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宋朝的民俗文化(南宋民俗文化)

官吏按等级高低、穿紫、穿红、穿绿;庶民百姓只许穿白、穿黑等。宋代官服基本继承着唐制。皇帝服黄袍“命妇戴花钗冠。皆象笏、佩鱼、九品以上则服绿,年才及冠者今遂赐紫,天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殿前班顶两脚屈曲向后花装幞头”亲从官诸班直皆幞头“是官员服装中佩戴之物“系在公服的带子上,凡穿紫袍的官就用金制的鱼袋”京官、州县官、皇上特赐紫衣红衣的也佩...

今天给各位分享宋朝的民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南宋民俗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宋代的习俗

宋朝是封建社会逐渐趋向衰落时期,维护封建统治的程朱理学成为两宋 时期的统治思想。理学家把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把父子君臣尊 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说成是永恒不变的,要人们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去生活, 去规范自己。统治阶级把理学思想,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车、轿、马匹的使用,房屋建筑的规格和装饰,服装 的穿戴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用以区别人们的等级和社会地位。所以, 宋代的服饰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皇帝至高无上,穿黄袍;官吏按等级高低、 穿紫、穿红、穿绿;庶民百姓只许穿白、穿黑等。但服装也受人们审美观点 的影响,受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如气候、工作条件等),因此封建王朝制定 的制度往往被人们冲破,而后,朝廷又加以制约,在无数次的冲击与制约的 斗争中,服装也产生了发展和变化。

宋代官服基本继承着唐制。皇帝服黄袍“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 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则服之”(《宋史》卷一百五十三)。皇太后、 皇后戴龙凤花冠,命妇戴花钗冠。大臣也各有服制。“宋因唐制,三品以上 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史》卷一百五 十三)。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去青不用,阶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 服绯,皆象笏、佩鱼、九品以上则服绿”。宋朝优厚官吏,官员众多,以至 形成“婴孩授命,年才十五者今遂服绯;而贵近之子,或初年赐绯,年才及 冠者今遂赐紫;朱紫纷纷”(《宋史》卷一百五十二)的现象。

用以区别官职级别,除服装的颜色以外,还有戴的帽子、腰带、靴、装

饰物等。如“幞头”,是宋人普遍使用的帽子,据《宋史·志.舆服五》记载: “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 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就在这幞头脚上,会显示人的不同身分。 “天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殿前班顶两脚屈曲向后花装幞头”,“前导 御龙直,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亲从官诸班直皆幞头”(《东京梦 华录》卷六)。“鱼袋”是官员服装中佩戴之物,宋代是用金银饰为鱼形, 系在公服的带子上,垂挂在身后。用以标志贵贱等级。据《宋史·舆服五》 载,凡穿紫袍的官就用金制的鱼袋,穿红袍的官用银鱼袋,朝廷“赐紫”服 的,给金涂银的鱼袋,“赐绯”的也有特给的鱼袋。京官、州县官、皇上特 赐紫衣红衣的也佩鱼袋。亲王武官及在内廷供职的将校都不佩鱼袋。宋朝本 “不许伎术人辄佩鱼”(《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到景祐三年(1036 年) 仁宗朝特许尚药徐安仁佩鱼,这是对他的极大恩典。也足见宋朝对科技之轻 视。笏,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靴,即俗话的朝靴,以黑 革为之,??其饰亦有绚、繶、纯、綦,这四件都是装饰,绚是鞋头装饰物, 像一个鞋梁,上有圆孔,繶是系鞋的丝带,纯是丝边,綦是鞋上的花纹。大 夫以上四种装饰具备,武功郎以下不用丝带,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人不 用丝边。

宋朝廷对庶民百姓的服装有严格限制,以防僭越。《宋史·舆服志》中 写道: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 年)下诏书曰“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 丧葬,各有等差。近年以来,颇成逾僭,宜令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详定以闻”。 李昉上奏,定出限制办法。到端拱二年(989 年)明令规定“县镇场务诸色 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

得服紫。”“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 作高髻及高冠。其销金、泥金、真珠装缀衣服,除命妇许服外,余人并禁。” 装饰品也“毋得为牙鱼、飞鱼、奇巧飞动若龙形者”,宋仁宗时宫中尚白角 冠梳,民间争相仿效,皇祐元年(1049 年)发布禁令“诏妇人冠高毋得逾四 寸,广毋得逾尺,梳长毋得逾四寸,仍禁以角为之”。

宋南渡以后服装又发生变化。据《宋史·舆服五》记:“中兴,士大夫 之服,大抵因东都之

据《宋史·舆服五》记:“中兴,士大夫 之服,大抵因东都之旧,而其后稍变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三曰凉衫, 四曰帽衫,五曰襴衫”(《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深衣 本是古代衣制,因前后深长,叫深衣。本士大夫家居所穿,也做 为庶人礼服。为宋儒所提倡。深衣是男用长衫,上衣下衣相连。《宋史》记 宋代的深衣用白细布,上衣,衣全四幅,其长过胁。下属于裳,裳交解十二 幅,下裳很长,“其长及踝。圆袂方领,曲裾黑缘”(《宋史·舆服五》卷 一百五十三)。深衣在冠礼、婚礼、祭祀时平民可穿,官员家居可穿。北宋 司马光曾穿着。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九载:“司马温公依《礼记》作 深衣,冠簪、幅巾、缙带??入独乐园(司马光的庭园)则衣之”。《宋史·舆 服五》还指出穿深衣时还配有“大带、缁(黑色)冠、幅巾(包在头部)黑 履”。

紫衫 《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谓:“本军校服。中兴,士大夫

服之,以便戎事。”紫衫以颜色深紫而得名,其式样为圆领、窄袖,前后缺 胯(下摆开衩)形制短且窄,便于活动和行走,是将士们常穿之服,便于作 战。南宋初期,宋金对峙,形势紧张,战争随时可以发生,南宋士大夫穿紫 衫,是备战的需要。另外紫衫比公服、朝服方便舒适,为人们所欢迎。绍兴 九年(1131 年)朝廷发诏令“诏公卿、长吏服用冠带,然迄不行”,“到绍 兴二十六年(1146 年)“再申严禁,毋得以戎服临民,自是紫衫遂废”(《宋 史·舆服五》)。以后“士大夫皆服凉衫,以为便服矣”。

凉衫 “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南宋建都临安,夏天炎热,士大夫以凉衫为便服,喜其穿着凉爽,本无可厚 非,但终遭禁穿。礼部侍郎王■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 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两宫,所宜革之。 且紫衫之设以从戎,故为之禁,而人情趋简便,靡而至此。文武并用,本不 偏废,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体。”“于是禁服白衫,除 乘马道途许服外,余不得服”。从此以后,凉衫用为凶服,而紫衫又流行起

来。

帽衫 “帽以乌纱,衫以皂罗为之,角带,系鞋”(《宋史·舆服五》 卷一百五十三)。北宋时,士大夫交际时经常穿帽衫。南渡后,一度变为紫 衫,再变为凉衫。以后帽衫少了,只有士大夫冠婚、祭祀服帽衫,若公卿大 夫生儿子时,也常服帽衫。

襴衫 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襴为裳,腰间有辟积(褶)。 衣衫到膝,下面加一横幅为襴。襴衫是进士、国子生、州县生所穿的衣服。

以上所指均为士大夫的服装,总括来看宋代服装有以下几种:

袍 男子服装,上下一体,长至膝下或足,圆领右袵,有窄袖窄衣,也 有大袖宽衣,朝服、祭服、公服均属袍制类,下摆开衩的为“四楑袍”,内 里絮旧蚕茧棉为“缊袍”。袍为最常着之服装。黄庭坚有诗云:“前日幽人 佐吏曹,我行青草认青袍。”(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又每年十月皇帝赐大臣“窄锦袍”(《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朝服 宋代朝服是大臣们参加朝会时所穿。一品、二品朝会时“皆朱衣 朱裳”,“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 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宋 史·舆服四》卷一百五十二)。另外还有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相搭配。各 品冠及服饰颜色不同,六品以下无中单(中单是衬在袍服里面的内衣),无 剑、佩、绶。

官服 又称公服,各品官员依等次公服颜色分绯、紫、绿三色。(详见 前)

衫 长衣,有凉衫、紫衫、白衫、衬衫、青衫等,是最常用的服装,南 宋诗人尤袤《准民谣》诗有:“寨长过我庐,意气甚雄粗,青衫两承局,暮 夜连句呼。”此外还有“襴衫”为士大夫所穿,衫至膝以下有襴一围,艺人 所服为义襴。《东京梦华录》卷六写皇帝仪仗队有人穿“青窄衬衫”,“黄 生色宽衫”“络缝宽衫”等衫服。

 背子 背子是宋代普通的服装,男女均可穿服。男子穿的是对襟式,两 腋内不缝合,有长裙有带系束。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三》谓“今人服公服必 裹以背子,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 加长,直垂至足焉。”背子, 实际上是一种只护胸部及背部的长衣服。《东京梦华录·卷六》记“天武官 皆顶朱漆金装笠子,红上团花背子。”

半臂 是半袖之衣,清潘永因编《宋稗类钞·上·奢汰》记“洪景卢学

士尝赐对于翠寒堂。当三伏中,粟肌体战,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 以北陵半臂赐之”。半臂不穿于正式场合。

袄 短衣,为宋人常用的服装如“着红方胜锦袄子”(《东京梦华录》

卷六)。

围肚 宋人围在腰间,类似围裙之物。 宋代女子服装与唐代有所变化。

窄袖衣 是宋代流行的女装,衣长至膝,窄袖、交领或圆领,对襟。另

有翻领式窄袖衣。窄袖衣与长裙相配穿着,肩披帔肩(帛制),腰系绶带, 彩带结成连环而下垂。如晋祠中的彩塑所示。宋词中多处描写窄衣,如“窄 袖轻罗”(欧阳修《蝶意花》)、“窄袖轻衫”(张先《塞垣春》)等。

罗裙 用罗作成,上系飘带。苏轼《浣溪沙》有:“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罗裙色彩可有多种。

罗衣 罗制的衣服,取其柔软轻薄,为妇女所习惯穿着。如晏殊《临江 仙》词有“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罗衣在宋多有绣画花纹的装饰, 故有“画罗衣”之称。

裙 为宋代妇女不可缺少的服装。宋代流行多褶裙,即“八幅大裙”, 前后各四幅,肥而褶多便于舞踏,歌伎中穿着最多。又有石榴裙,取其颜色 似石榴花,张先有《浣溪沙》云“轻履来时不破尘,石榴花映石榴裙”。

襦 短袄 男女可穿,妇女襦袄常绣上各种花色,如温庭筠词《菩萨蛮》 谓“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后妃衣服华丽讲究上穿宽袖衣,下有长裙身被霞帔,腰系玉带、坠子。 衣上要绣翟(野鸡)。

妇女衣服的服色依丈夫地位而定,官员家眷可与丈夫同色,平民不能用 大紫、大红、大绿、可服浅色、蓝色等。

带 官员上朝所带,因腰带中间的饰物不同而分金、银、犀、玉等《宋 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有“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余 官服黑银方团胯及犀角带”,又云:“荔枝带(即御仙花带)本是内出,以 赐将相。在于庶僚,岂合僭服?”“铜、铁、角石、墨玉之类,民庶及郡县 吏、伎术等人皆得服之。”

绶 丝带系在腰间,挂各种印,环。 罗带 为妇女所用,系在腰间。

玉佩 士大夫腰间所佩的装饰品。女子佩戴的佩玉叫环佩。

香囊 男子系在身上的香袋,秦观词《满庭芳》有“香囊暗解”之语, 香囊可做定情之物。

幞头 是宋人戴的帽子,是由头巾发展而来的。幞头有四角,两脚垂下, 两带系在上面。垂下的两脚有各种式样,一般是两根又长又直的金属为之, 谓之展角幞头,展角可长三尺。幞头用黑纱制,内衬藤外用漆,以后只用漆 使其形状固定,便于戴。两脚的形制各异,表明人的职业、身分等。

东坡巾 也是帽的一种,是宋代文人戴的,以苏东坡命名的巾帽,因为 它有四个棱角,故又称“乌角巾”。其形制有四墙,墙有角,有内墙外墙, 外墙高度为内墙的三分之二。后来中墙还不断增高,并增饰花纹。

高髻 宋代妇女妆束,宋代流行高髻,甚至以假发做成发髻套在头上。

叫假髻。张先词《西江月》有“高鬟照影”之句,“妇人有假髻、大衣、长 裙”(《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高冠 宋代妇女头上的装饰,因后妃、贵妇戴高冠,民间争相仿效。朝

廷曾经严禁民间用高冠,但也未能彻底禁止。 宋人无论男女都有簪花习俗。朝廷有簪花的制度,有赐臣下花的礼仪。

《梦梁录》卷三曾记祝寿御筵毕“赐宰臣、百官及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

依品位簪花”。上“亦簪数朵小罗帛花帽上”。簪花,在皇帝饮宴、游观时, 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宋代皇帝的仪仗队十分庞大,人员众多,服装各异,从今天看来,实在

可谓当时宫廷服装展览。现举《东京梦华录》卷六为例一观。 正月十四皇帝去五岳观进香时,“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红锦团

答、戏狮子衫金镀天王腰带”,“天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紫上大搭,天鹅

结带,宽衫”。“殿前班??著绯、青、紫三色捻金丝结带,望仙花袍”, “御龙直??着红方胜锦袄子”,“余官皆服紫、绯、绿公服”。祭祀大典 时,“正宰执、百官皆服法服,其头冠各有品从,宰执亲王加貂蝉、笼巾、 九梁,从官七梁,余六梁至二梁??所谓梁者,谓冠前额梁上排金铜叶也。 皆绛袍、皂缘、方心曲领中单(袍内衬的衣服)、环佩、云头履鞋,随官品 执笏。余执事人皆介帻、绯袍,亦有等差,惟阁门御史台加方心曲领”。有 “裹锦缘小帽,络缝宽衫”的兵士,也有“小帽,黄绣抹额,黄绣宽衫,青 窄衬衫”的兵士。“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黑漆圆顶幞 头者,或以皮如兜鍪者,或漆皮如犀斗而笼巾者,或衣红黄画锦绣之服者, 或衣纯青、纯皂,以至鞋袴皆青黑者,或裹交脚幞头者,或以锦为绳,如蛇 而绕系其身者”,“夹辂卫士皆裹黑漆圆顶无脚幞头,着黄生色宽衫,青窄 衬衫,系以锦绳”。

宋代对民间服饰管制很多,实为怕“礼崩乐坏”不利于统治。如“景祐 元年(1034 年)诏禁锦背,绣背遍地密花透背彩缎”,“二年(1035 年),

诏:市肆造作缕金为妇人首饰等物禁”。“三年(1036 年)臣庶之家,毋得 采补鹿胎制造冠子”(《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又非命妇“毋得 以真珠装饰首饰、衣服,及项珠、缨络、耳坠、头■、抹子之类”。政和七 年(1117 年)大臣王僚上书言:“辇毂之下奔竞奢靡,有未革者。居室服用 以壮丽相夸,珠玑金玉以奇巧相胜,不独贵近,比比纷纷,日益滋甚。”丁 瓘言:“衣服之制,尤不可缓。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 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伏愿明诏有司,严立法度??俾闾阎 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同丽。”(《宋史·舆服五》) “是岁,又诏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钓墪之类者,以违御笔论。”钓墪就是袜 袴,是妇女的服装。

宋代衣服以丝织、麻织、毛织品为主。宋代只有海南有木棉布——吉贝 布,苏东坡有诗“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和陶拟古九首》)。中原 无棉织品,当时的所谓“布”,是指麻、葛等制品。东坡有诗谓:“紫李黄 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病中游祖塔院》)。其“葛”就是一种布。 宫廷、贵族、官员都以穿锦品、丝绸为主。史载宋时养蚕业很发达,织锦的 技术也相当高超,缝制、织染、绣花技艺也已很高。

从宋代墓葬发掘(如江苏金坛周瑀墓)和宋代泥塑(如晋祠)及宋画(如 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等也可窥见宋服习俗。一般来说,短衣麻鞋是劳 动者的服饰。《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市井服装习俗:“其卖药、卖卦、皆具 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以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 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 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之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南渡以后“效学汴京气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唤买市,所以不敢苟

简,??且如市农工商诸行百户衣中装著,皆有等差,香铺人顶帽披背子, 质库掌事裹中,著皂衫角带,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 人”(《梦梁录》卷十八)。宋高宗时杭州的服装完全承袭了北宋汴京的习 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也不断变化。“自淳祐年来,衣冠更易。有一 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 复旧时淳朴矣”(《梦梁录》卷十八)。

值得注意的是宋徽宗时期,曾有过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禁令。这在服装

历史上也应一书。

“徽宗大观元年(1107 年),郭天信乞罢翡翠装饰,帝曰:先王之政, 仁及草木禽兽,今取其羽毛,用于不急,伤生害性,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 宜令有司立法禁之”(《宋史·舆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北宋时期的民俗文化

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是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而宋朝的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成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绘画、书法艺术上,当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北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方面中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科技文化登峰造极

北宋是个非常奇特和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一方面,北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事实力不强,与辽国和西夏对抗时长期处于劣势。经济上虽然十分繁荣,但北宋政府经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由于北宋在军事上“积弱”,在经济上“积贫”,被历史学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然而,在另一方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历史学家黄仁宇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同时,北宋的文学艺术也登峰造极,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无论文化人才还是文化成果,北宋都可以和历史上任何时代媲美。北宋的皇帝文质彬彬,诗词、书法、绘画无所不通,有的还是艺术大家;北宋的文人士大夫知识渊博,出口成章,著述丰富;北宋的百姓读书成风,举止有礼。在“唐宋八大家”里,北宋就占了六位,北宋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明珠,北宋还开创了理学,在哲学领域出现了“北宋五子”。北宋是文人得宠的朝代,是文化人的天堂,难怪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宋文坛盛极一时

北宋文坛群星荟萃,明代学者宋濂称:“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在‘唐宋八大家’中,只有韩愈、柳宗元为唐人,其余六人均为北宋人。”六人中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北宋是一个诗的国度,更是一个词的国度。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它和唐诗并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而北宋词人众多,佳篇迭出,可以说是词的鼎盛时期。北宋词的繁荣发展得益于自上而下的推动,北宋皇帝个个爱词,北宋文官人人都是词人,北宋民间写词成风,人际交往已经到了无词不欢的程度。

北宋著名词人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范仲淹、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等。

北宋涌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成就最高,被称为“北宋四大家”,另外,宋徽宗取众人所长独出己意创造的“瘦金书”也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北宋画家早期有李成、范宽、燕文贵、文同等名家,中后期有苏轼、李公麟、张择端、米芾、米友仁、赵佶(宋徽宗)等人,北宋的山水画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的艺术水平。

史学出现经典巨著

北宋在史学方面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其代表人物是欧阳修和司马光。

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史籍与欧阳修有关,一部是《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新唐书》由欧阳修主持编写,《新五代史》则是欧阳修以一己之力私撰的。这两部史籍都是纪传体史书,这种体裁的史书以本纪和列传为主要内容。

《新唐书》最初由宋祁编著,因宋仁宗担心宋祁一人难以独自完成这项工作,所以又令欧阳修参与并主持修撰。二百二十五卷的《新唐书》,宋祁一人承担了其中三分之二的修撰。欧阳修作为主持人,对宋祁的劳动成果十分尊重,很少改动他的文稿,并坚持分别具名。《新唐书》体裁完整,既有本纪、列传,又有志和表。《旧唐书》无表,《新唐书》创撰《宰相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和《方镇表》,不仅补了《旧唐书》之缺,对了解唐朝史书,也颇有帮助。

《新五代史》在编撰方法上仿效《史记》,在写作上仿效春秋笔法,刻意简约文辞,以达到微言大义的效果,因此删去了不少重要史料。但相对《旧五代史》而言,《新五代史》取材广泛,叙事生动。加上欧阳修文笔简净,因而更有可读性。自成书后,读者无不称赞欧阳修的文笔好,其中的一些论赞尤为出色,如《伶官传序》、《宧者传序》等都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不朽之作。

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更高,他和太史公司马迁并称“两司马”,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和总结性作品。编年体史书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纲,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资治通鉴》共294卷,上起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之末(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该书“详于理乱兴衰”,在取材上“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写作上文笔“飞动”,使人百读不厌,顾炎武把《资治通鉴》视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宋朝有哪些民俗?

历史因为模糊不清的面貌所以才勾动人心,让人心生向往。宋朝是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生活在宋朝的人民因为生产资料的富足所以有很多丰富的业余生活,宋朝人民的有趣生活是我们今天都无法想象的。

宫中赐银幡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斗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中这样描述。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祭灶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挂五彩线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

宋代民俗还有很多,这些是只是最基本的,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宋代人民生活有多讲究,不管什么日子,都过的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这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态度啊。

关于宋朝的民俗文化和南宋民俗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