引发的共鸣却是相同的,文字与电影这两种不 同的表现手法引发了讨论 。

四是对小说唯美诗性叙事的鉴赏 ,以及独特叙事特色的研究。

stefan是哪国?

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

斯蒂芬·茨威格,男,(Stefan Zweig,1881~1942年),出生于维也纳,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