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皇宫疑案剧情简介,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杀人悬案?
1. 艾希莉 (Ashely Freeman) 和萝莉亚 (Lauria Bible) 的失踪案件:
这起案件事发在1991年的奥克拉荷马州。当时萝莉亚和艾希莉在艾希莉的活动房屋庆祝艾希莉的16岁生日,但隔天房子遭人纵火。救灾人员找到了艾希莉父母的尸体并发现她父母被烧之前脑部都已中枪,而至今还没找到这两个女孩的下落。
2. 人间蒸发的小孩:
1945年12月,美国西维吉尼亚州一个有10名小孩的家庭在凌晨熟睡时突然发生大火。其中一个小孩不在家,另外四个与父母顺利逃出,另外5个则不幸失散。
大火发生时爸爸George想回房间找五个小孩,但梯子不见、卡车无法发动,而且雨桶里的水都结冰了。最恐怖的是…他们重回屋子后完全找不到任何遗骸,而至今也再也没人看到那些失踪的小孩了。
3. 芝加哥的泰诺止痛药 (Tylenol) 谋杀案:
事发在1982年9月的芝加哥,当时12岁的玛丽 (Mary Kellerman) 吃止痛药来治感冒后死亡。调查发现有人在强效止痛药内加了氰化物,并造成其他六名受害者死亡。
这些被动过手脚的药瓶是不同地点的药厂制造的,所以大家臆测是有人买回止痛药加工后再放回店里、或在店里动手脚。
这个人至今仍未被找到,而这样的犯罪手法也甚至还传出一些仿效的案例…
4. 失踪的布莱恩 (Brian Shaffer):
这件离奇失踪案件事发在2006年的俄亥俄州,当时医学系的布莱恩跟朋友去酒吧庆祝放春假。他最后一次出现在监视摄影器是在跟一些女生道别后走出酒吧时,之后他就不见踪影。
他唯一存活的家人是他的弟弟,他妈妈在他失踪前一个月因癌症过世,而他在爸爸也在他事发后因离奇意外而身亡。
5. 夜晚跟纵狂始祖:
这些犯罪案例发生于1976到1986年的加州,一个身份不明的男人犯下了至少50起强奸案及至少10起谋杀案。原本大家以为东区强奸犯跟夜晚跟纵狂始祖是不同人,但2001年的DNA检验结果显示是同一个人。(图为嫌疑犯素描肖像)
这名罪犯仍未被找到,而最恐怖的是、他曾经录了30秒的留言给受害者轻声说:「我要杀了你。」同时一边大声的喘息、一边放令人毛骨悚然的背景音乐。
图为两名遭谋杀的受害者。
6. 克里夫兰疯狂屠夫:
在克里夫兰,有个身分不明的男子在短短1934到1938年内杀害了13个人。疯狂屠夫会在受害者还活着时将他们头砍下来。(图为警方正在找寻尸块)
越到后期他的犯案手法越残忍,甚至有次还把受害人的心脏给挖出来…最后警长抓到一名嫌疑犯,但他在等待审判期间自杀了,所以到现在还没人知道疯狂屠夫到底是谁。
自杀身亡的嫌疑犯肖像在克里夫兰警察博物馆被展出。
7. 冰库谋杀:
在1965年的休士顿,高龄81跟79岁的佛瑞德 (Fred Rodgers) 跟爱德温娜 (Edwina Rodgers) 在父亲节时、被谋杀后尸体遭人放入冰箱,但解剖后发现佛瑞德跟爱德温娜其实是被杀后一个礼拜才被放进冰箱里的。
爱德温娜是在被殴打后枪杀,而佛瑞德则是头骨被击碎然后器官被冲下马桶…他们43岁的儿子是主嫌,但他在案发后就失踪了。
8. 蓝可儿的死亡之谜:
21岁的加拿大籍蓝可儿在在2013年一月底在洛杉矶失踪,尸体在两个礼拜后在水箱内被发现。
警方流出的影片显示,蓝可儿在事发前出现了异常的行为举止,但验尸结果却证明她并没有服用药物。
在某位饭店房客抱怨「水是黑色的」之后,工作人员检查水箱时才意外发现蓝可儿的尸体…
9. 雷 (Ray Grica) 的失踪事件:
宾州的检察官雷在2005年4月休假一天后就再也没回来了。雷的东西四散在各处,他的车遗留在河床边的桥附近、他的笔电跟硬碟也分别在另一个河床的不同地点被找到。
警方发现他电脑中的搜寻纪录有则「如何烧坏硬碟」,可能表示他其实早已有轻生的念头。
10. 辛德凯菲克惨案:
安德烈格鲁伯 (Andreas Gruber) 一家5口及女佣被发现陈尸在自家农场、似乎遭人以锄头砍死。
在事发前,安德烈跟他的邻居和朋友提到一些最近发生的奇怪现象,包括进入屋里后便消失的足迹、阁楼里的声音、还有不见的物品。
据说7岁的死者维多莉亚在遭到攻击后还存活好几个小时、并有将自己头发扯落的迹象。犯人在行凶后还在农场住了几天并且喂食了农场动物、甚至还吃了屋内的食物。
11. 女童军谋杀案:
在1977年的奥克拉荷马州,有三位女童军蜜雪儿 (Michelle Guse)、多丽丝 (Doris Milner)、跟萝莉 (Lorie Farmer) 在参加童军营时被杀害。
犯人随后便将尸体带离帐篷,直到一位辅导员去洗澡的路上时才发现。案发前有人在一名辅导员的帐篷里留下字条说有三名小孩子会被谋杀,但当时大家都觉得是恶作剧…至今还未找到犯人。
12. 黄道十二宫杀人魔 (Zodiac Killer):
在1968到1969年间,一个身分不明的男子在旧金山湾区杀害了五个人并在事后向警方发函挑衅。
这个自称是黄道带杀人魔的罪犯寄了三封信给三家报社并在信里详细描述犯案手法并提供他供称能揭发他身份的线索。线索pj后的讯息为:「我喜欢杀人因为很好玩。」
目前警方仍未成功找出凶手。
13. 艾咪 (Amy Lynn Bradley) 的失踪事件:
这起事件发生在1998年3月前往阿鲁巴的游轮上。艾咪当时跟爸妈还有弟弟一起搭游轮,她在清晨光着脚带着香菸跟打火机去抽烟时失踪的。
她失踪前在游轮上有受到工作人员的「特别关心」,所以她父母认为她是遭绑架卖去当性奴…之后他们在电邮收到的艾咪内衣照也证实了这个猜测。
虽然报导指出有人看到过她,但人尚未被找到。
14. 萨莫顿海滩 (Somerton Beach) 神秘死亡事件:
1948年11月有人在澳洲的萨莫顿海滩找到了一具男尸。这名男子身上没有搏斗的迹象,而且死亡原因也无迹可循。这位死者身上有一张小纸条:「Tamam Shud」,也就是波斯语的「结束了」的意思。
纸条来自一本后来在几条街外找到的稀有波斯语诗集《鲁拜集》,书上有要透过紫外线光才能看到的密码。
很多人认为他是一名间谍,但也有人说他是吞毒药自杀。
15. 博蒙特 (Beaumont) 姐弟失踪案:
1966年1月,9岁的珍 (Jane)、7岁的亚娜 (Arnna)、跟4岁的葛兰特 (Grant) 坐上了车程5分钟的公车到海滩,但他们并没有在中午12点按时回家…事实上,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看过他们了。
他们被看到在海边跟一个年轻男人玩,接着用有人给的钱去买零食。一个警察说他下午3点有看到这些小孩开心地走回家。
他们的爸妈后来有收到有人自称绑架这些孩子的恐吓信,而且之后还有雇用通灵专家来协助破案。可怕的是这起事件跟萨莫顿海滩神秘死亡事件发生在同一个地点。
这些杀人跟失踪案件每一个都好令人不寒而栗…
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场如何?
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意外病逝,打乱了朱元璋所安排的人事计划。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倾尽心血培养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朱元璋也不得不接受现实,重新物色新的接班人。最终,朱标之子朱允炆被选为皇太孙,成为新的继承人。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生母吕氏。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因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去世,这位常氏可以不简单,其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常遇春。洪武十五年,太子朱标年仅九岁的嫡长子朱雄英也因病早夭。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朱允炆的身份也随之成为嫡皇长孙,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朱允炆登基后,是为建文帝。在大臣们的撺掇下,年轻气盛的建文帝迫不及待想削藩,以收回他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们手中的兵权,彻底消除对自己皇权的威胁。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一直颇具野心,面对侄子的削藩行动,他在北平起兵,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役。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以朱棣率军攻克了大明的都城南京城而结束。明史记载朱棣进入南京城后,“宫中火起,(朱允炆)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宦官)出帝后尸于火中”。 建文帝朱允炆就此彻底失踪,有些观点认为建文帝在朱棣攻入南京后举火自焚,还有些观点认为他趁乱逃走,从此隐居。迄今为止,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结局之谜还未解开。朱棣夺位之后,建文帝的那些兄弟姐妹以及儿女们都面临怎样的下场呢?在明成祖朱棣的“贴心关照”之下,建文帝的这些兄弟和子侄们一个比一个惨,他的姐妹们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建文帝朱允炆兄弟五个,其中长兄朱雄英和三弟朱允熥为常氏所生,四弟朱允熞和五弟朱允熙以及建文帝皆为吕氏所生。建文帝还有四个妹妹,生母皆不详。其中只有大妹被封为公主,其他三个妹妹都是郡主。洪武四年,朝廷已做出规定,只有皇帝之女才可称为公主,亲王之女只能称为郡主。朱标虽然是大明皇位的继承人,但是他没有登基称帝之前,他的女儿只能是郡主的身份。所以,建文帝的大妹最初是被封为江都郡主。洪武二十七年,江都郡主下嫁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璇(又称耿璿)。此时她的父亲朱标已去世两年,她的婚事是在爷爷朱元璋的安排下完成的。朱元璋此时安排这一桩婚事也是很有深意,当时他为了孙子朱允炆日后的皇位能坐的安稳,对朝中那些具有威胁的功臣进行大肆清算,但他却留下了长兴侯耿炳文。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在与张士诚的交战中战死。耿炳文承袭父亲的职位,屡次打败张士诚,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知道孙子朱允炆少不更事,根基尚浅,所以留下忠心且会打仗的耿炳文,其目的就是要他辅佐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将朱标的长女、朱允炆的大妹嫁给耿炳文的儿子耿璇,是出于政治联姻,借此笼络耿氏父子。朱允炆继位后,把江都郡主晋升为江都公主,她的丈夫耿璇也从仪宾升为驸马都尉。建文帝如此做的目的,是想依仗江都郡主的公爹耿炳文的军事才能,平复燕王朱棣的叛乱。之后,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燕王朱棣。耿氏一家蒙受皇恩,自然对建文帝是忠心耿耿。六十五岁的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讨伐朱棣,驻守河北真定。滹沱河一战中,耿炳文大败,险些被俘,但手中仍然有几万人马,固守真定,朱棣也拿他没办法。此时,随父出征的耿璇建议分兵直捣朱棣的老巢北平。由于耿炳文两次战败,损兵折将,建文帝认为他年老体衰,已经不堪重用。于是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以李文忠之子“大明战神”李景隆为主帅替换了耿炳文父子,耿璇的计谋也没有被采纳。李景隆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纸上谈兵式的人物,他率五十万大军硬是打不下来朱高炽一万人防守的北平城,随后也是被朱棣击败。他败光了建文帝军队的老底,导致建文帝只能困守南京。朱棣登基后,把江都公主降为江都郡主,她的丈夫耿璇也从驸马降为仪宾。耿璇誓死不愿臣服于朱棣,于是对外称病,闭门不出,但朱棣没有放过他。史料中只说他“坐罪死”,没有记载时间和细节。成了寡妇的江都郡主,不久便郁郁而终。据《明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江都郡主死于永乐元年三月,朱棣下令为她办丧事。建文帝的二妹是宜伦郡主,靖难之役时,她还是个小孩。朱棣登基后,为了向天下彰显自己的仁义,便把宜伦郡主接进皇宫,交由徐皇后亲自抚养。永乐十五年,朱棣将宜伦郡主下嫁给了于礼,这个于礼是一个锦衣卫的百户,可见地位很低。可能是出于抚养亲情的缘故,宜伦郡主得以善终。关于建文帝的三妹,《明史》的说法是“无考”,可能没有活到成年就夭亡了;建文帝的四妹是南平郡主,死在永乐十年,当时还没有出嫁。因为女子对于皇权的威胁不大,朱棣对他的侄女们相对还是宽容一些。但是他的那些侄子们就没那么好运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将他的三个弟弟册封为亲王,其中三弟朱允熥封为吴王,四弟朱允熞封为衡王,五弟朱允熙封为徐王。本来朱允熥是要就藩浙江杭州的,但是因与朱棣的战事正值激烈之时,所以他和四弟朱允熞以及五弟朱允熙都未就藩。朱棣登基之后,最初碍于其根基还不稳固,并未为难他的这些侄子。只是把他们从亲王降为郡王。其中朱允熥被降为广泽王,封地改到了福建漳州;朱允熞被降为怀恩王,封地改到了辽宁建昌(现今葫芦岛市建昌县)。朱棣对这两个侄子的封地可谓是煞费苦心,一个靠近最南边,一个靠近最北边,都是远离国都南京。当朱允熥和朱允熞各自到了封地之后,朱棣却后悔了,朱棣认为让他们离自己太远不易于掌控,天高皇帝远,他们两兄弟也很有可能发动叛乱。尤其是朱允熥,他对朱棣来说仍然是一个隐患,因为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前朝名将常遇春的外孙,又与淮西勋贵集团多有亲戚关系。于是兄弟俩刚到封地还不到三个月,就被朱棣又召回了南京。那个年代,跑这样的长途动辄都是一年半载,兄弟二人作为皇亲贵胄又是从小娇生惯养,风餐露宿之下,来回这样折腾,自然心生不满,再加上对朱棣处理兄长建文帝以及父亲朱标的事情上颇有怨言。因此,兄弟二人在回南京途中,对朱棣发了不少牢骚,这些牢骚话最终也被朱棣知道。在朱棣看来,他如此善待他的这两个侄子,他们非但不知感恩,反而口出狂言。一怒之下,朱棣将朱允熥和朱允熞兄弟二人削除宗籍,废为庶人,永远禁锢于朱元璋的老家凤阳。老四朱允熞被禁锢凤阳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永乐十二年,年仅29岁的朱允熞在愤郁中去世,没有留下子嗣。三年之后的永乐十五年,老三朱允熥也暴亡于禁锢地凤阳。关于朱允熥的死因,迄今尚未有定论。有病死说,也有朱棣赐死说。因为永乐十五年,朱棣的十九弟谷王朱橞图谋联合朱棣的十一弟蜀王朱椿起兵造反,并打算拥立朱允熥为新皇帝,不过这场阴谋因朱椿向朱棣检举揭发而宣告失败。事后谷王朱橞被朱棣圈禁至死,虽然朱允熥处于禁锢之中并没有参与这件事,但还是让朱棣对他猜忌不已,毕竟朱允熥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外孙,前太子朱标的嫡子。朱棣或许是担心再有人利用朱允熥之名行谋反之事,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下令赐死朱允熥。至于朱允熥的真正死因,至今成谜。老三朱允熥在朱标的五个儿子中,算是最长寿的了,也不过活了39岁。朱允熥有两个儿子,长子史书无记载,次子名叫朱文坤。据《莱阳县志》记载,在朱允熥暴毙之后,王府的老太监王忠冒死带着朱文坤逃离了凤阳,之后改为王姓落户于山东莱阳。随着朱棣的去世,严苛的政治环境相对放松,朱文坤才恢复了本名。之后他们脱离皇族,在民间繁衍生息。现今山东莱阳南朱家夼村朱姓村民,据说基本都是朱文坤的后人。不过这里记载的名字是“朱载坤”,因此是不是指朱文坤存疑。《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明英宗复位后曾安置“吴庶人”。明成化三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等奏及“吴庶人”家衣料短缺,明宪宗命工部予以供给。这里的“吴庶人”应该指的是朱允熥的后人,因此可以推断朱允熥的确是有后代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曾追谥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追谥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尊生母吕氏为皇太后。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他大哥朱标的“孝康皇帝”的谥号和“明兴宗”的庙号自然不能再用了。于是朱棣恢复了朱标“懿文太子”的谥号,既然朱标都从皇帝降级成了“懿文太子”,那么吕氏皇太后的身份不能再保留,其封号被降为“懿文太子妃”。建文帝继位时,他最小的弟弟朱允熙年仅8岁,被封为徐王。朱棣登基后,十二岁的朱允熙被降为敷惠王,因尚未成年,没有封地。于是,他以敷惠王的身份与其母吕氏住在父亲朱标的孝东陵旁,世奉朱标之祀,为他的父亲守陵。永乐四年,朱允熙所居住的府邸突然起火,不幸的是朱允熙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年仅十六岁。诡异的是,朱允熙50岁的母亲吕氏安然无恙地跑了出来,而十六岁的小伙子朱允熙却没能跑出来,被烧死在了自己的房间里。朱允熙死后,朱棣也是罕见地给予了他“哀简”的谥号,这也是唯一在永乐朝被赐予谥号的朱标子嗣。洪武二十八年,建文帝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为太孙妃,建文元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生育有二子,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据说朱文奎出生的那天是十月晦日,朱元璋认为这是“日月皆终,大凶之象”,所以很不高兴。朱允炆登基之后,册封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南京城破之后,朱文奎与其父建文帝朱允炆一同失踪,年仅七岁。有说他和建文帝都葬身于火海之中,也有说他与建文帝一起从南京皇宫中的暗道逃出南京城,此后隐姓埋名,不为他人所知。相对于建文帝的神秘失踪,以及太子朱文奎的下落不明,建文帝次子朱文圭的人生轨迹就清晰多了。随着建文帝的失踪,马皇后的自焚而亡,两岁的朱文圭成为了孤儿。朱棣面对仅两岁的侄孙朱文圭,也犯了愁,杀了吧,于心不忍,不杀吧,身份敏感,始终是隐患。思虑再三,朱棣最终决定把年幼的朱文圭废为庶人,幽禁于老家凤阳的广安宫,毕竟此时的朱文圭对他的皇权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留下他可以彰显自己的仁义,堵天下的悠悠众口。朱文圭虽然保住了小命,但从此失去了自由。虽然衣食无忧,但不得与外界接触。就这样,朱文圭在凤阳广安宫的圈禁中逐渐长大,先后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在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幽禁八年之后,第二次复辟称帝。他深知圈禁的滋味,对于朱文圭囚禁的生活感同身受,同时对这位已经被圈禁五十多年的宗亲朱文圭心生怜悯,大发恻隐之心。于是,朱祁镇登基后不顾群臣反对将朱文圭释放。由于朱文圭自幼被圈禁,长达五十余年,基本与社会脱节,因此他被释放出来时,如同白痴一般,不识字,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生活技能,就连牛羊也不认识,很多日常生活工具也都不认识。虽然朱文圭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是朱祁镇并没有恢复他的宗籍身份,当时的朝廷称其为“建庶人”。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善待了朱文圭,不仅下旨凤阳地方官府为他建造府邸,任其自由出入,供给日常所需,还赐予他护卫二十人,奴婢十余人。还为其娶妻,以续其子,并派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或许是油尽灯枯,寿命已尽,或许是获得自由生活太过激动,又或许是长期的禁锢对外面的生活不太适应,朱文圭被释放两年之后就去世了。据史料记载,朱文圭是留有后代的,建文帝朱允炆也算没有绝嗣。建文帝朱允炆兄弟姐妹九个,除了他的长兄朱雄英早夭,二妹宜伦郡主得以善终外,其他七个的下场都很凄惨。建文帝的儿子,一个不知所踪,一个虽然苟活于世,但一生被囚禁,更加悲哀。朱棣在夺位之后,虽然在处理他大哥朱标后人的事情上手段高明,也通过篡改历史和档案来极力掩饰他所做的一切,但是后世人们的心里都清楚。正如朱元璋开国谋臣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在临死之前向朱棣表达的那样,燕王无论如何,百年之后也难堵后世悠悠众口。宋高宗年间真假帝姬案中的柔福帝姬到底是真是假?
柔福帝姬,本名赵多富,小名嬛嬛,或称媛媛,是宋徽宗的宠妃懿肃贵妃王氏所生,深受徽宗的喜爱,封她为柔福帝姬,“帝姬”是宋徽宗按照蔡京的建议对公主的称呼,实质上就是柔福公主。
柔福帝姬生长在帝王家,从小锦衣玉食,身份高贵,成人后本可以招个驸马,幸幸福福的过完自己的后半生,无奈,父皇的无能,导致国家被灭,自己也和父兄一起被金人掠走,从此悲惨的生活就开始了。
柔福帝姬被掠往金国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天,金兵第二次围攻汴京(今开封),第二年,汴京沦陷,金兵将徽、钦二帝以及妃嫔、皇子、公主、王公贵族、大臣约三千人押送至北方金国,这其中,妇女占了很大的比例,比较著名的有宋徽宗皇后郑氏、宋钦宗皇后朱氏、宋高宗生母韦氏、宋高宗发妻邢氏,还有柔福帝姬。
柔福帝姬被掳北上时才十七岁,为宋徽宗未出阁公主中年龄最大者,金兵因而对她格外重视,打算将这一处女公主进献给金太宗,据一些野史记载,在北上的途中,柔福帝姬还是难免被凌辱的命运,而凌辱她的金将也为擅自动了留给皇帝的女人而被残酷杀死。
到达金国后,柔福帝姬被郑重其事的献给金国皇帝金太宗做侍妾,或许柔福帝姬并不是十分美貌,或许是她多次被凌辱后身体羸弱不堪,又或许是她不擅长逢迎,而得罪了金太宗,总之,金太宗对她没产生任何兴趣,而是直接将她送到了上京浣衣局。
关于柔福帝姬的最终结果,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她死在了金国柔福帝姬在金国浣衣局过了好几年后,又被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所得,完颜宗贤对柔福帝姬也没有太多的兴趣,但也没有太多的侮辱她,而是从安置在五国城的汉人中挑选了一名叫徐还的男人,将柔福帝姬嫁给了他。
柔福帝姬大约死在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这一年她才31岁,根据《宋史.公主列传》中记载:“柔福在五国城,适徐还而薨。柔福薨在绍兴十一年,从梓宫来者以其骨至,葬之,追封和国长公主。”
这是真实的柔福帝姬留在历史上的痕迹——像所有国破家亡时的女人一样悲惨不幸,是男人们无能的牺牲品。
还有一种说法是柔福帝姬逃回到了南宋在柔福帝姬在北方受尽凌辱之时,中原却突然冒出个柔福帝姬来,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南宋官军剿匪之时,俘虏的匪眷有一女子自称是柔福帝姬,柔福帝姬可是高宗的妹妹,官军不敢怠慢,于是立即送她到临安,该女子自称是从金国奔逃回来的,其间历尽了风霜雪雨。
高宗确实记得宋徽宗有个公主叫嬛嬛,为懿肃贵妃所生,被封为柔福帝姬,但阔别多年,他自己已经记不清楚公主的面貌身材,于是命老宫女去察验,老宫女见到柔福帝姬后很吃惊,感觉这女子相貌确实很像当年的柔福帝姬,就用以前宫中的旧事来盘问她,她都能够圆满的回答。
但只有一个值得怀疑的地方,那就是这女子有一双大脚,不似柔福帝姬的那双纤纤细足,对此疑点,这女子泪流满面的解释说“金人如狼似虎,驱逐我们如同牛羊,我趁机逃脱,赤脚奔走到此,山河万里,岂能尚使一双纤足,仍如旧时模样?”
这在《鹤林玉露》中有记载:柔福帝姬至,以大足疑之,颦蹙曰:金人驱迫,跣行万里,岂复故态,上位恻然。
宋高宗觉得言之有理,尤其是这女子能够一口叫出宋高宗的乳名,便不再怀疑,下诏让她入宫,授予福国长公主,的封号,又为她选择永州防御使高世荣为驸马,赐予嫁妆一万八千缗,此后,宠渥有加,先后赏赐达四十七万九千缗。
宋高宗的生母韦氏也回到了南宋南宋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后,高祖生母韦氏被金国放归,母子重逢,喜极而泣,韦氏回朝后,被宋高宗尊封为“显仁太后”。
韦太后回国之后,听到柔福帝姬一事,不禁诧异说:“柔福已病死于金国,怎么又有一个柔福呢?”宋高宗便说了柔福由金国逃回来的情形,韦太后说:“金人都在笑话你呢,说你召回了个假货,真正的柔福早已经死了。”
宋高宗听了母亲的话,勃然大怒,立即命人拘捕了柔福帝姬,交大理寺审问,严刑拷打之下,假柔福帝姬无可抵赖,只得一一招供。
原来,她本是汴京流浪的女子,名叫静善,生得颇为美貌,汴京攻破后,她被乱兵掠往北方,在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张喜儿的宫女,张喜儿曾在懿肃贵妃宫中侍奉,知道许多宫闱密事,一一都说给了静善听,尤其还说静善的相貌气质酷似柔福帝姬。
静善对这个巧合十分动心,于是开始留心记忆各种宫闱密事,而且刻意模仿张喜儿所说的公主形态。
之后,静善在战乱中经历曲折,曾经三次被人拐卖,最后被土匪掳如山中,被迫嫁给了一个小土匪。
宋官军剿匪之时,抓住了静善,打算以匪眷的名义将她杀死,静善为了活命,称自己就是柔福帝姬,见到静善的气度,宋军官还真的被吓住了,于是将她送到临安,静善成功的蒙骗过宋高宗,得到了十多年的富贵。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她原以为能就此幸福的终了,不曾想到韦太后回到京师,说破了此事,静善再也无从掩饰,好日子到头了,只好老老实实的招认。
宋高宗知道柔福帝姬确实为假冒后,下令将她斩首于东市,最倒霉的是高世荣,先是奉旨娶了柔福帝姬,又因为柔福帝姬是假冒的,被削夺了驸马都尉的爵位,闹了个大乌龙,被天下人耻笑。
假柔福帝姬虽然被杀,民间却留言纷纷,为其抱屈者大有人在,当时就有史学家认为被杀的柔福帝姬其实是真正的公主,之所以被揭穿是因为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自北方回来后,担心柔福帝姬说出自己在北方被凌辱被糟蹋的各种丑事,于是威胁宋高宗将柔福帝姬杀死灭口。
宋高宗对柔福帝姬并无什么感情,奉了母亲严命,便牺牲了柔福帝姬,当初柔福帝姬来投奔时,宋高宗也是为了落个好的名声,那些旧日的宫女和太监都断定公主是真的,一方面是假公主长得太像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宋高宗,而后来这些人相继改口,以及公主自认是假,则是因为严刑拷打的缘故,韦太后要的结果,你敢不从吗?
多半是假的柔福公主首先,被俘虏的女眷并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说走就走,如何逃脱是个大问题,其次,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弱女子,从小养尊处优惯了的,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竟然毫发无损,这种事的可能性极低,当初被掳走的三千女眷有一半死在了路上,虽然有金人蹂躏,但毕竟集体行动,管束极严,一个人逃跑的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想来高宗不是没怀疑过,认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考量,不接回父兄可以找借口说有苦衷,千辛万苦逃回来的姐妹也不认,未免显得太冷血,不过是花点银子养着罢了,自己落个美名,何乐而不为?那些派去核实的人也都是揣摩高宗的意思行事,高宗有心相认,这些宫女太监自然也乐得顺水推舟(后面改口也是一样的道理,高宗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结论)。
至于高宗的母亲怕丑事败露灭口的说法,可以换个角度理解,高宗本来就不相信这个柔福帝姬是真的,听老妈一说,干脆借坡下驴来个了断,毕竟十几年过去,从朝廷到民间都接受了偏安一隅的现状,自己的统治已然稳固,柔福帝姬没有了利用价值,他不想再演下去了。
明朝的红丸案是什么情况?
1620年,苦熬38年,刚当皇帝29天的朱常洛,吃了两粒“红丸”死了。他死前,郑贵妃进献的8名美人,连续7天被招幸。有时,一次还是几个人一起侍寝。
做了19年太子,当了29天皇帝,38岁朱常洛的人生堪称是一个传奇,充满了神秘色彩。
因为只做了29天皇帝,龙椅还没暖热,朱常洛就一命呜呼,成了历史上的短命皇帝,也被称为“一月天子”。
在回答红丸案是什么之前,我们得先来捋一下朱常洛的人生轨迹,以及围绕着这位爷身边的几个关键人物。朱常洛的出身只是一个意外,也许正是因为太意外,才让他的人生注定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过得那样顺遂。1581年,18岁的万历皇帝精虫上脑,趁母亲李太后不在,偷偷临幸了一个小宫女王氏,致其怀孕,但却抵死不认账。
李太后甩出证据说:看你自己干的好事。
万历皇帝看着《内起居注》上白纸黑字的记录,低头认错,承认是自己一时兴起,没管住自己下半身,这才有了这个孩子。
李太后一听,欣喜异常,决定让宫女生下孩子。
“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为贵,宁分差等耶?”
李太后的意思是说,我已经老了,还没有自己的孙子,如果王氏能生下男胎,万历帝要“母凭子贵”。
万历帝无奈,只能封宫女为王恭妃。
不久后,万历帝的长子朱常洛降生,这个孩子的出生,让太后狂喜不已,老朱家终于有后了,可万历帝却愁眉不展。
因为这个孩子,不是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生的。
这人啊,摊上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命。
这当爹的,不喜欢就不喜欢呗,给不了孩子父爱,那最起码别搞特殊对待啊。
万历帝偏不。
万历帝对朱常洛是百般刁难,既不关心他的教育,老大不小了,还不让他读书,还不让他和自己的生母见面,还把他的膳食、衣服、侍从削减到蕞底限度。
一个孩子,在深宫之中,享受不到父爱,连见亲生母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是何等凄惨。
史书记载,万历皇帝还听信郑贵妃的床头风,竟然派人去验证朱常洛还是不是童男子。
万历皇帝的这波操作,让朱常洛每天活得战战兢兢。
好在,皇宫里,还有那么一些光亮,穿透阴霾,照到了朱常洛的身上。
万历皇帝的原配妻子王皇后,很是同情朱常洛的遭遇,她常常把朱常洛叫到自己宫里,对他嘘寒问暖,照料他的衣食,给予他精神上的安慰。王皇后是万历皇帝的结发妻子,嫁给万历皇帝时只有13岁,结婚头几年,和万历皇帝的婚姻还算说得过去。
可惜的是,王皇后体弱多病,只生了一个嫡长女荣昌公主,却一直没生下儿子。
1582年,求孙心切的李太后,干脆一下子给18岁的万历皇帝,在一天之内,娶了9个嫔妃。
一天给儿子娶九个媳妇,李太后这操作也是非常人可以做得出来的,这意思就是,地已经有了,就看你自己能不能种出来庄稼了。
这九个人之中,就有后来宠冠后宫的郑贵妃。
郑贵妃的到来,给王皇后形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威胁,她明白,在明朝皇帝中,有废后的例子,她很担心自己的后位不保,因此常常郁郁寡欢,这就更加被万历皇帝冷落。
史料记载,王皇后对郑贵妃很嫉妒,却也不敢流露,长期压抑,导致她变得“悍戾不慈”,虽然她对皇帝的所作所为不干涉,也不为难其他妃嫔,但她却把仇恨发泄到无辜的宫女太监身上。
据《酌中志》记载:王皇后身边的宫女太监多数遭到杖刑鞭打,死者不下百余人,近侍内官很多戴上墩锁的刑具。但关于这个说法,我个人却认为未必是事情的真相。
虽然《酌中志》的可信度挺高的,但这本书还记载了,万历皇帝虐待宫女太监,杖刑过重,日夜戴上墩锁,加上时疫,导致死亡的十之有八。
这件事,十有八、九是,王皇后和万历帝一起居住,成了他的背锅侠。
当然了,事情也可能是真的。毕竟人性也是复杂的,一个失宠的女人,深宫难熬,身心都得不到发泄,那欺负弱小的宫女太监,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王皇后这个嫡母,对待其他妃嫔生的孩子,尤其是没娘的孩子,还算不错。
她除了时常接济朱常洛,给他以关怀外,还在李敬妃死后,抚养大了她的两个孩子,皇六子和皇七子。
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王皇后也有私心,郑贵妃那么受宠,她自己又没有儿子,对皇长子朱常洛好,往近了说,是对郑贵妃的一个反击。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而朱常洛,则是郑贵妃的头号敌人啊,毕竟,他是郑贵妃的儿子通往帝王之路的拦路虎。
往远了说,对朱常洛好,皇后不会吃亏,这也是一笔感情投资,因为在大明朝立储君,有这样的规定:长幼有序、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投资朱常洛,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说到这里,这就要说一下,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了。万历皇帝一直不喜欢皇长子朱常洛,无非是因为他不是自己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
这个女人就是后来的郑贵妃。
据说,郑贵妃喜欢读书,给了万历帝不一样的体验。
其他女人都把万历帝当做天子,伺候他的时候小心翼翼,而郑贵妃偏不,她会撒娇,敢和万历帝开玩笑,还能说笑话引万历帝开心。
也许正是因为高处不胜寒,万历帝这个高高在上的人,他虽然什么都有,但却缺少一个普通人的快乐,而这一点,恰好被聪慧的郑贵妃看透,她投其所好,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
史料关于郑贵妃爱读书的说法,我不太同意。
从后面郑贵妃的一系列神操作看,她顶多是知道如何拿捏男人,在驾驭老公方面有些别人没有的心得外,情商智商方面,说她聪慧,是抬举了她。
但不管如何,在后宫生存,只需要两个条件就可以,一是抓住男人的心,二是肚子争气。
这两点,郑贵妃都做到了。
1586年,皇三子朱常洵出生,这个孩子的到来,真正拉开了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
实际上,在朱常洵之前,郑贵妃还生过一子,皇次子朱常溆,只是这个孩子出生当天就夭折了。
《先太常公传略》记载,郑贵妃身怀皇第二子时,宠冠后宫已三年矣,明神宗与之戏逐,而伤身,致皇二子早夭。郑贵妃因而怨怼于明神宗,神宗怜惜贵妃,便与其私下盟誓,若再有生子必立为东宫。后皇第三子出生,明神宗果然特加优待。
国本之争就是围绕朱常洵和朱常洛两兄弟展开的。
万历皇帝(就是明神宗了)想要废长立幼,可是群臣不答应啊,自己不能在祖制上做文章,就抬出来王皇后做挡箭牌。
万历皇帝采取了拖延政策,他告诉群臣,不是我不想立啊,你们看皇后那么年轻,完全有可能生下嫡子,如果现在立了皇长子,那皇后一旦生了嫡子,岂不违背了立嗣原则。
王皇后是个聪明人,她自知自己身体不好,再生的可能性很小,她力挺朱常洛为太子。
此后的十几年时间,因为立储的事情,大臣们和万历皇帝展开了拉锯战。
1593年,李太后生辰之时,王锡爵再次重提立嗣之事,万历皇帝还是以“中宫有出,奈何?”搪塞他。
王锡爵继续进言说:“此说在十年前犹可,今元子已十三,尚何待?况自古至今,岂有子弟十三岁犹不读书者。”
这话的意思是,这个借口您都用了十年了啊,再说,皇长子已经13岁了,哪里还有13岁的孩子不读书的道理?
也不知道是万历皇帝良心发现,还是大臣们逼得太紧,1594年时,他终于下诏,命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读书,辅臣轮流侍班,礼节依太子出阁读书的旧制。
尽管如此,朱常洛还是没享受到他应有的待遇,他学习的用具和依从都不是一个皇长子的标准。
可不管怎样,好歹能读书了,也是一大进步。
眼看着和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可万历皇帝又没动静了。
这一拖又是5年,眼看王皇后身体越来越差,大臣们急了,这敢情是准备把王皇后拖死,到时候郑贵妃上位,自然而然她生的朱常洵就是嫡子了。
群臣拿万历皇帝没办法,立储之事只能悬着。
李太后看不下去了,把儿子叫来问话:“你为什么不把朱常洛立为太子?”
万历皇帝漫回答:“因为他是宫女的儿子。”
李太后听后大怒,厉声说道:“你也是宫女的儿子!”
万历皇帝当即直冒冷汗,跪地给李太后赔不是。
话都到了这份上,万历皇帝也没啥退路了,他心不甘情不愿地立了朱常洛为太子。
这一年是1601年,朱常洛19岁。
是的,你没看错,李太后当年的确是宫女,但她却是一个不一般的宫女。李太后原名李彩凤,父亲是位普通的乡村泥瓦匠。
为了生计,泥瓦匠父亲把15岁的李彩凤送往裕王府当了一名使唤丫头,这里的裕王就是后来的明穆宗朱载垕。
在裕王府,李彩凤的工作是服侍裕王继室陈王妃。
怎么说呢,人要走运的时候,连老天爷都会帮你。
裕王的原配李王妃早逝,她生的两个孩子也早夭了,陈王妃为裕王生过一个女儿,不久也夭折了,从此再也没有生育。
李彩凤呢,不知怎么地就被裕王看上了,被他收到房里,做了侍妾。说来也是肚子争气,李彩凤在进裕王府的第三年,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两年后,她又为裕王生下第二个儿子,即是后来的潞王。
凭着这两个儿子,李彩凤由一个卑微的王府宫女晋升为侧妃,由此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
1573年,只有10岁的朱翊钧万历皇帝登基,当时的李彩凤也不过只有28岁,就以皇帝生母的身份由贵妃做了太后。
因为万历皇帝年龄太小,很多人都不服气。
这时候,李太后出面,做了两件事:
第一,撤换司礼监掌印太监,将孟冲换成了冯保;第二,撤换内阁首辅,将高拱换成张居正。可别小瞧这两件事,这可不是简单的人事变动,这个举措使得已经日渐衰落的明朝又恢复了生机。
所以说,从这件事看,李太后不止是肚子争气,她还有识人的能力,是个有智慧的女性。
说完李太后的身世,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知道儿子临幸自己宫内的王宫女(太后可能想到了自己在裕王府的遭遇),致使宫女有孕后,李太后没有责罚宫女,而是帮她争得了一个机会。
人和人真的没法比啊,同是宫女出身,同是生了儿子的人,可李太后和王恭妃的人生却不一样。虽然在母亲的强大压力下,万历皇帝封了朱常洛的生母为王恭妃,可她却没有享受到应得的待遇。
她和自己的儿子一样,都是被万历帝所厌烦的人,又被郑贵妃当做眼中钉肉中刺,在宫里,虽然她顶着恭妃的名号,却没有享受到一个妃子该有的待遇。
宫里的那些人,特别会踩高拜低,见皇上不待见王恭妃,或者是受了某些人的指使,故意苛待她。
长达数十年,王恭妃被幽禁在景阳宫,整整十年没有和儿子见面,即便朱常洛做了太子,她也没有得到晋封。
哪怕后来做了贵妃,依旧是有名无实,一直被幽禁着,还因为思念儿子哭瞎了双眼。
1611年,王恭妃病危,万历帝这才允许朱常洛去见母亲一面。
双目失明的王恭妃见到儿子,拉着儿子的衣角:“儿啊,你终于长大成人了,我死而无恨。”
《先拨志始》记载:临终前,母子见面本欲有话说,但王氏察觉到屋外有人,低声提醒道:“郑家有人在此”。于是直到咽气而死,母子俩默默相对痛哭,不敢说话。郑贵妃派的人一直等到王氏气绝,才允许太子给母亲收敛。这位可怜的女人,在深宫中苦熬了近30年,却始终没有盼到出头之日,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其实,做了太子的朱常洛也有自己的苦恼,他19岁被封为太子,自己的寝宫却还是破陋不堪,而且防卫很差,只有几名老弱病残的侍卫来防守,这也就为后来的梃击案行了方便。做了太子的朱常洛也不轻松,万历帝对他依旧不闻不问,甚至告诉他非召见不得觐见。
1615年的一天,一个叫张差的大汉,手里拿着一根大木棍,大摇大摆进了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他把守门人打倒在地,直奔太子的卧室,准备刺杀太子。
张差被抓后,审来审去的,就牵扯出了郑贵妃,郑贵妃为了自保,找万历帝求情,万历皇帝给她指了一条生路。
“廷议汹汹,朕也不便替你解免,你自去求太子便了。”
果然,“心软”也是一种软肋啊。
郑贵妃哭哭啼啼去找朱常洛求情,一阵哭天抹泪的,让朱常洛软了下来。
史载,太子“乃缘帝及贵妃意,期速结”。
梃击案,因此很快草草结案,郑贵妃毫发未损。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郑贵妃了,我前面说过,说郑贵妃聪慧,是抬举了她。
郑贵妃的“蠢”,从这个梃击案就能看出来,刺杀太子能是儿戏的事情吗?看她找了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大汉拿个木棍就冲了进来,这也太儿戏了吧。可郑贵妃尽管“蠢”,却傻人有傻福,因为得宠,尽管她各种作妖,却没人能真正把她怎样。
哪怕她的儿子朱常洵已经封王,却赖在京城不肯去封地,也没人敢说任何话。
按照明朝祖制,所封藩王必须住在自己的封国里,非奉旨不得入京。
朱常洵恃父母之宠,一直住在皇宫中十多年,不肯赴封国洛阳。
李太后知道自己大限快到了,决定亲自解决这个麻烦,她问郑贵妃:“福王何未赴封国?”
郑贵妃沉着地回答:“太后明年七十寿诞,福王留下为您祝寿。”
李太后冷冷地反问:“我二儿子潞王就藩卫辉,试问他可以回来祝寿否?”
一句话,让万历帝很是尴尬,再无留福王的理由,就让他去了封地。
老太后真的是考虑周到,她知道,她的话还有点威慑力,她在一天,就还能镇住郑贵妃,所以,她在临死前,为太子朱常洛做了这最后一件事。
朱常洛,从立皇太子到继位,又是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里,他一天也没有放松过,唯恐被废。
尤其是,朱常洵始终不肯去封地,郑贵妃又各种搅局,这两个人的存在,就是由太子到皇帝之路上的不确定因素。
福王朱常洵离开北京到洛阳封地,让朱常洛稍稍松了一口气,觉得太子的位子,应该是稳坐了。
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苦熬38年的朱常洛继位,然而,他只做了29天皇帝,就因为食用“红丸”而猝死,红丸究竟是什么?真相又是什么呢?明光宗朱常洛继位,郑贵妃担心自己会被报复,为了讨好朱常洛,她想了一条好计策。
她精心挑选了八名美人,把她们打扮的漂漂亮亮,送到了朱常洛面前。
朱常洛见了美人,就全部笑纳了。
据说,他对这八名美女很满意,连续招幸了7天,而且有时候,一晚上还是几个人一起,这样,他的身体很快就被搞垮了。
太医诊断“精损严重”。
朱常洛这个人,还真的命苦,好日子才刚刚开始,还没来得及享受,就病倒了。
有意思的是,太医院那么多太医不用,朱常洛却让一个御药房太监崔文升去给自己看病。
结果,崔太监一出手, 就大手笔给朱常洛开了很猛的一副“泻药”,因为他觉得朱常洛欲火太大,需要降火。
结果,朱常洛吃完药后,腹痛难忍,狂泻不止,一天一夜,拉了四十多次。
这个崔文升呢,原来是郑贵妃身边的人,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这件事是郑贵妃让他干的。
《明史·崔文升传》中记载:“文升受贵妃指,有异谋。”
当然,这个也只是后人推测。
崔文升的泻药,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得朱常洛的身体更加糟糕。
这时候,有个鸿胪寺官员李可灼,找到朱常洛的贴身太监,他说自己有仙丹要进呈皇上。
也许是病急乱投医,朱常洛一听说有仙丹,高兴异常,召见了李可灼,并让李可灼为自己诊脉,完事后吃了一粒巴豆大的红药丸。
不知道是心理暗示,还是药性所呈现的假象,吃了药的朱常洛感觉神清气爽,一下子有了精神头。
于是,他又服用了一粒这种来路不明的药丸。
可惜的是,这一切都是假象。
1620年9月1日,朱常洛驾崩。1620年9月1日,做了29天皇帝的朱常洛驾崩。
这就是红丸案的由来。
红丸案和梃击案一样,也是一个糊涂案件,虽然大家猜测和郑贵妃有关,可也找不到直接证据。
朱常洛的死亡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红丸不是导致朱常洵驾崩的直接因素,朱常洛身体当时已经亏空严重,崔文升开的泻药和李可灼进献的红丸只是加速了他的死亡。
那这个红丸究竟是什么呢?
有的人认为:这李可灼进的就是红铅丸,只是一种普通的房中药。它是以红铅为主,人参、鹿茸等药为辅,其他还有女人经血、妇人乳汁等,当时服下,会觉得精神一振,很有效果。
直白点说,红铅丸就是“春 药”。
也有人说,这种药丸是道家的“金丹”,吃完后虽然不能长命百岁,但也不至于要人命。
《泰昌朝记事》中记载:“上体素弱,虽正位东宫,供奉淡薄。登极后,日亲万机,精神劳瘁。郑贵妃复饰美女以进。一日退朝,升座内宴,以女乐承应。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断,朱常洛本来就体弱,虽然后来做了太子,但饮食上也没跟上。身体底子本来就单薄,又加上刚登基,很多事情等着处理,本来朱常洛读书就不多,当太子期间也没有得到历练,这难免会让他感觉力不从心。身心本来已经够疲劳的了,又不知道克制,在男女之事上又耗费了太多体力,导致身体被掏空。
这红丸本来是大补的,能补阳,这类药正常人吃了无性命之忧,可朱常洛却虚不受补,服用了只能是火上加薪。
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被忽略了。
朱常洛是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这38年来,他一直夹着尾巴做人,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下,做了皇帝后,彻底放松了下来。常言道“大喜之后是大悲”,朱常洛心理上的这个大跨步放松,也是一个诱因。
总结朱常洛的死,其实是万历皇帝一手造成的,他“宠妾灭妻”的行为,早已经为后来的种种悲剧埋下了伏笔。
《罪惟录》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郑贵妃一心一意为自己儿子谋前程,恐怕她也没想到,这些因她而起的几大案,终究被人利用,为宦官专权行了方便,结果,把大明王朝的运途全折腾没了。
她和万历皇帝的爱情结晶,福王朱常洵也落了一个很凄惨的下场。
史料记载,李自成俘虏朱常洵后,见他长得肥头大耳,就让人把他的衣服拔干净,把他剥光洗净,然后大卸八块,和几头鹿一起,放到锅里炖了,还美其名曰“福禄宴”。
李自成与一众将官,将其做了下酒菜,吃了个饱。
说来也是滑稽,这争来争去,到了也不过是一场空。
如果可以选择,当年,那个在李太后身边的小宫女,宁可嫁个普通人,生个普通孩子,一家人在一起,过个平常小日子。
古代妇女为了求子都做出过哪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古代女人为了求子,有的学习五花八门的房中术,有的服用令人作呕的偏方,有的沉迷巫术,有的甚至在姑婆带领下与外面男人野合……她们的求子之路,颠覆你的三观。
老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延绵子嗣、传宗接代自古以来就是父系家族永续不绝的重要手段。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要承受来自生育的压力。只不过,这压力也有大小区别。譬如男性可以广娶妻妾以多生子嗣,而且在择偶时,他们更倾向选择家族兄弟多的女子,甚至已经生过儿子的二婚妇人。即便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三妻四妾的普通男子,如果到了一定的年纪,妻子还没生下儿子,为了延续香火,他们也会将糟糠之妻休弃,再娶进新妇。而女子就不一样。按古代礼法,女子婚后没有儿子,便犯了“七出”,丈夫可以合法将其休弃。在古代,被休弃的女子,尤其是因为无子被休弃的女子,几乎没有再嫁的机会,等待她们的是孤独终老,同时还要遭受来自各方面的谴责。而作为女子,她们又不能像男人一样三妻四妾以提高生育机会,那该怎么办呢?唯有寻求各种门道,以求怀孕生子。古代女子求子手段难以计数,但归结起来无非几大类:一,请神赐子这是大多数人最先选择的求子方式。被拜求的神也各种各样。有求女娲的,像河北邯郸有一座女娲庙,女娲像的前面有处“乞子山”,其实就是一些泥捏的男娃娃,求子的妇女前去拜求时,要捏下小泥人生殖器的粉末吞下,她们认为这样可以怀上男孩儿。有求注生娘娘的,像广东澄海县有一座四座宫,里面供着关公,还有天妃、太子爷和注生娘娘。这注生娘娘怀里抱着许多小泥人,同样也都是男孩儿。那些急于求子的妇女在祭拜时,会捏下小泥人下身阳物的泥粉吞进肚子,希望可以怀个男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自然也是求子大军最欢迎的对象,据《吉林奇俗谈》所载:“吉地白山四月二十八日开庙会,求嗣者诣观音阁,于莲花座下窃取纸糊童子一,归家后置褥底,俗谓梦熊可操云券。”此外,还有拜求于碧霞元尊、九子母、王母娘娘、金花夫人等神仙的。二,巫术求子以科学角度看来,妇女不孕不育,是因为她们的生育机能发生了病变,然而在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代,人们是没有这种解释的,他们认为妇女不孕是因为鬼神在作祟。因此,除邪去祟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事情。譬如四川某地,如果妇女不孕,家里必须请来巫师做法,那巫师用木头垫一个女鬼像,那女鬼头上缠一些不孕妇女的头发,身上披着麻布,肚子鼓起。巫师将女鬼像埋在地下,然后念咒语让其死亡,再挖出来丢到野外。这女鬼就算是把妇女的病带走了。随后巫师再向提前用炒面捏好的女神像膜拜祷告,祈求妇人怀孕生子。此外,为了驱除妇女身上的邪恶力量,有些地方会采取打媳妇的巫术方式求子。譬如在特定的日子里将不孕不育的妇女拖出门,绕着粪堆推拉,追遍整个村子,人们拿着木条、竹条随意打她,即便打得浑身是伤家人也不能上前阻挠,事后家人还要给这些打媳妇的人发糖果烟酒作为馈礼。三,房中术求子关于房中术求子,最早的记录应该是马王堆出土的医药文献《胎产书》,书中一人向医学专家问及如何才能生出儿子,那医学专家答道:“月朔,已去汁,三日中从之,有子。其一日男,其二日女也。”
大意是说,女子月事完全干净后的三天内行房,如果第一天行房怀上了,那就是男孩儿,如果第二天行房怀上了,那就是女孩儿。这是从妇女月事方面主张。此外还有主张在某些特定日期行房求子的。譬如有人认为戊子日怀孕率更高,有人认为庚子日、壬子日行房生出的小孩更好。此外,房中术求子对于姿势、场合、日子也是要求多样。譬如《千金方》中有云,行房要慎选场所,避免在神庙佛寺之中、水井灶台、坟墓灵柩之侧,如此会带来疾病和灾祸。而在《敦煌中医药全书》中,有教让于壬子日行房,男方口含赤小豆二枚,临事时吐给妇人的;也有让于月晕日行房,妇人头朝北卧的;也有让壬子日午时两人向西合阴阳的;还有让夫妻合体时将白狗乳汁浇入妇人下身的……四,吞物求子除了之前我们提到的吞服小泥人下身粉末,古人为了求子吞服的东西是多不计数。周代,妇女们经常成群结队采取车前子来煎服,因为据说大禹的母亲就是吃了车前草才生下的他。所以那时人们将车前草视为生子圣物,车前子又名“芣苡”《诗经》里的《芣苡》就完美描写了当时妇女采摘车前子的盛况。在唐代,有吞符的,就是一张写有咒语的符纸,烧成灰后,不孕妇人吞下便可得子。在江西,有一种抢包子求子的风俗,即七月的半个月里,有钱大户人家高搭彩台,请来僧侣诵经度鬼,台上供着包子水果这些东西,法事过后便将包子等物往下掷,抢到这些包子的妇女来年就可生个大胖小子。此外,还有吃红枣、吃彩蛋、吃子孙饽饽这些,都是属于吞物求子。五,与外人野合求子小说《白鹿原》里曾有一个关于“棒槌会”的描写,就是白鹿原东南方向的秦岭山上,有一个小庙,每年六月初三到初六,就是棒槌会日,这庙会不是在白天,而是夜里,尤其到半夜十二点为盛。赶会的都是婚后无子的女人,她们多被婆婆引着假装出个远门,包袱里装着贡品和自己吃的干粮。夜里,在神像前祷告后,一出庙门,那婆婆就给儿媳妇盖上面纱,约上一个见面的地点后先跑掉了。这婆婆一走,马上有人从黑暗里伸出手来,将这媳妇一把拉进某处……有的婆婆为了保险,还会让儿媳妇再多留一日。第二年,如果儿媳妇怀了孕,这对婆媳还要回到棒槌神庙还愿。这种节日“野合”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史前,并保留到了文明社会。据《周礼·媒氏》记载,周代每年的阳春三月,都会有隆重的祭祀之会,无论已婚还是未婚的男女都可以参加,会上自由结合。四川某地有一个妇女节,每年农历十二月底到三月初三,由已婚未育的妇女们准备水酒,节日中男女老少都可以过来跳舞对歌吃酒,到了半夜后,老人和小孩就该退场了,留下青年男女一起进入野外的山洞、石岩下野合,天亮后各回各家。以上就是古代女性为了求子所用的各种方式,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大多数是非常愚昧、非常荒唐、非常违背科学的,然而在那个时代,生育是妇女的天职,是她们生命中的大事,在医疗条件低下、封建且迷信的社会,她们能想到的也只有用这些荒唐的方式寻求帮助了。明十三陵中的庆陵是被鹊巢鸠占的?
在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有一片占地面积大约一百多平方公里的皇家陵寝建筑群,这就是著名的“明十三陵”,明朝十六代皇帝中,除了太祖、惠帝、代宗三人之外,其余十三位皇帝都埋葬于此地。太祖皇帝是在南京应天府建立大明王朝并一统天下的,驾崩后就安葬在京师(南京)附近的孝陵;惠帝是因为“削藩”失败,被四叔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成祖皇帝)发动“靖难”赶下台,失踪在燕军攻克京师(南京)的大乱中,所以没有具体的陵墓可查。而代宗皇帝朱祁钰,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故事主角之一,他和他的六世族孙、光宗皇帝朱常洛之间,因为天寿山皇陵中的一处陵寝,产生了超越近两百年的交集,而这也是我们要详细为大家叙述的历史故事。
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因为长期以来在“朝贡”、“互市”中产生的龃龉,导致大明和蒙古瓦剌部之间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并最终导致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入寇宣府、大同等边镇。当年才二十二岁的英宗皇帝朱祁镇在亲信宦官王振的鼓动唆使下,热血上头,想效法曾祖父太宗(成祖)皇帝当年五征漠北的赫赫武功,以证明自己的天纵之才,于是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前提下就匆忙宣布御驾亲征,讨伐瓦剌。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英宗宣布立两岁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以皇弟、郕王朱祁钰为监国辅佐朝政,自己则亲率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并京营诸卫军队二十万,号称五十万大军,自京师(北京)出征,进击瓦剌。
进军途中,英宗无比依赖王振,一切大权均由其掌握。但是王振志大才疏,又毫无军政经验,依仗英宗的宠幸在军中大发淫威,随意发号施令,导致大军无所适从,行动混乱。军民夫役也不能忍受苛待,在半道纷纷逃离,因病饿重役而死去的军民尸骸铺满道路路,明军刚刚出征不久就军心严重不稳。
此后,英宗抵达大同,才发现敌情严重,瓦剌来势汹汹,明军已连遭败绩,边关告急。所以毫无实际军事经验的英宗和王振张皇失措、不敢再提出塞作战之事,急忙命令回军。后撤途中,英宗在王振的教唆下准备绕道王振老家蔚县、后来又改道宣府,白白浪费时间,所以被瓦剌追兵赶上。八月十四,明军后卫朱勇所部抵挡不住瓦剌猛攻而全军覆没,行动缓慢的英宗和王振被围困于宣府镇怀来县土木堡。
英宗被困后轻信瓦剌的议和诡计,下令出和谈,导致明军放松警惕,出营取水,瓦剌发动突袭,明军大营顿时陷入混乱而无法组织抵抗,纷纷溃散,部分明军投降,其余四散奔逃。随军的勋贵大臣: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内阁大学士曹鼎、张益等,共计五十余人战死沙场,英宗本人被俘。罪魁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愤恨的护卫将军樊能锤杀。这就是改变了日后大明历史的“土木堡之役”,大明社稷因此陷入倾覆境地。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九,在情势危急之下,以留守京师的兵部侍郎于谦为首,朝臣们联名上奏孙太后,恭请太后降下懿旨,立监国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以凝聚大明军民的士气,同时挫败瓦剌以英宗来要挟大明的阴谋。孙太后同意了大臣们的请求,下旨立郕王为帝,同时依旧以英宗所立的太子朱见深为皇储。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一,郕王正式即位称帝,改明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大明第七代皇帝——明代宗(景泰帝)。登基后,代宗奉“北狝”的兄长英宗为太上皇。
在代宗和于谦等主战派大臣的齐心协力之下,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到十月二十,明军和南侵的瓦剌军队激烈交战并守住了京师,打败了瓦剌的入寇,君臣同心、士气高涨,迫使瓦剌军队放弃入寇,裹挟着被俘的英宗撤返回塞外,大明终于度过了这场立国以来最严峻的危机时刻。
瓦剌撤军以后,不甘心没从大明捞取更多利益,于是在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间又挟持英宗南侵,直抵大同镇边墙外,谎称把英宗送归大明,让人拿着英宗被迫写下的书信要大同总兵郭登开城迎接。郭登知是瓦剌诡计,拒不开门,并策划出兵强行夺回英宗。
瓦剌首领也先无奈之下,只得放弃讹诈大明,带着英宗返回漠北,并派出使者向大明请和,声称可以送回英宗,请大明朝廷厚加金帛财物赏赐,以作为双方交换条件。
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代宗派出使者:礼部侍郎李实、大理寺少卿罗绮、指挥使马政等人,携带亲笔诏书,前往瓦剌商议议和及迎回太上皇英宗事宜。
其实,出于皇权的排他性,代宗内心不愿意兄长英宗返回,那样的话自己的皇位将受到莫大威胁。所以在派出李实和罗绮等人出使瓦剌时,代宗只嘱咐商谈议和之事,没有过多提及迎太上皇南返的要求,也没有提厚赠瓦剌赐物以交换太上皇英宗。
因为大明使者前来谈判时,只带了少量赏赐给也先个人的金帛财物,没有携带瓦剌上下以为地交换英宗的“厚赐”,使得瓦剌想要狠狠敲大明一笔的念头落空,也先大失所望,对大明使者态度也转为冷漠,英宗南返之事几乎落空。
第一次和谈没有达成后,为了避免落天下人的口实,代宗在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再派右都御史、鸿胪寺卿杨善出使瓦剌,继续商议议和。但代宗没有授予杨善诏书、也没有下拨金银财物作为赎回太上皇的赎金,仅仅以这一姿态敷衍群臣、略尽人事而已。
但让代宗没想到的是,年过六十的杨善在没有获取朝廷钱财、也没有皇帝御赐诏书的情况下,出于回报英宗恩德、同时借此时机一搏日后命运的的心思,居然变卖了自己的私人家产和田地,筹备了若干过得去的金银财帛,抵达瓦剌之后辗转腾挪,又发挥自身无与伦比的雄辩之才,在和也先的会面中一再辩解当年双方产生龃龉的原因,把责任都推给王振和瓦剌一方的低级入贡使者,使得也先和瓦剌其他上层贵族消除了心中芥蒂,决心和大明重开互市,以交各自必须之物。
同时,杨善装作不经意间奉承也先,称赞他和其他瓦剌贵族善待被俘的英宗是仁厚之心、顺应上天好生之德,自己归国后要把也先等人优待英宗的事情告诉大明史官、写入史书中、代代传颂他们的仁德。又继续吹捧也先等人是顶天立地、雄壮威武的塞外英雄,中原内地没有人能与之相比。瓦剌诸首领在杨善的肉麻吹捧和精心忽悠下,飘飘然如成仙一般,乐不可支、自尊心得到大大的满足。再加上杨善又准备了还算过得去的金帛财物,于是稀里糊涂之下,也先就答应了杨善将英宗送还大明、双方达成和议互市的请求。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二,“北狝”达一年之久的英宗终于获得了自由,被也先放归,踏上了返回大明之路。杨善侍候着太上皇一路披星赶月、日夜兼程加紧南返,终于在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土木堡之变周年之日抵达京师,英宗从安定门入城,返回了阔别多日的京师。
代宗原本以为自己虚应故事之下,太上皇是接不回来了,谁知道弄巧成拙,杨善这个不领会君心的老头子居然真的把太上皇迎回了京师,心中的膈应和不满就别提了,但在表面上代宗却不能表现出嫌隙和厌烦,于是只能捏着鼻子强忍下来,并亲自出皇宫东安门,迎接兄长“北迤”回归。两兄弟见面时,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情景很是感人,兄弟之间热泪盈眶,相互嘘寒问暖,兄友弟恭的场面让人感动。但实际上双方内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那外人不会知道,自己领会一下意境得了。
英宗返京之后,被代宗安置于南城的南宫之中,明面上尊为“太上皇”,实际上就是个高级囚徒而已,毫无人身自由,被软禁在这小小的天地里,生活窘迫艰难。而代宗在疑心作祟之下,对兄长居住的南宫加派诸多守卫、时刻提防、处处限制,生怕兄长会卷土重来,夺走自己的皇位。英宗就在这种被人猜忌、惶恐不安的情况下,度过了六年多的软禁生活。
对归来的兄长严加防范、以免皇权旁落之后,代宗还有一块心病没有了结,那就是储位之事。原本代宗就是赶鸭子上架,在土木之变后紧急登基的,登上皇位后立即面临瓦剌入寇的危急局势,当务之急是要守住京师,打退瓦剌来犯之敌,所以孙太后立代宗为帝的懿旨中,要以英宗出征时所立的皇太子朱见深继续为皇储的意见,代宗其实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京师还不知道守不守得住,自己的皇帝能当几天都不知道,这些细枝末叶的事情就不要纠缠了,集中精力打赢京师保卫战再说。
幸得天佑大明,在代宗和于谦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明军得以击退瓦剌,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稳定了朝野,保住了社稷,代宗的皇位也得以稳固。于是,位置安定了的代宗开始考虑起皇位的传承、储位的更替等自身切实利益了。
代宗还是郕王的时候,就有了亲生儿子朱见济,等火线登基后,因为局势紧急,所以依旧以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为储君。等到打退瓦剌、大明江山转危为安时,代宗就渐渐不能容忍储君不是自己的亲子、帝系传承转不到自己一系这个闹心事了。尤其是景泰元年(1450年)太上皇南返并被自己软禁于南宫后,代宗更加坚定了尽快更换皇太子的决心,如果储君不改易,那么自己这个皇帝就是无根之主,无论当初为社稷、为朱氏宗族建立多少功业、做出多少贡献,统统只是一世烟云而已。如今的皇太子不是自己的儿子,多年后自己薨逝了,大明皇位又将再次转回兄长一系。而皇太子登基后必然尊崇生父英宗,自己不过是新君的叔父,在新君心中,只是代替他们家暂时掌管大明江山若干年,一个过客而已。
尤其是代宗自己是如何对待南宫中的太上皇,那态度和待遇是人尽皆知,皇太子心里怎么会没有怨言,假如以后自己驾崩,皇太子登基了,那自己身后的待遇和史书中的评价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辛苦得到的皇位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代宗绝不能放任大明的皇太子、自己的继承人依旧是太上皇的儿子这种情况出现。
景泰二年(1451年)七月初一,代宗在上朝接见群臣、处理完政务之后,退朝之时貌似不经意地随口说:“明日是东宫的生日。”正准备恭送皇帝返回后宫的朝臣们尽皆愕然,莫名其妙,其中首辅陈循下意识地回答:“东宫生日,不是十一月初二么?”代宗听见后满脸不高兴,拂袖起身,一言不发地回宫,留下一群面面相觑的辅臣。
这没头没脑的一问一答,其实就是代宗准备易储前对辅臣们的试探:七月初二是代宗独子朱见济生日,而十一月初二则是现任皇太子、太上皇长子朱见深的生日。代宗以此作为投石,来试探辅臣们的态度,以便做出进一步行动。
为了达到更换皇储的目的,代宗此后多次在朝会中或明或暗的示意诸臣,要他们上表奏请更换储君,同时为了取得辅臣们的支持,代宗还做出了皇帝给大臣们行贿的千古奇闻:给全体内阁成员送钱,其中首辅陈循赐黄金五十两,其余辅臣赐白银一百两,然后再派心腹太监私下到辅臣们的府中征求易储意见,要求他们即使不主动上疏请求易储,也不要在其他人上疏易储时出言反对。
至此,代宗易储之心被天下人所知,但是圉于儒家宗法制度和忠君报国思想,诸臣们还是不愿意附和代宗的易储心思,朝中支持者寥寥。另外,代宗的皇后汪氏,也坚决反对丈夫的易储行动,多次苦劝代宗不要改立皇太子,以免遭人诟病,留下身后恶名。因此代宗对汪皇后厌恶疏远,在准备更立皇储的同时也逐渐有了废立皇后之心。
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广西思明州土守备黄厷因为想窃取族弟的土知府之位,谋杀了族弟一家,被人告发而下狱。黄某人为了活命,于是迎合代宗的易储之心,上疏提出永固国本事,请求皇帝改易皇储,以固大明国本。代宗得到黄厷的奏疏后激动万分,拍着椅子扶手感叹说:“不想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立即赦免了他的罪名,并把奏疏下发内阁让诸臣讨论。
阁臣们接到代宗转批的黄厷奏章后,“众皆惊愕”,不知所措,但当初又接受了皇帝的“重贿”,不好直接封驳,于是把奏疏转交礼部,由礼部尚书胡濙、左侍郎侍郎萨琦、右侍郎邹干负责召集六部九卿、在京勋臣等,集中讨论黄厷的易储提议。廷议中,诸臣都觉得易储不可行,但是为了不出头得罪皇帝,所以没有人敢于第一个发言反对,大家都在迟疑不决。
这个时候,被代宗派来“列席”廷议、探查诸臣态度的心腹宦官、司礼监太监兴安拍案而起,大声说:“东宫易储、势在必行,赞同者画押即可,不同意者可免画押,何以犹豫不决也!”其中威胁含义显露无疑。
这种情况下,谁敢出言反对易储,于是廷议结果是诸臣都同意易储,并在当天由礼部尚书胡濙、魏国公徐承宗、宁阳侯陈懋等人领衔,共计文武大臣九十一人联名上疏,向代宗奏请更立皇太子:“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惟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今黄厷所奏宜允所言。”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初二,在得到了朝臣们的奏疏支持后,欣喜无比的代宗召开大朝会,公开发布易储诏:“父有天下传之子,斯固本于万年。”,正式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改封前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出居沂王府。同时,以“无子失德”的理由废皇后汪氏为庶人,改立皇太子生母杭氏为皇后。这样,经过两年的努力,代宗皇帝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将大明储君改为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
代宗煞费苦心地使尽了手段,终于把亲儿子扶上了储君之位,原本以为大明江山将会在自己这一系代代传承、父子相继、千秋万世,没成想乐极生悲,朱见济不过才当了一年半的皇太子,就在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患病不治,年幼夭折了,谥号“怀献太子”。而代宗只有怀献太子这一个独子,当初自己费尽心机、殚精竭虑,才达成目的立他当了皇太子,没想到儿子福薄,早早就病夭,这简直是如晴天霹雳,将代宗身心击垮。而失去了爱子的杭皇后也深受打击,一病不起,缠绵病榻多年之后于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薨逝于京师。
按照皇室传统,大明皇帝的身后陵寝要在昌平天寿山南麓皇陵区选址,之前太宗(成祖)的长陵、仁宗的献陵、宣宗的景陵都修造于此。如果没有土木之变,英宗的陵墓也会在此选址建造,但一是当年的英宗还年轻、没有急于修造陵墓,二是英宗皇后也在世,不需要建陵,所以直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出征被俘时,也没有修造皇陵。
代宗登基后,和兄长英宗当年的情况一样,不需要匆忙修建陵墓,所以他的皇陵一直没有动工。但到了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杭皇后薨逝后,就必须修造陵墓安葬皇后,并作为自己百年后的安身之所,所以代宗在这一年下诏命钦天监在天寿山下挑选吉壤,作为自己和杭皇后的百年后陵寝。
按照陵寝“昭穆制度”,后世子孙陵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要以始祖之陵为中心,以“左昭右穆”、“左子右孙”的仪制有序建造,一一相对。大明皇室的始祖是太祖皇帝,但是他的陵墓孝陵在南京,而大明京师已经搬到了北京,后代皇帝驾崩后,如果归葬南京,时间、财力、人力、物力都承受不起,所以自太宗(成祖)开始,大明皇帝都是就近安葬在京师(北京)附近的昌平天寿山南麓。自太宗(成祖)始建长陵开始,仁宗和宣宗的陵寝都严格依照“昭穆制度”,一左一右修造在长陵两侧,其中仁宗的献陵在左,宣宗的景陵在右,完全符合“左昭右穆、左子右孙”的仪制。
作为仁宗的孙子,宣宗的儿子,代宗的陵墓自然也需要依照“昭穆制度”,在仁宗献陵之左择吉地修造,所以在得到代宗的诏命后,钦天监就马上行动,在天寿山南麓、仁宗献陵左侧找寻吉地,作为代宗和杭皇后的身后陵寝。最终,在献陵左侧大约一里处,钦天监找到了一处上好吉地,作为初选地址上报给代宗。代宗看过地势和风水草图后同意了钦天监的意见,命工部会同天寿山守陵护军立即开工,为自己和薨逝的杭皇后修造合葬陵。
经过四个月的修造,至景泰七年(1456年)六月陵寝完工,当月杭皇后被安葬进地宫,此时代宗尚未驾崩,所以陵墓没有取名,以“寿陵”为代称。据史料记载,代宗的寿陵“建筑雄伟,明楼高耸,可与长陵、献陵相拟,犹胜景陵。”就是说代宗寿陵修造得很高大、气派,和太宗(成祖)的长陵、仁宗的献陵差不多,比宣宗的景陵更宏伟(而这座宏伟陵墓,原本是应该属于英宗的,如果他没有土木之败的话。)
此时的代宗,由于皇太子和皇后先后去世,自身又没有继承人,导致心理开始变得扭曲,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就严厉打击处置那些建议他重新立储的臣子,以压制朝野中越来越多的“复立沂王”之议。这使得代宗逐渐失去了那些注重儒家礼法制度的臣子们的信任。
从景泰五年到景泰七年(1454-1456年),代宗一直在为了生出儿子而不懈努力,但就是迟迟生不出儿子,这始终是代宗的最大心病。越急越生不出,越生不出越急,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代宗终于在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御体违和”,而且病情逐渐沉疴,最后竟发展到“不能起榻”的严重地步。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一,辅臣们入宫向皇帝问安,见代宗一副病入膏肓的状态,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龙驭上宾了,唏嘘之下不得不向代宗再次谏言立储,但是代宗没有回复。
在皇帝即将驾崩、而社稷国本未定的莫测情况下,以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太常寺卿许彬、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軏、司设监太监曹吉祥等人为首,一帮别有用心的内外文武大臣为谋取大功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从而夺取“拥立之功”。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夜,石亨、徐有贞、张軏等率各家私兵合计千余人,直驱南宫,奉在此已经等待了六年多的太上皇登辇,由众人簇拥着疾驰往皇宫而去。在曹吉祥的内应之下,太上皇顺利进入皇宫,于正月十七清晨登奉天殿,亲口向入宫参与大朝的文武百官宣布复位,就此重回阔别七年多的皇位,这即是大明历史上的“夺门之变”。
此时,代宗躺在深宫中的病榻上,已经气息奄奄,听闻英宗复位后,只是木然地说了:“好,好!”两声,便不再开口说话了。
英宗在复位后,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并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废代宗为郕王,迁居西苑。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唆使下,英宗杀害了当年保卫京师的功臣于谦等代宗的重臣,把代宗的首辅陈循革职充军,其余阁臣削职为民,代宗的心腹兴安等内廷太监也一一处死。
而当年历经千辛万苦、凭一己之力把自己从瓦剌迎回大明的功臣杨善,英宗自然没有忘记,将其从左都御史直升为礼部尚书,并额外加授奉天翊卫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兴济伯,岁禄一千二百石,赐丹书世券。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十九,复位一个月零两天的英宗在犹豫许久后,终于下定决心,密令亲信、內官监太监蒋安夜赴西苑,把废为郕王的代宗用锦帛活活勒死在寝宫,以消除隐患,代宗去世时,年二十九岁。他死后,英宗赐了个“戾”字恶谥,称其郕戾王,没有葬入半年前刚刚修好的昌平寿陵内,而是勉强以亲王之礼安葬在西山。
而天寿山南麓代宗自己的寿陵,被英宗在天顺元年(1457年)五月十一下诏命工部尚书赵荣率长陵、献陵、景陵护卫陵军五千余人加以拆除,其地面建筑全部摧毁,夷为平地,地下的玄宫和安葬其中的杭皇后尸骨如何处置,史料中没有记载,不过按照英宗诏令中“尽毁之”的命令,估计也是一并毁去了。从此,天寿山下这座原本雄伟宏大的皇家陵寝瓦砾满地,草木丛生,一片荒芜凄凉景象,天寿山的皇陵护军称这里为“景泰洼”。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临终前遗命皇太子朱见深(即后来的宪宗)为自己在天寿山皇陵内选择吉地,并特别嘱咐不得使用被毁的郕王寿陵原址。宪宗登基后为父皇挑选万年吉地,最后在离“景泰洼”大约一里半的地方修造陵墓,作为父皇的陵寝,即英宗的“裕陵”。
此后,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流淌,天寿山皇陵内先后修造了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历代皇帝在建陵时,均下意识地避开了“景泰洼”这个原本是上佳吉壤、最终却一片凄凉的不详之地,纷纷在天寿山其他各处修建陵寝,甚至违反了“昭穆制度”也在所不惜(宪宗、孝宗、武宗等陵都是位于长陵左侧昭位,穆宗的陵寝甚至位于神道左侧,没有在天寿山南麓建陵。)
代宗薨逝一百二十七年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是大明第十三代皇帝——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这一年,二十二岁的神宗为自己开建百年后的陵寝,他没有选址已经拥挤不堪的天寿山南麓,而是在皇陵神道左侧、紧贴着父亲穆宗的昭陵附近择地建陵。六年后,万历十八年(1590年),陵寝完工。
万历十年(1582年),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出生,这个儿子是在意外的情况下到来的,神宗其实不大喜欢这个长子。而万历十四年(1586年)神宗所宠爱的妃子郑氏生下了神宗的第三子朱常洵后,爱屋及乌之下,神宗对他钟爱异常,关怀亲近之情比对长子朱常洛的态度强过万倍。朱常洵稍长后,神宗就和郑贵妃偷偷到大高玄殿盟誓,约定立朱常洵为储君,并将御书誓册祷告上天之后存在玉匣内,交给郑贵妃保管。
但废长立幼,不符合大明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定,也公然违背了儒家宗法伦理的原则,这使得受传统儒家礼法熏陶多年的文臣们坚决反对神宗的这一举动。文臣们出于维护儒家道统、督促皇帝敬天法祖的目的,不断上疏规劝神宗,以使其改变主意,遵循儒家法度,顺应祖制、早定国本。
而神宗以皇帝之尊、社稷之主的身份,怎么可能轻易就被文臣们所约束和限制,明面上双方是纠缠于立储之事,其实是文臣们想要和皇帝争夺话语权,作为皇帝的神宗对于臣子们的冒犯恼怒不已,坚决不同意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首辅申时行上疏,请神宗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早定国本”开始,皇帝和文臣们之间围绕着“册立皇太子”之事,相互对峙、激烈交锋,历时达十五年之久,这即是后世所说的“国本之争”。
为了维护儒家“忠义道统”,十五年间大明的文臣们锲而不舍穷追此事,前赴后继,和神宗展开了长期的对抗,即使被贬官远窜、削职为民、乃至遭受廷杖都在所不惜,搞得神宗一次次怒气迸发、龙颜大怒,又一次次无可奈何,只得用敷衍拖延之策来应对文臣们的谏言和规劝,十分狼狈。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与文臣们拉锯交锋了十几年的神宗,终于心力交瘁,也领教了祖制、宗法的威力,自己随心所欲更立储君的愿望看来是办不到了。于是,气馁的神宗只得勉强答应了文臣,在这一年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文臣们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历时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也就此落下帷幕。
朱常洛虽然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在之前那十多年的“国本之争”中,他因为不得父皇喜爱,和有意的冷淡疏远,导致长期抑郁惶恐、性格敏感、行为谨慎,对外时时保持低调、懦弱、谦卑的心态,导致未老先衰,不到三十岁时就显现出身体过度衰老,性格胆小怕事、遇事自我封闭的不健康状态。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五十八岁的神宗因病驾崩,皇太子朱常洛经过二十年漫长等待,历经了多少惊涛骇浪、跌宕起伏的险恶岁月,终于熬过暗淡的储君生涯,摆脱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担忧、朝不保夕的生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初一继位为帝,这即是大明第十四代皇帝——明光宗。
即位之初,光宗颇有一番振作举动,神宗在位时期的矿税、榷税等弊政都被光宗下诏罢除,内阁、六部、诸司各处因神宗怠政而缺额未补的职位全部增补到位,大明中枢得以正常运转,辽东、西北各边镇积年所欠饷银也都由内帑补足,以利边防巩固。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新登基的光宗确实是想扭转万历中叶以来因神宗怠政而而千疮百孔的大明危局,振作颓废的大明朝政的。
但光宗自青年时期开始就心情压抑、性情敏感,并由此导致身体羸弱、容易被外病侵蚀,已经未老先衰,几乎离不开药石治疗了。再加上神宗驾崩后光宗以嗣君身份举哀致祭,必须亲自主持繁琐的葬礼和祭奠礼仪,过程繁缛冗长,十分辛苦。而且典礼之中不便随时用药,所以光宗身体更加虚弱不堪。
根据《光宗实录》记载,光宗即位后,就曾经亲口说过:“朕感寒症、经年调理尤未愈;值此皇考、皇妣相继大丧(光宗嫡母、神宗皇后王氏也薨逝于万历四十八年),典礼繁缛,悲伤劳苦,朕不进药已两月余,身体大损也。”这说明了光宗在继位前就身体虚弱,需要药物长期养护,即位前后又因为连续参与主持嫡母王皇后和父亲神宗的葬礼,导致无法正常服用药物治疗疾病,身体损害极深的事实。
与此同时,在光宗继位之后,当年因“夺嫡”之事和光宗积怨颇深的神宗宠妃郑贵妃(已经升级为皇太妃)心中十分担忧和害怕,唯恐光宗成为皇帝后会报复自己,为了向皇帝示好和示弱,郑氏给刚刚登基的光宗送去了自己宫里的八个美女,以服侍其日常,并表示敬畏拜伏之意。
光宗翻身做主其实还没几天,之前为皇太子时的低调、懦弱、谦卑的心态还来不及调整,在突如其来的美色引诱下,自然把持不住,于是乎毫无节制地“夜夜笙歌”,本来就虚弱不堪、千疮百孔的身体迅速透支,登基后不过十来天,就病势沉疴,卧床不起了。
重病中的光宗为了保命,病急乱投医,不加检视效果就误服了内臣崔文升所进泻药,以及鸿胪寺丞李可灼奉上的“仙丹红丸”,使得病情更加雪上加霜、无可挽回。至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三十,即位不过二十九天的明光宗朱常洛,还没有来得及真正享受权柄在握的滋味、天下至尊的威严,就在油尽灯枯的无奈之中溘然长逝了,年仅三十九岁。临终前,光宗强撑病体,把皇长子朱由校托付给奉诏进宫的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等重臣,命诸臣辅佐皇长子登基,承继大统。九月初六,皇长子朱由校在辅臣们的拥戴下于奉天门继位,即大明第十五代皇帝——明熹宗。
光宗仅仅在位二十九天就驾崩了,生前也没有为自己卜吉壤、修建寿陵。而此时,一个多月前驾崩的神宗还没有入葬早就修建好了的陵寝——定陵,灵柩还摆放在乾清宫,以待移葬天寿山。本来皇帝驾崩后的国葬典仪就繁琐无比、过程冗长浩大,耗费钱粮不可计数。现在神宗的葬礼还没结束,光宗又突然驾崩,需要安排葬礼典仪,这让大明朝廷上下头疼不已,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更加告急,户部三库即将见底。而给皇帝挑选合适吉地也是一个细致严肃的过程,不能随随便便就胡乱指定,这让新登基的熹宗着实忧虑不已。
泰昌元年(1620年,这一年八月前称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称泰昌元年)十月,熹宗主持仪式,将皇祖神宗皇帝、嫡祖母孝端皇后(神宗皇后)、祖母孝靖皇后(光宗生母)合葬于定陵。之后,熹宗下诏命钦天监尽快在天寿山皇陵区为父皇光宗和早逝的嫡母孝元皇后、生母孝和皇后挑选吉壤,修造合葬陵寝。而当时天寿山皇陵区内上佳吉壤已经不多(此时陵区内已经先后葬入了十位皇帝,拥挤得很),钦天监短时间内无法寻找到上好之地用于安葬光宗,为了不使大行皇帝久久不得入土为安,礼部、钦天监、工部诸司在商议后,向熹宗上疏,请求将一百六十三年前被毁去的原代宗皇帝寿陵所在处“景泰洼”作为光宗的万年吉地,加以平整清理后,修建陵寝,安葬光宗和两位皇后。
为了说服熹宗,钦天监和礼部还特别向熹宗进言,说此地位于天寿山南麓下,紧邻仁宗的献陵和英宗的裕陵,距离成祖的长陵也不远,确实是风水宝地,地势极好,当年陵寝被毁,实在是代宗无福消受,并不是风水气运问题。而熹宗听完奏疏、并御览了预定地址的草图后也很满意,同意把“景泰洼”清理改建后,作为父皇光宗的陵寝加以修建,还赐陵名为“庆陵”,并从内帑中拨付一百五十万两作为修造费用。
天启元年(1621年)正月十九,庆陵正式动工,三月,地下玄宫开建,至七月二十九完工。九月,熹宗主持仪式,把父皇光宗皇帝、嫡母孝元皇后、生母孝和皇后安葬进庆陵地宫中。之后,庆陵的地面建筑继续修造,至天启六年(1626年)才最终完成,其形制采用了穆宗的昭陵和仁宗的献陵仪制,所以十分精美宏大,在天寿山下的历代大明皇帝陵寝中属于上等规制。荒废了一百多年的“景泰洼”,也因为光宗皇帝庆陵的“鹊巢鸠占”,变得肃穆森然、光洁齐整,松柏参天,恢复了它“上佳吉壤、风水宝地”的原来面目,成为后世昌平“明十三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是长眠于庆陵地宫内的光宗,和安卧在西山景泰陵内的代宗,所不能知晓的了。
以上就是豫剧皇宫疑案剧情简介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