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台阁体诗歌代表作品 什么时候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1、先秦启蒙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3、魏晋成熟三国、西晋时期留下的诗歌不多,仅有嵇康等人的诗歌作品,东晋诗歌渐...

台阁体诗歌代表作品,什么时候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1、先秦启蒙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2、汉代兴起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3、魏晋成熟

三国、西晋时期留下的诗歌不多,仅有嵇康等人的诗歌作品。东晋诗歌渐多,产生了大量文辞绚丽的作品,而陶渊明独以其清新的诗风为后世推崇。南朝文风绚烂,诗歌靡丽,大量用典,以齐梁的诗歌为盛。北朝诗歌朴素、有风骨,以《木兰辞》为最好。

这段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对诗歌的内容、思想、鉴赏产生了巨大作用。南朝文人提出四声说、八病说,对后来的诗歌创作、鉴赏产生巨大影响。

4、隋唐兴盛

隋唐时期,诗风极盛。唐前期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最。李白、杜甫为盛唐诗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车行》等作品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许多云彩。

中唐诗歌有大历十大才子等人创作,白居易为中国诗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很大,诗歌创作多忧国伤时。

唐朝中期,词定型。唐中晚期产生了不少词作,大量写词的有温庭筠。

5、宋元繁荣

五代好诗较少,北宋诗歌以苏轼为最好,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影响很大。南宋前半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诗作极多,成就很大。

五代十国时期,词兴起,冯延已、李煜为极好的词作家。北宋词成就极大,代表人物欧阳修、苏轼、柳永、晏几道、李清照等。

6、明代的“复古”与革新

明代初期,诗歌复兴,代表作家刘基、高启。明朝中期,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相继兴起,作品多为歌功颂德、复古、学习古人等。明后期诗歌成就不高。

7、清代的虚假“中兴”

清朝诗歌作品、作者数量巨大,滥作之多,触目惊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后期有龚自珍等人,诗作不佳。

8、近现代的虚大与危机

近代诗歌初,沿习古制,但产生了黄遵宪等怪胎。词作有王国维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诗歌创作一度陷于停滞。1978年后,十年内朦胧诗大为盛行,代表人物北岛等。20世纪开始以后,网络诗歌兴起,虽然水平错落,但是佳作频多。

野气清的诗?

野气清有关诗句,例如:“田家稔熟人情好,野路雨余秋气清。”

出自:《离光山驿》

宋代 · 张耒

邮亭结束问残更,斜月西南鸡未鸣。草草劳人常少睡,绵绵远道苦无情。田家稔熟人情好,野路雨余秋气清。老得一州藏拙去,鹓鸾台阁尽豪英。

作者简介:张耒,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

石珤年谱?

人物简介

石珤(bǎo)(公元1464——1528年),字邦彦,出生于今河北省会石家庄藁城区,父亲石玉,官至山东按察使。

石珤少年时,受父亲影响,自幼敬仰历代为民请命的清廉官吏。与胞兄石玠(jiè),在诸生中以文章学识见长知名乡里。公元1486年,兄弟二人一并举进士。石珤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公元1489年,授职检讨官,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公元1492年,因病而居于家中。代表作品《熊峰集》。因喜爱封龙山熊耳峰风景,所以别号熊峰,人称“熊峰先生”

人物评价

石珤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为人尤重忠孝。为官治吏常讲“为臣必忠”。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心胸坦荡,为官正直,严于律已,廉洁自重,秉公尊法。正是这种忠孝观,使得他不畏权贵,甚至不畏帝王,以敢于直谏而驰名。

对于家人,重孝义。其兄石玠病故后,他抚养侄儿如子。

姐姐嫁于周姓,亡故后,子女孤弱不能自立,他抚育成年;

对待三位胞弟也是“友爱倍至”。

石氏每以士大夫“人格”而自立,以报国才华而入仕,以刚正清廉而入阁,最后,因刚正直谏而罢官,身后,还是以刚正廉洁而留名。

其兄石玠同样为官持正,敢于直谏,历官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掌院事。因谏嘉靖皇帝南巡事触犯皇上,引疾辞归。

行实年谱:

公元1465年(生)明成化元年 乙酉 珤年未弱冠,颖悟敏识,出于群辈。其父按察公石玉亲自授学,其母赵恭人亦督教甚严。后至京师与其兄石玠常受易于华参议廷禧杨学士维立。二师心以传心诲人不倦,二子心专志至受益匪浅。

1486年(22岁)二十二年 丙午 乡试易魁。

1487年(23岁)二十三年 丁未 费宏榜进士简为翰林院庶吉士。拜师于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之门墙,于是学业大进。

1489年(25岁)弘治二年 初任翰林院检讨,与修大明会典同考礼部会试,弘治十四年辛酉经筵展书官满九载。

1505年(41岁)一十八年 乙丑 二任翰林院修撰,同修孝宗实录。

1506年(42岁)正德元年 丙寅 三任南京翰林院诗读学士,赐宴及银币。

1509年(45岁)四年 己巳 四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1510年(46岁)五年 庚午 五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1513年(49岁)八年 癸酉 六任南京吏部右待郎。

1515年(51岁)十年 乙亥 七任礼部右待郎。

1516年(52岁)十一年 丙子 八任礼部左待郎。

1517年(53岁)十二年 丁丑 九任礼部左待郎。兼翰林院学士掌院事,授庶吉士业。

1520年(56岁)十五年 庚辰 主考会试,又主武举试事。

1521年(57岁)十六年 辛巳 十任礼部尚书,仍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

1522年(58岁)嘉靖元年 壬午 十一任世宗入嗣大统。会吏部缺尚书,建议首推珤名接王琼缺,上报可。时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上任即举贤汰庸,而内阁杨廷和不悦,甫二月命仍兼学士,在内阁专管诰勅实夺其权也。修史武宗实录为第二总裁官,是年又遣祀阙里(孔子故里曲阜)及东狱少昊陵。既

1523年(59岁) 二年癸未 还朝复主癸未会试。

1524年(60岁) 三年甲申 十二任五月世宗为自援计,手勅珤以吏部。

1525年(61岁) 四年乙酉 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典机务。乙酉武宗实录成赐宴礼部加入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赐白金八十两,衣四笼,鞍马一具,寻又赐蟒衣。在内阁有所论列,多触忌讳,上优容之,再求退不允。有勲枯势夺畿内民田万余顷,珤上疏抗之,上收回被夺之田仍给之民,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睿献皇帝,珤上疏劝阻,何大礼议定,毛纪去,珤复谏。

1526年(62岁) 五年 丙戌 丙戌上尝御平台召内阁四臣,面谕各赐诗一章,于珤称许尤至。进睿宗实录加少保,宴赐如前。是岁以灾自劾祈免上不允。

1527年(63岁) 六年 丁亥 张璁(为讳朱厚璁之熜,后赐改名张孚敬)。桂花萼朝夕谋辅政,攻击费宏无虚日,并通锦衣官,王帮奇再许杨廷和的同时诬珤与费宏为奸党。帝大怒责珤与费宏失君臣礼,勒令二人致仕。削珤一切恩典,仅襥被车一辆去国,中外叹息,历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

1528年(64岁) 七年 戊子 亡。

诗文影响

石珤是明中期茶陵派骨干人物,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以《易经》为家学渊源。石氏为人耿介清廉,石珤仕途非一帆风顺,三次乞归,其思想观念和文学观念皆受影响。

→诗作颇丰

石珤一生创作颇丰,但遗留下来的不多,可考的诗有728首,文128篇。据考证,其著作《熊峰集》有三个版本,一是《恒阳集》,现已失传;二是《熊峰先生文集四卷》;三是《熊峰先生诗集七卷文集三卷》。

→诗作内涵

石珤自幼接受儒家思想,自觉传承儒家思想体系,维护礼制,提倡回归文治。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他将正心诚意作为体察世界的原则,体现在文学思想上则主张“诗生于心”。随着政局动荡,石珤自觉淡化身份意识,把幽逸怡然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但又无法完全超然物外,因而在台阁文学与山林文学的创作中呈现矛盾状态。

→诗歌内容分类

在诗歌创作上,石珤诗歌思想内容主要有山水记行、咏史怀古、讽喻和赠酬唱和等几类。

→诗歌艺术特色

在艺术特色上,石珤有师法杜甫之倾向,以丽写悲,用对比的方式带来双重的情感体验,从而营造出丽与悲相照应的多层次审美境界;诗风以悲慨为主,体现为英雄失路的悲怆和面对永恒时间而失落的生命意识。在散文创作上,石珤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区分不同的散文文体,并让它们承载不同的思想内容,呈现不同的创作风貌和艺术特点。石珤文章带有极强的个人风格,虽端正典雅,但真挚情感的抒发也不容忽视,他寄兴于山水,寻找于台阁之外的生命情感。他还提倡作文应“不据据剪剪”,追求奋笔直书的风骨,将遥深寓意寄托于文字之间。

三山半落青山外是哪首诗?

三山半落青山外是唐朝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如下:

登金陵凤凰台

[ 唐 ]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此游憩,而今凤凰已经飞走,只空余这座台阁,伴着自西向东川流不息的江水。当年吴王宫内的奇花异草,早已湮没在荒凉的幽径中,晋代辉煌的显贵们,如今也只不过是坟冢里的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江中的三山,依然半隐在青天之外,白鹭洲将江水分隔成两道。天上随风飘荡的浮云,总有时遮住了太阳,让我看不见长安城,使人不禁忧愁非常。

李白在这首诗里不仅凭吊历史,还描写了磅礴的自然风光,最后他用“总为浮云能蔽日,不见长安使人愁”的诗句暗示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抒发了他报国无门,十分沉痛的心情。

此诗的创作背景一说是天宝六载(747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色:一是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二是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三是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纪晓岚四库馆写的什么字?

馆阁体

清朝是馆阁体盛行的年代。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由乾隆皇帝主持编修的大型丛书。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几乎囊括了文、史、哲、理、工、农、医所有学科。

馆阁体一种是发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时期的文体,文风讲究典雅庄重。一种是流行于明清馆阁以及科举考场的字体风格,讲究字体方正,刻板拘谨。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

虽然馆阁体被千人一面,但字体工整,美观大方,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字体。四库全书编修时期正是馆阁体盛行之时,可想而知,四库全书所用字体也非馆阁体莫属了。

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曾巩不是名气不大,只是在现代名气不大。说起来,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就数曾巩了,许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个凑数的,其实不然,在明清两朝,曾巩在文章方面,备受推崇,甚至超越苏轼。

唐宋八大家

首先要明确一点,唐宋八大家,评选的只是在文章方面有建树的作者,所以就别问李白、杜甫为什么不能入选了。

另外,唐宋八大家这一概念,是在明朝才提出的,明朝文坛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于是乎,从明朝初年开始,朱右就编纂了《八先生文集》,而“唐宋八大家”这一称号,是直到明末,一个叫茅坤的人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曾巩

说到曾巩啊,真的有点悲剧,唐宋八大家中,好像只有他是唯一没有任何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的,这也直接造成了他名气不大。

但曾巩为什么能受到推崇,并入选八大家?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国,其核心都是遵循儒家思想——这就是曾巩的特点。

曾巩是一个充满了儒家气息的君子,他年轻时屡试不第,家中十几口人的重担,又都在他一个人身上,换做别人早就被累死了,但曾巩还能忙里偷闲,读圣贤书。在他长达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丰富了他的文学功底,也坚定了他纯粹的儒家立场。

曾巩文坛地位的变化

两宋

苏辙为曾巩写挽联,评价道:“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就是说曾巩的文章和思想,足以和先秦两汉时期的大学者媲美。

北宋之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走上了儒家正统地位,而曾巩醇正、端庄的文风,深受理学家的喜爱,朱熹直截了当地夸赞:“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这就相当于把曾巩推到了与孔孟比肩的高度。

明清

明朝在前面已经说了,就跳过,直接到清朝。

康雍乾三朝,是清朝的巅峰,当时文坛以桐城派散文为主,而这一派的文风,主要就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以程朱理学为理论基础,前有朱熹把曾巩推上神坛,到清朝,曾巩的地位自然再次以被拔高。受到人们的推崇也就不意外了。

清朝以后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输入中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2000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礼教,在西方文化面前不堪一击,其中遭受打击最大的就是孔孟之道。

所以,清末首先被打击的就是桐城派,而桐城派推崇曾巩,自然而然地,曾巩就被时代抛弃了。

小结

虽然曾巩自从清末受到打击以来,直到今天也难翻身,但是,任何人在评价曾巩时,都绕不过两个字:醇正。

我们读八大家的古文,各有风格,韩柳率真而生动,欧阳修华美、王安石重理、苏东坡豁达,而曾巩过于醇正的文风,读起来就十分无趣了。但是,对于学者来说,曾巩却是他们研究古文,不可多得的瑰宝。

而且,曾巩虽然“无趣”,但他自始至终坚持正道,不忘初心,正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所以,曾巩不应该被遗忘。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