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熙载篆书代表作品有哪些,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
说起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他们的书法各有什么特点?这个题目比较大。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需要梳理出我国历代书法发展的脉络,各个朝代的社会文化特征,特别是要梳理中国书法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及文字与书体的发展走向。在这个基础上来谈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以及他们有什么特点,更有价值和意义!同时,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是比较多的,要一一说明,篇幅较长,只能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选取代表性书家,予以扼要阐述。
在新体小篆没有问世之前的文字,我们姑且称之为古文字。其实,古文字的书写之人已经无法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原因是无据可考,也没有文献记载。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从这个角度上说,李斯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书法家之一。但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毕竟李斯是管理新文字创制工作,创制文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绝非一人之功所能完成。
周、秦、汉、唐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先来说秦朝的书法家程邈。程邈,字元岑,创立隶书,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 删古立隶文"。秦隶书并未完全脱离篆书形体,文字形态古朴雄浑,具有万钧之势。
陈遵:西汉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而东汉时期,可以说是书家辈出。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他将当时时代的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汉代的著名书法家还有很多,比如杜度、史游、崔瑗、蔡邕、师宜官等。其中不少书家之间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史游曾以隶草写作《急就章》,崔瑗、杜度以章草知名,后人并称“崔杜”。东汉时期,已经有专门的书法理论文章,如蔡邕著有《九势》,主要论述书法的运笔规则。崔瑗擅章草,著有书法理论《草书势》,算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东汉,可以说是名家书法社会化的开始。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是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行押书”指行书。钟繇可以说是“楷书鼻主”。王羲之就多次临摹过钟繇的书帖。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羲之、王献之可以说是中国最无争议的书法大家而被后世尊崇。书宗魏晋,王书大统,故有“书统道源”之说。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唐代名家当然还有草圣怀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由于李世明推崇王羲之,形成了书法审美的整体回归,在唐代,书法并没有完全的个性化,而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具体就不一一论述了。但是到了宋代一直到后世各个时代,书法的个性化逐步体现出来,如宋代的苏轼、米芾等书法名家。
明朝时期的书法家也有很多,初期有宋克、宋璲和宋广,及詹希元、杜环等。明朝中期有李东阳,吴宽,沈周,张弼、张骏、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明朝晚期有如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
清朝有冒襄、郑簠 、陈恭尹、田锡田、孙岳颂、王澍、顾蔼吉、蒋衡、金农、张照、郑燮、丁敬、黄树穀、秦大士、刘墉、梁同书、白云上、孙铨、金德瑛、王文治、翁方纲、杜馥、钱伯坰、钱沣、孙星衍、张廷禄、王大鹏、范永琪、钱坫、蒋仁、邓石如、黄易、奚冈、阮元、永瑆、铁保、伊秉绶、陈豫钟、李庆来、陈鸿寿、高垲、包世臣、邓廷桢、赵之琛、林则徐、梅植之、赵光、吴熙载、何绍基、沈用熙、莫友芝、杨沂孙、王维珍、钱松、俞樾、钱三庚、赵之谦、翁同和、沈景修、吴大澂、杨守敬、吴昌硕、张祖翼、缪嘉蕙、张裕钊、康有为等。
如何评价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书法有无南北书派之分?如何评价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
清代是一个书法理论迭出的时代,也是在以二王帖学为绝对统治地位条件下,开启了书法新启蒙的时代。所以,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两个方面最为活跃的一个时代。
嘉庆年间,阮元写的《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这两篇文章,在理论上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对北派书法推崇备至,加之阮元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一股崇尚碑学的潮流开始兴起来了。后有包世臣与康有为在阮元的理论基础上为碑学鸣锣开道,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提出“万毫齐力”、“气满”诸说,赞美北派书法之美,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这部书中,对北朝书法特别推崇,赞颂魏碑有“十美”之殊,大张旗鼓地与帖学书法分庭抗礼。这是所谓南北派书法理论气候的形成。
康有为70岁的书法作品在明代,画家家也是书法家的董其昌在绘画上提出一个绘画分“南宗”、”北宗“的理论,认为南宗绘画类似于南宗佛教的顿悟,高于类似于渐悟的北宗绘画。
且不说,现代美术家对这个理论能不能接受,但是,在清代董其昌的这个美术理论,也是风行一时的。跨界于书法绘画两个领域的董其昌,他在理论著作《画禅室随笔》和书法艺术实践都有很大影响,所以,以书法理论为主的包世臣、阮元也在董其昌南北宗绘画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书法分南北派的问题。其大意是,南方尚帖学,北方尚碑学。
阮元还提出了具体的南北派书法家名单,这也是他划分南北派书法的依据。他说:
南派由钟繇、卫及王羲之、献之、僧虔以至智永、虞世南。
阮元临摹的汉隶《乙瑛碑》北派由钟繇、卫、索靖、及崔悦、庐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我们看,阮元的这个名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钟繇既然是南派,怎么又同时是北派?而且,南派到底依据书法家的生活地区还是书法流行地域的?似乎都说不通。
例如,钟繇是地地道道的的北方人,也是三国的魏人,他一直生活在北方,楷书完成从隶书的过渡,也是他在北方完成的,怎么就成了“南书”?难道钟繇的书法来自于南方?还是书法风格具有佛教南宗“顿悟”的特点?再说,钟繇时代的书法,尚与佛教文化无关呢!阮元欣赏钟繇书法具有“南宗”味道可以,但是,与事实是不符的。
阮元的行书仍然是二王法度但是,从阮元把王羲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列入南派书法家来看,这又是以地域而论南派的。因为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都是地地道道的的南方人,而且是一脉相传的一个书法系统,这个书法体系,恰恰来源于钟繇、卫夫人这些北方书法家的创造。
而欧阳询(长沙)、褚遂良(钱塘今杭州)都是南方人,但是,两个人的书法承传却大相径庭,欧阳询生在南方,但是,他跟着江总学习,他的书法可能学习的是“北派”书法,但是,褚遂良是跟虞世南学王羲之书法的“南派”书法家。褚遂良怎么又成了北派书法家?所以,这个南派北派的划分,既没有风格的共性可求,也没有地域的共性可求。
这就是清代早期书法理论的草创性。不在于理论是不是严密,而在于问题的提出本身。
康有为60岁以后的书法,脱离古人烂漫天真内宫紧收只不过,阮元的书法南北派论,在理论上与董其昌不同的是,董其昌崇尚南宗绘画,而阮元包世臣却崇尚北方的碑版书法。
正是这样一个不同于书法帖学主流的理论,才开启了近代以来的碑帖两大书法之学的争相辉映。
可是非常讽刺的是,你提到的阮元、包世臣、康有为这些书法家,他们都是南方人,一开始也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南派书法家,阮元是江苏仪征人,包世臣是安徽泾县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今佛山)人,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南方人。
他们也是碑学的提倡者,这就对阮元、包世臣提出的书法分南北派这一说,有点直接自己打脸了。
包世臣的书法有一定的碑帖结合,开一种新风所以,阮元的南北派书法的理论,无论从书法风格还是文化地域,都没有严格的依据。
所谓的帖学就是书札书法,所谓的碑学,就是碑版书法,中国的书法,从书法学意义来说,是从汉代逐渐发达起来的,汉代是中国南北统一的时代,书法有没有明显的南方和北方的区别呢?当然没有!
汉末,国家分裂为魏、蜀、吴三国,书法有没有分裂为南方一套,北方一套?当然也是没有的。例如,东吴有一个《天发神谶碑》,而汉代在北方的元氏县有一个《祀三公山碑》(117年立)书法风格与《天发神谶碑》(267年立)就非常接近,这两个书法作品的时间要相距150年呢!也就是说,北方的《祀三公山碑》书法风格,150年以后,在南方又出现了!这叫书法分南北?
如果说这两个书法作品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又是篆隶相结合的一个书法作品。那么,我们还是看看楷书体系的书法是如何在南北平衡发展起来的吧。
阮元、包世臣他们所谓的书法分南北流派,主要指的是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体系,事实上并不包括隶书和篆书。
这是因为,清代的书法学研究,还不是系统研究书法的。而且。清代的书法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在乾隆时代,主要是研究金石学,也就是说,是金鼎文、汉碑、魏碑混合研究的,统称为金石学。中期主要是隶书研究,后期才主要是魏碑学以至于碑学主要就是指魏碑,把汉代的隶书碑学给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无论篆书、隶书、楷书还是魏碑,书法风格是多样性的。柔美和刚健,早在篆书、隶书时代就存在了。例如,汉隶《曹全碑》、《史晨碑》这些风格柔美的书法作品都产生在北方,同时,北方也有《张迁碑》、《礼器碑》这些刚健的书法。
魏晋时代,书法虽然还处在隶书时代,但是,以钟繇为代表的书法风格,楷书就产生在北方,但是,考察楷书的起源,南方的长沙走马楼出土的木牍,就证明楷书在三国时代,也出现在南方了。
西晋灭亡以后,这些西晋的上层贵族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学习和欣赏钟繇的书法中坚力量,于是,一股楷书的风气,就在南方贵族阶层逐渐传播开来。那么,这是南方书法还是北方书法?
那么,西晋灭亡以后,在北方上演的五胡十六国到北魏统一北方以后的书法,就分裂为南北书法了吗?当然也没有,也不可能!因为文化有很强的承传性和延续性。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一个嬗变时代,嬗变的核心问题,就是从隶书时代迈向楷书时代。这需要一个跨越的过程。
那么,在这个书法历史性嬗变的过程中,产生异彩纷呈的书法风格,就是非常自然是事情了。
因为隶书就是中国书法史上风格差异最多的一种书法,所以,从隶书嬗变为楷书,书法风格多样,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这个隶书变楷书的嬗变过程中,最大的遗产就是所谓的”魏碑“,事实上,所谓的”魏碑“只是隶书变楷书的蜕化痕迹而已,是书法从一种隶书书体渐变为楷书书体的见证。
这个见证我们从篆书变隶书中可以看到,从隶书变楷书仍然可以看到,这就说明,书法集体嬗变是通过渐变来实现,而不是突然之间就发生了改变,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南北朝时代有两套书法,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书法风格不同,不等于就是地域烙印明显。
如果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书法的格局有点”乱“并不难理解的话,那么,事实证明,中国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过度的时候,也没有南北各自过渡之分,这个事实,我们还可以从唐太宗为什么崇尚王羲之书法看得出来。
唐太宗是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人,他生活的山西太原,也是北魏统治时间最长的地区,如果按照阮元、包世臣的理论,唐太宗应该崇尚碑学更加合理,因为北方是碑学,不是帖学,可是,为什么唐太宗要欣赏王羲之的帖学书法?我们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在北方,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本来就是南方和北方共同流传的书法。
例如,在山西大同出土的司马金龙漆器,是北魏太和八年(484)墓葬,这个墓葬中的一个屏风漆画上的书法,就是与魏碑不一样的楷书墨迹!
墓室主人司马金龙,是西晋的皇室后裔,在北朝也受到优厚待遇,司马金龙死后,北魏追赠他大将军、冀州刺史,谥号康王,家族地位显赫。
我们完全可以说,像司马金龙漆器上的楷书,绝对不是个例。这就说明南北朝时代书法,并不是北方就是碑学,而是碑学帖学都有。这也就不难理解,身在北方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崇尚的是帖学而不是碑学,因为,帖学在北方同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帖学也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以后,书法艺术最为符合中和之美的书法,也是书写最为流畅的书法。所以,会得到唐太宗的欣赏。
自从清代乾嘉年大兴金石学以来,清代书法家为了突破日益柔弱的帖学书法,大力提倡以碑学以救帖学的主张,同时,阮元、包世臣、伊秉绶、何绍基、吴熙载、赵之谦这些书法家也努力实践,取得的成就还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包世臣、阮元他们的书法,并没有取得像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那样高的的成绩。清代晚期,康有为作为一个改良派的领袖,从理论和实践上极力崇尚魏碑书法,这次崇尚魏碑的书法新风气,也不是只有南方或者北方在响应,而是形成了一股新的书法思潮,在中国南北兴起了对魏碑的新认识。再加上时代要求改革和抵御外国侵略的思潮,学习魏碑阳刚风格,成为一个时代的潮流影响至今。
阮元的书法成就主要还是在帖学,但是,作为清代早期的书法革新家,他也是金石学大师中的一员,他的书法主要是隶书,这符合清代早期金石学家努力的方向隶书。所以,阮元在隶书上的成就也是不俗的。
包世臣属于清中期的书法家,包世臣也是较早学习研究魏碑的书法家,不过,他的书法成就,就不如自己的学生赵之谦的成就高了。
康有为是清代晚期的书法家,但是,康有为的重要地位是一个社会改革家,他提倡碑学已经不是汉碑和魏碑混合的碑学,而是以魏碑为核心的北朝书法,这是清代以来书法金石学的重要转折,那就是“金石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二王的书法体系之中来。
只不过历史上的“帖学”过于单一,把遗忘的北朝的书法再次激活,对于二王书法也是一次发展和丰富,所以,碑帖结合是当今书法艺术研究和创作新境界,这个境界,康有为的推波助澜,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有为在理论上推崇碑学的过程中,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以南碑《瘗鹤铭》为宗,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在晚清独树一帜。
但是,康有为的书法风格,也没有魏碑雄强凌厉的气象,而是较为温婉含蓄的,这是不是与他改良派的外强中干性格有一些联系?我觉得不一定,但是却值得玩味三思。
如何从峄山碑过渡到袁安碑?
秦代小篆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湖北云梦泽出土的秦代律令书和诏版、权量铭等,可以看出它的书法大都笔画婉转,尚存籀意,但和以前的篆书相比,则为简单瘦硬,锋棱峭利,结构方正匀称。明代何良俊曾说,李斯小篆“皆大书而作细笔,劲挺圆润,去肉而筋独存。”又说:“唐代李阳冰亦作小篆,骨肉匀圆,可谓尽善,元时有吾予行,国初则周伯奇宗玉箸,似乎少骨。”还有人说:“小篆画皆如箸,以便笔札,故亦称玉箸篆。以创于李斯,故亦称斯篆。”(引文转引自李慎言《书法概论》第15页)这些话即说明了秦篆的特点,也道出了后代学秦篆的一些优缺点。 汉篆墨书,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它和秦的小篆相近,是介于小篆、隶书之间的字体,它的字形基本上是长方形的,笔画一般都圆瘦些,结构则匀称平正。除此之外,西汉存《群臣上寿刻石》及《甘泉山元凤刻石残字》数种.东汉仅《嵩山少室》、《开母庙》、《西狱庙》及《刘君表残字》等数种。其结构、笔画,有的紧密浑圆,有的宽博瘦劲,各有优点。1930年夏在河南偃师出土的《袁安碑》,字形略方,用笔并非完全滚圆,这种写法显然是由秦代刻石演变来的。 三国魏的篆书,现存的只《三体石经》一种,笔较圆细,收尾保留尖锋,对后来的篆书影响很大。吴的《天发神谶碑》,结体笔法若篆若隶,字体雄伟,以沉着痛快胜。从它的字形来看,是由篆到隶的过渡;从它的转折处的方笔看,并露出了楷书的萌芽。苏建写的《封禅国山碑》,字势雄健而笔法却多圆转,和前碑的方折迥不相同。 三国吴蜀、晋及六朝的篆书不少见;偶尔见到的如东魏李仲璇的《修孔子庙碑》,只是在楷书中杂有篆意,六义既失,笔法亦乖,不足称道了。 唐代篆书,以李阳冰为最著名。他的篆法号称直接李斯,虽说高浑不足,却有规矩可寻,易于学习,故对后世影响很大。汉魏以后,篆书所以不绝,实为阳冰一人之力。 南唐及宋代篆书名家有徐铉、徐楷、郭忠恕、僧梦英、苏长卿等,余如黄伯思、郭安道、王寿卿、李康年、杨南仲、魏了翁、王洙、陈晞、张察、虞似良等人的篆书也小有名气。元代篆书有赵孟頫、吾丘衍、周伯奇、泰不华等。他们各有所长,都为研究篆书者所重视。 明代的篆书家有李东阳、腾用亨、金湜、徐霖、陈道复、程南云、乔字、景旸、王谷祥等十人。这十人中,李最有名。其他九人大都继承宋元流弊,柔媚有余,缺乏骨气。再如赵宦光,加以变化,号称“草篆”,虽说没有成熟,对篆书革新却有启发。 清代篆书,人才辈出,较前代为盛。康熙时,王澍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取法唐李阳冰的《谦卦》,另称一时无对。江声学《石鼓》、《国山》也为一代高手。乾隆时洪亮吉、孙星衍、钱玷、桂馥,并以篆称雄,玷尤杰出,用“斯冰而后,直至小生”刻成私印,可见其自命不凡。他们各有优点,但大都是笔画细而圆的玉箸体,笔力软弱,缺乏生气。洪孙两家,受僧梦英的影响,剪毫作书,每遇收处,旋转使圆,用墨轻浮,时有枯笔,亦是一病。 嘉庆时邓石如的篆书,取法李斯和李阳冰,兼采汉碑集篆书之大成,有时还以隶笔作书,情味别具一格,其体宽博,气势磅踏,因而开辟了新局面。书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推他的作品为神品第一,钱玷也对他极为钦佩。邓石如的学生吴熙载及以后的莫友芝等,都学邓并有变化,为人所称道。从藏故宫博物院的《篆书•四箴屏》等存世佳作中可领略邓派的篆书艺术造诣。 道光时黄子高的篆书,笔法峻健,逼近李斯。何绍基以颜体笔法作篆,圆融茂密,别有风格。清末以后,杨沂孙的篆书,取法《石鼓》及钟鼎款识,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蹚少韵致。吴大癕工小篆,极似阳冰,又参以古籀文,书家益渐,为世新重。吴昌硕曾入大澄幕,受其薰染,却不为所囿。他写石鼓文用邓法,兼采画梅之法。结体左右参差取姿势,颇有奇气,可谓自出新意。他如杨守敬、赵之谦及近人丁佛言、章炳麟、马衡、邓散木、任晓麓等,在学古中也能推陈出新,具有自己的独立风格。 隶书又名左书、史书,开始形成也在秦代。秦代初年,以篆书为正体,后来程邈以篆书不易书写,才创造了隶书。这种书体,汉代最为流行,碑文石刻,多用此体。后世学隶书的人多以汉碑为典范。隶书实际是斟酌篆书的点画而成的一种简单便书体。篆书点画圆转,隶书点画方折,在应用上自有繁简正变的不同。现在所见汉隶,有的方正,有的流丽,各具体态,各有其艺术之美,又以其近于楷书,遂为书法家所爱好。 从近年湖北睡虎地、湖南马王堆、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帛书看,早期隶书的形体,和小篆相差不多。到了汉代,经过无数文人多次加工,逐渐美化,才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褒斜道刻石》、《裴岑纪功碑》都用篆字笔法写隶字,尚无波磔,当是由篆变隶过渡时代的作品。书风强劲奔放,仍有西汉遗意。东汉以后,体式由细长化为扁平,笔画增加了波磔,形成“汉隶”的楷模,基本上已经定型。晋唐以后,仅仅是书写者在形式风格上作变化罢了。
碑学的出现对清代及其以后的行草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清代碑学的兴起有两大原因。
一是严酷的“文字狱”,让文人转向不干政治的考据学,于是碑版被重视。
二是馆阁体流行,书风低靡,书法生气丧失殆尽。
碑学兴起后,篆书、隶书、楷书皆出现生机,隶书甚至出现汉代后的又一个高峰,但行草书成就普遍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时期的书家因对大量古代篆隶碑版的重视,书风趋向沉重迟涩,这和草贵飞动的特征产生矛盾,同时是对二王一路帖学轻视的必然结果。
但是,我认为,碑学的兴起,表面上阻碍了行草的发展,但同时也为行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它要求我们更深刻地审视碑、帖背后共通的地方,要由吸收魏碑外在形体向吸收其字之意味转变,寻求碑与帖的融合。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清代书法家排名?
书法家
[编辑本段]书法家
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
启功挥毫从古至今有:
先秦
甲骨文 金文 郭店楚墓竹简 大盂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攻吴王夫差鉴 侯马盟书 散氏盘 墙盘 石鼓文 青川木牍 大克鼎 陈曼簠 战国越王剑铭
秦汉
李斯 张芝 篆书 汉隶 草书 楷书 行书 皇象 蔡邕 石门颂 乙瑛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鲜于璜碑 秦诏量铭文 莱子侯刻石 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
魏晋南北朝
王羲之 王献之 钟繇 索靖 王珣 陆机 泰山经石峪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 敦煌书法 元怀墓志 元晖墓志
[编辑本段]隋唐五代
张旭 颜真卿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孙过庭 李阳冰 贺知章 张旭 怀素 李邕 智永 徐浩 柳公权 杨凝式 董美人墓志
宋辽金
苏 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赵佶 蔡京 朱熹 欧阳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绍彭 张即之 吴琚 白玉蟾
元代
赵孟頫 鲜于枢 康里巎巎 倪瓒 饶介 张雨 杨维桢 邓文原
明代
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陈 淳 王宠 王铎 倪元璐 黄道周 徐渭 张瑞图 宋克 陈洪绶 沈粲 陈献章 姚绶 陈继儒 张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万钟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缙 释担当 莫是龙 孙慎行
清代
傅山 金农 吴昌硕 邓石如 蒲华 黄慎 郑簠 石涛 赵之谦 吴熙载 姚鼐 何绍基 宋曹 查士标 杨守敬 万经 巴慰祖 翁同龢 沈曾植 吴大徵 汪士慎 李鳝 梁巘 莫友芝 刘墉 黄易 钱沣 徐三庚 翁方纲 伊秉绶 俞樾 张裕钊 郑燮 周亮工 高凤翰
包世臣 张照 铁保 王文治 陈鸿寿 龚贤 丁敬 曾国藩。
如果学习从什么字贴入手好呢?
看看这部篆书贴可以不,《姜公醉初拓离骚》文物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