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晓月的代表作品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由北宋词人李之仪所写,借江水写出男女双方的空间阻隔和相思之切,实在是一首表达情感思念上的佳作。年轻貌美的当地绝色歌妓杨姝进入了他的生活。李之仪心中百感交集,柔情万般地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晓月的代表作品,文采意境都要有的?

卜算子 ● 我住长江头 —— (北宋)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由北宋词人李之仪所写,被选入《宋词三百首》的一首作品。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简洁,句式复叠回环,情感真挚。构思新巧,意味隽永,借江水写出男女双方的空间阻隔和相思之切,思念之情呼之欲出。于朴实中见深刻,实在是一首表达情感思念上的佳作。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太平州。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与他相端以沫40年的夫人胡淑修承受不了这样的种种打击,也撒手人寰。李之仪的人生,跌落到了谷底。这时,年轻貌美的当地绝色歌妓杨姝进入了他的生活。杨姝是个正义感满满的奇女子,早年间黄庭坚被贬当途做太守时,她只有13岁,就以一曲《履霜操》为黄庭坚的遭遇打抱不平。两人偶遇时,杨姝又为李之仪弹起了这有曲子,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引为知己,写下了很多与她有关的诗词。

又是一个秋天,李之仪和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奔流不息,滚滚东去的浩浩长江,携手为之心仪的红艳知己,李之仪心中百感交集,柔情万般地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可以分享一些你原创的五言对联吗?

以下为本人在今日头条对联圈的一些作品,分享出来,供大家品评指导,谢谢!

为什么历史上的宋太宗要毒杀南唐后主李煜?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天的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既然是普天同庆,那么皇家也会与民同乐的。这日,南唐后主李煜,他的夫人小周后,和其他的贵妇人一起,按照惯例来到慈宁宫,给皇后请安,庆贺节日。

请安结束后,分别往回走。但是刚走到半路,还没有出皇宫的大门,来一太监,传皇后的口谕,令小周后留下,皇后要和她交流一下女红的技艺。

小周后被领到一间宫室,在那里静候。谁知坐等不见皇后踪影,右等没有皇后信息,等华灯初上时,却来了正主——当今的圣上宋太宗,小周后马上就明白,所谓的太后懿旨,不过是太监们假传的,真正羁留自己的是皇上。

原来那小周后,生得真是花容月貌,倾国倾城。又加上歌舞棋赋,多才多艺,真是天生尤物,能把见到她的男人迷得神魂颠倒,如醉如痴。当初李煜投降大宋,两口子自南京来到汴梁城以后,当时的晋王赵光义,见到小周后时顿觉眼前一亮。但是赵光义那时还只是个王爷,虽然垂涎欲滴的望着这个尤物,但只能舔舔干渴的嘴唇,压抑着不现实的欲望。现在不一样了,赵光义继承了皇位,他要完成自己的宿愿,要一亲芳泽。今天正好是机会,小周后进宫了!试想一下,羊入了虎口,岂能让她逃掉?

在这喜气洋洋的元宵节,宋太宗要喜上加喜,做到真正的“与民同乐”。但小周后力矩不从,这一拒绝,让宋太宗跟来了兴趣,就像人吃肉一样,大肥肉狂嚼大咽起来没有什么滋味,拿上一个羊蝎子,慢慢的啃起来,简直是回味无穷。于是就强行宠幸了她。

“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黑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女抱持之,周后有蹙额不胜之态。”(《万历野获篇》明·沈德符)

“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一人拥背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见只编》姚叔祥)

果然如此,宋太宗这口鲜一尝,那叫一个销魂!越发离不开,舍不掉了。就这样从元宵节开始,直到正月将尽,赵光义才放她出宫。这半个多月,宋太宗可谓是日日深耕,夜夜销魂,过得就是神仙日子。

每当回味那香艳时刻时,太宗皇帝总觉得意犹未尽。一日,他又突发奇想——他心想,自己吃独食,没有什么意思,好东西要大家分享才行。于是在欲望得到满足后,特意请来宫廷的画工,给他来了一个生活实录,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名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就此诞生了。后来还有人在画上题诗确证:“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宋太宗那里是满园春色。降宋的南唐后主李煜这里,现在是什么状态呢?他投降大宋以后,宋太祖封他违命侯,虽然是侯爷,但是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宋太祖死后,宋太宗即位,李煜被加封为陇西公,这么看来待遇应该提高了。

但是今天却不同了,小周后进宫团拜,一天未归,李煜心里不踏实,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听着府外的锣鼓喧天,看着孔明灯的升起,自己的心却在往下沉。他可怜巴巴地张望,心急如焚地探听消息。但也只能暗自焦急,根本就不敢去进宫找人。

李煜望眼欲穿,彻夜难眠。睡梦之中,窗外似乎有动静,侧耳细听,好像是佳人夜归的脚步声。他赶紧起身,凭窗环顾深院,哪有佳人的的倩影,只有满地落红。

李煜在焦急的等待中,写下一首词,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喜迁莺·晓月坠》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莺啼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谁能想到,这一等就是半个月。十五天之后,小周后回来了。走时是鲜艳欲滴,归来后却形容憔悴。回来一下轿,顾不上回答紧随身后问长问短的丈夫,一头扎在床上,痛哭、大骂……

李煜和小周后的厄运从此开始,每月总是有一次皇命,令小周后入宫,用意不言自明,每次一去至少要呆上好几天。

“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宋·王銍在《默记》)

在这样的日子里,李煜呢?除了默默忍受这一切之外,不敢有如何异常举动。但在出现宋太宗宠幸的写生画以后,简直让他欲哭无泪了。一开始他只是被带了个绿帽子,已经感到够窝囊的了,看到这幅画以后,脸都绿了。这就是在公开的打脸呀!

可是谁让自己是亡国之君呢?

这种时日过了没多久,公元978年七夕节这一日,正好是李煜的42岁生日,便在住所聚会后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并命南唐故妓咏唱。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宗听到后非常愤怒,心说,你还是不忘自己的南唐,那么朕就满足你的心愿,去找被灭的南唐吧。于是诸罪并罚,赐牵机药给李煜,李煜服后,头部与足部相接而死,状似牵机。

李煜死后不久,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亦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南唐书》宋·陆游

《宋史》元·脱脱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你读过最有趣的一首诗词是什么?

“读来饶有兴致,品来让人泪目”:李清照的《点绛唇》

如果说“有趣”当然是儿童有趣,古代诗词达人善于捕捉儿童的有趣的瞬间,简笔勾勒,使之超越时空,流传至今。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男孩正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过路的人(或诗人本人)问路,小孩赶紧摆手别让他靠近,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来上钩。那一头乱发配上滑稽的表情把诗人逗乐了,反而不急着赶路,掏出笔纸,刷刷几下,一首妙趣横生的小诗诞生了。

再如清朝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悠悠地前行在郁郁葱葱的小道上,牧童那稚嫩而清脆的歌声响彻在林间,不时有小鸟被惊起飞走。突然歌声停了,代之以“知了、知了”的蝉鸣。只见牧童正屏住呼吸,慢慢地靠近挂满知了的大树(本人见过路边一棵树上有30多只知了在鸣唱),做出将要捕蝉的动作。真是太传神、太有趣了。

但本人认为最有趣的,还是少女李清照写的自己的趣事,比起儿童来多了几分娇媚,填了些许羞涩,读来饶有兴致,品来让人泪目。这就是: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的慵懒与娇媚。

从秋千上下来,坐在花园边小憩。纤纤双手有些麻,却又懒得揉搓一下,(鞋子也脱下来了,让只穿着袜子的脚自由舒展)。“薄汗轻衣透”,荡完秋千的状态,让读者脑补出荡秋的情景,少女身轻如燕、罗纱飘飘、笑声朗朗。

“露浓花瘦”,点明荡秋千的环境,是花园边;也点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烘托着少女娇媚,粉面与瘦花争春光。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慌张与羞涩。

少女正在花园边小憩,突然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慌。接受过严格的封建礼教教育的少女知道,不能随便让外人尤其是男人见到自己的容颜。所以她来不及穿上鞋子,急忙回避。“袜刬[chǎn]”,指只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本来刚荡完秋千,又匆忙“逃窜”,头发已经松散,金钗差点滑落地下。写出了少女突然遭遇陌生男人时张皇失措的窘态。

慢着,少女在逃跑过程中,眼睛的余光分明扫见了一个翩翩美少年的背影。少女怦然心动,竟有了些羞涩。“和羞走”,是内心微妙变化与外部动作的精确描绘。“和羞”即含羞;“走”即疾走、快走。

跑远了吗?没有。而是,悄悄退回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想看仔细少年的容貌,但又怕身边的人的耻笑,门边的梅子树帮了大忙。她把一颗青梅送到鼻尖做出“嗅”的动作,眼睛却跟随着少年的背影。青梅哪来的味道?这一不成功的遮饰,暴露了少女的小心思。

这两句把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恰到好处,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此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刻画天真纯洁、感情细腻、含羞矜持的少女形象,真实而生动。

李清照出身望族,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苏轼的学生,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精通文章。李清照自幼天资聪颖,少女时代就以“善长短句”名动汴京。

左仆射(相当于宰相)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倾慕李清照的芳名,恳请父亲提亲。1101年,门当户对的赵明诚与李清照订婚。这首《点绛唇》当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初见”。18岁的李清照嫁给21岁的赵明诚,天造地设一佳偶。然而这一切美好却被现实击得粉碎。

国破家亡,“飘零遂与流人伍”的沦落之苦;“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的丧夫之痛;到头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晚年的李清照还会记起这首《点绛唇》吗?它是保留在她内心深处的糖?还是洒在满身伤口上的盐?读来饶有兴致,品来让人泪目,是我对这首词的真实感受。

有什么搞笑的诗?

小时候上学不爱听课,尤其是语文课,自己感觉天生就有些搞笑细胞,所以语文课上老师讲到诗句的课时,我就在哪里找谐音字改变诗句。特别来劲,甚至敢在晨读的时候给它大声念出来,弄得全班哄堂大笑。以下是几个我觉得别人改得比我更好的。毁童年系列:

《春晓》版本一:

春眠不觉晓,理工美女少;

夜来睡不着,俺去网上找;

《春晓》加长版本二:

春天不洗脚,蚊子处处咬;

夜半一翻身,压死真不少。

语文老师一回头,鲁讯甘为孺子牛;

数学老师一回头,六元六次都能求;

英语老师一回头,sorry加上thank you;

化学老师一回头,二氧化碳变汽油;

物理老师一回头,一根杠杆撬地球;

生物老师一回头,夜云恐怖低一头;

地理老师一回头,百幕大川也能畅游;

历史老师一回头,秦始皇来推铅球;

体育老师一回头,黛玉也能踢足球;

劳技老师一回头,破铜烂铁来走秀;

音乐老师一回头,八级地震炸地球;

美术老师一回头,蒙娜丽莎也风流。

《望炉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臭烟,李白坐在厕所边,

小李飞刀一瞬间,李白死在厕所边。

《卧春》

暗梅幽闻花,卧枝伤恨底,

遥闻卧似水,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岸似透绿,岸似透黛绿。

希望刷到的各位笑的开心,看得愉悦!

形容牡丹花的词语有哪些?

牡丹这一意象进入诗词领域从唐代开始,这与唐人热衷于牡丹有关,这一偏好一直延续到宋代。所以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宋代有大量吟咏牡丹的诗词。

关于牡丹的诗词总近1500多首,其中唐宋就占到75%的比例,将近1200多首诗词。可见唐宋人对牡丹的喜爱。而在唐宋牡丹的诗词中,宋又占据了大概900多首,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宋人比唐人还爱牡丹。

牡丹意象的发端在谢灵运!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载:“牡丹,前史中无说处,惟《谢康乐集》中言‘竹间水际多牡丹”’,这段记载指出在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谢康乐集》才有“牡丹”一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又唐韦绚所撰《刘宾客嘉话录》中载:“世谓牡丹近有,盖以前朝文士集中无牡丹歌诗。公尝言杨子华有画牡丹处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花亦久矣。”在其它艺术门类中,只在北齐人杨子华的绘画作品中出现了画得分明的牡丹。

但有唐一代,牡丹不仅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文献资料及其他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中,成为审美领域“热宠”的意象,更被奉为“国花”,在唐代社会的政治、民俗、文化生活中大放异彩,这在诗文中有丰富的体现。

周敦颐《爱莲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一原本在唐前鲜有所闻的花卉,一跃而成“富贵”之花,与武则天、唐玄宗、杨玉环以及“诗仙”李白关系密切。

在文学典籍中,对武则天与牡丹之事记载颇多。唐代舒元舆的《牡丹赋》序中云:“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预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者所知。花则何预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浸盛。”

另一奠定牡丹富贵之花意蕴的标志性事件是文学史上大家津津乐道的唐玄宗、杨玉环沉香亭赏牡丹,以及李白奉制作《清平调》三首之事。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唐时“赏牡丹”这一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一览无余。后虽经安史之乱的重创,但奇怪的是,社会的剧烈动荡并没有让唐人对牡丹的赏玩之风消退,对牡丹的狂热一直延续到北宋,成为唐宋两代的文人在诗、词、赋、文中争相吟咏的对象,涌现出不少名篇佳作。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李商隐《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罗隐《牡丹》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温庭筠《牡丹二首》

轻阴隔翠帏,宿雨泣晴晖。醉后佳期在,歌余旧意非。蝶繁经粉住,蜂重抱香归。莫惜薰炉夜,因风到舞衣。 水漾晴红压叠波,晓来金粉覆庭莎。裁成艳思偏应巧,分得春光最数多。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华堂客散帘垂地,想凭阑干敛翠蛾。

白居易《白牡丹》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王维《红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北宋欧阳修所做植物专著《洛阳牡丹记》先叙花品,再释花名,最后以牡丹的培植技术与洛阳民众赏花的风俗作结,不仅内容丰富、层次井然,更以叙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成为宋代牡丹专著的典范。

欧阳修作为文坛盟主其文影响巨大,因而宋代士人纷纷效仿,出现了许多描写牡丹栽培、种植及鉴赏的作品。

北宋文人相比较唐代文人,以独特的眼光与视角观察和表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诗文创作无论在题材、表现手法还是审美意趣上与唐人相比都有很大突破。

北宋文人在审美对象选择上的世俗化和意趣表现上的日常化的转型,彰显着独特的创造活力,以潇洒自适的风流姿态在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牡丹》

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

小槛徘徊日自斜,只愁春尽委泥沙。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扬子华。

刘克庄《记牡丹事二首》

西洛名园堕劫灰,扬州风物更堪哀。纵携买笑千金去,难唤能行一朵来。

辛弃疾《杏花天·牡丹比得谁颜色》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第一。渔阳鼙鼓边风急。人在沈香亭北。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梅尧臣《牡丹》

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及来江南花亦好,绛紫浅红如舞娥。 竹阴水照增颜色,春服帖妥裁轻罗。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粉英不忿付狂蝶,白发强插成悲歌。

邵雍《牡丹吟》

一般颜色一般香,香是天香色异常。真宰功夫精妙处,非容人意可思量。

范成大《次韵朱严州从李徽州乞牡丹三首》

佳人绝世堕空谷,破恨解颜春亦来。莫对溪山话京洛,碧云西北涨黄埃。

王安石《後殿牡丹未开》

红襆未开知婉娩,紫囊犹结想芳菲。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鸟无端劝我归。

除去唐宋,后人的牡丹诗词就差的多了,唯有个别几首可以看,其中以徐渭和唐寅的为好。因为其二人的牡丹图都是极佳。配合着诗文图画,牡丹的内涵气质更显独到之处。

《牡丹图》唐寅

故事开元重牡丹,沉香亭北冷泉南。如今颜色还依旧,风雨江东月润三。

《李端端落籍图》唐寅

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

《牡丹图扇面》

倚槛娇无力,临风香自生。旧时姚魏种,高压洛阳城。

《燕子楼》徐渭

牡丹春后惟枝在,燕子楼空苦恨生。昨泪几行因拥髻,当年一顾本倾城。

分为翡翠笼俱老,讶道泉台伴不成。犹胜分香台上妾,更无一个哭西陵。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