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代表作品及特点,是汉代以后最好的隶书吗?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这问题问的……真当汉代以后没有隶书高手了吗?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的确不错,这是公论,也是定论。定论的一半来自业界、内行们,公论的一半来自大众。我并不是精英主义,公论下的艺术判断往往与实际艺术史发展百年后的结论相左,因为艺术的核心还是功夫深浅和创新的合理性,对这两点,大众是无从置喙的。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有他强烈的特点,如下:1、点画来自乙瑛碑居多,将他认为的优秀的点画写法进行标准化,组成一个套系,不足处从其他汉碑选取;
2、结构来自华山庙居多,将各种不同的汉字结构进行分类标准化,组成一个套系,不足处从乙瑛碑选取;
3、点画标准化,在落笔和收束处进行夸张表现,并且大量加入偏锋比例,偶尔掺以墨法和渴笔、结构参以楷书化,外形由汉隶的扁宽改为较正方。这些举措,极大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对隶书的预期。
除了以上工作,刘炳森先生借助出版界力量进行影响力扩散是很高明的,连续不断的诗词书法集给他带来莫高的声望,几乎以一身之力做了隶书的代言人。
所有这些工作,刘炳森先生做的都富有时代创新,但也带来一些弊端:1、点画和结构标准化了,离电脑字体近了,离书法远了。电脑字库选择的几个人舒同、启功、刘炳森的字库结果与实际作品表现最为接近,其他比如黄体、毛体、颜体等,其实虚有其表,在书法意义上不足看,这并不是偶然的;
2、协会的成功和商业的成功将刘先生的创新力彻底断绝,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一过程;
关于隶书的盛衰。
汉以后历朝历代都不断的出现隶书作品和真草篆隶兼善的大家,比如赵孟頫。
汉隶碑刻及拓本在清代除原有的保留仆,又不断有新碑出土,较有代表性的如:西汉《莱子侯刻石》、东汉《祀三公山碑》,《武氏祠石阙铭》.《宛令李盂初神祠碑》、《熹吊残碑》、《韩仁铭》、《樊敏碑》、《封龙山顺》,《三老讳字忌日记》,曹魏《黄初残碑》,《三体石经各、《王基残碑》、《范式碑》、《曹真残碑》等,大大丰富了隶书的学习资料,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都都繁荣了隶书的研究和创作,推动了隶书创作向纵深发展。满清不足四百年,金石考据之学昌盛已极,擅长隶书的多如过江之鲫,郑簠、朱彝尊、金农、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黄宾虹、林散之、伊秉绶、清道人几乎都达到了与古人并肩的程度,清隶也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留在书法史上。
4、在书法里,除了篆刻专用缪篆以外,其实隶书是最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发展性的字体。隶篆、草隶、简帛书包括章草,都是隶书的变型或者字体转换阶段的过渡。
关于当代隶书创作:继承了丰富的清隶遗产,当代的隶书创作其实从来就没有衰退过。事实上刘炳森先生在书法界,从来也没有得到公认的最高评价(如果我说评价其实不高会不会过分?)仅就现在存世的隶书名家王亚洲(安徽)王增军(河北)刘文华(北京)何来胜(浙江)张建会(天津)张继(解放军)赵广平(河北)耿自礼(河南)钱松君(黑龙江)韩少辉(山西)鲍贤伦(浙江)蔡兴洲……按照实际书法水准,未必有一位会差给刘炳森先生,尚还不算体制外高手。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温馨!谢谢!练书法有前景吗?
小处说,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延年益寿,当然字写得好了,书法作品也是商品,丰衣足食不成问题,肯定和努力分不开的,前景广阔,有益无害。🙏🙏
书协主席苏士澍的篆书水平如何?
“书协主席苏士澍的篆书水平如何呢?”,提到这个问题,好像苏士澍擅长的确实是篆隶,而不太擅长楷书,行书。
苏士澍是新一任书协主席,我觉得他本人是有资格担任这个职务的,因为他一直倡导正统的书风,强调继承传统,在继承中发展。为什么说苏士澍擅长篆隶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介绍:
自幼酷爱书法篆刻,少年时拜刘博琴先生为师,中青年后从师启功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书法碑帖编辑出版工作。工作之余从事书法、篆刻的创作。兼习诸体,擅长鸡毫作篆隶,饶有特色;行草流畅,韵味极浓。篆刻宗秦法汉,寓己意于古风之中。他似乎对篆隶情有独钟,在平时的题词,题字中也多用篆隶书体书写,前段时间,网上还流传他写了一篇五百字的大篆来回应丑书。
确实,苏士澍接手书协以来,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反对丑书,将书法推进校园,还亲自题字“书法进校园”,虽说有很多人说苏士澍写字就是描,但毕竟楷行草不是他所擅长的。
这就是苏士澍的篆书作品,在当代篆书大家似乎都公认为刘炳森,他的篆书也确实高华婉转,富有书卷气。
苏士澍的专属虽不能和刘炳森前辈相比,但是也有他自己的特点,他的篆书在结构上处理得比较好,而且在篆书当中融入了汉隶和魏碑的风格,使得他的篆书大气磅礴。
相信在苏士澍的带领下,书协的情况会得到改善,真正成为书法发展的福地!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硬笔怎样写行书又快又好看?
很多人说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快写,对于这个说法,个人认为不完全正确。行书的确很多都是以楷书的模样把字写得更快,但是行书却仍然有自己的法度。不可把行书理解为就是简笔画,连笔画而已,笔画的连带以及省略都是有规律的,不可随意为之。
当然它又具有一定的可创造性,也可说是随意性,就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在王羲之微醺后创作的,其手稿仍旧有很多涂改之处,这便是书者一份率性。故而可说,行书可以更加好的表达出书者当时的强烈情感。
行书笔画灵动,笔画之间练习更加的紧密和大胆,行笔也更为的飘逸,可省去很多起手笔的动作,上一笔的起笔便是下一笔的收笔,当然行书的字形也是变化多端,书写自由。然而很多初学者却总觉得行书不需要讲究什么,也不需要练什么所谓的笔法。诚然这种认识肯定是错误的。那么下面本人介绍几点行书技法的小技巧。
01、笔画呼应
行书的行笔速度比较快,故而为了增加笔势,需要以笔画间的呼应来达到。所谓牵丝说的便是这个。但牵丝只是一种意识,并非是有意为之,若故意提笔体现,则本末倒置了。如“水”字的钩可拖长,与下一笔呼应,而左边的撇重叠,带出丝与下一笔的撇起笔正好呼应。而“小”字也是如此,带出钩后,便直接写左点后,又直接写出右点,一点到底,一气呵成。
02、适当缩短行笔,以及调整笔顺
楷书的行笔有一定的长短比例,而在行书中则可根据字的需要,可以将笔画写短,增加行笔的流畅性,更易于下一笔的连带,适当调整笔顺也是如此,增加了行书的连带性。
如“至”字的最后一笔便是承接上一笔,故而只得缩短最后一笔的长度,缩短了书写时间,反而增加了其美感。又如“川”字的第二竖,基本简化为点,把笔画缩短,利于第三竖的起笔。
03、疏密相间
行书的很多地方并不和楷书一样,不一定要平分笔画(均间),反而疏密有致更加能衬托出行书的韵味。疏密相间拉开了疏和密的对比,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城”左密右疏,而“犹”字左疏右密。
04、变直为弧
所谓变直为弧便是把一些本应写方折,有一定顿挫,棱角分明的地方写成弧线,这样将显得更加的灵动。
如“勿”字,方折处直接以弧线转过,流畅自然。又如“仰”字,横折钩直接写成一小圆圈状,极大的加快了书写速度。
05、欹正相间
“欹”则指的是体势欹侧,跌宕起伏,而“正”则指的是体势端正,中心平稳。行书比较活泼跳动,故而常常打破楷书中的严整端正的结构特征,在奇险中能够找到一种平稳,给人以更高的一种审美感受。如“性”字左右都偏移,似离貌和,妙趣横生。
06、增加“部件”的训练
何为“部件”,也就是字中连在一起的部分,这样便更好进行系统训练,而并非要每个字都练一遍,当你掌握了常见的各类“部件”后,再用上述技巧将间隔部分合理连带,那么行书的基本字体结构就完工了,然而还没完,还需要增加对段落和通篇的训练,以增加字与字之间的行气。常见“部件”有“二”,“三”,“两连竖”,“三练竖”,“三连撇”,“三点水”,“四连点”等等。
总之,行书的练习绝不会比楷书的少,仍然有很多需要注意和训练的法度。只要坚持合理的运用以上方法训练,相信各位书法爱好者必能笔走龙蛇。
墨斓书法
篆书的代表作有哪些?
篆书的代表作有哪些?篆书主要指“大篆”和“小篆”。而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小篆”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即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李斯所制,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60岁怎样自学书法?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林散之这位草书大师那么就说一下这位大家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林散之从60岁开始练习草书却被称为当代草圣。
在60岁之前,他并没有学习草书,而是在行书楷书上有着长时间的练习。对于草书,林散之当时是很陌生,他能在书法上取得一定的成就,首先是他博学多才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其次人品高洁,对待书法始终是一颗平常的心态。
他曾说过:学书法就是学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好做人字也容易写好。很多人以为林散之在60岁的时候,拿起毛笔就成为了草书大家,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在60岁之前他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书法基础,在行书和楷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以他能在草书上取得成就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并不是他60岁突然成为草书大家。
其次,林散之深厚的文学修养滋养了他的草书,尤其是他对诗歌的创作超过50年,所以说林散之的草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诗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从林散之的草书可以看出具有天真老辣之风,与他诗的风格一脉相承。他虽然也学过赵子昂、董其昌的书法,但是他并不喜欢这种甜俗的书风,而是将古拙老辣融入到了书法之中,尤其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书风也逐渐发生变化,晚年的字给人一种平淡天真之气。
对于学习草书林散之曾经说过:有些人看到草书很神气,一开始学草书就写得很潦草,并不知道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的甘苦得来的。草书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写字并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捷径。而是要多临帖,多学习。林散之的草书造诣不仅仅表现在书法的表面形式上,而是他能够把自己的诗句融入到书法之中。把草书阐释的深刻透彻,他的草书是品、文学、技法三者合一。
虽然有些笔画纵横舒展,但是仍然遵循着古人的规矩,并不做作和过分夸张。草书自文征明、王铎、王宠等大家之后,有所成就者寥寥数人,而林散之的出现恰恰让草书又回到书坛的主流审美之中,这是他对草书的一大贡献。从他那草书之中,可以看出意在笔,充满灵动之感,每一笔都是刚劲有力。他学到了王羲之草书之中的浓淡不拘,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艺术精髓。
虽然他的草书并不能超越怀素、张旭等书法大家,但是在当时的书坛可谓是首屈一指。尤其是在草书处于一种颓势的状态下,他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艺术审美,这一点难能可贵。
不论是林散之的书法,还是他的品格,都值得学习。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博主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