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俞平伯红学评述代表作品 为什么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只有十一个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第一首判词:认为薛宝钗和林黛玉共用一首判词。但是我认为解释为一、四句写薛宝钗,二、三句写林黛玉似乎不妥。说第一句可叹停机德是写薛宝钗的,难道林黛玉缺少德吗?难道薛宝钗没有才?认为作者不可能不为林黛玉写判词。毕竟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主角,地位远在宝钗之上的说法只能算作一家之言。黛玉必定来到了现实世界。说另外有林...

俞平伯红学评述代表作品,为什么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判词只有十一个?

这个问题问得好!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很大,却又很容易。答案可以,而且已经有了许多种,这是为什么?谁个正确?还有没有别的答案?一万个人心中,一万部红楼梦,这是说不同的人对于《红楼梦》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对本文这个问题,不会有那么多解释。标准答案是肯定没有的。争论也大可不必。可是我还是不揣冒昧,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第一首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学界早有一种观点,认为薛宝钗和林黛玉共用一首判词。我基本赞成这种说法。三、四两句分明已经明确,玉带林即林黛玉;雪则为薛,金簪即宝钗。挂与埋都预示悲剧命运。但是我认为解释为一、四句写薛宝钗,二、三句写林黛玉似乎不妥。说第一句可叹停机德是写薛宝钗的,难道林黛玉缺少德吗?停机德是什么?要得吗?其实正是这停机德害了她们两人。说是薛宝钗尊崇封建伦理道德,林黛玉不是吗?她一心期盼姥姥作主,多次拒绝贾宝玉的示爱,都是为什么?薛宝钗的婚姻悲剧表明,她空有停机德,命运令人叹息;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表明,要求女子具有停机德害人非浅,停机德可叹。第二句堪怜咏絮才,更是说她们俩人的,说是讲林黛玉的,难道薛宝钗没有才?咏絮才是什么?如果说是比喻有诗才的,那么薛宝钗倒是实实在在地咏了一回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其充满正能量,居众柳絮词之尊。正因为她们都有才,同归薄命司,所以命运都堪怜。

认为作者不可能不为林黛玉写判词。毕竟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主角,地位远在宝钗之上的说法只能算作一家之言。说是作者狡猾,把黛玉虚化了,因为黛玉本来就是绛珠仙草下凡,是神仙,没有必要和薛宝钗争来争去的,不是一个层次。这就不对了,黛玉必定来到了现实世界。不是一个层次,不可能争来争去倒是真的,但不是因为她是神仙,如果黛玉父母健在,她用不着争,事实是她父母双亡,她凭什么争?单凭宝玉爱她,争也白争。

说另外有林黛玉的判词,也没有根据。说宝玉根本就没看完十二金钗的判词。就被警幻仙子掩了卷册,拉出去玩了。没看的判词还有很多,说没看完的部分就是有关林黛玉的部分,未免武断。

我历来不赞成过度解读,看到玉带林中挂,就说林黛玉是上吊死的,跟他观点对立的就说是投河死的,还能找到证据。看到金簪雪里埋,就说薛宝钗死在雪地里,东北有大雪,薛宝钗死在东北。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写在了一起,所以有的人认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其实是一个人,只是作者故意分成两个人来写。他要那么理解,要那么说,你有什么办法?如果《红楼梦》可以那么读,我也学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我说《红楼梦》是写现代国际形势的,作者借林黛玉之口说,(中美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笑)。其实完全不必用自己的观点去否定别人的观点,谁都不要想着去说服别人。

这就是《红楼梦》,一言以蔽之,假作真时真亦假。不认真读,你读不懂,太过于较真你又读不明白。答了这么多题,大家可能发现了,我答题唯一的依据是文本,再说一遍,文本。我愿意作个文本派。

红楼梦所写的故事与作者经历有关吗?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伩》“驳俞平伯的两篇文章附上,请一阅。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他们起初写信给《文芝报》,请问可以不可以批评俞平伯,被置之不理。他们不得已写信给他们的母校一一山东大学的老师,获得了支持,并在该校刊物《文史哲》上登出了他们的文章驳《红楼梦简论》。问题回到北京,有人要求将此文在《人民日报》上转载,以期引起争论,展开批评,又被某些人以种种理由(主要是“小人物的文章”,“党报不是自由辩论的埸所”)给以反对,不能实現;结果成立妥协,被允许在《文艺报》转载此文。嗣后,《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栏又发表了这两个青年的驳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一书的文章。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事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放映时候的情形几呼是相同的。被人称为是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杸降。

(这是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六日写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和其他有关同志的一封伩。

我认为与作者的经历无关,。无关的理由是:《红楼梦》的小说是作者以满族官僚封建家庭生活为素材创作的,不是他本人的经历。

但是,《红楼梦》的诞生与他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经历有关。理由是:就是人在一定的经济地位、一定的政治环境中生活,人的各种表现和思想影响,都会在生活在这种条件的人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前辈连续做了三代江织造。1727年,父亲获罪落职,家产被抄。从此他住在北京,过着贫困的生活。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和世故。晚年的贫困潦倒使他能够更清醒地、深刻地观察生活,看清新剥削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他的进步思想识,高度的艺术修养,严肃的创作态度,正确的创作方法,就使他有可能写出《红楼梦》梦这部杰出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诞生在清王朝的“全盛时期”,也是腐朽没落的开始。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恢复,特别是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一度繁荣。但这繁荣的背后,却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更加尖锐、深化。封建统治集团极端腐化堕落,加深了内部矛盾,并且从中分化出一批不满现实的贵族叛逆者;同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剝削日益加剧,广大人民孕育着反抗的恕火,酝酿着革命的风暴。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处于总崩溃的前夜。《红楼梦》正星这个时代的反映。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社会现实,己有所醒悟,拿起笔,通过《红楼梦》深刻地揭露封建贵族阶级内部进步与反动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尖锐斗争。尽管,社会的进步力量还很脆弱,它也不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因而难免是失败的;但这种斗争却显示了封建旧势力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结论:《红楼梦》与作者个人本身经历无关;《红楼梦》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经历有关。

吴梅村才是真正的红楼梦作者吗?

你好,我是国风

我们村有这么个精神小伙,本家姓许,名字叫许世林。隔壁家有一家姓林,林家的爸爸因为屋里一堆的丫头,膝下无儿。所以从小就特别喜欢许家的男孩。最后李家的娘们提议,让这小子拜了邻家的男人为干爸。随便哪家吃!两家处成了一家。

过了几年,这小子长大了读了点死书认了两个字。越想他的名字越觉得有猫腻儿,平时看着他母亲和干爸说说笑笑,更觉得其中有故事。所以开始愤怒起来,自己的名字明显模棱两可自己的出身到底是许家的或许是林家的。因此开始无端对他干爸和他娘发怒。最后搞的两家都不好来往了!

后来,这小子读了红楼梦。鉴于怀疑他名字中的隐义。所以照猫画虎在红楼里面吹毛求疵,也给红楼梦找了个不相干的爹!然后就出来了这么一个没有任何影的“吴梅村”。可笑的是在阴谋论盛行的当世,居然有很大的一部分人相信并吹捧他。已证实他们“举世皆阴谋”理念的正确性!

只可惜,亲爹永远是亲爹,再怎么腹黑杜撰出来的东西,也仅仅是一个虚妄,不会成为事实!而这套理论,也就是那些成天活在阴谋里的人会奉为圣旨。但凡有一丁点的理性和常识都不会相信这无聊而又没有任何根据的的推论。

红楼梦的作者在脂本中已经多次批及,所以正确和真实性毋容置疑。研究红楼为红楼梦的最终真相揭晓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妄图往红楼身上泼屎黑化红楼的企图,实在揭示了某些人的低格。

红楼梦谁补的?

高鹗和程伟元。

高鹗和程伟元续补《红楼梦》时,也只过去了三十年左右,彼时还没有红学,还没有研究《红楼梦》的组织团体,更没有可供查询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甚至连草蛇灰线的意识都没有,如果不是因为高鹗搜集的残稿为作者原稿,他又怎么可能用短短两年时间将后四十回续补完整,使得结局在宏观上继承了前八十回的情节逻辑和美学趋势。

从今天来看后四十回的确有不少对不上前文和脂批的地方,但有一点必须承认,金陵十二钗,贾宝玉,袭人等人的结局大体上符合作者原意图,这是非常可贵的。前文提过,后数十回手稿是作者在非常矛盾的情绪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又未经润色,所以即便是原稿,恐怕也不一定能够很好的承接前文。

精读一本什么书可以改变命运呢?

人生读透一本书足矣。

精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可以改变命运。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学会一门可进城。

儒家的孔孟之道,道家的老庄思想,佛家的心经,都有传世经典。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著,《资治通鉴》,《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为人民服务》,还有《老人与海》等等,这些书都是经典。

读书就是读经典。

所谓经典,是要过时间这个关的。

读了诗经会说话,学会周易会算卦。

古典周易是真理。周易用简单的一阴一阳两个符号建构的六十四体系,在追求对称与平衡的过程中,用卦来描述万事万物的变化,经几千年的实践而验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能超越。

读书改变命运的要点有二:一是感兴趣,二是读典籍。

其他三部好像都没有像红学那么多人去研究?

《红楼梦》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的人去解读和研究,不仅仅是因为其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运用,使作品本身引人入胜,欲罢不能;还是因为作者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和“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网织起朋硕的谶语迷宫,让人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与执着;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其书的后几十回杳然无踪,使预先设置的悬念陡增,自然吸附了更多的爱好者沉迷其中去猜谜解闷,寻根溯源。

毫无疑问,这部书确实被过度解读和研究了。

不管是索隐派还是考据派亦或是论证派、题咏派,都在演绎、衍生自我的文本解读,出现了分门别类、枝蔓纵横的诸多探佚观点,这些观点却又自立成章各成体系,难以相互融合贯通,自然越发的搅扰了红学的争斗、缠问,使得这一文学镜像越发离奇诡谲,变化万端。

目前的红学研究领域,已有近百万专业或业余人士参与或加入到了其中的考据,可谓庞大无极,大有极度蔓延拓展之势,渐成燎原。

但这些探佚成果却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作者的原笔原意,甚至出现了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格局,实在是红学研究的痛点和悲催。

不得不说,有人籍此功成名就、身价倍增,也有的人甘愿穷经皓首、博弈成篇,还有的人士则是身怀企图,想把红学研究引向歧路,亦或者是由于其本身的文学造诣和探佚精神的丧失与欠缺,而使得这一研究走向了对立和悖离。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朱室映射说,皇家夺权说等等,都在兀自驾驭探佚之舟驶向永无尽头的黯黯不归路。

而其他的三部巨著,就是因为其作的完整性和通读性,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和掌握,自然就不再吸附更多的研究和解读者了。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