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探微代表作和作品风格,你的姓氏里都出现过哪些名人历史人物或者神话人物呢?
本人姓宋。
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
此姓历史上出过的名人不多,但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并且都极具个性。
比如说宋玉。
他不仅是和潘安齐名的美男子,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著名的《登徒子好色赋》就是出自他的笔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典故也是从他那里来的。
还有宋江。
听老辈人说,我们家族谱第一位就是宋江,但是我没见过族谱,表示怀疑。可能因为宋江太过有名,老辈人用宋江往自己脸上贴金。
当然了,这个宋江不是《水浒》里那位,而是历史上那位农民起义领袖。
不过,我的祖籍是山东郓城,和宋江是老乡,可能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关系吧。
据统计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4%。不知道这和宋江是不是有直接联系。
此外还有宋阳。
叫宋阳的名人挺多。
而且多数都在娱乐圈混。
比如这位,演员、导演、编剧。《羞羞的铁拳》就是他导演的。
还有这位宋阳,也叫宋思嘉。写过书,演过影视剧,不过,好像不太红。
还有一个叫宋洋的。认识他的可能不多,但提起小笼包版《神雕侠侣》那位令人同情的甄志丙,大家应该就知道了吧。他主演的《暴裂无声》、《箭士柳白猿》、《师父》都很不错,也不知道他怎么想不开,跑去演甄志丙。
还有叫宋扬的。
叫这个名字的有歌手、主持人,舞蹈家、作曲家……
可能宋阳和颂扬同音,所以很多姓宋的父母都愿意给自己的子女取名叫宋阳(洋、扬)。
因为颂扬这个名字太热门,我们家,我这一辈一共出了5个名字发音叫颂扬的,其中还有一个是女婿。喊一声颂扬,同时五个人回头,何其壮观。
最后,咱们提一提,在咱们中国近代史响当当的宋氏三姐妹。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
这三位,我想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
她们的父亲宋嘉树原名韩教准,后来过继给舅舅,就随舅舅姓宋。
他本是草根出身,后随舅舅去美洲闯荡。
几经辗转回到国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富豪,并开始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后来更是把女儿嫁入豪门。
宋蔼龄嫁给了富甲天下的孔祥熙;
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
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
宋这个姓,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我想应该没什么人反对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画史上合称六朝三大家的三位著名画家是谁?
你说的应该是六朝三杰和北宋三大家吧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 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
陆探微,南宋时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划”。
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 称六朝三杰。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
元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 维、张 、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
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
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
他 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三大家之特点: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淡、天真、朴茂静穆; 范宽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李成之画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始金,别具一格。
两朝三杰?
两朝三杰是指,汉初三杰指张良、韩信和萧何,他们三人在建立汉朝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萧何(前252年3。 20—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两宋有名画家?
五代两宋时期著名画家有董源、巨然、赵干、卫贤、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高太冲、徐熙,荆浩、关仝、董源、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米友仁、扬补之、郑所南、赵孟坚等、刘松年、
五代绘画史上,产生了一大批百代标宗的大宗师。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同时,出现了新风貌。山水画发展了唐代的水墨一格,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有荆浩,关仝,张图跋异,胡翼,朱繇等。
南唐创立了画院,山水画出现了以董源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花鸟画也大有发展,著名画家有董源、巨然、赵干、卫贤、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高太冲、徐熙等。
这个时期,在选材和技法方面,人物画的传神写照能力有所提高,水墨大写意画法开始出现。山水画发生了关键性的变革,荆、关、董、巨的出现,成为山水画的里程碑。
北方山水画派,创造了大山大水的雄伟壮丽的全景式构图;南派则善于表现平淡疏远的江南风光,皴法,墨法丰富起来。花鸟也分为以黄筌为代表的精细派和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派。
中原入蜀的名画家有卢棱伽、常粲、孙位、张询等,不少画家在成都大圣慈寺等寺观中留下画迹。
另外,还有刁光胤等在四川设帐授徒,有的画家还带去中原画本,在中原绘画艺术的影响下,四川地区有不少画家成长起来,如左全、高道兴、房从真、麻居礼都是宗教画的能手。因此,“蜀虽僻远,而画手独多于四方”,为五代时期西蜀绘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西蜀的画院,宗教人物画中出现了变形风格和大写意画法,花鸟精细。著名的有贯休、房从真、蒲师训、黄筌、黄居采、阮惟德父子、丘文播兄弟、石恪等。
江南地区的绘画此时也处于发展之中,朱审得山水之妙,驰名南北,他所画卷轴障壁“家藏户珍”;张璪更以山水松石著称;张志和,号烟波钓徒,自为渔歌并画为卷帙;顾况亦以山水著名。
李德裕镇守浙江,喜欢收藏图画及延纳画家,他将江南寺庙名家画壁都集中在镇江甘露寺,其中包括吴道子、王维子、韩滉等。唐代名家及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等前代名家的画迹,成为名作荟萃的画廊。而在这个时期的中原地区,虽然连遭战争破坏和政局动荡的干扰,但唐代遗留下来的文化根基比较雄厚,绘画一般仍能不坠唐人典型。
洛阳、汴梁等地,寺观壁画活动仍保持相当规模。山水画经过荆浩等画家的创造,尤有新的进展。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
“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魏晋时的书法家,顺应书法潮流之发展,互为影响,相互竞争,形成了东晋书坛空前繁荣。王羲之也因成就最高而独占鳌头。
王羲之书法的成功,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纵观他一生的书法活动,我们即可发现,王羲之成为“书圣”并非偶然。这从几方面可以表露。
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
首先,他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王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地位显赫,而且因书法人材济济而蜚声书坛。
其父王旷善书法,史称:其善行、隶书。又说: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笔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书林记事》还记载:王羲之十二岁时见前代笔论于其父旷枕中,窃而读之……旷语以大纲,羲之学功日进。
王羲之从伯王敦“工书,得家传之学,笔势雄健。
羲之从父王导,工行、草书“师学钟繇、卫瓘,爱好无厌……。”书风高雅清秀。
羲之从父王廙,书法成就更高,“能章楷,谨传钟法”。
王羲之丧父后,受到他的照顾与培养。王僧虔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庾肩吾说:王廙为右军之师;李绰也写到:(王廙)常谓右军:吾诸事不可法,惟书画可法。
《历代名画记》还记有王廙原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吾余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
王羲之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且家教甚严。他七岁开始习字,不久就师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卫氏一门也是名门望族,世代善书,著名的有卫觊、卫瓘、卫恒、卫宣、卫阶等,成就最大的数卫铄、卫恒(著有《四体书势》)。
关于王羲之之师从卫夫人的记载很多。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称:予少学卫夫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和南帖》中说: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等等!
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同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就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见识阅历广泛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王羲之自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只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岁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这段文字,当今有两个问题存在很大争议,是其真伪的焦点:(1)蔡邕不可能书《石经》三体书。(2)当时南北对峙,王羲之不可能渡江北上。
第一个问题,如在蔡邕《石经》后加三体书,确实有误,可能是流传中,后人所妄加。因蔡邕所书《石经》是八分书。所以三体《石经》应该是曹魏时的《正始石经》。
第二个问题,至于王羲之能否渡江北游,台湾学者张光宾认为完全可能。他在所著的《中华书法史》中写到:“以为晋室东渡后无由北游,饬为妄言,亦不尽然。盖永和中,殷浩曾入许昌,桓温亦曾规复洛阳,远使修王陵,时王羲之辞官,幽游林下,史虽无具体记录,北游非不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虽不能肯定是王羲之亲笔所写,但它流传已久,不能说它毫无根据。其至少可以说明王羲之书法经历过一个变法时期。
从史料看,王羲之草书追“草圣”张芝,正书则得力于钟繇。张芝与钟繇是王羲之之前最杰出的书法家,而且都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芝,善隶,尤擅章草。后减章草的波磔,创为“今草”,被后人尊为“草圣”。王羲之、王献之皆受其影响。
钟繇,能书隶、楷、行、草诸体,尤善于楷书。是书法史上由汉隶转入楷书这关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继往开来之功。上与张芝并列“钟张”;下与王羲之齐名“钟王”;又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四贤”。
王羲之对钟、张二人是很推崇的,他说“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从时间上看,羲之与他们相距不过百余年,是能见到他们的墨迹的。在王氏家族中,正书基本上都是取法钟繇,而草书、隶书、飞白书多祖述张芝与卫瓘。这也为王羲之学习钟、张奠定了基础。
王羲之自己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歌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实际上他相当自信地认为自己已超过了钟繇,尚不及张芝而已。
孙过庭说他:“彼之二美(钟、张),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天乖互。”意思是王羲之专精一体的功夫,比钟、张稍逊,但能涉猎博采众长,总的看各有长短。
而南朝梁庾肩吾、宋羊欣则从另一角度进行了比较:“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而工夫过之”;“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若孔门以书,三子入室矣”。
应当说王羲之自己是非常自信而自知的。孙、庾、羊三人的评价立足点虽有所不同,也比较容观。
第三、独特的精神气质
《晋书.王羲之传》称:“羲之幼纳于言,人未奇之。……及长,辨赡,以骨鲠称。”大凡少时沉默寡言者,多是深沉而善思想者,这一类性格发展成为“骨鲠”似乎也合情于理。而王羲之的行为有时也确有独特之处。
太尉郗鉴叫门生去向王导求女婿,王导叫他自己到东厢选其子弟。回来答:王家诸位少爷很合格,听说我来选婿,都很害羞矜持,惟独有一人在东边床上睡着,不穿服还吃东西,对我不理不采。鉴听后曰:这不正是我的佳婿吗!跑去一看原来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了他。“坦腹东床”,这是何等的不拘礼法,同时也显示了羲之“骨鲠”的性格。
“王羲之”传中还有: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王羲之对自己轻视的人不屑一顾,完全不考虑政治前途,一代名士的傲骨显露无遗。
三、精神世界的探求
王羲之的成功,还得益于启迪灵性的老庄思想与佛教思想。王羲之的道家思想很重,进而又对佛教产生兴趣。
他与当时的名僧支遁交往甚密,又同许、谢、支共集家中,共研庄、老之学。当时的书家多是崇尚自然的学者,于玄学与老庄思想、佛学之间相互影响,沉醉其间。
王羲之“出世”逃避现实与老庄思想中“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情趣,与佛教中“内心澄静”境界十分相近。他要摆脱内心的苦闷,追求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逍遥人生哲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重情感、重个性、重精神风度、重才情禀赋。
王羲之退隐之后,定居会稽。与朋友一起以游历、垂钓、作书、属文、饮酒、炼丹为乐,寄情庄园式的山水自然之美,无处世意。这种融化在大自然之中的生活,也直接或间接给王羲之书法以启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山水之助”。
纵观王羲之一生,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他独特的精神气质:没有启迪灵魂的老庄、佛教思想;没有给人以艺术灵感的江南山水陶冶,就不可能有王羲之书法的成功,而不能称“书圣”千古而不坠。。。!
[临池管窥]关阅为谢!
顾恺之是什么人?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