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什么称谭鑫培为“伶界大王”?
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称“谭派”。 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 化、体系化了,基本稳定了京剧的格局;他在60余年的演剧生活中,上至宫廷王府,下至乡镇村野,占领过当 时中国各种样式的舞台,赢得了各种层次的观众。他创造的谭派艺术多方面地代表了我国戏曲的传统风范。他出色地 传承了前辈程长庚、余三胜等徽派、汉派的精华,文武兼擅,昆乱不挡,唱念做打全方位的发展,并且开“韵味派”之先河,使京剧逐渐趋入精美的境界。他创始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 个艺术流派,在京剧历史上,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谁知道"谭氏官府宴"的名菜和发展背景
谭家菜 出自清末官僚谭宗浚家中,流传至今,以有百多年历史。谭宗浚,广东南海人,同治13年他27岁时中了 榜眼。以后,当了翰林。四川督学,有任江南副考官,稳步跨进了官僚阶层。 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美味,他在做京官时,在当时京官的小 圈子中,谭家菜便颇具名声。 谭宗浚之子谭琢青讲究饮食,更过于其父。当时,一般官宦人家都热中于广置田产,唯独谭家父子追求饮食,他们不惜重金聘京师名厨,在烹调过程中将技术学到手。随请随辞,谭家不断吸收各派名厨之长,成功地将南方的广东菜和北方的北京菜巧妙地结合起来,独创一派。 以至曾有“戏界无腔不学‘谭’(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谭家菜)”的说法。 在这百年之中,谭家菜不拘一格,博采众长,自成体系,有与众不同的四大特点。 1;甜咸合适,南北均宜。我国烹调的习惯是“南甜北咸”。“谭家菜”往往是糖,盐各半,以甜提鲜,以咸提香。 2;是选料精,加工细。吃熊掌要选左前掌,说这只掌是熊经常用舌添的,所以格外肥美,鱼翅要“吕宋黄”,鲍鱼要珍贵的紫鲍。 3;是火候足,下料狠。因此菜肴软烂,易于消化。 4;讲究原汁原味。吃鸡就要品鸡味,吃鱼就要尝鱼鲜,绝不能用其它怪味,异味来干扰菜肴的本味 谭家菜,当时完全是作为一种家庭菜肴。 后来。谭家败落,谭家菜才逐渐流传到社会上的。解放前,也只有一些达官贵人可以享用。解放后,由谭家的几位家厨私人经营“谭家菜”,直到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谭家菜”进入了北京饭店,成为北京饭店拥有的川,广,淮,谭四大名菜之一 。
谭鑫培的简介
[谭鑫培 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年随父到北京,入金奎科班习艺,学老生。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熟悉谭派艺术的著名票友陈彦衡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讲求艺术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当时的“老生三杰”中,孙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胜;汪桂芬善用“脑后音”,以雄健刚劲胜;谭鑫培不取孙、汪的实大声宠、满宫满调的实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但有时不免略带感伤。同一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三人演来,各有特色。谭的唱腔不但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用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他还善于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运用衬字、虚字润腔,灵活地转变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并能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精心杰作。 谭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战太平》的“虎跳”(一说“拨浪鼓”)、《八大锤》的“断臂”、《李陵碑》的卸甲丢盔等,都有独到的功力;全本《琼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来却游刃有余,显示了他的腰腿功夫;《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独到之处。 谭鑫培在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剧,在剧词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处。又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戴扎巾,都是为了掩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 谭鑫培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唱腔资料有百代公司灌制的唱片7张半和陈彦衡整理的《谭鑫培唱腔集》3册,收《空城计》等10个剧目。 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称“谭派”。
谭鑫培的资料
谭鑫培(1847.4.2——1917.5.10) 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湖北江夏县(今武昌)大东门外田家湾人。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17年5月15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谭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战太平》的“虎跳”(一说“拨浪鼓”)、《八大锤》的“断臂”、《李陵碑》的卸甲丢盔等,都有独到的功力;全本《琼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来却游刃有余,显示了他的腰腿功夫;《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独到之处。在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剧,在剧词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处。又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戴扎巾,都是为了掩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 代表剧目 谭鑫培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 主要弟子 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
京剧四大门派和谭派是什么关系
京剧的四大门派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早期有: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后期有: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溪(啸伯)。京剧进京有200多年,是以徽调、汉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程长庚(多用徽音唱法)、余三胜(多用湖广音唱法)、张二奎(多用京音唱法)。继程长庚等前辈之后,早年间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在光绪年间独享盛名。他对程长庚、余三胜等许多前辈的腔调和演技兼收并蓄,并加以发展融合,逐渐提炼出一套以湖广音夹京音读中州韵的唱念方法。由于谭鑫培的影响极大,因而后辈及科班都把他的这种唱法作为标准,逐渐形成了京剧特有的一整套艺术规范。如果说程长庚是京剧的主要奠基人,那么谭鑫培就是京剧的主要创始人。应该说,京剧的四大门派出自谭派一点也不过。
谭派创始人是谭鑫培还是谭富英?
曾祖父谭鑫培为谭派创始人,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均承谭派。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解析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哪一派的代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