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王蛰堪代表作品解析

时常听到诗坛同道悲观的说好诗早已被唐人写完,如此朗朗上口、豪情洋溢、充满正能量的当代边塞诗比古代边塞诗又差在哪里呢?尤其是以上列举的当代诗坛诸公其中堪以名世之作自是数不胜数。《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

王蛰堪代表作品解析,为什么古代诗人最多?

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要更正一下,若从数量而论,古代的诗人未必如现当代的诗人多。之所以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基本上都是古代诗歌,甚至在近年家喻户晓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展现的也都是古代诗人及其诗歌作品,这里面有个历史沉淀、公众认知的问题。我们知道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春秋孔子主编的《诗经》,在此之前都是以宫廷或民间传唱的形式存在的。《诗经》的问世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诗歌能够被大众接受的基本条件,那就是它的文学艺术性(可吟诵或传唱、词句优美)、社会性{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引起共鸣}、实践性(通过历史的长河冲刷依然存在)。因此当我们从幼儿园起开始尝试接触诗歌这一高雅的文学体裁时,自然是一些经历了广大人民群众历代相传、经典优秀的篇章。我们为中华民族数千年间无数先贤创作出浩如烟海的诗歌精品表示由衷的赞叹和荣幸!

时常听到诗坛同道悲观的说好诗早已被唐人写完,好词也早已被宋人填尽,宋代王安石也曾有“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亦被乐天道尽”的感叹。对此,我个人很不以为然,首先,从量上来说,有人曾粗略统计过,当今诗坛仅见诸于网络各类平台及自媒体的古体诗词每天的创作量已经超过整个《全唐诗》数量!这是个什么概念啊!其次,如此庞大的诗词作品当中难道全是垃圾?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且不说当代已经涌现出相当一部分优秀的诗人词家,诸如邓世广、熊盛元、王蛰堪、刘梦芙、杨启宇、杨逸明、熊东遨、陈仁德、王翼奇、何永沂等,只举两个名不见经传诗人作品为例:

其一、记得数年前曾有过一次“红豆杯”诗词大赛,其中的一首二等奖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如流,

《红豆》

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作者:甄秀荣)。

不能不说大赛的评委真是慧眼识珠,如此意境优美、语句流畅、文情并茂的七言绝句比唐诗差在哪里呢?

其二、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新疆伊犁诗词学会会长蒋本正先生一首七绝:

《春节值班》

西出阳关西更西,守家卫国在伊犁。

胸中十万风雷策,直向云杉雪岭题!

如此朗朗上口、豪情洋溢、充满正能量的当代边塞诗比古代边塞诗又差在哪里呢?还有很多类似的优秀作品在此不再赘述。尤其是以上列举的当代诗坛诸公其中堪以名世之作自是数不胜数。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十年文化浩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其不但破坏了古体诗词作为华夏国学之精粹的美好形象,也严重阻碍了古体诗词“旧瓶装新酒”的再发展。

幸运的是,如今,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诗坛已呈空前繁荣之势,甚至可以说自唐宋以降一个崭新的诗词时代已经到来。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孩子们学习课本上赫然在列的正是我们身边所熟知的诗人作品,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高考试卷上不再写作文而是赋诗一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后,且以清人赵翼的一首诗为此文作结: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关于清明果的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三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四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你认为西游记中的唐僧到底喜不喜欢女儿国国王呢?

唐僧并不喜欢女儿国王,他喜欢的女子另有其人。

唐僧到了女儿国,就如何在通关文牒上顺利盖印的问题和孙悟空展开了热烈探讨,孙悟空提出个假结婚的馊主意,就是先把婚礼办了,把大印盖了,然后撒腿走人。唐僧最初不答应,觉着这么欺骗一个痴情女人不地道,但是经不住孙悟空连吓带骗,只好半推半就答应了。于是女儿国王请了媒人,下了六礼,亲自来娶唐僧,两人耳鬓厮磨,你侬我侬,羡慕的猪八戒口水流下三千尺。在86版的电视剧中,唐僧还曾许诺女儿国王说,如果有来生,我们一定要在一起。但是女儿国王满含幽怨的说,我不要来生,我只要今世。其实唐僧最爱的女人并不是逢场作戏的女儿国王,而是他的前世(金蝉子)初恋情人金鼻白毛老鼠精。

取经团在陷空山救了土埋下半截的半截观音(即金鼻白毛老鼠精),一行人来到镇海禅林寺安歇,第二天唐僧就感冒了,昏昏沉沉连病三日,略有好转,唐僧欠身起来叫道:“悟空,这两日病体沉疴,不曾问得你,那个脱命的女菩萨,可曾有人送些饭与她吃?”行者笑道:“你管她怎的,且顾了自家的病着。”唐僧哥哥此举反常得很,一醒来不顾自己重病缠身,上来就问半截观音吃过饭没有,有没有饿着,而且口称女菩萨。搞得孙悟空都不好意思了,取笑他道,你把自己管好就行了,管人家干嘛。你现在还是个病人呢,操的心倒多。

三藏道:“正是,正是。你且扶我起来,取出我的纸笔墨,寺里借个砚台来使使。”行者道:“要怎的?”长老道:“我要修一封书,并关文封在一处,你替我送上长安驾下,见太宗皇帝一面。”行者道:“这个容易,我老孙别事无能,若说送书,人间第一。你把书收拾停当取与我,我一筋斗送到长安,递与唐王,再一筋斗转将回来,你的笔砚还不干哩。但只是你寄书怎的?且把书意念念我听。念了再写不迟。”长老滴泪道:“我写着——臣僧稽首三顿首,万岁山呼拜圣君;文武两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闻: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难,何期半路有灾殃。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唐僧此举更加反常,居然撂挑子不干了,准备写封辞职信让孙悟空送给李世民,希望李世民另寻高明。要知道此时距离灵山已经不远,三分之二的路都走了,取经团遇到那么多妖魔鬼怪,历经那么多艰难险阻,唐僧都没说过撂挑子的话。现在就是略感风寒,而且马上快好了,他却破天荒提出辞职,可见其中必有蹊跷。

当晚唐僧被老鼠精抓走,行者怪八戒沙僧没看好唐僧,怒气填胸,也不管好歹,捞起棍来一片打,连声叫道:“打死你们,打死你们!”那呆子慌得走也没路,沙僧却是个灵山大将,见得事多,就软款温柔,近前跪下道:“兄长,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杀我两个,也不去救师父,径自回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杀你两个,我自去救他!”沙僧笑道:“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兄弟们思思想想,那曾得睡,恨不得点头唤出扶桑日,一口吹散满天星。三众坐到天晓,收拾起行。唐僧一路遭难无数,几时见过孙悟空如此失去理智?可见孙悟空意识到问题相当严重。上一次唐僧被蝎子精抓走,也没见孙悟空如此着急。

孙悟空找到唐僧后,并没有急着救唐僧,而是先观察。行者暗笑道:“不知他的心性如何。假若被她摩弄动了啊,留他在这里也罢。”接着变成苍蝇飞在唐僧光头上道:“师父不济呀!那妖精安排筵宴,与你吃了成亲哩。或生下一男半女,也是你和尚之后代,你愁怎的?”长老闻言,咬牙切齿道:“徒弟,我自出了长安,到两界山中收你,一向西来,那个时辰动荤?那一日子有甚歪意?今被这妖精拿住,要求配偶,我若把真阳丧了,我就身堕轮回,打在那阴山背后,永世不得翻身!”行者笑道:“莫发誓,既有真心往西天取经,老孙带你去罢。”孙悟空此时对唐僧是不是想继续西行已经没有信心,多次言语相激,唐僧只好赌咒发誓,我是吃素的,不吃荤。我要是破了戒,立马下地狱。孙悟空说,不要发誓,一切看行动。

对于如何收拾老鼠精,孙悟空提出个办法。行者道:“那妖精整治酒与你吃,没奈何,也吃她一钟;只要斟得急些儿,斟起一个喜花儿来,等我变作个焦栝虫儿,飞在酒泡之下,她把我一口吞下肚去,我就捻破她的心肝,扯断她的肺腑,弄死那妖精,你才得脱身出去。”三藏道:“徒弟这等说,只是不当人子。”行者道:“只管行起善来,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物,你惜她怎的!”唐僧说,你要是钻到妖精肚子里弄死人家,你就不是人。孙悟空说,她是个妖精,害人的,你可怜她什么。一句话把唐僧逼上绝路,唐僧说,就按你说的办。

师徒两个商量未定,那妖精安排停当,走近东廊外,开了门锁,叫声:“长老。”唐僧不敢答应。又叫一声,又不敢答应。他不敢答应者何意?想着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却又一条心儿想着,若死住法儿不开口,怕她心狠,顷刻间就害了性命。正是那进退两难心问口,三思忍耐口问心,正自狐疑,那怪又叫一声“长老。”唐僧没奈何,应她一声道:“娘子,有。”那长老应出这一句言来,真是肉落千斤。人都说唐僧是个真心的和尚,往西天拜佛求经,怎么与这女妖精答话?不知此时正是危急存亡之秋,万分出于无奈,虽是外有所答,其实内无所欲。妖精见长老应了一声,她推开门,把唐僧搀起来,和他携手挨背,交头接耳,你看她做出那千般娇态,万种风情,行者暗中笑道:“我师父被她这般哄诱,只怕一时动心。”

吴承恩先生真是春秋笔法。孙悟空和唐僧早就商量好弄死老鼠精的办法,就等老鼠精上钩,可是唐僧却进退两难,表面上说怕老鼠精弄死他,其实是他怕老鼠精被孙悟空弄死。所以迟迟不给老鼠精开门。但是老耗着也不是办法,孙悟空在跟前看着呢,只好万般无奈开了门,答应了一声“娘子”。娘子就是老婆,就是说,唐僧是承认老鼠精是自己老婆的。要知道唐僧和女儿国王都结婚了,也没有叫过女儿国王一声娘子。唐僧被蝎子精弄到琵琶洞里差点整死,也没有叫过一声娘子。可见这一声娘子是发自肺腑的。孙悟空看出情况不妙,生怕唐僧动了心。

孙悟空钻到老鼠精肚子里,妖精唬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的把唐僧抱住道:“长老啊!我只道——夙世前缘系赤绳,鱼水相和两意浓。不料鸳鸯今拆散,何期鸾凤又西东!蓝桥水涨难成事,佛庙烟沉嘉会空。着意一场今又别,何年与你再相逢!”这段话意思是说,老鼠精和唐僧在前世是一对恋人,而且有月下老人系过红绳(就是说两人的感情是得到天庭同意的)。好不容易今生再相见,又要各自奔前程。如果咱们今天分别了,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呢。

于是一条线索出来了。三百年前,金蝉子和一只小白鼠相爱了,爱的情深意切好不快活,金蝉子还破了色戒。灵山戒律森严,金蝉子知道两人很快就会遭到惩罚,遂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轮到他值班时,他把老鼠精放进大殿,把香花宝烛吃了个饱。第二天老鼠精逃下灵山,金蝉子由于一夜未眠,听课打瞌睡,于是事发。如来大怒,罚金蝉子转世修行,而且十世不能接近女色。他又让托塔李天王抓住老鼠精不杀当人质,恩威并济,派唐僧西天取经。由于唐僧心里只有老鼠精,所以面对女儿国王和蝎子精的诱惑毫不动心,一路西行来到陷空山,结果遇到了从李天王手里私逃下界的老鼠精。前尘往事涌上心头,老鼠精的一腔情意打动了他。要知道私逃下界可是重罪,如果老鼠精被抓了回去,也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唐僧并非无情无义之人,一时冲动用下半身思考,居然决定放弃取经,跟李世民请假,和老鼠精再续前缘。但是孙悟空提醒他不要乱来,一失足酿成千古恨,再回头可是万劫不复。于是唐僧和老鼠精虽然卿卿我我,但是最终没有迈出那一步。

吴承恩老先生最后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孙悟空上天请李天王降妖,唐僧和老鼠精在无底洞的暗室中呆了好长时间,长到孙悟空居然和李天王在天上打了一场官司。要知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哪怕孙悟空上去一个小时,地上也是半个多月,足够唐僧和老鼠精干好多事了。太白金星就曾提醒孙悟空,你再胡搅蛮缠,恐怕你师父就跟老鼠精把小和尚生出来了。但是小编觉着他们什么都没干,只是互诉相思而已。毕竟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他们都懂。仓央嘉措有诗云:“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唐僧绝对不能负如来,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只好负老鼠精了。

欢迎点赞。

苏东坡有责任吗?

乌台诗案,苏轼有责任吗?这个问题换个说法就是:

苏轼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这个案子说起。

一、乌台诗案简述:一个愤青带来的文字狱

苏轼很不满王安石的变法,但他并没有用什么好的方法去表达他的意见。他上书几次陈述自己反对变法的主张未果之后,将他的不满发泄在自己的诗词之中。这导致他成了大宋第一愤青。

他愤青的表现在当时是朝野皆知的。就连我们熟知的大宋时代科学楷模沈括也看不下去,给皇帝打小报告,说苏轼诽谤朝廷。不过,沈括的“检正中书刑房公事”身份,并没有什么杀伤力。苏轼还是安然无恙地继续做他的官。直到那一天……

公元1079年7月27日,从江苏徐州调到浙江湖州才刚过三个月没几天的苏轼接到了弟弟苏辙的一封信。

苏轼兄弟感情挺深的,收到家书的苏轼心情舒畅地一边跟通判祖无颇聊天一边把弟弟的信拆开。

瞬间,苏轼面容凝固,口不能言!

苏轼画像

苏辙在信里告诉他,驸马王诜通报了一个坏消息:有人告发他诽谤朝廷,讥讽皇帝,朝廷已经派出钦差大臣皇甫遵前往湖州要将他押解回京。

原来,元丰二年(1079)四月二十日,苏轼从江苏徐州抵达湖州上任后。按照惯例向皇帝写了一道谢恩表。在这篇名为《湖州谢上表》中,有“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句。

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立马接连上章,据《湖州谢上表》里这两句话,弹劾苏轼诽谤朝政。

御史台的御史可不比沈括,监察百官可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皇帝宋神宗此时正值焦头烂额、心火上升之际, 于是批准了御史台逮捕苏轼的请求。

面对突变,苏轼惊慌失措,把公务委托给祖无颇之后,办了请假手续,在家等待钦差的到来。

(这里有一件事比较蹊跷,就是为何苏辙的信使会比钦差大臣的快?宋朝孔平仲的《孔氏谈苑》里说,皇甫遵到润州(今江苏镇江)时,儿子忽然生病,结果耽误了半天。对于这种说法,我认为并不可信。我想,真正的原因是驸马王诜的信使比皇甫遵的信使先走一步。)

第二天,当身穿官袍官靴,手持圣旨的皇甫遵,带着两名御史台的兵士,气势汹汹来到湖州府时,苏轼非常害怕,不敢出去。祖无颇安慰他说:“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总还是要出去应对吧!”

苏轼说:“我现在已经是罪人了,恐怕不能再穿朝服了吧?”

祖无颇头脑还算冷静,他对苏轼说:“你还没有被定罪,不算罪人,当然应当穿朝服出迎。”

苏轼的情绪这才稍稍稳定,穿上官服,出去见皇甫遵。皇甫遵脸色铁青,一言不发。苏轼说:“我知道自己多次激怒朝廷,今日贵使前来,肯定是赐死,死倒不怕,只求能与家人诀别。”

皇甫遵冷冷地看了苏轼几眼,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倒还没有那么严重!”

他拿出诏命,众人打开一看,不过是将苏轼革职带进京的普通公文。苏轼这才暗暗松了一口气。皇甫遵催促立即上路,两名兵士上前将苏轼套上枷锁,拖上了官船。

苏轼书法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监狱,八月二十日正式被提审。

提审官第一句话就问苏轼五代以内有无誓书铁券。苏轼一听,立马浑身凉透了。誓书铁券是皇帝特赐给功臣及其子孙的免死诏书,御史这样问的意思是分明就是苏轼必死无疑了。惊恐的苏轼,经不住御史的轮番折磨,屈打成招。

十二月二十八日,苏轼系狱五个月后,案件终于做出终审判决。苏轼因“诽谤朝政、妖言惑众”的罪名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御史台是当时的审讯机关。在其庭院中,有一棵柏树,经常有数千只野乌鸦栖居在上面。人们戏称御史台为“乌台”,因为乌鸦在中国代表“丧”,喻义进了御史台的人,基本上是凶多吉少。苏轼这个案子由御史台负责,也因此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虽然因文字而受牢狱之灾,但结果还算不是很坏,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磨难。但苏轼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历史上观点不一。我比较认同的观点是:苏轼并没有被冤枉!按题主的问题来说,在“乌台诗案”中,苏轼是有责任的。

二、苏轼的那些愤青诗:含沙射影容易被人捕风捉影。

我们还是先看看作为导火索的《湖州谢上表》吧。苏轼自己招供,里面确实有诽谤朝政的内容。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湖州双休

我们来解读一下:

“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即湖州风俗纯朴,是东南地区平安悠闲的城市,山水清秀,是朝廷礼遇贤能的好地方。这是在埋怨朝廷不给他委以重任。

“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自己个性古怪顽固,人微名小,才学浅陋,议论不当,别人各有所长,自己毫无所长。这是正话反说,借此自我吹捧。

文中还说自己在仁宗朝就在中央做过官,现在又连续担任地方长官。这不是在摆臭架子、老资格,埋怨现任皇帝对自己不如前皇帝。

苏轼说皇上'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说皇上知道我愚昧不合时宜,难以追随那些升迁迅速的官员,知道我年老不会惹事生非,也许还能照顾百姓。这分明是对维护变法的新进官员的人身攻击!还自诩'老不生事',难道朝中的人都在惹事生非?

朋友们或许会说我这样解读有点“歪解”,但当时御史台的人就是这样给皇帝解读的,而且苏轼也无法反驳。

上面这几句还算好的,苏轼最后的牢骚,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那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才是重点。

这句话里,我们都知道“其”是指苏轼本人,“新进”是指苏轼自己新上任,“生事”是指自己不懂事。然而,在御史台那些乌鸦嘴里,解读出来却完全不是这样。

他们认为,“其”是指皇帝,“新进”指那些有才华的新官员(比如苏轼自己),“生事”就是搞事情。联系整句话,苏轼那是对皇帝极其不满啊。

也许朋友们会说御史台这是曲解文意,但难道这样解释不可以吗?完全可以啊,是苏轼自己给别人留下“后门”,能怪谁呢?

《苏东坡》剧

苏轼才高八斗,诗文皆精,作品固然精彩绝伦,文中有几句牢骚也只是含沙射影,亦不影响作品质量。但要读出苏轼诗文中的不满和牢骚却并不需要多少文采,何况那些御史台姥爷也并非不学无术之辈。于是,愤青苏轼更多的“牢骚文”被御史台翻了出来:

朝廷给贫民发贫困补助款,苏轼就说:“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朝廷要兴修水利,造福农桑,苏轼写《八月十五日看潮·其四》:“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皇帝下令盐业专卖,严禁私营,他就写《山村五绝》:“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朝廷颁布新法令考核官员,苏轼就写长诗《戏子由》讽刺: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以上这些诗文里,难道没有一丝抱怨和幸灾乐祸吗?含沙射影终究让人捕风捉影。从这点来看,苏轼一点都不冤枉,甚至是咎由自取。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是朝廷官员,难道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吗?宋朝不是文人言论最自由的时代吗?

我来继续给朋友们分析。

苏轼画像

三、不能好好做事、认真说事,就容易被人生事。

苏轼当时的官职左右不过是通判和知州。通判,是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知州,简单点说,就是皇帝派去监察通判工作的。

作为替朝廷管理一方人民百姓的基层干部,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除了基础建设、给百姓做裁判外,就是稳定民心。至于改革的好坏,不是这两个职位的人该去评论的。你只须把人民百姓生活的现状如实反映给朝廷就好了。

讲事实,不要去妄说原因,更不能因事论人!

偏偏苏轼讲了事实以后,还要含沙射影把原因暗示一遍。

偏偏苏轼说的原因都是皇帝辛勤工作的结果。

偏偏苏轼刚好因诗文而名声大噪,作品传播面广而传播速度快。

……

这些,一来不是苏轼的职位该做的事情,二来给皇帝和朝廷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三来给社会带来怨气以及不稳定的可能。

作为民间的“意见领袖”,任何朝代都不会蹦容忍的。枪打出头鸟,说“怪话”的苏轼被抓,完全没有任何冤枉。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四、用不正确的方法,有理也挨打。

任何一个有志于报效国家的官员,关心国家大事责无旁贷。但必须有两个前提,才是真正的关心,否则就是事与愿违,违了初心。

第一个前提,是先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然后依据事实反映情况,前面已叙述。

第二个就是要用正确的方法。

我满来看看苏轼用的方法。

一开始,他正式上疏给皇帝,表达自己对变法的看法。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但皇帝没有给他任何反馈。这很容易理解:

有可能因为他的官职太小,皇帝根本就没有注意。就像当初沈括举报苏轼诋毁朝政皇帝也没有搭理他一样;有可能是苏轼上疏的额内容被皇帝认为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这点我不敢肯定,因为没有研究过他的这份上疏),一次不予理睬;有可能是上疏的人太多了,皇帝忙于变法新政,压根就没有去看着些上疏。苏轼的上疏跟众人的一起被搁置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朝政要职基本上都是改革派,苏轼的上疏可能被拦截了,没有送到皇帝手上。

苏轼一看自己的上疏没有反应,心里就开始有怨气了。于是就把自己的这些怨气发泄到诗文里。这不但是非常不正确的方法,还是非常危险的方法。换句话说,这时的苏轼,是“因理撒泼”,将本来有理的事情搞得自己“无理”了。

苏东坡故事图画

五、领导正难过,你拿冷水泼,怎能不记你的过?

1079年,是皇帝宋神宗很难过的一年。

三年前,也就是1076年,皇帝第二次把王安石罢相之后,再一次接过了宋王朝的改革大旗。然而,三年过去了,改革的结果并不如宋神宗之意。皇帝正为这个事情头疼,希望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帮助他把改革进行到底,以彰显自己的治国能力。

就这样一个特殊的改革关键时期,苏轼的牢骚无异于给皇帝再次泼上一瓢冷水,皇帝能不生气吗?总不能看你苏轼一副事不关己幸灾乐祸洋洋得意的样子在湖州舒舒服服的潇洒,而我作为皇帝还要在这里受你们的白眼。

这是“天时”不利,但苏轼没有足够的政治高度,直接撞到枪口去了。

那时把持朝廷的,依然是王安石的门生以及他提拔的新进之士,比如御史中丞李定、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何正臣。这些人都是乘着改革之风飘上朝廷高位的,根底较浅、声望较低。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司马光、苏轼这样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卷土重来,危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他们对于旧党人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只要有适合的时机,便不遗余力地予以抨击、打击。

而他们的工作是刚好就是负责监察朝廷官员(私底下专门整治反对派)。眼看能整治的都整过了,剩下的都是些小鱼小虾了,刚好苏轼这条官不大名声却挺大的大鱼自投罗网来了,他们能不喜出望外?

苏轼在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中声望比较高。欧阳修去世后,苏轼逐渐成为文坛与学界的领袖人物。如果扳倒了苏轼,也就扳倒了拥护他的那些文人,扳倒了一大半反对派!而苏轼的声音比较高,是个大喇叭。把苏轼给扳倒了,等于就把这个喇叭给堵起来了。

苏轼没有看清他们的嘴脸,在“人和”上半点也吃不到好。

小人的阴谋刚好对上皇帝的胃口。口无遮掩的苏轼被办可以说是他运气不好,但最重要的是他给了小人机会。说他是冤枉的,真心说不过去。

御史台督察院

六、小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乌台诗案”中,苏轼并没有被冤枉。

至少,御史中丞李定给出的“苏轼四大该杀之罪”,确实条条属实:

第一,苏轼三番五次诽谤朝廷,当今圣上皇恩浩荡,宽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没想到他依然怙恶不悛,其罪恶昭然天下,该杀!

第二,古人说,对于恶人,先行教导,如果不听从,然后可以诛杀之。陛下等待苏轼悔过自新已经很久了,可是他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面对朝廷、圣上,依然口出狂言,傲慢无礼,为中外人士所知,该杀!

第三,苏轼讥讽、诽谤、抨击圣上朝廷的诗文言论,虽然没有什么道理,却颇能蛊惑人心,混淆视听。为官之人,不遵循陛下的法令,内心冥顽不化,不服从皇帝的教化,按照先王的法令就该杀头!

第四,苏轼精通史传,应该懂得侍奉皇上要遵守君臣之礼,诽谤圣上就是死罪。但他却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私愤,公然诋毁圣上的名誉。苏轼怨恨陛下不重用他,所以对陛下所施行的一切政策都彻底地诋毁,真可谓明知故犯,该杀!

在封建社会里,这四条大罪,苏轼如何能洗得脱?

感谢朋友阅读,有不同见解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张无忌熟读王难姑的毒经?

因为按照《倚天屠龙记》的故事情节来说,张无忌已经心生退意了(他想和他爱的人去隐居)。

为什么这么说呢?

1.张无忌这个人物在全书中他只是一个侠,并不适合做皇帝或者做官,从刚开始的为父母报仇到后来当上明教教主之后,他一直都是那样,爱情和侠义基本占了他生活的一半以上。

2.再说了,金庸先生写小说也不可能改变历史,他们那一代人可没有现代有些人的脑洞和没节操,而且《倚天屠龙记》是武侠小说,并不是写功名和权利的演义。

3.其实我自己也在写网络小说,我的经验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并不是作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我们只能设定一个大的框架和背景,但是具体的细节却是它自己发展的。

原因就这么多,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建议给读者。

1.看一个故事,你觉得故事好就行了,真的是没必要去较那个真。

鸡蛋是好吃的,但是你找那个生鸡蛋的母鸡就没意思了。

2.《倚天屠龙记》很明确就是武侠小说,要是张无忌当上皇帝,那还是武侠吗?这是常识问题。

3.不懂就问是一个好习惯,哪怕你的问题本来就不成立,它至少能证明读者是看书了并且还动脑子了。

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第八章,主要说“道衍善水,泽被苍生!”

《道德经》第八章内容:

上善若水(高等完美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不厌恶的地方)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道的特性)

居善地(姿态善于选择低下)

心善渊(心态善于处于平静,深幽)

与善仁(交流善于待人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遵守信用)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长处),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顺其势)

夫唯不争(正因为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这章主要讲老子的人生论,讲他处世为人的原则和方法。老子后面还以七个“善”字,对水德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其实也是在介绍“圣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圣人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像深潭一样深沉平静,不受外界环境所扰,侍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恪守信用,为政懂得治理之道,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顺势而为。圣人正是因为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没有忧虑。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固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居善地: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品德:谦虚!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品德:包容!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品德:仁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品德:诚信!

政善治:水能满足人的饮用需要,也能推动水车促进生产,还能做其他很多事情。水有自己的规律和章法,且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若能依照此法为政,就可以避免扰民害民。品德:无私!

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发挥所长。品德:变通!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品德:顺势!

水不像火那么热烈,也不像石那么刚强,但人们又知道,水可以灭火,水滴石穿。

王夫之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荀子·宥(you)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旨,即“居下不争水。子成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也是孔子从水上得出的智慧启迪。

《易经》:“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水润物细无声,有博大的仁爱胸怀。在生活中,应该对强者保持一份尊重,对弱者给予同等的仁义友爱。无论强者弱者,我们都能待之以仁,给予他人我们所能给予的善,那么整个社会将变得团结友爱。

水之道给了我处事最智慧的指示,顺应事情发展而变化,顺应环境改变而改变行为,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水之道‘柔,能润物无声;刚,能大浪淘沙’,审时度势,无往不利!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