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豫剧《下陈州》里十保官里,十个人的事迹能不能给简单介绍一下? ...
王旦、赵元俨、呼延赞、杨延昭、曹彬、寇准、范仲淹、吕蒙正、吕夷简、文彦博。 王旦是真宗时名相,仁爱大度。元俨是太宗的第八个儿子,事迹在仁宗朝。呼延家世代名将。杨家将是百姓心中的战神。曹彬是北宋统一战争中担任主要将领,孙女是仁宗的皇后。寇准是力主真宗亲征,反对南迁订立檀渊之盟的功臣,真宗的副宰相,宰相。范仲淹是宋朝三百年第一人,仁宗的副宰相。吕蒙正是太宗时的宰相。吕夷简是仁宗时的宰相。文彦博是仁宗时的宰相。
戏剧《下陈州》的思想内容
讲述陈州三年大旱灾颗粒不收,国舅安乐侯庞昱抢男霸女、茶毒百姓、克扣赈粮、强征壮丁建造花园,使得陈州民不聊生,包公奉旨下陈州查赈,公孙策设计要来龙虎狗三口御铡,庞国舅潜刺客暗杀包公,被南侠展昭所救,展昭并帮助包公保护人证、受害者,捉...
豫剧下陈州,陈州是指哪里
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包拯下陈州了吗
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流传很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元代作家无名氏写了一本《陈州粜米》的公案剧。剧本说的是宋仁宗年间,陈州大旱三年,陈州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朝中户部尚书范仲淹召集大臣韩琦、吕夷简、刘衙内等人商议,派两名清廉官员到陈州去放粮救灾。刘衙内力荐自己的女婿杨金吾与儿子小衙内前往,并带着钦赐的紫金锤去整治“刁顽”的百姓。两人到陈州后,把国家调拨的米价抬高一倍,并在米里掺上沙土和秕糠,而且用小斗量米,伤天害理要发国难财。 贫苦百姓张撇古带着儿子小撇古前去买粮。面对这种坑人情形,张愤起抗争,和他们辨论,骂他们都是些偷吃国粮的耗子,咂脓血的苍蝇,不想张被小衙内用紫金锤打死。小撇古跑到东京(开封),向尚为待制的包拯告状。杨金吾二人贪污的事实传到京城,范仲淹等大臣决定派包待制包拯去陈州查办此案。包公在去陈州的路上遇到了妓女王粉莲,包公扮演她的随从,替她牵着驴,混进了陈州城。查清事实后,包待制斩了杨金吾,并让小撇古用紫金锤打死了小衙内亲手为父亲报了仇,然后把小撇古关进牢里。这时,刘衙内从皇帝那儿讨了一份“赦活不赦死”的赦书急忙赶来救儿子,结果包公根据赦书的指示,把活着的小撇古从牢里放出来。包待制查办陈州粜米案,落了这样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 据说包公到陈州办案这一年正好是45岁。包公为了办案方便扮作妓女的跟班,穿着娼家的衣衫,戴着娼家的帽子。老百姓认为这损害了包大人的名誉权,45岁这一年很不吉利,于是豫东乃至整个河南一带,男人到了45岁,说这一年是“骂年”。 戏曲评论家认为《陈州粜米》这出戏是借宋代的事反映元代的整个社会状况,这完全有可能。因为影射现实,借古讽今是历代文人常用的手法。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本杂剧是否有历史事实作为依据。 包公放粮的根据 首先,包待制的舞台形象完全和他的历史表现相吻合。老百姓常说的包公就是指的包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年间进士。他做过地方官,如开封府知府等职。并三次调中央监察机关做官,如监察御史、谏院谏官、御史中丞等职。这中间还被封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待制也即学士,这就是包待制的由来。包公死后谥孝肃,因此又称他为包孝肃。过去做官,大部分人是为了“黄金屋”,为了“颜如玉”,用更直白的话说,“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贪赃枉法是旧官场的普遍现象,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而包拯做官,一不怕得罪人,敢告皇亲国戚;二不贪金银,廉洁奉公,直面腐败现象,嫉恶如仇。其实,包拯在北宋历史上的地位并不特别高,他流芳百世的原因是他的人品和作风深受百姓敬仰,这反映了民意。 在宋代的史料里,还没有发现包公陈州放粮的直接证据。间接的证据有包拯上奏仁宗的一封奏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在这篇奏疏里,他向朝廷反映陈州地方受灾,粮食歉收,农民交不上公粮的情况。 负责财税的转运司规定,以实物税折合成现钱的方式向农民征税,这就是所谓的“折见(现)钱”。宋代的税收制度是以农民占有土地的多少为征税标准,一年夏秋两征,一半收钱,一半收粮食。这次因为陈州受灾,税收改为只收现钱,不收粮食。问题是朝廷规定大小麦每斗折现钱一百文,脚钱(运输费)二十文,仓耗等再加二十文,即每斗麦需要交钱一百四十文。而当时市上小麦每斗实价五十文,这样每斗小麦的“折现钱”就额外增添了九十文。更不讲理的是熬制土盐,如果按照换算,熬制每斤土盐要交税二百八十文。针对这种乱收税的情况,包拯沉痛地提出“乃是于灾伤年分,三倍诛剥贫民也”、“一郡五县数十万口,非常暴敛,小民重困”,请求皇上下旨免去陈州地方额外增添的税收。 从这篇奏疏里还可以看出,包拯当时并不在开封府工作。陈州和开封府是同级,宋代的行政区划分是路、州、县三级,开封属京东路管辖,陈州归京西路管辖。因此,包拯以开封府知府的身份下陈州办案的说法并非史实。包拯只有在中央监察机关工作,才有可能“奉圣旨令京西路转运司相度闻奏”。包拯任天章阁待制不久,就做谏院谏官,这封奏疏大约写于这个时期。这就是元杂剧的史实依据。《淮阳县志》记载一通明代成化年间的《重建包孝肃公庙碑》碑文,碑文记述,旧的包公祠在当时陈州的官仓永积仓内。原因是“陈州公监粜之处,除奸革弊,民受其惠,故其祠立于仓中”。 县志里还记载着一通明万历年间的《四贤祠碑》碑文。四贤指的是做过淮阳太守的汲黯;做过陈州知州的范仲淹;北伐中原,三次收复陈州的岳飞;另外一个就是包拯。这四人都对陈州的百姓有功德。其中说包拯的贡献就是,根据圣旨开仓放粮,救活了陈州数万百姓。这应是《陈州粜米》剧本的创作依据。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豫剧下陈州选段下陈州的故事梗概》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