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辛弃疾简介生平及代表作品

伍子胥和好友孙武带领吴军大败楚军。临死让儿子夫差报仇雪恨,也是因为父亲被杀投奔吴国,伍子胥却请吴王赦免了伯嚭的丧师之罪,文种利用伯嚭贪财好色的弱点成功使得伯嚭为越国说好话,夫差也很后悔当初没听伍子胥的言语”吴起遭到谗害离开魏国。...

辛弃疾简介生平及代表作品,有没有一些很美的古风句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波澜轻起,一念思君,眉初皱; 雪满江山,二念思君,候白头; 花开阡陌,再念思君,今归否; 暗香难嗅,仍念思君,独凭楼; 南山红豆,执念思君,刻骨愁; 潇湘泪雨,总念思君,君知否。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原无岁月可回头, 且以深情共白首。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心似双丝网,心有千千结。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武将的临终遗言?

古代武将的遗言

1、伍子胥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

伍子胥是楚国人,因为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伍子胥和好友孙武带领吴军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郢都,发楚平王墓,鞭尸三百解恨,其后带兵威镇诸国,成就吴国霸业。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重伤去世,临死让儿子夫差报仇雪恨,嘱托伍子胥辅佐夫差。夫差继位后,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多次劝说一句灭掉越国,杀勾践,都没被夫差采纳。

伯嚭是楚国贵族,也是因为父亲被杀投奔吴国,同病相怜的伍子胥推荐了他。在伐楚中伯嚭也有出战,贪功恃大冲入敌阵突围不出被伍子胥所救,因此被孙武不喜,伍子胥却请吴王赦免了伯嚭的丧师之罪。吴王夫差时伯嚭担任太宰,夫差敬畏伍子胥亲信伯嚭,勾践兵败后,文种利用伯嚭贪财好色的弱点成功使得伯嚭为越国说好话,赦免了勾践。其后,伯嚭又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于是夫差增剑赐死伍子胥。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我死后,在我的墓旁种满梓树,等它们长大后就做成棺材,吴亡之后可用来埋葬吴国死难战士的英灵;把我的眼睛摘下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入侵灭亡吴国。” 后来,勾践卧薪尝胆灭亡吴国,夫差也很后悔当初没听伍子胥的言语,羞愧难当,耻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拔剑自刎。

2、吴起

“群臣乱王!”——《吕氏春秋》

吴起是战国名将,历仕鲁、魏、楚三国,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绩。

魏文侯去世后,吴起遭到谗害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国进行变法。经吴起变法,楚国国力大增,但他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楚悼王去世后,在治丧的处所,吴起就被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带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楚国的贵族已经杀红了眼,丝毫不顾忌楚悼王的尸体,乱箭齐射射死了吴起,楚悼王身上也射满了箭。

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就是将武器施加于王尸的人,都是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悼王的儿子楚肃王即位后,追查参与箭射楚悼王尸体的贵族,这些人全部被杀,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吴起临死的才智,为自己报了仇。

3、武安君白起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史记》

白起是战国时期名将,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平生大小70余战,从无败绩,为秦国攻城70余座,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平之战后,白起将要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震恐,派纵横家苏代入秦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苏代入秦后游说范雎,说赵国灭亡后,白起功高盖世,地位将远在你之上。因此,范雎以秦兵疲惫需要休养为由,向秦昭襄王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因为这件事,白起和范雎结下仇怨,秦国将相失和。

秦国对外战争的脚步是无法停止的,不久又派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正逢白起有病,王陵又接连不利,损失大批秦军,等到白起病愈,秦昭襄王亲自下令白起为将,白起分析了形势没有同意,秦王又派范雎去请他,白起依然没有同意,从此称病不起。秦昭襄王只得改派王龁为大将围攻邯郸,结果信陵君、春申君带兵援救赵国,秦军再次惨败。秦军惨败后秦王本就很生气,白起却说道:“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 这下秦王更怒了,强令他立即赴任,白起依然称病不去,范雎再次请他,也是不去。于是,秦王废除他的爵位贬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不过他因病没有离去。秦军接连败退,秦王派人驱逐白起离开咸阳去前线,等到他离开后,秦王和范雎等人觉得白起不情不愿,就派人给他送了一把剑让他自杀。

当时,武安君白起到了杜邮,接到送来的剑,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 不久又说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拔剑自刎。

4、蒙恬

“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史记》

蒙恬是秦国名将,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弟弟蒙毅,三代侍秦,对秦国忠心耿耿。秦国一统天下后,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精锐北击匈奴,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秦始皇死于巡游途中,赵高、胡亥密谋篡夺帝位,又迫使李斯合谋假造遗诏,派使者赐死公子扶苏、蒙恬。公子扶苏当即自刎而死,蒙恬怀疑请求复诉,被囚禁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本想释放蒙恬,赵高却不同意,先杀死蒙毅,又派使者去阳周赐死蒙恬。蒙恬说道,“我们秦家三代为秦国立下无数功劳,现在我统帅三十万大军,即使是我被囚禁,依然足以叛乱,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 蒙恬又叹息道:“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没有过错就处死呢?” 很久,又说道 “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 于是吞下毒药自杀。

5、项羽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史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在秦朝末年,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一路奋战,破釜沉舟,击溃秦军精锐,举办鸿门宴震慑刘邦,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个诸侯王,俨然已是皇帝。在与刘邦对战中,彭城之战亲率三万精锐大败刘邦几十万大军,因为一阵大风吹乱楚军,刘邦才趁乱跑出。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是兵家的代表人物,更是以武力出众的猛将。项羽为人善战,也有着很多的缺点,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后,唯一的谋士范增负气离去。此后,项羽连战不利,只得与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撕毁协议要一举消灭项羽,被项羽大败后,刘邦又联合韩信、彭越、英布将项羽重重围困在垓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带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冲出包围,汉军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项羽只剩下一百人,又被田间老头欺骗耽误被汉军追上,一番激战后,只剩下二十八骑,汉军却有几千人。项羽自知不能脱身,对部下说道今天是要决死战,大家痛快一战,胜它三回,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项羽几十骑分四面冲出,项羽杀掉一名汉将,等汇合三处人马,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最后跟随项羽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冲杀数千人大军,只折损了两人。项王一路逃到乌江,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也劝说他回江东称王,东山再起。如果项羽走了,天下或许就不一样了,项羽却改变了主意,他笑了笑说道:“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再说当初我和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其后,项王又把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下令部下步战,独自杀汉军数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这时候,项王看到了一个老熟人吕马童,他们两人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项羽称他为故人。项羽最后的遗言就是,“我听说刘邦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随后,拔剑自刎。项王死后,汉军争相抢夺,王翳拿下项羽的头,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项王身体的一部分,都因此被封侯。

6、韩信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史记》

韩信是秦末汉初名将,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汉朝的一多半天下都是韩信打下的,被评价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后人尊奉他为“兵仙”、“神帅”。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韩信的一生可以用这幅对联来总结,漂母给予饭食救了韩信的命,才有后来建功立业的机会。韩信先后在项羽、刘邦军中一直不得重用当了逃兵,经萧何月下追回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才开始了传奇经历,一生担任过王侯将相。垓下之战后,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改他的齐王为楚王。后来,又有人告他谋反,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伪游云梦泽智擒韩信,贬他为淮阴侯,刘邦畏惧他的才能,留他在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心中愤恨,又煽动了陈豨叛乱,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讨伐,韩信的家臣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叛乱。于是,吕后派萧何设计骗来韩信,在长乐宫诛杀了他。韩信临死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蒯通是秦末汉初的辩士,辩才无双,曾担任过韩信的谋士。在韩信大败龙且后,成为齐王,项羽曾派谋士劝说韩信三分天下。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关键完全取决于韩信,劝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最终韩信自以为功大没有背叛刘邦。韩信临死这句话刘邦知道后,立马捕捉来蒯通,就要煮了他。蒯通机变无双,凭一番话成功说的刘邦放了他。

7、李广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

飞将军李广是西汉名将,英勇善战,一生都在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李广骑射无双,但是命途多舛,七国之乱时他曾立下大功但因为接受梁王的将军印,没有受到封赏。其后,李广一直抗击匈奴,其间又被匈奴骑兵活捉,逃脱后赎为庶人。之后,李广一直镇守边郡,威震匈奴,这时候汉朝两位将星卫青、霍去病出现大破匈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几次请求出战,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战。李广想要当前锋,卫青早早受到汉武帝的警告,说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就安排他从东路出发。在卫青与单于交战中,李广却迷路了,战争结束渡过沙漠卫青才遇见他。卫青要向汉武帝报告军情,派人让李广前来询问迷路的情况。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于是就拔刀自刎了,当时军中将士、百姓都为之痛哭。

李广不仅自己命途多舛,一生难封,他的家族也是多磨难。李广的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早早去世,幼子李敢因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因为李广死后打伤卫青,被霍去病射杀。李广长孙李陵出征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误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

8、太史慈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

《三国演义》中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是东汉末年名将,曾为孔融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大战江东小霸王孙策,助孙策平定江东。太史慈为人骁勇,箭无虚发,曹操都曾写信招揽他。太史慈也是个有大志向的人,要凭一身本事在乱世建立不世之功,可惜的是早早去世,临死前叹息,“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着三尺长剑建功立业,位极人臣。现在志向没有达到,奈何却要死啊!”

9、庞德

“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三国志》

庞德是东汉末年名将,勇冠三军,先后跟随马腾、马超,最后归降于曹操。襄樊之战时,庞德率军支援樊城的曹仁,力战关羽,一箭射中关羽的前额。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被擒,当时庞德旧主马超、堂兄庞柔都在蜀汉,面对关羽的劝降,庞德却誓死不降。庞德大骂道:“竖子,什么是投降!魏王雄兵百万,威震天下。刘备就是一个庸才罢了,怎么可能是魏王的对手!我宁愿魏国的鬼,也不愿做贼人的将!”

10、马超

“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三国志》

马超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早期也曾是一方势力。马超的父亲马腾是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马腾被曹操招揽入朝担任卫尉后,马超接管了他的部队。曹操攻打汉中张鲁时,经过马超的地盘,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抵抗曹操,在潼关杀的曹操落荒而逃,因中了离间计失败卷土凉州,不久失去根据地前去投靠张鲁,最终归附刘备。马超归附刘备后,凭借威名震慑刘璋开城投降,蜀汉建立后,被封为骠骑将军。

马超半世枭雄,跟随刘备后虽然职位很高,却不受重用,最后抑郁而终。临死前,上疏给刘备:“臣宗族二百余口人,全部被曹操诛杀,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马超虽然勇猛盖世,威震氐、羌,但最后只剩下深深的孤独。马超的从弟马岱也受到刘备、刘禅、诸葛亮的善待,还诛杀了蜀汉名将魏延。

11、冉闵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晋书》

冉闵是冉魏开国皇帝,十六国时期的猛将。冉闵一生征战无数,最后与前燕将领慕容恪一战,冉闵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最后重围时因为宝马朱龙无故死去被擒。冉闵被俘后,前燕皇帝慕容儁质问他:“你这个奴仆下人,为何妄自称作天子?” 冉闵答道:“天下大乱,你们夷狄之族,人面兽心,尚且意欲篡位谋反。我乃一世英雄,为何不能做帝王呢?” 大怒的慕容儁鞭打冉闵三百下,让人把他送到龙城,在遏陉山斩杀。

12、檀道济

“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史·檀道济传》

檀道济是东晋末年名将,刘宋的开国元勋,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因为檀道济名声太高,部将又都骁勇善战,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很有才华,对他很不放心。刘义隆又经常生病,害怕自己死后,檀道济将不可控制,终于下令逮捕檀道济和他的八个儿子。檀道济的心腹部将薛彤、高进之在当时被比作张飞、关羽,也一起被捕。檀道济愤怒的说:“你们这是在毁坏你们的万里长城!” 最终,他和他的儿子、亲信还是一起被杀,这就是自毁长城典故的来历。

13、斛律光

“桃枝常为此事,我不负国家”——《北史·斛律光传》

斛律光是北齐名将,精通骑马射箭,武艺超群,是可以射落大雕的猛将。高洋建立北齐后,斛律光屡立战功,是北齐对抗北周的屏障。北齐后主高纬昏庸无能,宠信祖珽、穆提婆等小人,斛律光因为看不惯这些小人结下仇怨。斛律光是北齐的前线支柱,北周名将韦孝宽为了除去他又制造了他谋反的谣言,加上祖珽这些小人的诬陷,高纬派人召回他,让刘桃枝刺杀了他。

刘桃枝是北齐第一御用杀手,侍奉过北齐七代君主,参与杀死宰辅高德政、永安王高浚、简平王高涣、赵郡王高睿、平秦王高归彦、琅琊王高俨、咸阳王斛律光。高纬不敢明面杀斛律光,派人召他入宫,刘桃枝乘其不备,从后面偷袭,斛律光这时虽已年老,但是久经沙场被刺中仍是不倒。斛律光并没有还手,回头说道:“你刘桃枝常干这样的事,但我到死也不会对不起国家。”刘桃枝见无法杀掉斛律光,又叫来三个力士一起用弓弦把他勒死了。

斛律光死后,周武帝宇文邕大喜,大赦天下。果然,斛律光死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宇文邕攻破邺城,曾说过“如果斛律光还活着的话,我哪能到邺城来?”

14、兰陵王高长恭

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北齐书》

高长恭是北齐名将,是高欢的孙子,北齐后主高纬也是高欢的孙子,都是一家人。高长恭勇猛善战,每次出战都戴着面具冲入敌阵,屡立战功,士兵们为此作曲《兰陵王入阵曲》讴歌他。高纬曾对高长恭说:“你这样总是冲进敌阵之中,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 高长恭回答道:“为家事而战,不会想到这个。” 这句家事让高纬深深猜忌他,高长恭也深知自己受到猜忌,贪财受贿抹黑自己。最终高纬还是没有放过他,派使者给他送了一杯毒酒。高长恭对王妃说道:“我对皇帝如此忠心,有什么罪过呢,为什么要赐我毒酒!” 王妃说道:“为什么不去见皇帝解释清楚呢?” 高长恭说道:“皇帝又怎么会见我呢。”于是喝下毒酒而死。

15、宗泽

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宋史》

宗泽是北宋、南宋之际的名将,一直为抗金斗争,岳飞都是他的部将出身。靖康之变后,宗泽屡次大败金兵,名震敌国,金人对他既尊敬又害怕,与人交谈称他为宗爷爷。宗泽一生致力于北伐,可惜壮志难酬身先死,临死宗泽仍念念不忘北伐,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随后,遗憾去世。

16、岳飞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是南宋名将,一路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就在岳飞要直捣黄龙府时,却被朝廷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十年功业毁于一旦。岳飞回去面对的是万俟卨等人的诬陷、严刑拷打,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17、李定国

“宁死荒外,勿降也!”

晋王李定国是南明的名将,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作战勇猛,被称为“小尉迟” 和万人敌”。李定国是张献忠的义子,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反抗压迫。清军入关后,李自成抗清战争节节失利,张献忠拒绝了清廷的招降,率领大西军抗清。张献忠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中箭去世,临死留下遗言,“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正是张献忠临死的遗言,使得李定国等人率领大西军联明抗清。李定国屡次大败清军,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杀,阵斩亲王尼堪,保住南明十几年。永历帝被吴三桂弑杀后,李定国伤痛欲绝,不久就抑郁去世。临终前李定国还嘱咐儿子和部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

抗日名将

张自忠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可安。

张自忠将军是33集团军总司令,身为集团军总司令,他完全可以不用亲赴战场第一线,但是他还是选择了为国战死。张自忠将军驰骋沙场,也战死沙场,在他出战前就抱有必死之心,留下两封绝笔遗书。他在殉国时说道:“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可安。” 对这个曾经误会过他的民族,未曾有过一丝怨言。

戴安澜

戴安澜将军是200师师长,他率200师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屡立战功,最终战死沙场。他在写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

赵登禹

赵登禹是29军132师师长,自幼习武,武艺出众。喜峰口战役时,当时任109旅旅长赵登禹带领大刀队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砍死砍伤敌人上千名,取得对日寇的首次大胜,他也因功成为132师师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赵登禹将军带领132师将士英勇抵抗。由于寡不敌众,经过一番奋战,赵登禹将军双腿被炸断,面对日军步步紧逼,他对身边的人说:“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诉我北平城里的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 随后,壮烈殉国。

佟麟阁将军

卢沟桥事变后,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将军振臂高呼“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他和师长赵登禹身先士卒,英勇抗击日寇。佟麟阁将军被机枪射中腿部,面对部下的劝说,他说道“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执意不退,带伤激战,最终壮烈殉国。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

“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三十二军第二十三师少将参谋长黄启东

“大丈夫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死何憾焉!”——七十三军暂五师师长彭士量

“中华儿女要壮烈,不畏死,不贪生,牺牲生命,救国救民,努力杀敌!努力杀敌!”——第十预备师师长孙明瑾

“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 !”——12师师长寸性奇

“我之衣衾早已备好,此即我葬身之所,今日有死无生。”——19军70师215旅旅长赵锡章

“我死了……不要紧,你们……要狠狠……狠狠打击日本强盗,……收复……台儿庄!”——13军89师529团团长罗芳珪

我安某在,阵地在,日本人要想过去,除非从我的尸首上压过去!——9旅626团营长安德馨

历史上最孤独的一句诗是哪句?

应该说历史上孤独的诗句有不少,至于谁是最孤独诗句乃是各位看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无言独上,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像以上这样道不尽哀伤,孤独诗句可谓是举不胜举,我们的先辈文人墨客们,之所以有这多绝美佳句留传人世,其关健就在于当自已经历无助,哀伤或身不由已面临孤独时,能够将内心的灵魂深处的这种孤独感通过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随时间流逝,人早走而其诗句成为不朽而流传下去,给中华文化增添无尽色彩。而近代讲孤独的诗句里这句: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让人想到的是近百年来更多更广也更悲壮与苍凉感与时代感来。

辛弃疾是不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能打军人中最有才华的人?

大家好,我是韩之豫。我的看法是辛弃疾并不是古代诗人中最能打、军人中最有才华的人。

古人已远,今人徒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可否认,辛弃疾既在诗词上有卓越的成就,又在军事上有过人的本领,但是要说他是诗人之中最能打、军人之中最有才华却略显夸张。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历史上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武将的英雄并不少,比如曹操、岳飞,但其实还有一人,正因为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太高,反而让人忽略了他在诗词之上的才华,这个人就是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

武能安邦,戚继光军事之成就

戚继光作为抗倭名将,一生参加的战役数不胜数,而且几无败绩,打得倭寇闻风丧胆、屁滚尿流,在东南留下了“戚爷爷”的赫赫威名,至今在地方上仍有戚将军庙,香火不绝。戚继光参与的大大小小的战斗我就不讲了,给大家普及一下他最主要得几个军事成就。

(一)撰写《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这两本书在军事学上的地位有多高?不说堪比《孙子兵法》,但至今仍是学习指挥与战术的必要读物,这是戚继光练兵打仗和训练军队的经验总结,《四库全书》之中军事部分,包含了从古到清朝的所有优秀军事著作,但是仅戚继光的这两部兵书,就占了《四库全书》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

这两本书对于练兵排阵、战术指挥等做了精细的讲解,其中记载了使戚家军成名的鸳鸯阵,是戚继光针对福建、浙江一带多山陵沼泽和道路崎岖的特点,特意创造的一种战斗队形。它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长短兵器配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不断变化,开创了小组配合作战的先河,鸳鸯阵的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对倭寇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后来戚继光在北方抵御游牧民族时,又根据骑兵的弱点,建立了车营,把战车结成方阵,对敌时,以战车为掩护先进行火器打击,敌军若是靠近,再用长枪刺杀。这种”乌龟式“的防守,让游牧民族的骑兵恨得牙痒痒,就算他们冲散了车营,往往也已经元气大伤了。

(二)修筑长城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长城,南倭北虏,是明朝最大的两个外敌,危及大明江山社稷,当戚继光被调到北方后,他就把目光放在了之前因为多次战事受损的旧长城上。他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加修障墙、支墙、挡马墙,使这段长城构筑牢固、可攻可守,被誉为金山岭段长城”三绝“。他后来又修建了空心敌台,以供守城士兵驻守、存放粮秣和兵器。

当然,戚爷爷还发明了戚氏军刀、狼筅、虎蹲炮等战争利器,特别是他发明的虎蹲炮,在当时全世界都属于领先水平。

诗可传世,戚继光之文采

先来欣赏一首诗。

戚继光《韬铃深处》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只末尾一句,便值的千古流传。而这尚且是戚继光早期的作品,当时他还没有闯下偌大的名气,时任登州卫指挥俭事,但他已不满足这样平静的生活,在诗中,他就旗帜鲜明的表达了他甘愿为国杀敌扫除海寇的壮怀,这是何等的豪迈。

这首诗后来被收录于戚继光《止止堂集·横槊稿》中,没错,在他戎马生涯之际,竟然还写下了一部诗文集,据查,戚继光传世大概有247首诗文,近乎可算是一位高产诗人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戚继光的诗文评价是“格律雄壮”、“近燕赵之音”,也是,凡是有血性的文人,一生总要写那么几首豪迈雄壮之诗文,但戚继光则是血性到底,他写的诗,几乎全部与男儿、沙场、战争有关,真是个彻彻底底的”豪放派“诗人。大家一起再欣赏几句: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马上行》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望阙台》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北复征蛮。——《题武夷》平生自许捐躯易,遥制从来报国难。——《登石门驿新城眺望》

怎么样?其诗词读起来是不是与辛弃疾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倘若二人处于同一年代,必定能够相知相交。戚继光尚且在世之时,就有人评价他说”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称赞他的文武之才在当时无人能比。而且,戚继光不仅工于诗文,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特别擅长行草,笔法隽秀又兼具豪劲端庄,气度恢弘,他的书法收藏价值极高。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眼里辛弃疾、戚继光各有千秋,但是,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明珠,为我国的文学、军事能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身为后世之人,读其诗文,感其壮志,知其生平,则更添敬仰之意,他们也将会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而千古流芳。

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有谁?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最终“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行书和草书成就相当高.是一位影响及其深远的大书法家.后世尊其为"书圣".几乎可以说,王羲之决定了其后2000年的书法发展方向. 其作《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为一代名臣.德宗诏文称之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颜体”犹如:“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其楷书《多宝塔碑》,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书《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大义凛然,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了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史上千百年来不朽的领军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最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由于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和政治上的位高权重,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同时是一位气贯古今的书画大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赵孟頫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赵孟頫也成为文人画的一代宗师.

赵孟頫同时还是元代的书坛领袖.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法作品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甜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这是赵氏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超凡脱俗的气质所致。世称“赵体”。到其晚年更是达到:人书具老,超神入圣的境界.为中国书法史立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鉴于赵孟頫在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

柳公权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的大家,这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竖起了一座巍峨丰碑.人们瞻仰这丰碑时,景行仰止,重其书,慕其人,故书与人并垂不朽。

柳公权的楷书成就之高,以至其后一千年来,在柳体一路中再无名家.所谓:“自古学柳无大家.”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献之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后世书家所叹为观止的.

苏轼 苏轼(1037~1101),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有着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有精湛的造诣。他是中国杰出的文豪,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清新刚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新貌.词风豪放雄浑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改革了词风,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同时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居北宋书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苏轼书法早年学徐浩、柳公权,中年又学颜真卿、杨凝式,最后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精于行书及楷书。苏轼的行书与黄庭坚的清劲、蔡襄的温淳婉媚不同,而是笔墨丰肥圆润、浑厚爽朗;因其修养广博,故“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天真平淡,格调俊逸,以气韵见胜。其作《黄州寒食帖》用笔浑厚遒逸、跌宕多变,富有情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书风之影响至今不绝.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虽然康熙有些言过其实,但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董其昌是可以与赵孟頫比肩的扛鼎书家.在其之后再没有一位有如此影响的书法大家.另外,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所无法比拟的。

张旭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诗书,草楷俱佳尤长草书。

他的草书,名噪当代,影响后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时与李白诗,裴文剑舞称“三绝”.被后世誉为“草圣”.

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家云山”,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怀素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

怀素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此外,历史上的著名书家还有:钟繇、张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黄庭坚、蔡襄、杨凝式、赵佶、鲜于枢、邓文原、祝允明、文征明、刘墉、何绍基……由于他们都是明显当时的书家,成就及影响不及以上十位,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宋散文名篇赏析?

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其中散文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以下是几篇宋散文名篇及其简要赏析:

1.《岳阳楼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岳阳楼游览时所写的游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岳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通过对岳阳楼历史背景的回忆,叙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传说。文章优美动人,充满感情色彩。

2.《枕中记》——陆游

《枕中记》是陆游晚年所著散文,主要记录了他在床上不能入睡时的思考和感悟。文章语言简练,情感深刻,表达了人生的苦短以及生命的转瞬即逝,表现出作者的豁达气度和对生命的珍视。

3.《夜泊牛渚怀古》——张继

《夜泊牛渚怀古》是张继一首咏史长诗,也是一篇富有抒情色彩的散文。作者采用夜泊牛渚的景象为背景,回忆了两汉之际的历史和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延续,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4.《牡丹亭·梦李白》——辛弃疾

《牡丹亭·梦李白》是辛弃疾所著的一篇散文小品,通过对唐代诗人李白的想象和梦境的描绘,展现出作者想要重建“大国崛起”的愿望和反对契丹侵略的决心。文章意境深邃,语言凝练,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以上这些散文名篇,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