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宋英烈剧情介绍,辽圣宗为何有优势却急于议和?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之间的决定性妥协。这份合约的签订在历史上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1004年的秋季,辽国出动大军全力攻宋,并扬言要夺取河北全境。宋朝方面在得知契丹铁骑来犯后,举国哗然。不少人建议宋真宗逃往金陵或成都躲避辽军锋芒。只有寇准坚定地主战,并用宗庙社稷为由,逼迫宋真宗前往一线迎战。自宋太宗北伐后,两国间最大的规模的战役打响。实质上此战辽国的主要目的在于夺取“关南之地”,彻底掌控燕云十六州。萧太后和辽圣宗也为此集合了全国兵力,立志要毕其功于一役。
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北宋朝廷吓得魂飞魄散,前线宋军也是胆战心惊。在宋太宗与辽国的两次大战结束后,双方又进行了大小80多次战役。宋军只赢得了有屈指可数的几次战役,据后世统计不足10%的胜率。
但辽军因为没有技术优势,在围攻瀛洲十多天仍然无法攻克。辽国皇帝考虑到自己封建制下的封臣们的感受,各领主所带部队多为私人部曲,也不可能让他们在超出服役期限后继续冒此巨大风险。所以,辽圣宗只能选择绕过瀛洲,继续朝南方进军。
11月25日,辽国部队赶到了德清的驻军附近。宋军没有想到对手会放弃瀛洲,冒着补给被卡死的危险绕道。结果,宋军只能在野战中直面强敌。不善野战的宋军在兵力和质量均具优势的辽国骑兵打击下再次失败。辽国大军一举扫清了进军澶渊的障碍。但当他们开始攻到澶渊时,作为主帅的萧挞凛前往一线阵地观察军情。不料被宋军发现,非常意外的死在了床弩射出的重型箭矢之下。再加上宋真宗在在寇准的可以说是胁迫下赶到了前线,宋军的士气大振,因此博弈就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上。
此时宋辽双方都面临近乎无解的战略困境,议和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在辽一方,萧太后自知命不久矣,如果长期对宋维持战争,则辽圣宗势难控制不住从南方获取人口和财物、实力不断膨胀的骄兵悍将。况且在澶州城下,辽军也无法攻破城池,即便就算后方宋军没有掩杀而来,自行安然撤退,大军也势必蒙受相当损失。
而宋一方问题更大,此时太祖朝以来建立的三道防线已经彻底崩溃,虽然定州等地还有数万宋军,但却坐守孤城,不愿出击。因此即便辽军无法攻破澶州,宋军也无法在野战中歼灭辽军骑兵集团,取得战略性胜利。宋真宗自继位以来,虽然对太宗朝北方防御的问题做了相当多的整理,但宋军缺少骑兵的缺陷根本无法弥补,所以长远而言宋军的防御态势必愈来愈差。
对辽宋双方而言,澶渊之盟是最为完美的结局。宋以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换来北境平安,军费得以大量削减,而且宋辽边境开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也能够获得利润,在经济方面不但无害而且有利。对辽国而言,每年三十万的稳定收益以及榷场贸易获得的奢侈品足以满足贵族奢侈享乐的需要。
这一盟约为宋辽带来了百年安定同发展的局面。这是由当时宋辽均势决定的,辽国力量有限,不足以灭宋,而宋朝军力也难以击辽。此时宋辽边境人民对近五十年的边境战争已经彻底厌倦,盟约结成之后,“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历史上有哪些很难以置信但又确实发生的事情?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庞国兴四人战斗小组误入敌后,结果却打垮了敌人一个营。战后他们还在报告中说出“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这样的豪言壮语。
左牵黄,右擎苍,大英正统在东方。上世纪五十年代,独立后的印度扩张野心相当膨胀,妄想着恢复昔日英国在南亚地区的殖民势力,构建所谓的“大印度联邦”。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国梦”,印度曾多次强行派兵越过边境,入侵我国西藏地区。而我国政府在多次劝阻警告无果之后,最终于1962年10月下旬出手反击,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由此而爆发。
当时的印度本就是有备而来,占据着兵力和地形上的优势,同时他们背后还有着美苏等国的军备支持。所以在战争爆发之初,印军信心十足,只觉得会像当年跟着英国主子们打大清一样简单,高歌猛进,摧枯拉朽。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到了战场之上,印度人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比如在1962年11月的西山口战斗中,印军调集重兵,于西山口至邦迪拉公路沿线摆起了“一字长蛇阵”,居高临下,誓要与我军一决高下。而我军在兵力以及地形劣势的情况下,则是巧妙地利用穿插迂回战术将印军分割给包围,然后关起门来痛打落水狗。最终印军完败,有3个旅惨遭全歼,伤亡被俘人数超过5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山口战斗中,我军庞国兴等四名战士,还上演了一波“人类轻步兵巅峰”名场面,好好给印军上了一课。
时间来到11月18日的凌晨,我军对西山口发起总攻。庞国兴因为所在的55师163团9连是尖刀连,得以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庞国兴虽然是个入伍已经三年的老兵,但这却是他人生第一次上战场。所以当时庞国兴在战场上表现得异常兴奋,以至于少了几分理智上的判断。
在攻上无名高地之后,庞国兴看到有一股敌人正沿左侧山坡向南逃跑,眼瞅着就要跑没影了。庞国兴这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知道这跑的可不是什么敌人,而是满满的一堆军功章啊。所以庞国兴也没想太多,端着自己手里的56冲就追了上去。
可惜由于夜色阻隔,再加上对地形不熟悉,庞国兴并没有咬住逃跑的印军。不仅如此,庞国兴还因为冲得太快太猛,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通常我们讲打仗是一种集体活动,讲究的是团队配合,单兵作战这种操作是很难有发挥空间的。尤其是在陌生的战场上,人生地不熟不说,还缺乏后勤弹药的补给资源,随时都可能闯入敌人的包围之中。所以士兵在战场上脱离大部队,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一般来讲,士兵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隐藏起来,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然后寻机找到大部队。而如果选择贸然出击,则很大概率会被敌人发现,很难生存下来。
然而庞国兴并没按常理出牌,他不愿意当什么都不做的“伏地魔”。发现和大部队走失之后,庞国兴选择了在黑夜里继续摸索追击。而在追击的过程中,庞国兴先后遇到了同连队的王世军、冉福林以及周文轩三人。他们和庞国兴一样,都是在凌晨的战斗中和大部队走失了。
一般军队在作战时,最怕建制被打散。因为这会导致军官和士兵脱节,指挥命令无法得到有效的传达,大家只能各自为战,如同一盘散沙。往往战场上那些军队的溃败崩盘,就是因为部队被打散了。
不过在咱们的人民军队中,向来都有着“匹配组队”的优良传统。即在部队被打散时,散落的战士们会依据年龄或职务等标准,临时组成有着统一指挥,可以集体行动的团队作战单位。如此一来,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得到最大化的保障,而既定的战术甚至战略目标,也能得到继续贯彻执行
所以庞国兴四人在相遇之后,便迅速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并以庞国兴为组长指挥全局。原本庞国兴一个人的时候,都敢追着印军打,此时四人组队那更是不会退缩。于是四人战斗小组在经过简短的商议之后,决定沿着公路继续追击印军。
庞国兴他们之所以选择沿着公路走,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熟悉地形,担心再度迷失在山谷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印军的防御都集中于公路沿线,走公路便于寻找追击目标。当然公路上的地形相对开阔,不利于隐蔽躲藏,危险性也要大很多。
所以庞国兴他们所谓的“走公路”,并不是在公路上大摇大摆的行军,而是采取了分组掩护,交替前进的办法。按照庞国兴的计划,当时是由庞国兴和冉福林组队从公路右边走,而周文轩和王世军则是沿公路左翼前进。
上午大约7时许,四人小组在公路拐弯处发现一处印军的炮兵阵地。而且阵地上的大炮还在朝着己方大部队进攻的方向射击。很明显这样的火力打击,会给主战场上的大部队带来不小的麻烦。
庞国兴这边虽然只有四个人,但为了给大部队减轻压力,依旧决定拿下这个炮兵阵地。没有太多的准备,庞国兴便一马当先冲了上去,冉福林紧随其后。而旁边的周文轩和王世军也是从侧翼发起了突击。如此两面夹击,打了印军一个措手不及。他们甚至还没摸清楚来者何人,便已经是倒下一人。
或许是出于本能,不知所措的印军赶忙丢下阵地,朝着南边逃窜。
就这样,原本庞国兴他们计划中的一场恶战,却在持续了十多分钟后戛然而止。庞国兴他们这边不仅毫发无伤,还端掉了印军一个近乎完整的炮兵阵地,甚至缴获的三门榴弹炮连炮管都还是热的。不过由于这些榴弹炮的个头太大,庞国兴他们无法带走,只能是选择将瞄准具拆下,连同敌人丢下的枪支一起掩藏在草丛中。
打扫完战场之后,庞国兴等人正欲继续前进,却发现远处公路上正有一伙印军士兵在推熄火的汽车。看着满满的一堆军功章,庞国兴他们自然是不想放过。于是依旧两两分组,快速地追了上去。
不过可惜的是,庞国兴他们还未赶到,印军的汽车便已经成功发动。望着公路上印军汽车狂奔扬起的烟尘,庞国兴算是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望尘莫及”。或许当时庞国兴在想,咱要是有辆汽车就好了,全都得给我缴枪不杀。
最终庞国兴他们只是收获了一些印军在逃窜过程扔掉的物资。而这些物资庞国兴他们依旧带不走,只能是找地方藏起来,后面再来接收。
在处理好收缴的物品之后,庞国兴他们再度出发,并在上午9时许再度发现了一个印军的炮兵阵地。看着正在朝着大部队进攻方向射击的印军,庞国兴自然也没有多想,还是和之前的操作一样,冲上去就是干。
不过这一次的印军警惕性显然要更高一些,他们并没有给庞国兴秀操作的机会。等到庞国兴几人冲上阵地的时候,印军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只留下四门炮管被炸毁的火炮。就这样,庞国兴战斗小组,再次于毫发无伤的情况下,端掉了印军的一个炮兵阵地,并缴获了四门火炮。
短短两个小时,庞国兴他们就端掉了印军两个炮兵阵地,使得印军这边缺少了7门榴弹炮的火力输出。对于正面战场上正在进攻的大而言,这无疑会让他们压力大减。
据说当时九连的连长黄俊铎就很纳闷,前面这印度人的火炮还在大发神威,一度压得自己这边抬不起头,为何这突然就哑了火呢?
估计当时他怎么也想不到,其实是自己手下的几名战士,送来的这份“减压套餐”。
当然,庞国兴他们并不是一直都能这么顺利的。毕竟现在是在人家的地盘上的,印军至少是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如果是遭遇到印军的大股部队,庞国兴他们就算个个是兵王,四个人也很难打出一片天。而随着庞国兴等人的深入,这样的可能性也是越来越大。
上午大约10时许,庞国兴战斗小组在追击途中发现了印军大部队,人数超过300人。如此的敌众我寡,庞国兴他们自然不会像之前那样选择蛮干,而是暂避锋芒,找了一处隐蔽的地方监视敌人的动向。
大约1个小时后,印军不知道是发现了什么,开始朝着庞国兴他们的方向逼近。无奈之下,庞国兴他们只能是放弃公路,选择进入密林之中打游击。西山口地区山高林密,对于不熟悉当地环境的庞国兴几人而言,其实是很容易再度迷路的。
果不其然,在这个过程中,周文轩就与其他三人走失去,四人战斗小组由此变成了三人小组。出于对地形不熟的考虑,再加上前方敌人势大,无法硬拼。庞国兴决定向北返回,寻求与大部队汇合。
而在北返途中,三人小组又与四名印军散兵遭遇。此时庞国兴发挥兵王本色,用手中的56冲将敌人尽数击毙。
下午1点左右,庞国兴他们来到了西山口约500米处。而此时在西山口的南侧高地上,战斗依旧还在进行,阵地上印军的炮兵成为我军进攻最大的拦路虎。
见此情景,庞国兴他们二话不说,直接加入战斗。还是迂回穿插的老办法,庞国兴三人直接绕到了敌人阵地的侧后方,对着阵地上的印军就是一通暴打。随着两名印军准尉被击毙,其余的印军也作鸟兽散,溃败而逃。庞国兴他们的绕后攻击,打了印军一个措手不及,为负责正面攻击任务的1连争取到了机会,由此完成了对高地的占领。
当然这还不算完,随后庞国兴他们还利用自己这一路上的追击侦查收获,给1连当起了向导。在他们的引路下,1连成功追上此前庞国兴他们遇到的印军大部队,端掉了一个有着7门火炮的炮兵阵地。
下午3点左右,战斗基本接近尾声,庞国兴他们也找到了自己9连的大部队,成功归建。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密林中走失的周文轩后面也胜利归建,四人战斗小组最终完好无损。
总的来看,庞国兴四人在18日的战斗中,在与大部队走散失联,缺乏后勤补给支持的情况下,深入敌后约15华里,连端敌人两个炮兵阵地,击毙包括两名印军准尉在内的7位敌人,缴获了共计7门火炮,汽车两辆、电台四部。另外还协助主力部队抢占了制高点,为后续部队进攻创造了条件。
如此出色的战绩,庞国兴他们自然是受到了嘉奖。其中庞国兴表现最为出色,并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而其他的王世军、冉福林以及周文轩三人,则是皆荣立二等功。
有趣的是,在事后的战斗记录中,还写有这么一段话。
“我部战士四名遭遇印军数百,该股敌人不但不缴械投降,反而抵抗到底。四勇士当即给予了英勇还击,并击溃该股印军。”事实上,庞国兴他们在西山口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只是当年那场战争的一个缩影罢了。当年不可一世的印军,在我军面前完全就不堪一击。甚至有西方专家将其称为“热刀子切黄油的战争”。意思就是咱们打印军,就好比热刀子切黄油一样,没有一点阻力可言。
这个可能就是人类军事能力的天花板了吧?
历史上有哪些英年早逝的人?
中国历史上又很多英年早逝的奇才,他们的经历让人扼腕叹息。最值得我们记住的是,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们。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军委评定出为共和国开创做出卓越贡献的36位军事家,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林彪、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这36位军事家中,有25位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重要职务,包含5位国家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另外11人,则是为革命先出了生命。这11位为革命献身的杰出军事家,十分让人惋惜的。听我给你盘点一下:
1,叶挺。
叶挺,毕业于保定军校,曾是孙中山先生的警卫营营长,和薛岳、张发奎并称为“粤军三剑客”。国民革命北伐战争中,叶挺受党中央之托,建立我党领导的军队,担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参与了汀泗桥和贺胜桥两场血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叶挺当时担任第十一军军长,担任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南昌起义南下失败后,1927年12月叶挺和张太雷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叶挺担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叶挺回国担任了新四军第一任军长,被授予中将军衔。1941年,叶挺带领新四军军部在皖南遭遇第三战区重兵围攻,叶挺兵败后被囚禁起来。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期间叶挺获得自由,可是返回延安飞机失事,叶挺去世,当时年仅50岁。
2,许继慎
许继慎是安徽六安人,毕业于黄埔一期,在国民革命北伐中担任叶挺独立团队长、营长和团参谋长。1930年,许继慎受命前往鄂豫皖苏区,担任红1军军长,当时副军长是徐向前元帅。在许继慎的领导和指挥下,红1军从2300人发展到5000多人,屡战屡胜。
1931年,红1军的创始人之一许继慎在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被杀,年仅30岁。
3,蔡申熙。
蔡申熙,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毕业,北伐战争中先到担任了第四军(叶挺部)营长、第20军(贺龙部)团长,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0年,蔡申熙受命在湘赣边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红15军,担任军长。红15军和红1军合并为红4军,蔡申熙担任第十师师长。后来又担任红25军军长。
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主力遭遇国军两个师,敌众我寡,蔡申熙顽强抗击敌人,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继续作战,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6岁。
4,段德昌
段德昌生于湖南南县南洲镇火箭村,黄埔四期毕业,曾担任贺龙所部20军三师二团党代表。段德昌和周逸群、贺龙一起创建了湘鄂西根据地,担任鄂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1930年红6军成立,段德昌担任副军长兼一纵司令(军长是旷继勋),作战失利后,段德昌重整旗鼓,建立新六军,任军长。红二军团改为红三军时,段德昌担任红9师师长,曾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歼敌1万缴枪1万,有常胜将军的美誉。
段德昌曾介绍国军湖南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段德昌的影响下,彭德怀发动评奖运动,建立了红五军,并且把这支队伍带上了井冈山。
1933年,黄埔四期高材生、毛主席的得意弟子、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贺龙帐下的第一名将段德昌将军在湖北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被杀,年仅29岁。1952年,新中国给段德昌颁布了第一号烈士证。
5,曾中生
曾中生,湖南资兴人,黄埔四期毕业,曾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在红军时期历任军委参谋科科长、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红四军政委、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曾中生还是红军中军事论著较多的军事家,曾写有《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多篇军事著作。
1935年 8月,中央红军和川陕红军会师不久后,在四川西北部的卓克基,曾中生秘密杀害,年仅35岁。
6,左权
左权,湖南醴陵人,曾在广州陆军讲武学校、黄埔军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曾任红12军军长,红15军政委,红1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中,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是八路军设在晋东南麻田总部的主要领导人。百团大战中,左权壮烈牺牲,年仅37岁。
7,彭雪枫
彭雪枫,河南南阳人,南开中学毕业,红军中曾任红三军团四师政委,十三团团长。抗日战争中,彭雪枫担任新四军六支队司令,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1944年,新四军第四师在彭雪枫带领下收复了河南江苏的8个县,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7岁。
8,罗炳辉
罗炳辉是云南彝良人,在红军中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抗日战争中担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1946年,罗炳辉因病去世,年仅49岁。
《浴血罗霄》中从奴隶到将军的主角,就是根据罗炳辉将军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
9,黄公略
黄公略,湖南湘乡人,黄埔四期毕业,曾任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副军长、第三军军长。在平江起义创建红五军的活动中,黄公略是彭德怀的主要助手。在井冈山,黄公略与林彪、伍中豪被称为井冈山三骁将。
1931年9月15日 ,黄公略在吉安东固六渡坳战死,年仅33岁。
10,方志敏。
方志敏是江西上饶人,1924年入党,大革命时期他是江西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28年方志敏组织了弋横暴动,建立了弋阳、横峰的苏维埃政府。红十军成立后,方志敏担任红十军政委,红十军军长。1934年方志敏粟裕带领红十军团北上,被王耀武所部包围,方志敏被俘,只有粟裕带领400人突围。
1935年,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方志敏被秘密杀害,年仅36岁。
11,刘志丹
刘志丹是山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黄埔四期毕业, 创建陕北红军和陕甘宁根据地。1936年,刘志丹率领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柳林县三交镇战死,年仅33岁。
永远缅怀为新中国成立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们!
杨家将的佘太君是怎么死的?
佘太君:名赛花,羌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
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
本名、佘赛花
别称、折赛花、佘太君
所处时代、中国-北宋
民族族群、羌族
主要成就、杨门女将之一;赤胆忠心保大宋
历史资料
佘太君:名赛花,和其他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杨门女将中少数民族不少。例如有人考证穆桂英的姓“穆”是鲜卑大姓慕容氏的转音。姓氏考略云:折氏出匈奴折兰王之后。为古代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所改。而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后裔,党项族;祖籍云中,远祖折华。党项族是隋唐时期部分羌族为拓展生存空间东进并融合其他当地民族演变而成的新种族,西羌是其前身。西元六世纪有羌族“莫折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义称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来源之一,后改为单字折姓。虽然折氏与后来的西夏同族,但是在宋朝抗击外侮的战争中,折家英才辈出,佘赛花的弟弟折御卿和后世的折惟昌、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折可存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氏宗族传记。折家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史称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五代史》)。
佘赛花,封号太君。生于后唐清泰年间(934年),后汉乾佑二年(949年)与杨业成婚。卒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寿七十七岁。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二十》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人们把她比作蕲王韩世忠亲援桴 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红玉,推崇备至。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杨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太君生长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响,青年时候就成为一名性机敏、善骑射,文武双全的女将。她少年时便与普通的大家闺秀不同,她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把戍边御侵、保卫疆域、守护中原民众为己任,协助父兄练兵把关,已具备巾帼英雄的气度。折杨两家结亲后,佘太君随夫杨业侍北汉,居住在太原北汉“杨府”。夫君边关打仗,她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个个都不亚于边关的士兵。
杨业归宋后,举家迁至开封府,杨业七年抗辽,威震雁门。但因受奸臣潘美的陷害,于公元986年不幸殉国。佘太君上书陈述杨业战死的原由,使潘美受到官降三级,王侁和刘文裕被削职为民的处分。杨业殉国后,他的八个儿子大都先后为国捐躯,那个时代以家族组成的军事力量,男将战死疆场,能够统领杨家兵的人绝非他族战将。佘太君做为一名历史人物,虽史书记载很少,但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
在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佘太君作了全面的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进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侯寿母松伯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君太君夫人。”
艺术形象
小说、评书
虽然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杨家将故事的话本,最早系统叙述杨家将故事的是明清时代的小说《杨家将演义》、《杨家府演义》、《杨家将传》等。后来的众多说书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杨家将故事体系。解放前,这些评书都是口口相传,其中受原始小说影响,怪力乱神的情节很多。解放后经过抢救、整理、改编,基本去除了宣扬封建迷信和愚忠愚孝的情节。佘太君的形象逐步丰富,成为老当益壮的爱国女将典型。
民间传说
1. 佘太君改姓:
杨家将一门英烈。佘太君的丈夫和几个儿子、女儿杨八姐都为国战死沙场。她为了儿孙们出征不再夭折,将自己认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为与折同音的“佘”,意在子孙福禄有余,由她一人撑着一片天,一人承受外来之灾,从此历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了。至今,佘太君墓所在地山西保德县折窝村和陕西白鹿县佘家坡头村的佘姓后裔对此都津津乐道。
2.比武招亲:
提及杨门女将佘太君,必然联系到杨家将杨业以及两位英雄的联姻,这得从他们的家世说起。五代十国混战时期,一些军阀为了达到巩固自己权位的目的,投靠契丹。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条件夺取了后唐政权,致使契丹骑兵长驱南下,给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破坏,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不甘受契丹压迫,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保卫家乡,收复国土。
杨业的父亲杨信时任后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杨业幼年随父亲由火山县(今河曲)到了麟州。麟州从五代以来就是西北地区的一个险要的地方,常有重兵驻守,地方风俗以骑射为风,加上杨门的家传,杨业练就一身好武艺,不仅善骑射,而且对杨家的三十六路梨花枪枪法尤其精湛。
佘太君的父亲叫佘德扆,五代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世出官宦之家,后汉任府州团练使,世居府州地区,历抵外侵,为将门豪族,世称“佘家军”。佘太君受家庭的熏陶,文韬武略,深名大义。喜欢骑马射箭,舞剑抡刀,她使的一手绝活叫“走线铜锤”,在关键时候如流星绕飞防不胜防。后晋天福二年即公元973年,杨佘两家结为军事联盟。在共同抗辽、保卫家乡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家的老家都是北路人,同为十家令公之一,门当户对,因此佘德扆将女儿自幼许给杨业为妻。
佘太君和杨业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的战事经历和志向,在感情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年秋天,契丹派兵五万侵犯府州。时佘徳扆病卧在床,佘太君向父亲请战后,一方面借辽军使者下战书相威胁之际,将计就计,拖延交战时间;一方面急派人前往火山王杨信那里求援,辽兵在佘杨两支抗辽雄军的夹攻下大败。这次战斗大获全胜,佘太君受到父亲佘德扆和杨家父子的赞扬。战毕,杨业与佘太君更是互为尊重,爱慕中两人相约以武相会,跨双骑,持刀枪,在府州城南的野外打将起来,你来我往,枪来刀去,都想胜对方,但又怕伤害了对方。战了无数个回合,杨业想,我身为男子总不能让妻子把我打败,于是卖个破绽,佯装败逃,佘太君紧追不舍,当追至七星庙前,杨业瞅准时机,使出了杨家的看家本领“回马枪”,一枪挑定佘太君的战袍将妻子挑下马背。佘太君落马也不示弱,抛出了走线铜锤,将杨业缠住拉下马来,两人双双落马,互相担心对方是否受伤,杨业要撩起佘太君的战袍查看,佘太君直羞得跑入七星庙内,杨业进入七星庙后与佘太君成了亲。现在每当人们涉足陕西府谷县城南的七星庙内,都会听到走线铜锤订亲七星庙,两位抗辽英雄喜结良缘的佳话。
3.十二寡妇各守一城的传说
多年来在准格尔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十二寡妇在十二连城曾经各守一城的传说。这传说中所说的十二寡妇,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杨家将》里证西的十二寡妇。
《杨家将》里说,宋仁宗时,西夏大军进犯,忠勇的杨宗保率兵迎敌,结果中箭身亡,其子杨文广也被困于绝地。噩耗传来,已经100岁高龄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一举击败西夏大军,班师回朝。传说中,佘太君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时在十二连城与西夏军队交锋。当时,杨家十二寡妇率兵各守一城,与西夏军队展开血战。由于杨门女将个个武艺高强,又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十二连城,所以最终打败了西夏大军。
4.大佘太的传说
如今的内蒙古大佘太原来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 宋朝时,佘王城就设在这里。传说宋朝名将杨继业攻打佘王城时与佘王的女儿佘赛花(即佘太君)在战场上交锋不分胜仗。真是不打不相识,他俩在战场上渐渐产生了感情,并私定了终生。由于这层关系,佘王就投靠了大宋。后来,佘王城被辽国肖太后攻破。多年后,佘太君领兵出征,先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宋军夺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筑城。为了纪念佘太君,后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5.佘太君为什么能活百岁
佘赛花十七岁的时候,辽国入侵,佘赛花奉命出征,连胜一十八阵,吓得辽军渡过黄河北逃。佘赛花率军追到黄河边上与敌军隔河对峙。这时候萧太后命早就暗藏在宋军中的奸细,监军王钦若(原名贺驴儿)尽快除掉佘赛花。王钦若假传圣旨,骗佘赛花说皇帝赐下御酒为其庆功。佘赛花没有防备,被骗进王钦若的营帐,饮下了毒酒。毒性发作,佘赛花方才明白王是奸细,拔剑要杀王钦若。不料中毒后功力全失反被王钦若一刀刺入小腹,将肚子剖开,肠流满地而死。
王钦若将佘赛花的首级割下送去辽营报功。又把佘赛花的无头尸体用芦席卷了,偷偷运出宋营,扔进黄河毁尸灭迹。
佘赛花的无头尸体顺流而下漂到开封进入汴河,然后逆水而上,漂到了皇宫,被打捞起来。正好辽国将佘赛花的人头送回来示威。皇帝命包公调查。包公命仵作检查佘赛花的尸体,发现事隔多日,尸体却没有腐烂的迹象,内脏发黑,是先中了剧毒,才被人剖腹杀害。
包公日断阳,夜断阴,当天晚上,包公到地府理事找到佘赛花的英灵。佘赛花告诉他自己的冤屈。于是包公为佘赛花向阎王借阳寿九百九十九日让佘赛花回阳间复仇,杀退辽兵,
回到阳间,包公把佘赛花的肠子和内脏放回腹腔缝合起来,又把人头重新逢到躯干上。佘赛花就还魂了,跟好人一样,连伤疤都没有。包公把王钦若抓来过堂。王钦若开始死不承认杀害了佘赛花,直到佘赛花出现在面前,他才吓得屁滚尿流,认罪服法了。
除掉了王钦若这个奸细,佘赛花率领宋军渡过黄河,大败辽军,又和辽军大战两年,直打到辽国京城,逼得辽国写下降书顺表,这才鞭敲金磴响,齐唱凯歌还。
这时候,佘赛花借来的九百九十九日阳寿已经快用完了。佘赛花凯旋归来,不要天子的赏赐,回家装扮整齐等死。不料时辰过了,自己还是好好的。这时包公来访,告诉她原委。原来佘赛花命中要生七郎八虎,可是阳寿不够。包公又觉得非佘赛花不能保大宋江山。所以修改生死簿的时候,包公偷偷在日字上多加了两笔,变成了“月”字。九百九十九日变成了九百九十九月。
所以佘赛花这才和杨业成亲,生下七个儿子、两个女儿。为保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后来杨门被皇帝猜忌,佘赛花愤而率族人归隐老家麟州。杨家将归隐,宋朝逐渐抵挡不住外敌。最后皇帝亲自到麟州求援,请佘赛花出山抗击西夏。这时佘赛花已经是百岁高龄但还是挂帅西征,把西夏杀的大败。打败了西夏,佘赛花回顾这百年以来,她一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丈夫、几个儿子、女儿八姐、九妹,儿媳大刀王怀女、孙子宗保、孙媳妇穆桂英、重孙子文广、重孙女杨金花都在抗击外敌的斗争中为国捐躯了。
凯旋途中,怪事发生,佘赛花的相貌越变越年轻,到最后,除了一头银发,相貌身材已经和少女一样了。随着相貌变年轻,佘赛花不停得催促部队往回赶。最后等不得行动缓慢的大部队,只带了几个贴身女兵快马加鞭,赶往麟州老家。这天走到太平川,她胯下的战马突然一声悲鸣,跪了下来。身边的女兵只见佘赛花瞬时间浑身浴血,肚子一下裂开了,粉红色冒着热气的肠子流了一地。接着身子一歪,从马上倒栽下来,身首分离,人头骨碌碌得滚进了路边的草丛。原来佘赛花借来的九百九十九月的阳寿也已经用尽了。佘赛花的尸体回到了被王钦若杀害时的状态。
正在这时,一只金翅大鹏鸟一口叼起佘赛花的首级向东飞去。女兵们追赶不及,只好含泪把佘赛花的无头尸体洗涤干净,缝合起来,包扎好伤口,用白布紧紧裹起来入殓,就地安葬了。
女兵们回到麟州老家,只见当地哭声一片。原来几天前一只大鹏鸟叼着佘赛花的首级在麟州盘旋了整整一天,最后落入杨家祠堂,将佘赛花的首级轻轻放在神案上,大鹏鸟然后突然消失了。原来佘赛花自知阳寿将尽,拼命想赶回麟州老家看最后一眼。不料人算不过天算,半路上就一命呜呼了。英灵升入天堂,佛祖见其心愿未了,就派座下金翅大鹏鸟将她的人头带回麟州,让她在空中把家乡看个够。
乡亲们将佘赛花的首级洗净防腐后祭奠七七四十九日,然后安葬在折窝村外的大槐树下。所以现在有两个佘太君墓,一个在太平川,另一个在折窝村。
女真贵族们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金国如何残忍对待北宋君臣子民,百年后蒙古与南宋加倍偿还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势如破竹,直驱东京,北掳宋徽宗、宋钦宗与无数大臣良民、皇妃帝姬。
金朝先祖们毫无底线,残忍对待北宋上下,羞辱徽、钦二帝,蹂躏无辜女性,屠杀可怜百姓,掠夺大宋财宝,堪为“靖康之耻”。
可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因果轮回,金朝如何对待北宋,别人就会如何对待金朝后裔。
仅仅百年,十年灭辽、两年灭宋的金国面临灭顶之灾,那些毫无人性的女真贵族后裔们也经历了当年北宋经历的苦楚。
不,金国女真贵族们经历的比北宋还绝望、还痛苦,君王自杀,后妃被辱,贵族被屠,妇女被侮辱……
腐朽绝望的金国,有一个想要做事的皇帝也挡不住灭亡想当年,女真族以打渔打猎为生,当中原地区进入王朝时代时,他们还是部落时代,直到11世纪初才开始修房、冶铁、耕种。
谁能想到,女真族一朝崛起,建立金朝,十年灭亡了传承二百多年的辽国,而后长驱南下,扰得堂堂大宋苦不堪言。
仅仅两年时间,金朝便灭亡了北宋,俘虏了宋徽宗与宋钦宗,更将数不尽的臣民美女、金银财宝运回北方。
在此之后的将近百年时间,金朝一朝独大,北打蒙古,南压南宋,西夏这些国家更是小弟弟。
可是金朝内部的女真贵族日渐骄纵,勾心斗角,争权夺势,奴隶汉人,压迫百姓,榨取资源,随意屠杀,搞得民不聊生。
当时的大诗人元好问写诗:“大城满豺虎,小城空雀鼠。可怜河朔州,人掘草根官煮弩。”
连官员都吃不起饭了,更何况百姓,于是数不清的百姓南逃,金朝统治岌岌可危。
金哀宗完颜守绪登基后,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农耕,与世仇南宋、西夏搞好关系,贸易往来,使得金朝有一丝兴盛之意。
但他的努力赶不上蒙古与南宋的发展,两国合力灭金,大军兵分几路,直捣金朝都城。
让你们的后代也尝尝我们祖先经历过的!“青城之祸”比“靖康之耻”还要耻辱其实蒙古与金朝也有世仇,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就是被金国杀掉的。
当年武力震天的女真人害怕蒙古崛起,长期对他们实行民族压迫,每三年就要派人去蒙古“减丁”,也就是屠杀掉男子。
有此血海深仇,崛起的蒙古部落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自然视金朝为生死大敌,更别说遭受国破家亡的南宋臣民了。
金朝都城汴京被攻破后,金哀宗迁都商丘,后又逃往蔡州,在南宋大将孟珙与蒙古军的合攻下,金哀宗吓得自缢身亡。
金朝最后一位皇帝金末帝完颜承麟连继位大典都没完成,刚刚即位就去迎战攻入城内的宋蒙大军,死在乱军中。
其实,早在汴京被攻破前,金哀宗就溜之大吉了,但他是一个人跑的,没有管自己的娘妻子女,更遑论臣子百姓了。
当时的京城百姓还没有意识到大难临头,等到蒙古军队围城时,城内弹尽粮绝,饿死无数人,“缙绅士女多行乞于市,至有自食妻子者”。
此时城内一个叫崔立的将军,挟持了太后,杀掉了宰相,胁迫贵族大臣,亲自前往城西南青城议和。
百年轮回,当年坐在汴京城外等待北宋议和的金朝,如今被小人挟持要向城外的蒙古议和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你不讲武德,别怪敌人更不讲武德崔立这个人,发动了兵变,有了一丝当皇帝的心思,哪怕是像当年的张邦昌一样呢。
成吉思汗爱将速不台坐镇汴京城西南青城,准备一举攻破都城,哪想到崔立来了。
崔立穿上帝王衣服,带着君王仪仗,来到青城,像侍奉亲父亲一样侍奉速不台,以约定投降事宜。
回到汴京后,崔立收刮城内金银,烧掉城墙上的防具,酷刑逼审皇亲国戚,随意奸淫大臣妻女,“括在城金银,搜索薰灌,讯掠惨酷,金主姨郕国夫人、平章拜甡妻、右丞李蹊妻,皆死杖下”。
到了约定日子,崔立派人将金朝宗亲国戚、太后妃嫔押往青城:
“四月壬辰,立以两宫、梁王、荆王及诸宗室皆赴青城,甲午北行,立妻王氏备仗卫送两宫至开阳门。是日,宫车三十七两,太后先,中宫次之,妃嫔又次之,宗族男女凡五百余口,次取三教、医流、工匠、绣女皆赴北。”
同样的历史发生了,当年北宋在青城受降金朝,百年后金朝在青城受降蒙古,只不过蒙古对待他们更残酷。
速不台命人把男人揪出来,验明皇族身份,在路边集体砍头,一个不留。
剩下的那些女子下场可想而知,她们被当做战利品赏给蒙古各级将领,遭受到了一夜的轮奸。
逃过一命的女子被运往蒙古哈拉和林,一路上艰辛险阻,死伤无数,“在道艰楚万状,尤甚于徽、钦之时”。
南宋也铁了心的报仇,在金国土地上大肆杀戮,只要是女真人便杀,杀得女真人从700多万到10万,差不多灭了族。
“仇拔地之酷,睚眦种人(即女真人),期必杀而后已。若营垒,若散居,若侨寓托宿,群不逞哄起而攻之,寻踪捕杀,不遗馀力,不三二日,屠戮净尽,无复噍类。”
而金朝皇帝金哀宗死后,南宋与蒙古将遗骨一分为二,带回了南宋首都,告慰太庙,藉慰先祖,镇于大理寺狱库,永世不得超生。
最能表现女真贵族凄惨下场的莫过于《尝后图》,这幅据说是南宋末年的名画,描述了南宋大将侮辱金哀宗皇后的场景。
野史记载,宋蒙合力灭金时,南宋大将孟珙攻入皇宫,对金哀宗皇后肆意凌辱,以报当年金国人凌辱徽钦二帝后妃帝姬之仇。
南宋时人记载,这幅图上提有字:
“南叱惊风,汴城吹动。吹出鲜红花薰薰,泼蝶攒蜂不珍重。弃雪拼香,无处著这面孔,一综儿是清风镇的样子,那将军是极粘罕的孟珙。”
还有人描述了这幅图的内容:
“一妇人裸跣,为数人舁抬,人皆甲胄带刀,有啮唇与乳及臂投者,至有以口衔其足者。惟一大将露形近之,更一人掣之不就。又有持足帛履袜相追逐者,计有十九人。”
你喜欢哪种电视节目?
我理解的电视节目,就是综艺节目。
我最喜欢的节目是《极限挑战》,中国版,韩国的没看过。
虽然有抄袭嫌疑,但是,这个节目确实是中国综艺节目的巅峰了。
为什么说《极限挑战》好看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选人精准
节目常驻嘉宾是黄勃、孙红雷、黄磊、罗志祥、张艺兴和王迅。
其中,黄勃、孙红雷和黄磊知名度高,演技好,不是无脑小鲜肉;罗志祥帅气,唱歌跳舞演戏,样样精通,而且综艺感超好;张艺兴虽然是小鲜肉,但是他的角色定位十分讨喜;王迅最没有存在感,但是他的老实人定位却圈粉无数。
总之,节目选人十分成功,每个人扮演的绝色没有重叠。
二、节目设置精彩、烧脑,人设清晰
嘉宾都很有想法, 在节目中骗骗人,坑坑兄弟也手到擒来,十分精彩。其中,黄勃、黄磊是智商担当,孙红雷是搞笑担当,张艺兴和罗志祥是颜值担当,王迅是插科打诨的角色,人设十分清晰,也很讨喜。其中,「极限三精」和「极限三傻」的梗,穿插节目始终,让人爆笑。
节目剧情跌宕起伏,有包袱,有悬疑,还有反转,让人看得大呼过瘾。
三、明星放得开,没有偶像包袱
人们看综艺,主要想看明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嘉宾放不开,扭扭捏捏,弄虚作假,那就索然无味了。极限挑战不同,明星十分放得开,如孙红雷的大傻角色,罗志祥的女装,都是经典。
四、节目有温度,传播正能量
这个节目不仅仅是一个竞赛,里面还包含这对社会正能量和普通工作者的致敬。
总之,目前来说,极限挑战是中国综艺节目的一个高峰,比某男好太多了。
以上就是豫剧大宋英烈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