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代表作品有,孟浩然刘禹锡杜甫白居易分别是什么?
大唐,是诗的国度。诗人,是天下间最浪漫的灵魂。最浪漫灵魂间的碰撞,成就绝世的基情。
李白与杜甫,王维与孟浩然,他们的情谊大家耳熟能详,但在另一对诗人面前,缠绵的光芒就黯淡了许多。
这对就是“刘白”。
刘禹锡和白居易,一个是诗豪,一个是诗魔。
开始,刘禹锡并不认识白居易,他的好基友是柳宗元。中学时候,刘柳二人就经常讨论诗歌,一起参加新概念诗歌竞赛,又一起拿一等奖。
年少成名的他们,曾在诗坛并称“刘柳”。
直到高中毕业,一个去玩赛车,一个办杂志。渐渐疏远了。
柳宗元去了偏文艺的散文圈,发展的很好,同时与刘唱和渐渐变少。而刘禹锡却留在诗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由于才气纵横到乱窜的地步,没多久就做了中唐诗坛武林盟主。
刘禹锡一得意,就写了这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这个人,有个毛病,嘴上没有把门的。狂傲起来,很多人受不了。比如上面这首诗,就把同事和上司得罪个遍。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个意思:满朝尽是些拍马屁的白痴,要不是我当年被贬让了位置,能有你们今天?
刚被贬了十年,从偏远的湖南山区奉召回京的刘禹锡,遭到了圈子里人的一致白眼,立马贬去更偏远的广东山区凉快了。
哥虽已不在江湖,但江湖到处是哥的传说。就算被贬天涯海角,刘禹锡诗界一哥地位仍然无人撼动,这让那些对手非常不爽。
不服气的人很多,组团要跟刘禹锡掰手腕,一定要在才情和事业上全面打垮刘禹锡这个大唐的毒舌傲娇男。
然而搞了半年,愣是并没找到一位能与之匹敌的人。就在大家失望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
有一天,有人给反刘禹锡联合会递上一摞诗稿,其中有一首震惊四座: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大才啊,打败刘禹锡就靠此人啦!
你叫啥名?
白居易。
费穆名词解释?
费穆
中国电影导演、编剧,代表作有《城市之夜》、《香雪海》、《天伦》、《狼山喋血记》、《斩经堂》、《孔夫子》等,1948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费穆电影作品风格鲜明独特,他一生恪守儒家传统以及人道主义,形成了他对于珍视和护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贞和执着,形成了他屡受挫折而始终不渝的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结。他的家国梦想、抗敌御侮的使命感,体现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同时,在现实主义和左翼电影盛行的时代,费穆的诗意表达和春秋笔法是一鹤冲天的异类,以至于他的作品往往一开始不为人接受甚至遭到诟病,而渐渐地越来越散发出隽永的光芒。
概述李商隐一生的书?
1 李商隐一生的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涉及到爱情、自然、政治、历史等多方面2 李商隐是唐代后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格调多变,深情、婉约、豪放、质朴都有涉及,内容丰富,反映出唐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和风貌。同时,他的诗歌也存在一些政治和历史隐喻,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3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他对爱情的描写尤为突出,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例如,《锦瑟》、《无题》等著名爱情诗歌,成为了对唐代爱情诗的经典代表。
杜甫形容词?
杜甫的形容词有“沉郁顿挫”、“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等。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中国古代十大爱国诗人有哪些?
中国古代爱国诗人有很多,我想颂扬一下下面的这十位:
1、 屈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后世端午节吃粽子即是为纪念屈原。
2、杜甫
唐代时期,肃宗李亨登位。这时,杜甫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去投奔,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杜甫目睹国家的残破以及叛军的残暴,感时伤事,写下了《春望》、《哀江头》、《哀王孙》等不朽诗篇。历史已经久远,我们无法知道杜甫有多爱国,但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种无奈的叹息感染到了我。
3、李煜
我一直觉得李煜的诗词很美,这位南唐后主,被宋室抓捕后,被封为违命侯(听名字就知道在羞辱他),公元978年8月13日,李煜在其42岁生日那天与后妃们聚会,李煜卒,年四十二。有说法是李煜因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用牵机毒杀之。无论是否真实,“古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句优美的诗词,也抒发了李煜对南唐的怀念之情,可以看的出李煜即使没有治国之才,但有爱国之心。
4、韩愈韩愈是唐朝著名诗人,苏轼曾称赞他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将释迦牟尼佛佛骨迎入了宫中供养三日,举国若狂,甚有百姓烧指灼背而供养者。因谏阻天子迎佛骨,耗费银钱,作《谏迎佛骨表》说明“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牲宰,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兵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最终被贬到潮州,途中作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此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其中一句“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虽然有些愚忠的意思,但是却也是表达了深深的忠君爱国之心
5、岳飞
世人大多数都认为岳飞只是武将,其实岳飞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岳飞的爱国自然不用多说,他的著作编成的《岳忠武王文集》可能很少有人听说,但是另一个名字一定都知道《武穆遗文》
6、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一生力主北伐,虽然屡受主和派排挤打击,但是他的爱国情操至死不渝,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满腔救国热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7、文天祥
文天祥,著名诗人,是南宋末期官员、抗元人物。宋亡后,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对他提出做官或处死的条件,希望文天祥考虑,文天祥却提出希望隐居深山的条件。最终,文天祥选择处死。
8、王安石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虽然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各不相同,有奸有忠,但是王安石的初衷“改革科举制度,不再注重诗词歌赋;改革官制,加强尚书省实权,裁冗官;改军制,进行火器开发,推行保甲制度,注重练兵。”这在我们现在看无疑就是强国之路,只可惜早了1000年。(下图王安石著《周官新意》序)
9、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谥号文节,官至宝谟阁学士。一生力主抗金,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务,官至宝谟阁学士。主张抗击金人,收复失地,以正直敢言,一生奉行“正心诚意”,嗜茶如命。后因奸相韩侂胄专权辞官居家,隐居十五年不出,史良叔任庐陵郡守,特来拜访杨氏,见其居家老旧,叹称“盖知谋国而不知营家。”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八日忧愤而死。临终前写下“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
10、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辛弃疾的豪放诗词里,有诸多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词,表达满腔报国热情被冷落和闲置的悲愤,如:“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想要驰骋疆场,但是“短檠灯,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则表达了恢复旧山河的强烈愿望。
被称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吗?
hallo,我是小帅,@文学解读小帅
关于杜甫的这一首《登高》是不是“唐人七律之冠”,我认为是的。理由有如下三条:
感情角度来讲,内心苦闷,弥漫诗行格律角度来讲,平仄相对,联联对仗文学史角度来讲,各朝各代,深远影响感情:内心苦闷,弥漫诗行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712年―746年是读书游历期:第一次漫游以吴越为中心,第二次漫游以齐赵为中心,与李白结识,这一时期可视为杜甫文学创作的准备期。746至755年为长安困守期:这一时期的杜甫发生了深刻变化,抱着兼济天下的信心求仕,却连独善其身都难保,生活非常贫困,儿子饿死,混迹于上层社会,使他看清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漂泊于下层社会,又目睹了人民的苦难。使她对天宝盛世的内幕有着更深刻的了解,看到了腐败不堪的本质。755至759年为陷贼与为官期:这一时期是杜甫与人民结合最紧密的时期创作出了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高峰759至770年为漂泊西南期:这时期是杜甫的安定时期,是诗作的繁荣期,丰收期。有一部分表现田野父老往来的作品,但表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内容,而律诗的音律更加考究,为唐诗繁荣,特别是律诗的繁荣做出了极大贡献。《登高》这首诗就是作于最后一个时期,可以说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而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最主要的就表现在他能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于诗歌写作的过程之中。
除此之外,他还善于关照现实人生,把社会的一些弊端和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在诗歌当中,使他的作品对现实有着更强烈的关照。
而这一首《登高》,是他在晚年的时候,回顾自己这一生的历程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全部融化在了这56个字中。
他曾经也是志得意满的去参加高考,结果第一次高考不中,参加第二次高考的时候,丞相却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奸臣当道,政治生态逐渐混乱,而杜甫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诗人,怎么能看见这种情况而不管呢?于是就上书启奏,可是换来的却是沉沦下僚,一再的被打压。
就在长安这个时期,自己的儿子被活生生的饿死,自己这个当父亲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可想而知杜甫的伤心无奈。
而在第三个时期,虽然杜甫被授予官职,但是那却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赋予他的伪官。他自己是不想去当官的,可是就在安史之乱与农民流离失所的时候,他才真正的扎根到了人民群众之中,写出了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伤心苦难流离失所的诗歌。
《登高》这一首诗是作者在回望自己的一生时,所产生的想当官却仕途不顺,想辞官却又没有办法果腹,想为人民群众说话但是永远进不到权力中心,作者这一生的底线和志向完全的被现实打败了。
于是作者在这一首诗当中呈现出的是一种苦闷迷茫,感叹忧伤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感。
可以说这一首诗没有一个字不在表露作者凄苦的感情,没有一个意象不在营造萧瑟凄凉的环境。
“唐人七律之冠”的感情因素正是基于作者的独特经历和因为这种经历而生发出来的特殊感情。
格律:平仄相对,联联对仗谈到格律,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首诗押韵在ai上,韵脚分别为“回,来,台,杯”。平声起韵,平声收韵。在押韵方面非常严明。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整首诗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首《登高》押韵并不是新韵,而是平水韵,所以这其中的如“浊”等字都应该是去声,自然是仄声字。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从初唐时期沈佺期,宋之问开始研究的律诗格律,到了盛唐的杜甫手里已至化境。杜甫也明白,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研究格律只是研究五言律诗,而七言律诗的格律是可以有规律,进行拼凑的。所以杜甫不仅仅在这一首诗中严格的按照平仄来进行音阶排布,同时他也创造出了一种诗歌平仄的安排规律。这就是《登高》在平仄方面被誉为“唐人七律之冠”的原因。文学史角度:各朝各代,深远影响可以说杜甫作为一名现实主义的诗人,在历朝历代都有学杜诗的文人。
在中唐时期,韩愈孟郊的韩孟诗派侧重发挥杜甫奇崛的一面,而元稹白居易的元白诗派侧重发挥杜甫现实主义俗的一面,都是杜甫诗歌成就的某一方面的传承者,他们不像杜甫一个人可以开创一个全方面的诗歌时代。
像李商隐更偏重发挥杜甫锤炼精工的一面特别是他的七律,被王安石看来是“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
白居易所惜发起的新乐府运动,更是直接起源于杜甫的新乐府诗。
杜甫的影响更表现在思想方面,原来的新月服务以及李商隐的忧时伤世之作,都是杜甫现实主义在唐代的回响,在宋代之后杜诗的崇高地位得到了广泛的加强,王禹稱,王安石都大力的提倡杜甫,黄庭坚,陈师道等江西诗派更是以老杜为祖,但他们学度多注重效仿杜甫奇峭的一方面。
而南宋的陆游开始,将老杜之沉郁顿挫与李白的豪放奇丽融为一炉,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篇章真正的继承了杜诗的精华。
此后还有文天祥,元好问,顾炎武,沈德潜等等都受到了其的影响。
这便是杜诗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总结一下,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唐人七律之冠”有三个原因。
首先杜甫的沉郁顿挫的感情在这首诗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杜甫在这首诗当中所创造使用的格律对仗异常工整。最后杜甫在这首诗当中所呈现出来对人生的感慨对后世有着更深刻的思想方面的影响。谢谢大家的浏览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有想法的朋友请来评论留言我是小帅,一个陪你走进文学的青年@文学解读小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