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韩愈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简介

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饮宴”197字此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开元二十六年的作品。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堪称绝世名作4、《蜀道难》李白,294字此诗是李白所作一百多首乐府歌行体的压卷之作。...

韩愈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简介,李贺的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唐朝十大名诗?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71字

此诗是“诗圣”杜甫旅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9、《将进酒》李白,176字

此诗是“诗仙”李白于天宝十一年创作。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饮宴,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悲愤填膺,在酒酣之时,吟出此”才气千古无双”的绝唱。

8、《燕歌行》高适,197字

此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开元二十六年的作品。诗歌在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的同时,揭露了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诗气势畅达,气氛悲壮,是边塞诗中的名篇。

7、《兵车行》杜甫,223字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52字

此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在抒写离情别绪和人生感慨之时,创造了一个深沉、寥阔、宁静的境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286字

这是李白的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堪称绝世名作

4、《蜀道难》李白,294字

此诗是李白所作一百多首乐府歌行体的压卷之作。它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

3、 《琵琶行》白居易,616字

此诗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诗歌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当时官僚腐败、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此诗对音乐的描摹,可以说是一绝。

2、 《长恨歌》(白居易),840字

《长恨歌》也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所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秦妇吟》(韦庄),1666字

唐代最长的叙事诗《秦妇吟》是晚唐诗人韦庄所作。在诗中,作者借用一位萍水相逢的女子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公元880至882年黄巢起义攻占长安期间的那一幅人间地狱画卷。后人把此诗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也有人认为它是继杜甫“三吏三别”和白居易《长恨歌》之后唐代叙事诗的第三座丰碑。

《秦妇吟》在诞生的当时,民间就广有流传,但韦庄晚年讳言《秦妇吟》,自禁此诗,并向各处收回抄本。致使后人徒知其名,不见其诗。

直至近代,《秦妇吟》写本才复出于敦煌石窟。被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从煌莫高窟拿走的古写经中,恰好收有《秦妇吟》。后经学者整理研究从国外寄回的抄本,我们才得以见到这首失传了千余年的历史名作之全貌。

“……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琉璃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秦妇吟》无论其内容,还是其经历,都是一段民族苦难的历史缩影。读《秦妇吟》的内容,更能明白和平生活的可贵;了解《秦妇吟》的经历,更能体会国家强大的重要。

韩愈有哪些古文理论?

教育思想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他的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淫靡空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得当,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批评。他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鉴生徒,要用学校来培养人才;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解》,倡导尊师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国子祭酒时,奏请严选儒生为学官,整顿国学。

韩愈作《子产不毁乡学颂》,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地方教育的现象,歌颂郑子产的不毁乡学。他重视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时,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州学,发展地方教育。

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教学思想方面的理论。

1、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教育家的政治主张规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政治主张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韩愈的政治主张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及“三纲”“六纪”之说。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继传统几个要点。为此,韩愈阐发了《大学》的“修齐治平”的观点,进一步将培养目标标准化。《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自韩愈起《大学》的地位被提高了。韩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一段重要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将修心养性看成是万事之本。强调:“诚意”、“正心”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朝以后,《大学》成为独立的儒家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韩愈所说的“清政”,是指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巩固封建国家的政权。

关于兼礼法,这里的礼指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仁”与“礼”是儒家思想中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韩愈将礼乐刑政并提,做为治国之方。他奉“六经”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军事,因此,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儒经与法律兼顾,刑政与教化并重。

礼乐是指思想文化、行为举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两者不可或缺。

韩愈说的“传统”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体现“三纲”、“六纪”的封建等级制度,伦常道德和行为礼仪。

在上述诸标准中,忠群是核心内容,清政、兼礼法、重传统都是培养忠君,实行忠群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生具备了这些品德,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按着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内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义道德的整套儒家论理;二是知识教育,包括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礼乐刑政。

2、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

这里所说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发迹人性上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谈关于人性的问题,就儒家而言,在韩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恶 ”“性三品”等学说。他们谈论“人性”的目的,是说明统治阶级均受命于天,生来就是“治人者”,劳苦大众生来就是“愚”的、“恶”的,是“治于人者”。

韩愈是“性三品”论者。他写了《原性》一文,表达了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他认为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种。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认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适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韩愈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转化。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发生一定的改变。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内使性移动。韩愈的性三品说,坚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说,对宋明理学是有影响的。

3、对教师问题的论述

韩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唐德宗贞元18年(公元802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且,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并做《师说》,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师说》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重”的思想是一致的。《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和“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阐述教师标准的,意识是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师道不可分离。我们将“道”理解为一种主义、信仰和理想,那么它就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思想。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理想的。离开政治信仰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2)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评天下之道。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他认为上述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解惑是进行传道的过程和手段。三是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地论述了教师的工作,在当时起到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创一代师风的作用。

(3)“圣人无常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在师生关系上的一种论述。他认为,人不分“贵贱、长少”,只要有传道授业的本领,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吾师”是韩愈“圣人无常师”的思想渊源。“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这精辟的论断,使《师说》放出异彩。

韩愈在阐述教师问题时,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因素。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提出了既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又要学生以能者为师,提倡教学相长,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职责、政治与业务、教书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均具有启发意义。

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分别是什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生平: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晋升为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他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诗歌以什么著称?

熟读古代文学的小阿蛮来回答。欢迎大家交流指正。一、韩愈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奇、特、险、怪

请注意,第一点这里,说的是最显著的特征,不意味着韩愈诗歌只有这个特点。下面看时间情况,小阿蛮再来和大家分享韩愈诗歌的其他特征。

所谓的“奇特险怪”,主要是从艺术创作方面来看,韩愈诗歌创新求异,大胆地采用了前人较少使用的语言、内容、句式、意象。

具体来说:

(1)奇词怪字。

大家来看看韩愈的这首诗,看了之后,就觉得它怪不怪。题目叫:《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这首诗非常长,并且所用字词又极为奇葩,说实话,真的到了无法阅读的地步。篇幅太长,不便全部引用。我只选两段,大家有兴致可以读看看:

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错陈齐玫辟华园,芙蓉披猖塞鲜繁。千钟万鼓咽耳喧,攒杂啾嚄沸篪埙。彤幢绛旃紫纛幡,炎官热属朱冠裈。髹其肉皮通䏶臀,颓胸垤腹车掀辕。缇颜靺股豹两鞬,霞车虹靷日毂轓。丹蕤縓盖绯翻㠾,红帷赤幕罗脤膰。

我真的很难相信,如果不是专业的韩愈研究专家,或者是骨灰级的韩愈粉丝,其他普通读者能顺利并且愉快地读完这首诗~~~这一类的韩愈诗,多是从古代经传中去摘取字词来使用,所以极为奇怪、生僻。

(2)奇崛险怪的意象

尤其是韩愈被贬到南方那段时期的诗歌,这个特点就更为明显了。在唐代的时候,南方(现在的广东广西越南)那边还是蛮荒之地,中原读书人见了,惊讶呀,纳闷呀,感到刺激呀等等,都是和以往他们的认知所不同的景象,这样反映到诗歌作品里面,就出现了大量和以往传统不一样的意象的出现。

比如《龙移》这首诗,大家可以来读一下:

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

像这首诗里面的“蛟龙”、“鱼鳖”这类意象就是此类。

再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这首诗里的“蛟龙”、“猩鼯”、“蛇”等等,也都是属于奇崛险怪的意象。

(3)险韵、怪韵

这一点说的是韩愈诗歌的艺术特色。什么意思呢?就是诗歌要押韵,韩愈呢,就经常用那种不常见的,大家很少用的字来作韵脚,那些生僻字或者难押的韵,韩愈就越喜欢。比如ie,ue这种韵,险韵字就很多。怕怕~~~~~

大家可以来看这首他和孟郊的联句,《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其中韩愈部分:

念初相遭逢,幸免因媒介。祛烦类决痈,惬兴剧爬疥。……小生何足道,积慎如触虿。愔愔抱所诺,翼翼自申戒。圣书空勘读,盗食敢求嘬。惟当骑款段,岂望觌圭玠。……

(4)章法、句式的创新(奇特)

韩愈主张以文为诗,意思是“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现手法”。

举例来说,《忽忽》这首诗: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付闲人。

大家可以看它的句式,和我们对唐诗整齐、节奏和谐的印象完全不一样,韩愈用了十一、六、十一、七……这样的不工整的句式;另外,开头两句,也是明显的散文写法,是吧?

再如《南山诗》:

……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凑。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乱若抽笋,或嵲若注(一作炷)灸。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籀。或罗若星离,或蓊若云逗。或浮若波涛,或碎若锄耨。或如贲育伦(秦勇士),赌胜勇前购。……

大家可以数一下,这段诗里面,韩愈用了多少个“或”字、“若”字?这种写法,就相当于散文写作里的排比。

韩愈其他的奇特险怪,还比如虚词入诗,议论入诗等等,都是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追求和创新。尤其议论入诗,对宋代诗歌的影响极为深远。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说。

二、韩愈诗歌的其他特征

篇幅关系,这一点只作简单介绍,不展开论述了。

上面说到的韩愈诗歌中“奇特险怪”特征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韩愈中期创作的诗歌中。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大的社会风气,比如自身的生活遭遇等等;

在韩愈的早期和晚期作品里,则是另外的特点。

早期作品,如《条山苍》、《落叶》等诗,风格就是清远豪迈,接近汉魏诗的风格。晚期作品,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的诗,风格就是平淡、清新。

起来说的话,韩愈的诗歌就是以上三类,其中以奇特险怪这一类被世人讨论的最多;其他两类,气势豪迈的和清新平淡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所谓的大家风范说的大概也是如此,他是无所不包,兼容并蓄的,而不是单一、排它的情况。

我是小阿蛮,专注于古代文史的研读和写作,希望能和更多人交朋友。感谢大家的阅读支持。

历史上都有哪些人被判凌迟处死?

一 袁崇焕是文人出身,他在万历末年考中进士,并且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的知县。袁崇焕虽然是文官,但是他平日里喜欢跟别人谈论兵法,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才能。天启2年,袁崇焕奉命进京觐见明熹宗,这次进京袁崇焕受到破格提拔,被任命在兵部任职。此后数年,袁崇焕在和后金作战中取得了几次大捷,不过最终还是因为魏忠贤的缘故愤而辞官。

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遭到清算,袁崇焕得以重新任用为兵部尚书等职务。崇祯2年,袁崇焕驻守关外,当时皇太极率兵入侵明朝龙井关、大安口等地,并且直逼明朝京师。得知消息后,袁崇焕急忙率领祖大寿等将领入关来守卫京师。京师解围后,朝中魏忠贤的余党却上书弹劾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与后金有密约等事项。多疑的崇祯皇帝开始怀疑袁崇焕,袁崇焕因此入狱,并且最终被崇祯帝凌迟处死。

二 刘瑾,兴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1]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弘治年间,刘瑾犯罪,被赦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照。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命刘瑾执掌钟鼓司,刘瑾正式获得官职。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初,刘瑾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自此掌握大权,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

正德五年(1510年),被同为“八虎”之一的张永带头揭发罪行,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

三 耿精忠也是中国历史上被皇帝凌迟处死的人之一。靖南王耿精忠原本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一,驻守福建。1673年,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决定,同年底,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南方和西部的一些汉人官员也纷纷加入了吴三桂的反清队伍,台湾的郑成功后人,以及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加入了反清的队伍。

起初,康熙皇帝派人去招安耿精忠,但是耿精忠并不理会康熙皇帝,带兵一路攻打浙江,江西等地。不过耿精忠的势力在起兵两年后就被清廷平定。耿精忠再次归顺清廷,并且向康熙皇帝表示愿意戴罪立功。当时三藩之乱还在进行中,康熙皇帝也需要人马来帮他平定叛乱,于是就同意了耿精忠戴罪立功的请求。后来有人上书康熙皇帝说耿精忠归降后仍有反叛的迹象。康熙皇帝于是召见耿精忠路进京问话,并且将他囚禁在狱中。等到三藩之乱平定后,大学士明珠上书康熙皇帝罗列耿精忠的罪名,指出耿精忠负恩作乱,罪大恶极。最终,耿精忠被康熙皇帝凌迟处死。

四 方孝儒被我们熟知主要是他的诛十族,但仔细一查发现他也是被凌迟处死的,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努力,还拜入了有“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之称的宋濂门下。后来,方孝孺被朱元璋看重,且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相当受尊敬。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方孝孺的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然而,随着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的人生也遗憾地走到了尽头。

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入南京,并要求方孝孺为其起草即位诏书。然而,从小受到标准儒学教育,又深受建文帝皇恩的方孝孺当然不会为自己眼中的逆贼起草诏书,于是坚决表示:“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据《明史》记载,失去了耐心的朱棣不顾姚广孝的劝阻,下令将方孝孺“磔诸市”,此处的“磔”便是凌迟之意。

五 莽古济被称为“哈达格格”,是努尔哈赤的一位女儿同时也是四大贝勒莽古尔泰的姐姐。她经历了二次婚姻,每一次婚姻都是非自愿的。

第一次努尔哈赤为了稳定他的政权,把13岁的女儿莽古济嫁给孟格波鲁的儿子。然而莽古济却并没有向着她的丈夫,在搜罗了哈达的信息并向努尔哈赤告知后。努尔哈赤打败了哈达,吞并哈达的领土,莽古济成了一个寡妇。

第二次婚姻更是事与愿违。在努尔哈赤驾崩后,皇太极登基。为了安抚蜀汉部的领导琐诺木杜棱,他的妹妹莽古济被嫁了过去。然而,这更像是上演了一场“间谍战”,皇太极利用自己的妹妹监视琐诺木杜棱。导致琐诺木杜棱对莽古济爱理不理。

更令人悲伤的是。莽古济的弟弟莽古尔泰反叛了,莽古济反而被自己的丈夫告发说她和她的兄弟是同党。在当时,反叛这种事是非常受忌讳的。因此莽古济成了皇太极的刀下亡魂。被残酷的施行了最残忍的300刀凌迟,用以震慑其他皇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