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传统曲艺代表作品赏析

快板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数来宝、莲花落、竹板书、说鼓子、快板书、御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陕西快板、兰州快板、武安快板、四川金钱板、绍兴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未央宫秦腔的演唱方式以清晰、准确、饱满的音质为主要特色。...

传统曲艺代表作品赏析,快板出自哪里?

快板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早年称作“数来宝”,也叫称“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建国后,快板艺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三大艺术流派,即: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

快板表演方式简单,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表演方式。唱词合辙押韵自由,一段唱词可以自由转韵,称为“花辙”。表演时演员用竹板或者击打节拍,一般只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快板书艺术形成后,也开始着重创作并表演长篇书目。快板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受地域环境、地方方言和表演风格的不同,派生出诸多分支,如:数来宝、莲花落、竹板书、说鼓子、快板书、御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陕西快板、兰州快板、武安快板、四川金钱板、绍兴莲花落等表演形式。

未央宫秦腔详细介绍?

您好,未央宫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未央宫遗址,因此得名。它是以唐代宫廷歌舞为基础,融合了陕西地方民间音乐和曲艺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未央宫秦腔的演唱方式以清晰、准确、饱满的音质为主要特色。演唱者的声音要求高亢、洪亮、富有穿透力,但又要柔和、悠扬、动听,有极高的技巧性和表现力。演唱时,要注意抑扬顿挫、抑扬顿挫、重音轻音、声音高低的掌握,使唱腔更加生动、传神。

未央宫秦腔的表演形式有单弦、双弦、三弦、四弦等多种,常见的有京弦和秦腔。京弦是陕西曲艺中的一种,弦上加了杆子,使音色更加清晰、宏亮,同时可以演唱宫廷歌舞和戏曲。秦腔则是以秦腔唱腔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地方的曲艺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未央宫秦腔的剧目以唐代宫廷故事为主,如《长恨歌》、《女儿经》、《玉簪记》等,其中《长恨歌》是未央宫秦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陕西曲艺的明珠”。它以杨贵妃为主角,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至深,是一部唯美、浪漫的戏曲作品。

总之,未央宫秦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德云社郭德纲创作的曲艺段子600多个?

别给郭德纲戴高帽子了,他根本不喜欢什么艺术家之类的称号,这简直就是对他的侮辱。不过要说艺术家,郭德纲还算不上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是高雅的,而他是雅俗共赏。

郭德纲很有才华

郭德纲能够创作600多个曲艺段子,能让相声开商演,而且开到海外,那么受欢迎,充分证明了他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至少在传统曲艺这一方面,他的能力是数一数二的。

郭德纲6岁就开始学艺,辗转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前进,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门功课。

他发誓愿用自己的力量为传统文化做一点事情,才能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最后终于苦尽甘来,有了德云社今天的成就,真的挺不容易。

郭德纲是个奇才,不容置疑。要不是他,相声就不可能这么火爆,京剧、评剧等就不可能受年轻人欢迎。所以,郭德纲对于相声的传承确实功不可没。

郭德纲不喜欢戴高帽子

但是,郭德纲不喜欢被人戴高帽子,他从开始说相声一直到今天大红大紫,一直非常谦虚,自认为只是相声界的小学生。就是一个民间艺人,说相声是一门手艺,只是为了糊口。

只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衣食无忧,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多为德云社培养一些人才,多为传统文化传承做一些努力。

所以,郭德纲特别不喜欢别人给他“相声艺术家”、“相声大家”、“表演艺术家”之类的称呼,他觉得承受不起,因为帽子戴的高了不会有好事。郭德纲现在只想踏实的说自己的相声,不喜欢争名夺利,所以他根本不算不上艺术家,也不愿意与艺术家沾边。

郭德纲有雅有俗,不是艺术家

艺术家都是非常高雅的人才,比如举办音乐会,很受欢迎的歌唱家,在画画上有建树的画家,或者其他的一些艺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这些人往往已经脱离了民众,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就是所谓的高大上。

而郭德纲显然不是高大上,他的相声雅俗共赏,更多的是很接地气,生活化的段子,与市井小市民、底层的百姓息息相关,才能够产生共鸣。所以,郭德纲不是艺术家,因为他的个性就注定了不可能。

留给后人评价

郭德纲现在到底是不是艺术家,其实没必要给他做一个定论,因为他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事业正红火,德云社也正在最好的发展时期。

郭德纲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除了要说相声,还要去参加各种综艺活动,为德云社拓展资源,还要教徒弟,还没有成为历史人物,没必要给他过早的戴一个高帽子。

未来的路还很长,郭德纲的艺术道路也还很长。他一直都那么谦逊低调努力,以后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经典段子来。

所以,郭德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现在评价太早了,要等百年之后,留给历史和大众评论去吧!现在的观众只要抓紧时间听他的相声,给自己带来欢乐就可以了,无所谓他是到底是不是艺术家。成了艺术家,就离观众远了,这样不好。

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喜欢传统相声?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传统相声?这是个很奇怪的问题,喜欢传统相声难道不是好事吗?

首先来说,传统不意味着守旧,传统往往意味着经典。传统相声传到今天有150多年的历史了,相声人也传承了十代!期间历经多次挫折,辉煌与没落。

近代最明显的两次波折,一是文歌之后。所有文化艺术均遭受打击,相声所属的曲艺门类也不例外。大量的文艺资料,艺人传承均出现断档。且当时为计划经济体系,不存在文艺生存的市场,整个文艺产业可以说进入严冬时期。要感谢侯宝林大师,大刀阔斧的进行相声改革,抛掉了大部分脏口,荤口以适应严酷的文艺审查,并进入体制成为文艺宣传的力量,在当时这是文艺唯一的生存土壤。应该说,侯宝林大师是将相声这颗树化为盆栽,躲过了严冬,保留了种子,此为大功一件。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相声事业也逐步兴起,以马季先生为代表的“新相声”发扬光大,但是也留下了隐患。那就是传承问题,侯宝林那一代,马季那一代的相声艺人都是有着深厚的相声功底的。但是,其后的姜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则忽略了对于功底的要求,当然这其中也有着时代的因素,不能全怪姜先生自己。因为所谓“新相声”更依靠台本,在体制内的晚会和慰问演出,也不能得到观众的真实反馈,导致相声艺术很难有进步。在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相声就走了下坡路。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声衰退的越来越明显。应该说相声这个养在室内的盆栽,已经开始缺乏营养了。

直到德云社的兴起,郭先生将传统相声融汇贯通,在小剧场重新带火了相声。第一强调了相声的功底要求,让相声变得耐听,吸引人,有了艺术特征。第二重新挖掘整理了大量传统相声段子,让当时的观众有了耳福。第三,以科班形式招收大量学员,打破了门户之见。要知道,再此之前外人想进入相声行业是极为困难的,第一没有地方学,第二拜师困难,没师承就寸步难行。德云社为相声行业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这里郭先生的作用,就是重新将相声这个盆栽移植回外界,因为外边已然春光大好。郭先生为相声立了大功!

如此,相声经过这些波折,其实在年轻人中相当于一个新升起的事物,并不“传统”。所以不管是传统相声还是新编相声,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新鲜的,那么年轻人去接受新鲜事物并不奇怪。

再有一点,相声本身的特征就是与时俱进,相声“传统”而不陈旧。相声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化身传统,而是赶超流行。相声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时尚的。因为,相声都是以传统功底,技巧,甚至传统段子为框架,加入时代流行的题材,让广大群众容易接受,能够理解,才能笑得出来。如果相声脱离了功底要求,脱离了传统底蕴,那就已经不是相声了,可以说是对口词,双人脱口秀,或者其他什么艺术门类。就像一个人没有了人的特征,那凭什么说它是人类?所以相声本身就是“新”的,并没有“新相声”一说。

那么既然相声是“时尚”的,年轻人喜欢不足为奇。

按理说,相声就应该是广为流行的。只是某一阶段从业者手艺不精,不能吸引人而已。曲艺这种艺术形式本就是诞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相声亦然。而且德云社珠玉在前,已经用实践证明了相声的生命力和广大的群众基础,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谁的相声不受欢迎,不能怪观众,就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天津曲艺除了相声快板还有什么比较有名?

1.相声

相声是北方曲艺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剧性艺术。在相声形成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其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艺术手段。语言明快幽默,模仿维妙维肖,讽刺犀利辛辣。相声一般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等部分组成,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位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位演员出台,一问一答。群口又称“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员表演。 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最早相声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津京两地相声演员频繁往来,许多相声演员在天津演红后,又赴全国各地。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来津长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扬名的相声演员有“八德”: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们都曾来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声演员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称)、张寿臣(有“幽默大师”之称)、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艺名小蘑菇)、郭荣起、常宝霆、苏文茂、刘文享、高英培、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声传统曲目有300余段。

2.评书

曲艺曲种。形成于清初,第一代艺人为王鸿兴,所传弟子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详。评书只说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气氛。评书艺术以结构严谨取胜,一部长篇包括几个“柁子”(段落),一个柁子可分为几个“梁子”(故事),一个梁子又分为若干“和子”(悬念)。说书技巧主要有四种:一是“开脸儿”,表现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二是“摆砌末”,描述人物活动环境;三是“赋赞”,赞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称“串口”,夸张地描绘人物、景物及事件。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气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说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摹拟书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评说书中人物作为的,叫“评”。天津评书艺人有王致久、张杰鑫、常杰淼、陈士和、姜存瑞等.3.单弦

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4.天津快板

本世纪50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天津时调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自由活泼,颇富韵律。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和扬琴等。曲目多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

5.京剧

京剧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传入天津的,同治年间,天津京剧开始兴盛。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戏剧艺术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戏曲“南北交汇的大码头”之称。在梨园界曾经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所以当时凡是京剧界的名家,几乎没有没到过天津一展风采的。像刘赶三,孙菊仙,章遏云,厉慧良,张春华,正说明天津在京剧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1956年,天津京剧团正式成立,除市京剧团外,还有建华、建新、荣新、塘沽等京剧团体。著名演员有杨荣环,赵松樵等。文革时期,除市京剧团外,其他京剧团体一律解散。天津京剧团演出的剧目只有“八个样板戏”。直至80年代,天津京剧才再获新生。始建于1936年的天津中国大戏院是中戏剧舞台史上一个重要的演出场所,“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各著名行当流派创始人都曾在这里登台演出过。广东会馆(现改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是天津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会馆建筑,里面保存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古典式戏楼。梅兰芳、杨小楼、孙菊仙等人都曾在此登台献艺。这里还保存着许多京剧名家的道具和戏装、文物等。[1] 著名的天津京剧演员有:杨宝森、李荣威、厉慧良、丁至云、张世麟、林玉梅等。6.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著名的天津时调演员有:王毓宝等。7.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在民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建国后,天津河北梆子剧团成批恢复和建立,天津复兴剧社、移风剧社、益民剧社、民主剧社相继成立。之后,天津成立了国营河北梆子剧团。8.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中国曲艺曲种之一,属板腔体鼓曲,起源于北京以东的河北宝坻(今属天津市)、香河地区,于20世纪20年代确立于天津。著名的天津京东大鼓演员有:刘文斌等。

有的人郭德刚带领的相声算是一种国风?

郭德纲的相声,远远没到国风。主要是剧场表演,取悦观众,谋生的手段。

如果把郭德纲的相声,比作国风,是无限拔高了。郭德纲的相声里充满了伦理梗和屎尿屁等搅屎棍式的相声,如果这些算是国风,是不是对国风的污染?不是说,完全不能用那些伦理梗或屎尿屁,少量就可以了。但郭的相声里面,太多了!这样不好!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每天要演出,哪有那么多的新段子,只好老段子加现场刁侃,互相砸,伦理梗和屎尿屁成了最容易拿来的东西。

郭德纲相声,当然也有精品,尤其郭德纲的唱功了得,各种戏曲评书,水平都很高,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当郭德纲相声里面,揉入了较多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时候,显得功力十足,这样的相声,可以算得上国风了。

但郭德纲相声,整体而言,远远算不算国风的。格调的确低下,但这是剧场相声表演的需要,迎合观众的需要,就好比A片,上不了台面,但的确很有市场!

期待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将相声发展得越来越好。事实上,由于德云社的大火,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各地也建立了更多的园子。这对相声是好事。郭德纲对相声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