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代表作品啼笑姻缘,哪部京剧昆曲或黄梅戏的唱词很优美?
谢邀!
说实话这个问题有点太大了,不过您既然问了,还是简单说说吧。
程派名剧《锁麟囊》
结尾薛湘灵唱的: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富得富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贵妃醉酒》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广寒宫。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啊,水面朝,长空雁,雁儿飞,哎呀雁儿呀,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通宵酒,啊,捧金樽,高裴二士殷勤奉啊!
《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到南京转,那二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昆曲《牡丹亭》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 看的这韶光贱。
《长生殿 ·惊变》
泣颜回 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翻。爱桐阴静悄,碧沉沉并绕回廊看。恋香巢秋燕依人,睡银塘鸳鸯蘸眼。
《玉簪记 ·琴挑》
月明云淡露华浓 欹枕愁听四壁蛩 伤秋宋玉赋西风 落叶惊残梦 闲步芳尘数落红。
黄梅戏《女驸马》
状元府
冯素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婵娟!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春红: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冯素珍:手提羊毫喜洋洋,修本告假回故乡,
监牢救出李公子,我送他一个状元郎!
刘大人:恭喜你少年得志名扬天下!状元及第谁不夸!
如今是美满姻缘天作伐,这真是锦上又添花!
万岁有意招驸马,看中你文才出众相貌不差。
金枝玉叶许配你,从此你出入在帝王家!
冯素珍:学生出身本微下,怎堪匹配帝王家?
望求大人复圣命,另选才郎配驸马!
冯素珍:只说回家救公子,谁知中途遇波澜?!
不识奴家真面目,招我红妆做东床!!
冯素珍:妹在家中遭欺凌,女扮男妆来京城。
为找兄长搭救我,谁知你改姓又换名!
冯益民:当初我遭继母害,投亲未遇苦遭灾,
幸遇张公来抚爱,为报恩德把姓名改!
冯素珍:继母为人实太坏,害我李郎受祸灾!
今日幸见兄长面,望你与我作安排。
冯益民:李公遭陷害愚兄排解,一封书到襄阳自消祸灾!
只是你中头名宫花顶戴,状元公名声显你怎样下台!!
黄梅戏电视剧大全?
黄梅戏电视剧大全,如下:
《天仙配》(韩再芬主演)
《女驸马》(韩再芬等)
《牛郎织女》(严凤英王少舫)
《龙女》(马兰、黄新德主演)
《秋千架》(马兰、蒋建国)
《梁山伯与祝英台》(马兰、黄新德)
《小辞店》(主演、韩再芬、韩军)
《郑小娇》(韩再芬主演)
《香魂》(韩再芬主演)
《遥指杏花村》(马兰、黄新德)
《富贵图》(赵媛媛主演)安庆市黄梅戏一团
《孔雀东南飞》(赵媛媛、董家林)
《金钗记》(安庆市黄梅戏一团)
《莫愁女》(韩再芬主演)
《红楼梦》(何云、魏蓓蓓主演)
《棒打薄情郎》(何云、周珊主演)
《未了情》(张辉、杨俊)
《罗帕记》(张辉、吴琼)
《孟姜女》(李文、刘华)
《憨哥与巧妹》(刘华、徐君)
《为奴隶的母亲》(满玲玲主演)
《清风亭》(黄新德)
《陈州怨》(黄新德、陈小成)
《半边月》(周源源、陈小成)
《秦香莲》(吴亚玲)
《鸳鸯谱》(吴琼、刘国平)
《皮秀英》(吴琼、刘国平)
《游春》(吴琼、马自俊)
《蔡鸣凤辞店》(马自俊、满玲玲)
《劈棺惊梦》(马兰、黄新德)
《槐树谣》(陈晓玲)潜山县剧团
《霸王别姬》(孙娟、李文、余顺、刘华)
《血狐帕》(韩再芬)
《柯老二入党》(黄新德主演)
《龙凤奇缘》(韩再芬、汪静主演)
《红楼探春》(汪莉)
《祝福红灯响炮》(汪菱花)
《女驸马花园会》(孙娟、余顺)
《蓝桥会》(陈小芳)
《女驸马》(周莉、吴亚玲、余顺)
《挡轿》(何云、陈丹、琚翔)
《秦淮烟月堪不透》(韩再芬、侯长荣、黄新德、)
《桃花扇》(张小萍、刘国平)
《李清照声声慢》(周莉)
《戏缘之金花》(吴美莲)
《红色记忆》(周莉)
《村姑与乾隆》(刘华、茆建琳)
《陈州怨》(黄新德、陈小成)
《嫌贫女错失状元郎》(茆建琳、周珊)
《窦娥冤斩娥》(郑玉兰)
《风花雪月》(张辉)
《啼笑姻缘我是乳燕》(刘国平、王琴)
《貂蝉》(杨俊、张辉)
《西厢记》(马兰、汪静、马广儒)
《送香茶》(童玲红、王文华、龙妮)
《桃花梦》(郭宵珍)
你最喜欢哪一部与之相关的影视剧?
在安庆会唱黄梅戏的比比皆是,唱得好也是一抓一大把。但是活跃在90后心目中的老戏骨们并不多,能称得上是黄金夫妻档的那就只有这一对——蒋建国和吴亚玲。
小时候看《打金枝》的时候就觉得吴亚玲扮演的公主扮相精美,蒋建国饰演的驸马更是惊为天人,后来得知他们本身就是夫妻时就更觉得两人是天作之合。
在黄梅戏《女驸马》中,吴亚玲饰演的公主与蒋建国饰演的前科状元冯益民喜结良缘,作为观众的我们看的都替他们开心。
1975年,吴亚玲与蒋建国一起考进安徽省艺术学校戏曲科黄梅戏班,成为同班同学。成绩一直拔尖的吴亚玲与业务同样出色的蒋建国经常合作,排演了《天仙配》、《拾玉镯》等不少经典唱段。毕业后,他们又被一同选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工作。
进团不久,吴亚玲就因主演《天仙配》、《女驸马》等剧目备受瞩目,并与马兰、吴琼等合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 1982年,黄梅戏神话剧《龙女》开始排演,吴亚玲饰演的珍姑让观众真正记住了她。
但刚接这个任务时,她很抵触。“我学的是‘闺门旦’,都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类的,突然让我扮演泼辣大胆的珍姑,一时不能接受。但我知道,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演龙是龙,扮虎是虎,伸缩性必须强,这样艺术道路才能更宽广。”
珍姑这个角色挑战很大,此前她演出的剧目都是在模仿前辈,而珍姑是要自己重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于是,她一句唱腔,一个身段,一个表情地去琢磨,终于让珍姑鲜活地出现在了舞台上。
1985年,正当红的吴亚玲与还在跑龙套的蒋建国步入婚姻殿堂,蒋建国也多了个“吴亚玲丈夫”的称呼。对此,蒋建国表示:“她成名早一些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顾虑和压力。其实这也符合舞台艺术的规律,黄梅戏一直都呈现‘阴盛阳衰’的现象,好的黄梅戏男演员一般要到35岁以后经过历练才能逐渐成熟。”
吴亚玲说,她不曾动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来自丈夫。“从上学到工作,我们两个总是在一起,始终没有分开过,这种出双入对的感觉让我觉得很幸福,也很满足。虽然现在和我们一起进团工作的五男五女十个人,只剩下三个还在坚守阵地,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他们的坚守等来了收获。2002年,吴亚玲凭借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一角的出色表演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5年,蒋建国也凭借在黄梅戏《 雷雨》中的精彩演出,捧回了“文华奖”和“梅花奖”。夫妻俩成了戏剧界中罕有的一对“并蒂梅”。
《桃花扇》、《红丝错》、《五女拜寿》、《墙头马上》、《雷雨》、《夫妻观灯》、《插秧》、《路遇》、《打金枝》两人合作的黄梅戏早已经深入安庆一代人的心中。
如今,身为安徽省演艺集团的副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书记的蒋建国是吴亚玲的直属领导。但是在家里还是吴亚玲说了算。
两人都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台柱子,也是我国唯一一对都获得过戏剧梅花奖的夫妻。当年的五朵金花已经花开各地,但是只有这对夫妻仍然坚守大本营。
感谢这对不忘初心的梨园伉俪
为我们带来那么多黄梅戏经典剧目!
黄梅戏啼笑姻缘原唱?
黄梅戏原唱啼笑姻缘 李文 刘华黄梅戏你是凤凰我是山鸡原唱?
黄梅戏《你是凤凰我是山鸡》原唱是余顺和李雯
你记错了,她说自己是凤凰说别人山鸡好象不大得体吧,呵呵。 应该是这段: 凤凰冲天 (啼笑姻缘) (凤喜)你是凤凰我是山鸡,一个高来一个低 凤凰冲天飞万里, 山鸡望天空叹息 (家树)家树要爱沈凤喜,不当凤凰愿做鸡 林中飞鸟共比翼,归巢双栖共鸣啼 (凤喜)分明不是同林鸟,哪能同巢共树栖 (家树)草丛鸡窝终生伴,海枯石烂志不移 家树慢待沈凤喜,自有天打五雷劈(我不依) (凤喜)我们生生死死永不离 (家树)我们生生死死两相依各地的戏曲各有什么特点?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