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王羲之楷书代表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的哪些经典书法作品被传世了

一、周孝侯帖二、旃罽胡桃帖三、洛神赋四、快雪时晴帖五、雨后帖六、忧悬帖.七、闲者帖八、追寻帖九、孝女曹娥碑十、乐毅论十一、黄庭经十二、佛遗教经十三、东方曼倩祠颂十四、道徳经十五、万岁通天帖十六、兰亭序十七、十七帖十八、此事帖十九、清堂帖二十、足下家帖还有:还是拿大家熟知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和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比较二人各自的...

王羲之楷书代表作品有哪些,他的哪些经典书法作品被传世了?

王羲之乃“书圣”也,历史上东晋时期的琅玡临沂(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人。后来迁居到会稽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其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就是现在的浙江省嵊州市新昌县)。

其传世作品有:

一、周孝侯帖

二、旃罽胡桃帖

三、洛神赋

四、快雪时晴帖

五、雨后帖

六、忧悬帖.

七、闲者帖

八、追寻帖

九、孝女曹娥碑

十、乐毅论

十一、黄庭经

十二、佛遗教经

十三、东方曼倩祠颂

十四、道徳经

十五、万岁通天帖

十六、兰亭序

十七、十七帖

十八、此事帖

十九、清堂帖

二十、足下家帖

还有:自慰帖、重熙帖、执手帖、知远帖、瞻近龙保帖、择药帖、运民帖、远宦帖、袁生帖、虞休帖、游目帖、姨母帖、行穰帖、谢生帖、想弟帖、吾怪帖、上虞帖、丧乱帖、阮公帖、其书帖、七月都下帖、平安帖告姜道帖、平安帖、频有哀祸帖、妹至帖、临川帖、力东帖、阔转久帖.、孔侍中帖.、胡母帖、何如奉橘帖、汉时讲堂帖、寒切帖、干呕帖、二谢帖、得示帖、大道帖、大报帖妹至帖.、初月帖、长风帖、采菊帖、不审帖、十六帖等等。

总之,绝大部分是生活中的手札,还有其他诸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等集字作品,平常人知道的估计像“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信息,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在以其一帖为主的情况下其他诸帖均需涉略。

整理很花时间,希望可以点赞支持,谢谢。

王羲之和颜真卿的行书有什么区别?

还是拿大家熟知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和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比较二人各自的特点吧,不必考虑《兰亭序》辨伪的争论(如是智永笔法,也是王家祖传):

先来看看王羲之行书的特点:

一、笔法多变,自然天成。主要运用“衄挫、转折、提按、拓束”等四对核心笔法,从而在书写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笔锋从而达到“有法亦无法,无法之法是为至法”的“笔随意走,意念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王的用笔并非完全中锋,笔锋是在不断的调整变化的,方笔圆笔也是兼用的。笔在书圣的手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他的很多字都是随机生发的,他的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同样的字都能在不同的字帖里找到变化,即便在一帖之中,也各具神态:如《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就是如此。米芾评《兰亭序》也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夸其笔法似有神助。

二、线条多变,无形即形。长线与短线的对比。在《兰亭序》里好像这种变化不太明显,若把单字提出来如“少”字撇主笔、“毕”字竖主笔就会很明显加长,但“癸丑”等字又明显短小,整体感觉或舒展大方,或团抱紧收,或引而不发,自得其宜。在王的其他行草作品里会常常看到把几个字连在一起组成长线的技法(如下图);粗线与细线的对比。《兰亭序》里粗、细线条交叉使用,对比极为明鲜,有时最粗线是最细线的十多倍。王羲之能把细线写得饱满圆润而又富有质感是一般书家难以做到的;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王书中没有绝对的直线,所有的线条都有一定弧度,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有弧度的直线才是高级的直线,有直线的弧线才是高级的弧线。王羲之在处理直线时经常把他变成一种有弧度的曲线,他的曲线就像钢筋一样,弯曲而有回弹感;直线与斜线对比。在一幅作品中一定要有直斜对比,这是造势必用技法。王的法帖里经常会看到直斜对比手法,把直线变成斜线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关系,如《兰亭序》中“怀”、“宇”等字就是如此,米芾也就是学会了王羲之这一技法,把很多竖笔故意写成“前趴状”,米芾实则也是一个用用险用势的高手。

三、结字多变,千娇百媚。王的行书结字多变这在《兰亭序》、集字《圣教序》里最为明显。这些结字变化规律可概括为以下几类:一是结字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如“将”字将“寸”放大,把“水”处理成左密右疏就是这样。二是结字常常外部空间的打开。简单说就是打开字型。舒展、开阔,但可不是松散,是紧凑中的一种开阔。三是结字崎侧变化。这在王羲之草书法帖中更为明显,王献之更是在崎侧与连带方面做得比其交更好,这也成就了他后来的一笔书“破体”名垂书史。四是单字与字组的变化。王在处理单字与字组布白上的功夫,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很多字与字组的处理让人感觉浑然天成,而且无一处重复,可谓是一字多面,行间千变,千娇百媚。

四、气韵新奇,婉约多彩。王羲之的笔法和气韵是走在晋人前列的,《兰亭序》整篇气韵已摆脱魏晋之前的凝重、古厚气息,从而以静穆婉约、光鲜亮莹的意象取而代之,充分表现出当时一类名士精神洁癖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当今书法人士望尘莫及的。

再看看颜真卿《祭侄文稿》行书的特点:

这篇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与颜体楷书大不相同,它与《兰亭序》一样都是即兴而作,只是这种兴与王羲之那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心情完全大相径庭,颜这种兴是带着极度悲伤、冲动、宣泄和倾诉的激情的,他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书家刻意地去创作,而是不顾一切地向前写,向前冲,即便笔锋兀自前行也浑然不知,等回过神来才发觉写错了,《祭侄稿》就是这么一篇“忘我”的自然天成之作,之所以被后人评价为天下第二行书,其主要原因:一是其行草笔法有张旭的真传,从其自然流露出的笔法中能体会到颜真卿深厚的书学功力;二是这是一篇自然天成之作,在古人艺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倡导下,将其列为第二行书也就不难理解了;三是颜真卿刚烈正直,又忠诚于封建礼义,其书法是“劲节直气”的代表,这也是原因之一。

用“老笔纷披”这一词评价《祭侄稿》是比较贴切的。虽是草稿,但颜的功力还是显现无疑,稿中枯笔不少,但枯而不躁,反有润泽之感。文中涂涂抹抹的地方不少,但线条圆融,不忘藏锋,饱满苍茫,深厚朴实,充分体现了颜真卿圆笔外拓的用笔习惯。结字及字间布白上也是大大小小,错落参差。意韵上他没有心境慢条斯理地处理好每一笔的末端,就顺势而去,戛然而止,顿笔多了,全篇反而显现出沉重、抑郁的气氛,从而与内容相得益彰,这便是作者将平日练就的笔法技巧自然而然地化入腕底,随意点画构成佳作,实与《兰亭序》有异曲同工之妙。

究其颜真卿的笔法还是有王体笔法的影子的,因为古人很重视笔法一脉相承,其师傅张旭就是传承的王家笔法,从下面传承路线上看得更加清楚:张旭-陆彦远-陆谏之-虞世南-智永-……王徽之-王羲之。所以,非要说两人笔法有何不同,实则是两人性格不同所致,这就是赵孟頫所说的“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字如其人的真实含义。更多专业资讯尽在“北京尚韵信息”,感谢邀请!

楷书四大家的故事?

先是书法名家王羲之。说起书法,最难以避开的一个人就是王羲之。王羲之有书圣的称号,拥有着许多让人惊叹的传世之作,其书法一直都被后人们作为学习的典范,是尽善尽美的象征。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生活在唐代。颜真卿的书法精妙,自己创造出了颜体楷书,被后人推崇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也拥有着许多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比如说庐陵,临川集等,他的书法让后辈称赞,也是让后辈竞相模仿。柳公权与欧阳询。柳公权字诚悬,四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其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也拥有着许多广为流传的著作。深受后辈书法家们的喜爱。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因为他的儿子欧阳通也善于书法的创作,因此欧阳询也被称为大欧。后辈的人都很推崇他所写的字体,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于欧阳询更是难以忘记。

另外还有苏轼,据史料记载,他不仅仅是一位词人,而且也是一位书法大家,留下了许多创世的画作。并且也擅长于写书,流传今天的书籍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为我们今天研读古人的文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我们逐渐了解到古人是如何发展文化的。我们国家还拥有着许多著名的画家,在古代画家的成就都很高,并且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

王羲之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

王羲之取张芝、钟繇书法,有法度、古朴典雅。横法一顺(逆)峰横、下折横

上挑横;竖法一悬针、左(古)上桃;

撇法一短、斜、竖;捺法一平、斜、带钩

;点法一斜、出锋斜点、左右点、相向点、水旁点;折法一横折、竖折;钩法一..

脍炙人口的作品?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他的这种对后世影响很大“正体”,世称“书之圣”。 但王羲之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其主要代表作有:

1.

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

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晋代楷书代表作?

晋楷,魏晋时以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王羲之是晋代的大书法家,山东人,楷书代表作有《黄庭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