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史前绘画陶器代表作品

化石是中国科学家在陕西商南县过风楼遗址发现一具身高为193厘米的人类骨骼遗存。与周边出土陶器的时代可以进行良好对比。史前文明的特点包括可以制作石器和火器,这件彩陶盆是极为典型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之一,是仰韶文化庙底沟先民的代表性花纹。...

史前绘画陶器代表作品,我国发现的巨人化石?

史前“小巨人”化石是中国科学家在陕西商南县过风楼遗址发现一具身高为193厘米的人类骨骼遗存。

形态学研究表明,该人骨为男性,年龄约16—18岁,体质特征与现代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祝一志研究员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杨亚长教授对这一人类骨骼进行了详细的加速器碳14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古人类生活在42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与周边出土陶器的时代可以进行良好对比。这具龙山文化晚期的“小巨人”遗骸的发现,无疑为中国史前人类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史前文明是什么意思?

史前文明是指历史上没有被文字记录的文明,通常是指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那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明尚未发展出书写和文字,因此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考古学和口传传统,如建筑、艺术、陶器、化石、遗址等。

史前文明的特点包括可以制作石器和火器,涉及到奴隶制度和种植业的发展,以及在许多不同地理和环境条件下出现了相似的文化物品和认知体系。

在史前文明中,如埃及、中南美的玛雅、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新石器时代中中国的龙山文化等等文明,因其发达的农业、建筑、手工业、贸易、社会组织而取得了显著成就。史前文明的研究是了解人类文化发展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我们对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仰韶文化最出名的文物?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因为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西等省份。这一时期最出名的文物,我以为应该是陶器,尤以如下几件为代表:

这件彩陶盆是极为典型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之一,它的纹样采用色彩双关法,黑白两色互为底色,使黑、白都可以单独构成纹样,是仰韶文化庙底沟先民的代表性花纹,复合了垂弧纹、弧边三角纹、窄带纹、圆点纹等多种几何图案,线条圆润而富于变化,随意中蕴含着规律,折射出质朴自然的世界观。

彩陶盆

作为教科书级的文物,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在中国只要上过初中,几乎就没有不认识这件文物的!它的内壁用黑彩描绘了不同的图像,专家名之曰:人面鱼纹。其形象古拙,线条简洁,充满了奇幻与怪异,构图手法大胆夸张。

人面鱼纹盆

船型彩陶壶,口部呈杯状,造型好像一条小船,器身两侧各用黑彩绘出一张网状的图案,仿佛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这件文物反映出当时的先民,不仅进行农业生产,而且渔猎经济也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船型彩陶壶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在腹部绘有一图,左边是一只圆眼、长嘴、身躯壮硕、两腿直立的白色水鸟,它昂首,身躯微微后倾,嘴上衔一条大鱼;右边竖着一把有柄石斧,石斧是当时相当重要的工具,后来转化为权力的象征。《鹳鱼石斧图》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之一,它小口、细颈、溜肩、长圆腹、尖底,腹部带双耳。据说它是当时的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汲水时,圆筒状的瓶口便自动下沉,盛水后用绳将尖底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其原理是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可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

小口尖底瓶

前面介绍的都是彩陶,后面要介绍一件灰陶,而且还是一件仿生的会陶器:陶鹰鼎。它通体打磨光滑,整体形态仿佛一只伫足站立的雄鹰。鹰嘴坚硬有力,两眼突出,身体丰满健硕,双腿粗壮刚劲,尾部下垂置地,与两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撑起整个鹰体。在仰韶文化中,以鸟类为造型的陶器,仅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出之作!

陶鹰鼎

注: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中亚的陶器文化?

陶器的发明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包括牧业)为主,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

陶器是人类第-次改变了一种自然物的质而制造出的一种物品,是史前人类最主要的发明之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体现了人类对水、土、火的认识和把握,开启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先河,为以后的建筑、雕塑与工艺美术等奠定了基础,是新石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的墓室是哪位高人设计的?

谈秦说汉(371)

有人分析,秦始皇墓室是由丞相李斯设计、少府章邯监工建造,但李斯只是一个法家,搞土木工程属于专业不对口,这个说法并不严谨,可能是以讹传讹的谣言。也有人分析,秦皇陵的设计师是专业对口的郑国,但与郑国入秦的时间不吻合。

陵墓真正的设计者,应该是当时在秦国的士子分别提供了设计手稿,由相国吕不韦按多套设计方案甄选与修改,最终重拟了一套新的设计方案执行。藏宝丰富的秦始皇陵,其设计者的名字不可能记载于史书。因此,总设计师应该是相国吕不韦。

公元前247年,嬴政继秦王位,太后赵姬监国,相国吕不韦主政。次年,秦国开始建造秦王陵。战国时期诸侯在生前造陵早有先例,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庄襄王就是没提前修陵才草草下葬。

秦始皇的陵墓工程从嬴政继位的次年开始,直到死亡的次年,二世胡亥时期才基本修完。按史书记载,秦始皇陵修建时征发了天下劳役七十多万人,几乎挖空了骊山,还挖穿了地下河,并用铜汁做防水处理,设置了重重机关,足见工程之浩大。

为什么说秦皇陵的设计师不可能是丞相李斯,也不可能是水利工程师郑国,而是相国吕不韦呢?我们来深入地分析一下。

左丞相李斯,在秦始皇陵开工之后才来秦国,而且不具备土木工程设计的专业知识

李斯师从荀卿,结业后来到秦国求官时,正好遇到秦庄襄王去世。也就是说,李斯入秦是公元前247年,而这时吕不韦仍然担任秦国的相国,掌握国家的官员任免。因此,李斯也采用了天下士子通行的做法,投身吕不韦门下,等待分配工作。

吕不韦原本只是一名践商,因投资拥立秦庄襄王被任命为秦国的相国,被封为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因此,吕不韦也仿效战国四公子之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大量招徕宾客,并征集天下之才,编纂一部震古烁今的《吕氏春秋》。

有可能在编纂《吕氏春秋》的同时,就已经在征集陵墓的设计手稿,甚至有可能最初是为秦庄襄王设计陵墓,但陵墓工程还来不及动工,秦庄襄王就死了,所以吕不韦将设计方案确修改为嬴政的陵墓。因此,秦始皇陵在嬴政继位时立即动工了。

也就是说,秦始皇陵的设计工作,应该是在秦庄襄王时期就确定了下来,而李斯在是秦庄襄王死的时候才来到秦国,而设计图纸需要一定的时间。理论上,李斯不具备设计秦皇陵的时间。而且,李斯只是一个法家,跟土木工程专业完全不对口。

水利工程师郑国,是在秦始皇陵修建9年之后才来到秦国

韩国人郑国是一个水利工程专家,水利工程与陵墓工程还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而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的确是一个宏伟的工程。所以有人分析秦始皇陵的设计者可能是郑国,从专业领域来说,是有一定的道理,战国时期搞学术的人并不多。

但秦始皇陵是公元前246年就开始修建了,郑国是公元前238年才入秦的,也就是嬴政行冠礼之后,中间相差了9年,不可能皇陵修了9年之后,才出设计图纸。因此,郑国虽专业对口,具备设计能力,但从时间上看不可能是秦始皇陵的设计者。

吕不韦以相国之权,具备调动资源修皇陵的能力,可能是秦始皇陵的总设计师

从公元前251年秦庄襄王继秦王位开始,吕不韦就是秦国的相国,相国是百官之首,像修建王陵这种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一定是相国直接负责。而当时吕不韦的确有招揽天下士人在相府编纂《吕氏春秋》,同时设计陵墓是有可能的。

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在吕不韦任相国时间已经开始建造,而嬴政继位之初未行冠礼之前是没有实权的,秦国的大小事务基本上是相国吕不韦说了算。因此,陵墓的设计稿是由吕不韦最终确认的是没有争议的了,而且这种机密也不宜太多人知道。

所以,李斯也并不一定对陵墓的设计知情。事实上,李斯投身在吕不韦门下没有多久,就被推荐为秦王宫的郎官,也就是在王宫站岗的值守人员。不久后被升为长史,又被升为客卿,在嬴政冠礼之前一直在王宫当差,在这之前应该没接触陵墓。

公元前238年,也就是嬴政行冠礼之后,李斯才被升为廷尉,也只是负责案件审理。而吕不韦被免相之后,秦国就没有再设置相国之位,改为左、右丞相。秦国的右丞相权力比左丞相大,吕不韦之后,秦国的实权到了右丞相昌平君熊心的手里。

昌平君与隗状做了13年左、右丞相被免之后,李斯与冯去疾被升任为丞相,而李斯只是个左丞相,一直干到二世时期被赵高弄死时,李斯的职务都比冯去疾要低。按照国家大型工程由百官之首的右丞相负责制,可能李斯到死都没接触陵墓修建。

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38年,秦皇陵已经修了9年,主体结构与框架设计基本上已经确定,剩下工程,都是由劳役分区域按图纸施工。虽然吕不韦在嬴政行冠礼时就被免了相位,次年又自杀身亡,但吕不韦死后,并不影响陵墓继续施工。

写在最后

网络上流传秦始皇陵的设计师是李斯,监工是大将军章邯的说法应该是出自学术不严谨的杂史,或者是野史。事实上李斯是陵墓设计完成后才到秦国,而且又不具备修陵墓工程的专业能力。因此,从时间上计算,李斯不可能是秦皇陵的设计师。

水利专家郑国是秦始皇陵修建了9年之后才来到秦国,从时间上计算,郑国更不可能是秦皇陵的设计师。相国吕不韦集中天下之才,让士子们分别提供设计草案,亲自甄选定稿,并下令施工。因此,只有吕不韦才有条件担任秦皇陵的总设计师。

2021/1/10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因为考古会暴露其祖先是中国人徐福的?

刀叔观点:日本人知不知道徐福?没那么普及,但也不能说完全没人知道。

秦朝方士徐福东渡为嬴政寻找“不死药”的传说由来已久。最近日本方面有研究说,徐福找的“不死药”名叫“千岁”,就出产在日本濑户内海的祝岛上。我们都知道徐福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人。他是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王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

传说中的仙岛,倒并不全是虚妄,仙没有,岛是有的。按照日本的记载,徐福所说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三岛。

徐福船队从琅邪航抵日本,经过的航线是哪一条呢?

目前学界的“北行航线说”与“南行航线说”最具代表性,“北行航线说”认为,徐率船队从琅邪出发后,沿辽东半岛南、朝鲜半岛西的海岸线,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和歌山等地。

“南行航线说”有两种意见:一是从山东半岛的青岛或成山头或之罘横渡大海,经朝鲜半岛南部到达日本九州等地;二是从苏北沿海诸港口(因出发港意见不一)横渡黄海,或至朝鲜半岛穿过济州海峡抵达日本九州,或直达日本。

日本的文字史料中,对徐福的记载含糊不清。这也不能责怪日本人,因为徐福登陆的时代,日本还在蒙昧之中,还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呢!但是按照少部分日本史学界人士的观点,徐福就是日本古代的神武天皇,他登陆日本的地点,便在日本的关西平原。

"神武东征"横扫日本的传说就是基于徐福登陆日本,南征北战的事迹。可是如今的日本承认那时候的东瀛是否是日本呢?日本人说:古代日本有个去中国取经的和尚曾经说过: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去而不返,止于此。

这句话很明显,而且日本文献记载,在日本古代有大量的徐福寺庙,徐福在日本古代是家喻户晓,是称之为“祖神”。

徐福传说在日本有影响力吗?普通日本人和研究界如何看待这个传说?关于这个传说, 我总会想到日本人说的另外一个传说。

说是其实“源义经”这位悲剧英雄美男子没死,逃去蒙古了,后来成为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如果你去日本的东北地区,晚上喝酒吃一种叫做成吉思汗烤羊肉的时候,在座的日本人总会跟你提这个传说当做喝酒的谈资。

对于日本人来说,“徐福传说”的影响力与上面这种说法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差不多。不那么普及,但也不能说完全没人知道。不过,他们都没有提到“日本人是徐福后代”这种说法,只是饶有兴趣的像研究变形金刚一样研究这个传说,将它看作是诺亚方舟式的中国人的一次民族大迁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