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在宋朝的象征,古钱币上面的字一般都是由谁书写?
早期先秦铸币上的文字,通常是由铸钱的工匠随手“刻写”在钱范上,由于工匠文化程度的差异,春秋晚期至战国钱币上的文字,很少有完全一样的,有的规范一些,有的豪放粗犷,有的纤细秀美,而错字,缺笔,文字颠倒等现象也常见,这在秦国半两钱上尤为突出。比较而言,齐、赵、晋、楚等国的钱币文字规整一些。
减重粗放秦半两
战国渔阳、安阳、齐贝布币
战国齐镒六化、镒四化、镒化钱
战国魏梁一釿布币
中国书法进入成熟期后,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秦代的李斯,他创立的小篆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其碑文据传就出自李斯之手。秦统一六国后,铸行的比先秦半两钱文字秀美的秦半两,我认为很有可能也是李斯书写的,只是目前还没发现史书的佐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书同文”后,鉴于设计发行货币是一个政权十分重视的大事,所以钱文一定是由当时的书法名家所书写。
秦标准半两钱,小篆体或为李斯所书
史书明确记载最早为钱币书写开元通宝钱文的是唐代欧阳询。他是初唐大书法家,擅八分书,其书出自秦篆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在古钱小小方寸中安排文字,非欧莫属。这段史料见于《旧唐书·食货志》。
唐鎏金开元通宝,欧阳询书
唐银质开元通宝,欧阳询书
两宋是文艺范儿时代,从皇帝到民间,涌现了无数艺术家。
宋太宗赵炅首开为钱币书写钱文的先河,世称御书钱,第一枚御书钱是“淳化元宝”,以真、行、草三体书写。后来他又以真、行、草三体书写了“至道元宝”钱。据说,当时持三枚不同书体的同一种钱购物,会得到商家优惠。
宋草书至道元宝,赵炅书
宋草书元丰通宝,司马光书
宋草书元祐通宝 苏轼书
宋神宗元丰元年铸行“元丰通宝”,其中隶书体钱文沉着、苍劲豪放,在钱币史上有“东坡元丰”之称,相传是苏轼笔迹。
宋哲宗元祐年间铸行“元祐通宝”,为司马光、苏轼笔迹,文字潇洒奔放、不拘一格,有超世脱俗之感。
北宋末宋徽宗赵佶为“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亲书钱文,徽宗自创瘦金体,史称“铁画银钩”,丰富了中国书法的书写样式,对后世影响极大。“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由于瘦金体遒劲漂亮,铸造精美,直到今天仍然深得钱币爱好者的青睐。徽宗为钱币书写瘦金体甚至影响到了其后的金代,金代的“大定通宝”钱就是借鉴了徽宗的瘦金体风格。
宋大观通宝,赵佶书
宋崇宁通宝, 赵佶书
金大定通宝 钱文仿瘦金体
北宋还有一位名人为钱币书写钱文,他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石纲的始作俑者、权相蔡京,蔡京其人虽然人品不好,但却有名的书法家,崇宁重宝当十大钱的隶书钱文就出自他的手笔,
这四个字写得沉着内敛,神完气足。看来人品和艺术修养真是两回事。
宋隶书崇宁通宝 蔡京书
金代的“泰和重宝”篆书大钱,铜质精良,制作规整,“泰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体,尤为华美。“筋”即今天所称的筷子,玉筋篆是形容这种笔画粗细相等,遒劲有力如同玉制的筷子。这枚大钱的书写者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史称“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金篆书泰和重宝 党怀英书
清戴书咸丰通宝小平铁钱
清戴书咸丰通宝小平铁母
元明两代钱币的书法乏善可陈,清代倒是有一枚钱,钱文活泼生动,潇洒放逸,这就是咸丰戴书小平铁钱,之所以叫戴书,是传说它的书写者是一个叫戴熙的人。戴熙,字醇士,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本人也是古钱收藏家,著有《古泉丛话》一书。1860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时,他投池自尽,为清廷尽忠了。戴书咸丰钱除小平铁钱外,还有当五当十几种,都很少见。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都是他当政时发生的大事,在这些大事面前,他优柔寡断,束手无策,迷于酒色,荒废朝政,误国殃民。但说他是“四无”皇帝也有点冤枉了他,在币制方面咸丰倒是很有作为,清代钱币的版别多,到他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咸丰钱各种版别不下千种,是中外钱币史上的奇葩,虽然如此,戴书咸丰以秀美的书法鹤立鸡群,为眼花缭乱的咸丰钱家族增加了些许亮色。
2016年12月31日(插图钱币为作者收藏)
古币五十珍是哪些?
相信很多藏友即使手里有钱币也不明白这枚钱币的来历甚至是收藏价值,今天讲解古钱币“五十珍”。
一,桥足半釿布
古泉五十珍之首。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二,三孔布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大小布值恰好为2:1。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上?、下?阳、平台、?与、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县又出土一枚仅见的“宋子”,计约15种左右。三孔布考证有三种观点:1.三孔布以朱两计重系秦制,当为秦铸;2.形制雷同赵圆足布,出土均在赵故地,是为赵币;3.战国末年秦占赵后赵地所铸货币。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
三,博山刀
博山是地名,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南部。在清代中期嘉庆年间,博山地区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币,其刀币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细长,凸出钱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变,一般有三至四字。由于这些文字奇特难释,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称之。
在清中期嘉庆年间,博山地区香欲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币,刀币正面有一个“明字”,这个“明”字细长,凸出钱面不过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大多都不一样,一般三到四个字,由于这些文字奇特且难以解释,所以以前就以“博山刀”称之。
博山刀应是燕军伐齐,“留循齐五年”的遗物,燕军一度占领齐地的时候,用来应付军需之作,其应该为燕铸之币。 其刀因铭文铸有齐地名、齐货名,面文曰“明”,又形似燕明刀,故后来又称“齐明刀”。齐明刀毕竟是燕国之军占领他国领域之时所铸,铸量不大,而铸时又不长,故遗存至今也就稀少了。
四,晋阳匕
在战国时期,刀币在各国比较流行。约在公元前3世纪,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另说是魏国晋阳(今山西永济虞乡),所铸的“晋化”、“晋阳化”、“晋阳新货”刀币。还有一种晋阳半特小直刀,通长仅有9--10厘米,不仅比“大刀”币的长度短了3厘米多,而且刀身平直,无狐曲,所以,被称为“晋阳小直刀”。
《东方寻宝》报名:18273632347 地址:湖南电视台(长沙开福区德雅路480号电视台三楼)面向全国征集:瓷器,书画,玉器,杂项,奇石,陨石等。藏品想考证清楚,参与电视节目,让你的藏品出手更简单,可以了解。
1,晋半
在这些“晋阳小直刀”中,还有更小的“晋阳半特小直刀”。这种“晋阳半特小直刀”,币型特别小,刀长7.2厘米,重5.8克,周边有凸起的刀形廓,面文篆书“晋半”二字,刀柄无脊线,光背无廓,无文,刀身平直,无狐曲。
2,晋阳新化
晋阳新化长96毫米,重10克左右。陕西省与四川省交界地区出土。 锈色十分厚重。
五,齐六字刀
齐六字刀是我国最早的纪念币。
齐六字刀的铸造时期有四种说法:
一说西周初年姜太公初封齐地建国,铸此币以示造邦或建邦;
二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铸此币纪念其祖先建邦;
三说春秋末、战国初期田氏代姜氏为国君,公元前386年田齐太公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后,铸此币表示开国纪念;
四说战国末期,公元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复齐,齐襄王田法章由莒返回国都临淄时铸此复国纪念币。
六,东周(圜钱)
战国“东周”圜钱,直径27mm,此泉为战国诸钱中之大名誉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极罕见。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西周君曾铸造 “西周”圜钱,钱径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巩地在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君亦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6厘米,重4至4.5克。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厘米大的“东周”圜钱,此属于大型者,均真。“西周”与“东周”圜钱当年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
7,共屯赤金
中国古代 钱币之一。 “共屯赤金”铜质,直径43毫米,系 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 魏国所铸,主要流通三晋地区,圆孔,面无廓,背平,为早期圆孔 圜钱。中国古钱“ 五十名珍”之一。(以下两钱请对比鉴定)
共屯赤金圜钱存世罕见,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马市战国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
8。壮泉四十
西汉末年 王莽政权所铸造的 六泉之一,铜质精良,文字精美,悬针篆。篆体泉字中竖断为两截,乃王莽泉之特点,按照新莽货币制度一枚“壮泉四十”可以换取40枚五铢钱。由于新莽货币制度在于利用虚值大钱快速搜刮民间财富,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支持, 六泉十布制度旋即即废。“壮泉四十”流通时间不长,铸造量又不大,存世极其罕见,为中国古代钱币之大珍。
9,国宝金匮直万
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新”铸造钱币,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为3厘米,面文为篆书“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边长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纹两道,纹内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背无字。
我国历史上面值最大的铜币,当推新朝王莽(8—24)发行的“国宝金匮直万”古铜币,面值为一万枚五铢钱。据史料记载,王莽在位16年,由于国库空虚,共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国宝金匮直万”是王莽最后一次货币改革铸造的,其形状如葫芦。上部为方孔圆形,铸有“国宝金匮”篆字;下部为正方形,上铸篆体“直万”两字,字体十分精美;中部系一短颈,连接上下两部。在当时,万枚五铢钱,可兑换黄金一市斤,而一枚“国宝金匮直万”钱,竟值一斤黄金,可见其剥削之程度惊人了。
“国室金匮直万”钱,由于面值过高,发行时间很短,清代之前没有发现其实物。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农民在平地时发现两枚。一枚被古币收藏家张叔驯购去,另一枚被英人柳玛购去,后由上海集币家张晋购回。以后又归陈仁涛收藏,解放前夕,陈移居香港。50年代初,我国政府用重金将其购回,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0,大泉五千
大泉五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五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五千。传世极少,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当千、大泉二千,传世也较少。
11,太夏真兴
相传公元419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还都统万(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改元真兴并铸“太夏真兴”钱。大夏(古时“太”与“大”同义)乃国号,真兴乃年号。“太夏真兴”钱是我国最早的一枚国号、年号并铸在一起的钱币,存世稀见。太夏真兴存世罕见,为“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目前发现共7枚(含博物馆馆藏),近年国内无拍卖纪录。
十二.永光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钱体薄小,钱径约18mm,重1.2g左右,稀见。
永光钱存世稀见,早期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目前市场价格在5万元左右。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二月铸两铢钱,而后继铸永光年号钱,八月改元景和,则永光钱的铸行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
十二.永光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钱体薄小,钱径约18mm,重1.2g左右,稀见。
永光钱存世稀见,早期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目前市场价格在5万元左右。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二月铸两铢钱,而后继铸永光年号钱,八月改元景和,则永光钱的铸行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
十三.景和
十四.咸玄通宝
咸玄通宝也有称咸通玄宝: 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 桂阳监钱官王彤铸,直径2.2厘米,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唐钱第一珍,也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今发咸玄通宝折三或为折五谱为载,其品为东北罐装窖藏之品,是近年发现新品。
十五.开平通宝
开平为五代梁朱温年号(公元907~911),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无确切的史料记载,真伪难辨,此外,存世有少量开平元宝小铅钱。“开平通宝”生坑有红绿锈,而“开平元宝”熟坑无锈。“开平通宝”一般被认作为真品,而“开平元宝”之证伪尚待考证。
开平通宝钱据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今天流于世上的开平通宝钱仅有大钱一种。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铸造的“开平通宝”四个字,以隶书书写,从上往右旋读。这种铸造的钱世上流传极少,世上流传的小平的“开平通宝”为“开元通宝”挖补以后改刻所成。
十六.天成元宝
“天成元宝”的天成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 李嗣源的年号。 天成年间(926-929年)明宗废铝锡铸造的劣等钱币,所铸成“天成元宝”。这种钱在制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钱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宝"几个字从上往右依次旋读。“天成元宝”因所出甚少,可谓五代钱中的珍稀之品,目前市场价格在25万元左右。
十七.永平元宝
永平元宝的版式为小平钱,有大样[早期]、小样[晚期]之分,铸工不精,面文粗糙, 钱文“永平元宝”隶书,旋读;然“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平”字中竖粗长。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无文,穿上或有仰月。无大钱及铅锡钱。王建所铸五种年号钱中,永平元宝传世独少,极为罕见。传世多见一种文字纤弱之“永平通宝”小钱,系安南所铸。
永平元宝传世稀见,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十八.天德重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闽政权铸造。公元943年,王审知第三子王延政杀兄自立,称帝于建州,改国号为殷,建元天德,共历2年,铸造有“天德通宝”和“天德重宝”背“殷”钱。根据文献记载,“天德通宝”有铜铁两种,但铜钱仅见数枚,铁钱有折拾型大钱留世。“天德重宝”背“殷”钱也分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面文也有隶书和楷书的区别,有“宝”字“足”部作隶笔,钱币界成为隶宝天德,依据旧谱讲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传世,极其罕见,惜拓图已残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十九.天策府宝
天策府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十国时期楚国马殷所铸。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四年(公元910)六月,以唐太宗故事开天策府,加楚地割据势力马殷为天策上将军,马殷因铸“天策府宝”大钱以记之。钱如当十,厚重浑朴,有铜、铁、铅质三种。天、策、府、宝四字旋读,光背。言,当日流通,城内用铅、铁钱,城外用铜钱。后铅、铁钱贬值,民人称为“铑”,指垛交易即此类。
“天策府宝”大钱,内外廓齐整,币文真书,旋读,背面无文,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所铸,时在乾化元年(911年)。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东方寻宝》报名:18273632347 地址:湖南电视台(长沙开福区德雅路480号电视台三楼)面向全国征集:瓷器,书画,玉器,杂项,奇石,陨石等。藏品想考证清楚,参与电视节目,让你的藏品出手更简单,可以了解。
二十.乾封泉宝(楚)
“乾封泉宝”钱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新唐书·旧货志》载,此钱“径寸,重二铢六分,以一当旧钱之十”。图为一枚从一唐代钱币窖藏中寻得的“乾封泉宝”钱,此钱铸制精美,字口深峻,钱身硬绿锈,径2.5厘米,穿宽0.7厘
米,厚0.14厘米,重4.4克。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乾封泉宝”,字体楷书,“乾”作“”。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
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
二十一.广政通宝
五代十国时期 后蜀 孟昶广政年间(公元938~956)铸造,版式为 小平钱。 铜、 铁、 铅钱并行,存世皆罕。铜钱尤其罕见,为古钱之大珍。
广政通宝铜钱早年被评为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今已不甚难见,目前市场价格在2万元左右,铁钱、铅钱市场价格在500元左右。
二十二.大蜀通宝
大蜀是历史事故的多发区。历来就为兵家长争之地。其铸币可追溯的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也有铸币,汉到三国的历史朝代更替期铸币更是不断。尤以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军政割地而居,各自铸币,今考之极其繁复,铜、铁、铅质参差不齐。这时蜀地铸币以“大蜀通宝”为代表。宋时,淳化五年即公元993,四川李顺义军铸应运元宝、应感通宝。
二十三.保大元宝
保大元宝是五代十国古钱币。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为珍罕。南唐保大元宝背天,直径33mm,重11.8克,是品“保大元宝”背“天”大钱,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极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
南唐李璟保大年间(943~957年)所铸,昔被泉家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对于其铸地的归属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如单从面文上看,保大系南唐李璟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是钱应为南唐所铸;但其形制与背文“天”字,存有楚马氏铸钱遗风,故又有楚铸之
说。南唐铸币说认为:保大钱是李縖派兵攻入潭州(今湖南长沙)灭楚后所铸,其背文铭以“天”字,只是因循楚地铸钱旧制,是一种纪念性质。楚铸说则认为:保大钱系马殷之子马希萼归附南唐时用其年号所铸。据史料载:自楚王马殷开天策府后,其铸钱背文多有“天、策、天策、天府”等字。马殷死后,曾遗命自次子马希声以后,王位由诸兄弟依次继立,违者斩之,结果造成了诸子争位,内乱迭起的局面。马希声在位二年卒,尔后马希范继立,再后马希广为王,马希萼因争位不胜,遂兴师大动干戈。后汉乾?元年(948年),南汉攻楚,相继占领了楚地贺州、昭州。马希萼也于次年秋组成静江军攻打潭州,被马希广打败后,经过一年调整,又重新大举进兵,自号顺天王,并向南唐称臣求助。潭州失陷后,马希萼自称楚王,袭天策上将军职。不久马希崇发动宫廷政
变,自立为王,囚马希萼于衡山而再起内乱,南唐遣大将边镐率兵直趋潭州,马希崇投降,楚灭。
二十四.永通泉宝
五代南唐显德六年(959)所铸铜钱。以一当十。凡三品:分字八分书者,篆文者,面为篆文、背为龙凤形者。篆书者文曰“永通泉宝”,八分书者文曰“永通泉货”,质地颇精良。同年罢铸。
二十五.大齐通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李昪)所铸造,李昪曾为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杨吴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现存世仅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太平军攻进杭州,戴出于偏见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
人为了得到这杖稀世真品,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
然不缺角,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弥足珍贵。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二十六.乾亨通宝
五代十国时期 南汉 刘龚政权 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铜,极少见。另有“ 乾亨重宝” 铜钱。五代十国时期 南汉 刘龚政权 年号有: 乾亨 大有 白龙铸造钱币有: 乾亨通宝; 乾亨重宝; 大有元宝; 白龙通宝。其中 大有元宝; 白龙通宝当时铸造就稀少,存世量更加稀少;现能知道的最多不过10枚!辽代 乾亨通宝:据《辽史。食货志》记载:“景宗以 旧钱不足于用,始铸 乾亨新钱,钱用流布。”辽景宗为 耶律贤。
二十七.永安一十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有铜 铁两种。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有铜 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此外“永安一十”面文形制独特,是中国古代钱币中唯一按照左右上下顺序念的钱币。刘氏父子另铸造有“永安一千”,“飞龙进宝”,“千秋万岁”等稀有钱币。
二十八.建国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北宋宋徽宗赵佶有建中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仅有篆书,楷书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1941年,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羅推測,北宋錢自天圣起,率真篆成對,真書建國或有之,果然不出所料,真書建國通寶鄭家相先生早年收藏有之。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而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楷书建国通宝早在清末,民国时期曾被发现,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锦州博物馆在发掘清代范子和墓时,曾经出土一枚隶书“建中靖国”钱,铜质厌白,属于夹锡钱一类,实属仅见。 请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所藏名珍篆书体建国通宝。根据实物考证篆书体建国通宝的版别有三种,均属试铸。
二十九.圣宋通宝
圣宋通宝,直径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钱币完整,未见拼接、挖补、改刻的痕迹,应当是一枚真品古钱。“圣宋通宝”行书旋读,字体与行书圣宋元宝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现一斜月,左侧边郭有一个直径0.1厘米的圆形深孔,形态较规则,似乎是用作定位用。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铸圣宋通宝,行、篆二体,以一当五,崇宁三年(1104年)乃止。圣宋通宝钱行世只有8个月,世间所见甚少
三十.靖康通宝
“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 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靖康通宝的币质为铜、铁、银。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钱文有篆书,真书和隶书三书体。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真成对。书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铁钱属于正式铸行,其余皆稀罕品。
靖康通宝的币质为铜、铁、银。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钱文有篆书,真书和隶书三书体。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真成对。书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铁钱属于正式铸行,其余皆稀罕品。
三十一.应运元宝
北宋时期的应运元宝小平钱,铜质青白,直径2.4cm,厚0.2cm,背有四颗大星纹,背局部泛出黑色,钱纹精美,绣色自然沉稳。
应运元宝的面文以隶书书写,字形质朴,字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其钱的为小平钱,铜色青白,钱背上隐约有朵星纹。其钱行于四川一带,因李顺称王五月就战败身亡,此钱流传于世甚少。
‘应运元宝’铜钱目前在全国仅存一枚。物以稀为贵,‘应运元宝’的价值现在700万左右。
三十二.应感通宝
北宋时,李顺于994年发动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建元应运。曾铸应运元宝。李顺死后,部下又铸应感通宝,存世皆罕。此币为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李顺起义军取成都,建元应运时临时铸币,分铜铁两种,铜品多年未见,铁品近年发现极少。钱文作八分书,书体遒劲古朴。
北宋建立后,由于连年的战争,国防开支大增,统治者在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的同时,加大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与压榨,使人民群众饱受苦难。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春,终于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农民起义,其中以四川青城的王小波、李顺为首的起义队伍最为强大,提出了“均贫富”、“反豪强”的政治口号,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因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人数达数十万之众,形成与官府斗争的主力。
公元994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李顺率兵攻克成都称蜀王,建号“应运”,创建了政权,随之设置施政官衙,任命官吏,并果断推行了一系列创新的法规和制度,得到广大贫苦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为了促使农民政权管辖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便于民间物资交换流通,便设炉鼓铸了自己铜钱。
对巩固当时农民革命政权和活跃经济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两种钱存世量极少,故为泉家收藏者所追崇。
三十三.建炎元宝
中国古代 钱币之一。 南宋高宗 赵构,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 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 隶书成对,同时期高宗尚铸造有“ 建炎通宝”,“ 建炎重宝”,皆罕见,为古钱大珍。
作为宋室唯一赵姓传人, 赵构高宗立年号“ 建炎”作为 南宋第一个年号,所谓“建”:建立,所谓“炎”:权威,自是这位曾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的新皇高宗心之所想、志之所向,肯定是在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的国土上建立起他高宗的权威,似乎满含复兴的雄心,只是建炎年间,赵构高宗一直是疲于奔命、忙于逃亡,还不断罢黜主战派大臣,一味地策划向金虏求和,并未建立起统帅全民全军抵抗外族入侵的权威,只留下了“泥马渡康王”的滑稽戏。不过 建炎通宝、 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的铸造发行却可以说高宗登基后表现其继承乃先祖的一大物证,更给后来的 钱币爱好者收集和研究留下了美妙的联想。
建炎通宝、 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的铸造发行,自建炎元年(1127年)始铸,完全与赵氏乃祖北宋铸钱格局一脉相承,实行对钱制度,以建炎通宝为例,有 小平、折二、折三等铜、 铁钱,钱文为篆、楷二体,均为对钱,铸量较大,版别也复杂,建炎通宝折二钱,为诸版中最有代表性的 钱币,版别有篆 楷书、大小字、点建版、省宝版等多种;另小平与折三钱数量相对少一些,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钱币流通结构是以折二为主的。建炎重宝、建炎元宝均不多见,尤其建炎元宝铸量极少,价格昂贵。
三十四.大宋通宝
大宋通宝当十大钱为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七月后所铸。当时行“大宋元宝”钱,而“大宋通宝”只有铁质小平钱。铜质者仅见背“当拾”大钱一种。制作精整,传世绝少。“当拾”大钱径一寸六分(5.2厘米),重30至35克不等。钱文楷书直读,书法秀丽,拾字从入,是其特征。据云出自宋代大书法家蔡京手笔。按钱 文字形又分为瘦书小字及笔划粗壮的大字两种,其中以瘦书者为佳。当拾大钱铸于西川地区,与嘉定折十同监。铸量究竟有多少,则无从查考。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上罕见的钱币珍品。
三十五.临安府铜质钱牌
其面额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为“平”的意思,“省”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当一百文铜钱。该铜质钱牌呈狭窄长方形,上端有一圆孔,四周及圆孔有廓;长度和宽度因面额大小而异,“准贰佰文省”长6.2厘米、宽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长7.3厘米、宽2.3厘米,大型的长7.9厘米、宽2.7厘米;面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背面标明币值,分别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书,且制作精美。
三十六.天显通宝
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927—936年)铸。“天显通宝”四字隶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约2.7克。此钱制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朴可爱。传世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骆氏曾于大房山获得一枚,经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药雨、马定祥诸氏审定为真品无疑,惜于抗战后期辗转落八日人之手。天显珍品有待新的发现。世存一种仿制品出于清末,钱体较厚,字体呆板,无绣或锈色浮泛,鉴别时应加注意(《中国历代货币》。
三十七.应历通宝
中国古代 钱币之一。 辽国穆宗 皇帝应历年间铸造(公元951~969),钱文粗糙,制式为 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中国古钱“ 五十名珍”之一。辽代应历通宝,直径23.5mm,位列 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三十八.保宁通宝
辽代辽景宗 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是 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 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目前,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 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之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
三十九.贞观宝钱
面文贞观宝钱,以西夏文书写,旋读,光背。贞观宝钱是目前已知西夏年号钱中存世最少的一种,颇不易见。2010年嘉德春拍出品一枚,惜品相稍弱,成交价格为11万元。
四十.元德重宝、通宝
西夏崇宗皇帝 李乾顺, 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版式为 折二型钱。钱文楷书,,元德重宝直径一般为2.7厘米,中间方孔边长为0.5厘米。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无定价。崇宗皇帝朝另铸造有“ 元德通宝”钱。
西夏的元德重宝方药雨旧藏一枚已归中国历史博物馆.1982年前后,甘肃发现元德重宝一枚,钱身有裂痕,今在 天水,这两枚都是折二型,文字基本一致,和元德通宝楷书 小平似为一人所书,另有折三型元德重宝, 沈子槎旧藏. 元德重宝入选“古泉五十名珍”。
四十一.皇统元宝
皇统元宝:金代钱币,皇统年间(1141-1149年)铸造,制作极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统元宝篆书孤品。
四十二.崇庆元宝、通宝
崇庆元宝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所铸,由青铜铸造。有“崇庆元宝”、“ 崇庆通宝”两种。近年发现元宝钱为楷书与篆书对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几种。旧谱载有当五大钱(即折五,直径在3.3--3.6厘米之间),近年折拾型大钱也面世几枚。银钱也发现不多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所制。崇庆元宝传世极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据了解目前全国保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几个版别。
民国泉家著书称:崇庆元宝史志不载。唯辽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与文字近似泰和重宝。“崇庆元宝”四字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宁钱制,然仔细推敲仍不免匠气。近代京沪诸多泉家皆审为赝品,而钱币学家郑家相以为当属金泉。 然 时过境迁,随着全国性的泉藏热,昔日泉谱已付笑谈 。
四十三.至宁元宝
金代卫绍王 完颜永济, 至宁元年(公元1213)铸造。存世仅有一枚 折五型 铜钱孤品,书体与 北宋崇宁小平 楷书相似。珍罕无定价。
至宁元宝原有小平、折五各一品;小平已经泉家审定为伪作。折五钱形制大小及文字风格与崇宁通宝雷同,文字遒劲,制作精好,唯铜色红紫有异。前泉家多人疑为崇宁通宝改刻,古钱学家郑家相氏以为决非赝品,并以崇庆元宝折五钱与之相互印证。
四十四.贞祐通宝
金宣宗完颜询贞祐年间(公元1213~1217年)铸,并配合贞祐钞发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三3种,均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枚,2007年嘉德秋拍一枚贞祐通宝小平,成交价格为20万元。
四十五.大朝通宝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 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
“大朝”乃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时的国号,源自铁木真衷心倾慕的契丹太祖阿保机所建的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契丹太祖阿保机是唐末至元中期四、五百年间,被北方各民族所共同景仰和崇拜的最伟大的传奇帝王,是被北方各民族当作萨满教最高大神太阳神所祭奠的神话人物。这种景仰和崇拜,从元纂编的《辽史太祖本纪》可清晰地得到印证。《辽史太祖本纪》实际上就是天帝之子阿保机,到人世拯救北方各族人民,与各种邪恶势力战斗,并取得胜利,最后成神升天的故事。阿保机化家为国、化祖为神,先统一北方再取中原的政治主张深深地影响着成吉思汗。他决心完成阿保机未竟的统一环宇的宏愿,为表示他对阿宝机的倾慕深情,在建立蒙古汗国之时,他把国号定为“大朝”,把阿保机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去掉天顶一横以示尊重。大朝铸造了大朝通宝、大朝金合等大小不一的国号钱。
四十六.中统元宝
“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宋代纸币至今无实物)。刻版印制时间为元代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的忽必烈时代。这种纸币已与现代的钞票别无二致。“中统元宝交钞”为树皮纸印造,钞纸长16.4厘米,宽9.4厘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盖有红色官印。
四十七.大元国宝
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文字形制精美,背有纹饰,疑为开炉试铸。
大元国宝非行用钱,可能是初铸大元通宝时的开炉样钱,也有认为是供养钱的,此钱铸时短,铸量不多,流传下来的实物极为稀少,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大元国宝背云龙纹成交价格为13.8万元。
四十八.至正之宝
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铸造.均为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钱体厚重,制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几型。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古”系记江西吉安道监制;穿右“权钞”二字可作权当银钞解。穿右为币值银重,所见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铜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以铜钱权钞行使,又称“至正权钞”。钱文书体特别俊秀流畅,与“至正通宝”一类书法相同。这类铜钱均比较罕见,价格极高。
四十九.天启通宝
背面有字的天启通宝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元末南方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钱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由于从发行到停铸仅经历了一年,因此元天启通宝比较珍稀,尤其是篆书折三天启钱为一级品,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启钱则版式较多,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折五钱、折十钱多种,质地也为黄铜,但钱文却均为楷书。元天启钱光背,而明天启钱背丰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户、浙、京、新等多种,纪值有二、十、十一两等,当然还是以光背为常见。
五十.天国通宝
天国背通宝当十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第一批试铸的通用钱币,因不久即改铸太平天国圣宝钱而属临时过渡性的钱币,因此铸额有限而十分罕见.
古钱币五十珍就是上述钱币
上门收购古铜币定义是什么?
上门收够古铜币,要具备钱币辨别能力,历史文化,钱币的价值。
铜钱辨别知识:
看铜质:
我国历代铜钱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铜钱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古代铜钱的材质有青铜、白铜、红铜和黄铜四种。明代嘉靖以前铸钱材质一般都是青铜,少量白铜,红铜铸币辽代较多。青铜容易断裂,断裂面无铜色,断裂面在石头上摩擦后,铜色即显。黄铜铸币和铜雕母钱始于明代嘉靖。发现明代嘉靖以前的黄铜钱币或铜雕母钱,可判定是后铸无疑。
总地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青色。明嘉靖以后,开始向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红铜铸钱,颜色紫红。在铜钱鉴定过程中,如发现铜质与时代不相符的铜钱,即可断定其为伪品。
观锈色:
提高铜钱伪锈鉴别能力,是铜钱鉴定的重点所在。因为几乎每种作假方法,最后都要用伪锈来做掩饰。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铜锈一般是指铜质铜钱表面形成的一种氧化物。
看钱文:
很多铜钱有铭文书写是我国铜钱的一大特点,而且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文字字体各有特征,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铜钱。
听声音:
辨声也是铜钱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古币火气尽脱,敲击时声音无转音,掷于水泥地面时其声音暗哑。只要将其轻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属敲击,.会发出破壳声,没有清脆响亮的金属声。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
闻气味:
辨味亦为鉴定伪钱的方法之一。铜钱时间越长,其氧化越严重,铜钱氧化的时间越久,其铜腥味越小。凡是铜腥味重的古钱币,皆可判定为假货。真币传世已久,冶铸时的火气早已消失,嗅时没有任何火气。长期埋于土中的古币,.刚出土时常带绿色的锈蚀,嗅时有一股泥土味。而伪造的古币由于冶铸未久,-铜钱上常留有冶铸时的火气。
辨伪色:
铜钱经过长期的流传、把玩,表面上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包浆,业内称为“传世古”。
真的“传世古”坚牢,包浆难以刮除,铜钱流传愈久,色泽愈深,质地越是坚牢,用水煮刀刮都很难去掉。假的“传世古’’包浆比较轻浮,质地疏松,用开水泡煮后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如发现宋代以前浅黄发光的黄铜钱,大概就是伪币了。
观版别: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铜钱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有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钱特征。造假者往往为了品相美观,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绽。
铸作方法:
铸作(铸造和形制)的鉴别也是铜钱辨伪的重要依据。我国铜钱的铸造分为两个阶段,唐代以前采用范铸法,唐代以后多用母钱翻砂法口范铸法主要有陶范、石范和铜范三种,陶范是最早出现的铸币方法,战国以后才开始使用后两种方法。
铜币保存的方法
一、珍贵的钱币,都应单枚包装。金银币,质地比较柔软,相互磨擦,也会受损伤,浮雕最突出的部位是最容易擦伤的,因此金银币最好是单枚包装。珍贵的古钱当然更应该如此。包装要注意通气。
二、贵金属钱币掉到地下,或是碰着坚硬的器物,都会磕伤,古钱大都通体锈透,掉到地下,便会粉身碎骨。用力过猛亦会造成断裂破碎,对于这类锈蚀严重的古钱,也要给予特别护理。
三、古钱表面一般都形成了保护锈,这种保护锈也叫老锈,锈结坚硬,有绿色的、蓝色的、红色的。能够起到自身保护作用,最好不要破坏。
为什么有的铜钱叫通宝?
我国自秦至隋朝,各朝铸行的铜钱大多注明重量,称为:铢两货币。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铸开元通宝。从此后,中国钱币进入:通宝,元宝钱:的时代。开元通宝俗读为:开通元宝:,后世钱文多以:通宝:元宝:为名,也称:宝文钱:。:乾元重宝:始铸于唐肃宗时代,最初的:乾元重宝:当十钱径2.8厘米,重8克左右。中国钱币从此的:通宝:重宝:元宝:纪值制直至清代末年。
根据古代旧时币值,一般平钱(一文值铜钱与折十以下铜钱)称为:通宝:,当十、当二十、当三十至当五十铜钱多称为:重宝:,当八十、当百、当五百直至当千铜钱称为:元宝:。由此看出:通宝:重宝:元宝是对币值的称谓,就象今天的元,角、分一样。但在实际上与当时的政权稳定,经济的繁荣,市场物价等都有影响。笔者藏的咸丰大钱中就佐证了这种影响。
图片3,图片5是笔者藏:咸丰元宝:当千,钱外径61.5mm,重83.9克。而图片4,图片6是咸丰重宝外计重一百,钱外径67mm,重88.9克。由此看来当千元宝钱,在钱外径和重量上都小于当一百钱。而在收藏价值上,同朝的小钱比大钱价格高的多如金:泰和重宝:折三小钱其价格是折十大钱的50倍以上。故收藏钱币的朋友们切莫以大、小去衡量其收藏价值,以免造成后悔和遗憾。个人认识仅供参考。
宋仿汉代铜镜特点?
一、铜镜多仿造。宋代崇尚复古,铜镜多仿造汉代日月镜、昭明镜、画像镜和隋唐秦王镜、花鸟镜、双凤镜等题材。但是铸造铜镜的材质已经出现明显变化,其化学构成由汉唐时期的高锡青铜演变为高铅青铜,即含锡量降低,含铅、锌量增加,故宋代铜镜多为黄铜质地,黄中闪红色,胎薄质软,且韧性增加,宁弯不断,与汉唐铜镜的厚重大气、宁断不弯、易碎残断形成鲜明对比。
二、纹饰较模糊。此时铜镜的铸造已经由汉唐时期的范法铸造变为翻砂铸造,由于材质粗糙,翻铸而成的镜纹多模糊不清晰、线条粗、不流畅,比较呆滞,缺乏汉唐铜镜清晰利落、动感美、艺术美等特点,且纹饰图案常常通过细线浅雕的手法表现。
三、细部有差异。尽管宋代仿镜和汉唐铜镜造型基本相同。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宋代铜镜和汉唐铜镜其实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如宋代铜镜将唐代铜镜的八出菱葵弧改为六出菱葵弧,将汉唐铜镜的大钮改为小钮,钮顶渐平,镜缘里外有坡度,外薄里厚,已经失去汉唐铜镜的圆浑厚重和规整。
四、锈色显不同。汉唐铜镜锈色坚固厚实,镜体沉重,铜锈与镜体粘连为一体不易分割,入骨锈较多。宋代铜镜锈色往往薄而不坚,绿而较深,且常见绿漆锈,有的由于含铅量和杂质较多,锈色甚至显得较浅浮。
五、外形多变化。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到了宋代,除了常见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外,还出现了亚字形、六边形、柄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形式。形式变化虽然增多,但是有的铜镜外形与内容似乎很不协调,显得非常单调乏味甚至有僵硬感。
六、题材趋单调。宋代铜镜题材比较简单,素镜在五代十国和宋代墓中出土较多,使用广泛。另外大致有人物故事镜、花卉镜、动物镜和铭文镜等题材也较容易发现。北宋和南宋初期,花卉镜比较流行。南宋中后期,各式铭文镜较多,其中商标铭文镜更为盛行,最具有典型性的有湖州镜、建康镜、饶州镜、成都镜等,其中尤以湖州镜出土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这类商标铭文镜的大量出现是宋代铜镜最重要的特征,同时能间接地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加剧。
七、精品铜镜少。宋代铜镜材质和制作多欠佳,存世和出土量虽较大,但是真正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却不多。其中以官方铸镜(如北宋咸平三年缠枝四花镜,直径22厘米)、具有特殊题材和意义的铜镜(如宋代蹴鞠纹镜)和直径超过20厘米以上的精美头模人物故事铜镜等,均可堪称宋镜中的精品,这类铜
黄铜镜的鉴别年代?
1、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它的出现比青铜晚,目前发现较早的冶炼黄铜年代约在五代十国——宋朝之间。五代十国的存在时间很短,只有几十年而且战乱不断,因此真正大量使用黄铜是在宋代。
2、宋朝时期出现大量使用黄铜铸造的铜镜,宋朝的黄铜镜多是仿古镜,仿秦、汉风格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