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油画代表作品有,为何法国画家高更笔下的女人总是充满原始风情?
高更是法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画家,其作品着重欧洲风情画的特殊性,强烈鲜艳明快的色彩,有效的表现色彩分割谐调的艺术性,高更的作品十分的艳美。
高更艰辛贫苦流浪的艺术生涯,不得不使其作品更多的贴切生活气息,忧其是风景画里的题材内容,与画家流浪生活的艺术情节,风俗情节内容趣味性更为浓厚,可见高更将色彩的完美性用到极致。
勤奋刻苦耐劳而不停的作画,目的是为了换取面包与牛奶加土豆,被饥渴的生活所逼迫,成就了一位高产量的艺术家,终极目标纯粹是追求艺术人生。
为什么感觉写实油画女人的神韵?
我发现尽管有很多人力挺超写实,但大部分人还是犯了一个观念上的错误——把“超写实”等同于“抄照片”。
心生这种观点的人可能都没看过高水平的超写实绘画的原作。因此,他们印象中的超写实可能是这样的:
嗯哼,好像和一张照片差不了太多,也没什么好震撼的。除了冷军的超写实素描和油画,很大一部分人也在网上看过超写实主义的“祖师爷”克洛斯的画,比如这张,大名鼎鼎的《约翰》,但似乎也和照片没什么两样。
然而有又几个人曾像这样近距离欣赏过一幅超写实绘画?
于是我基本上可以下这种论断:说超写实只是技术不是艺术的人,并不真正了解超写实。这就好比你在百度图片里搜索“星空 梵高”,草草浏览了搜索结果后,随口评论道:《星空》很一般啊,远没传说中的那么震撼……
而稍有摄影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光照条件、相机镜头的型号,拍摄时设定的参数等因素都会影响相机的呈像效果。
这是百度的搜索结果,如图所示,除了第二行右边的那张,其他都是梵高所绘的《星空》,同样的一张画,在不同的拍摄条件下,呈现出的画面效果截然不同。若非亲眼所见,即便在百度上看了再多的《星空》,又岂敢说自己了解这张画,了解梵高?而即便是同样的一张照片,放在不同的显示器上,也会因为显示器存在色差,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这一点,学过设计的肯定都有体会。
再者,超写实绘画中的细节不是仅仅对着照片抄就可以抄出来的,因为一幅优秀的超写实绘画的细致程度,往往是超越照片的。
作者:Tjalf Sparnaay而更主要的是,很多细节完全是由画家“脑补”出来的,倘若没有极致的耐心和精湛的控制力,以及平日细心的观察记录和丰富的作画经验,这些细节都无法被呈现出来。比如日本画家毛利太佑的这一系列作品:
不用看全貌,绘画专业的同学就可以立刻猜出这画的是啥。没错,就是这货。可见画中那些细腻又丰富的肌理和质感都是画家脑补出来的。最后再发两张毛利太佑的画的局部,看着这种画面,你还说的出“这不能算艺术”、“跟照片一样”之类的话吗?有哪些经典的西方绘画作品女性形象?
HXXX这是英国画家沃特豪斯,创作于1896年的一幅作品。
第一眼看过去,就是美如幻境!
试问有谁能抵挡得住一群美艳动人的水泽仙女的柔情注视???
这副画取材于希腊神话里阿尔戈的英雄们远航的故事,在途中许拉斯出了事。
他独自一人来到一处泉水边打水,泉水中的水泽仙女们惊讶于许拉斯的帅气,于是纷纷围拢过来,想把许拉斯留下,其中一个叫Dryope的仙女悄悄伸出左臂,围住了许拉斯的脖颈,同时右手拉住了他的肘部,悄无声息的把他往水中央拖去……
XXXSD虽然画面的色彩、人物被刻画得极致浪漫,但其背后却是一个围绕着死亡与诱惑的故事。
除了这幅《许拉斯与水泽仙女》,沃特豪斯还有很多迷人的仙女作品
打开潘多拉魔盒的一瞬间抓拍:
普绪克打开黃金盒:
沃特豪斯的作品往往与文学、诗意紧密联系,他经常从古典神话、诗歌文学作品中提炼绘画场景,再行作画。
比如这幅《夏洛特女郎》就是沃特豪斯根据丁尼生的诗歌所描画的场景
这是一位被神困居于一个古堡里的美丽少女
传说只要从窗户往外看,她就会被魔咒加身走向破灭
但有一日她终是忍不住张望,便生出了走向厄运的爱意
她乘着小舟去找心心念念的爱人
但迎接她的只是静谧的死亡
少女为了寻找爱情,勇敢地打破禁忌,坐上一叶孤舟去探寻生命的可能
整张作品充斥着浪漫神秘的氛围,以及挥之不去的淡淡哀伤
沃特豪斯的很多作品中都弥散着神秘却纤弱的美丽,仿佛盈盈一握就会走向破碎
画面美丽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个个个无情的故事
比如这幅《无情的漂亮女子》
虽然骑士正在向这位女子求爱。但少女却一脸冷漠,她把自己的长发慢慢缠绕于骑士脖子上,整个画面都处于阴暗之中。
《圣尤拉莉亚》
明明是被处以极刑却在画面依然优雅宁静
包括这幅应该是带着些恐怖意味的《发现俄尔普斯的头》
也被画面中少女们的灵动之美所掩盖
沃特豪斯的其他作品:
如何体现油画的生机勃勃?
毋庸置疑,油画以“色彩、线条”为载体,线条不流畅、色彩不丰富的话,画面就不生动也没深度,所以对“色彩线条”的处理,是一门很考验技法的技术活,所谓油画的“生机勃勃”是画作画面给人的一种很直观的视觉效果,就如春天般的气息一样,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那么该如何才能体现油画的生机勃勃呢?
选择有“生机勃勃”的物象作为画作题材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人与物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物与生俱来有那么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质状态,这跟人物的生长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在创作风景油画时,可以选择一处纯天然的风景,春天季节万物复苏,这样的风景很有生命力,
比如,创作人物油画时,可以选择一个气质容貌身材出众的模特,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下,这样画出来的人物,就显的更有状态、栩栩如生,这叫“锦上添花”,可以这么认为一幅成功的画作是离不开模特的功劳的,毕竟色彩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模特要善于酝酿各种情绪表情,
以“超写实主义”风格,作为画作的画风,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别的画派就不能体现出画作人物的“生机勃勃”吗?其实并不是别的画派不能体现画作的“生机勃勃”,而是“超写实主义”风格的人物更加形象逼真,色彩细腻、线条流畅可以让人物的肌肤纹理所有细节都完美呈现出来,细节带动整体的效果,“超写实主义”就好像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非常传神,
你看那些印象派或者抽象派风格的画作,画面效果总是那样的模糊不清或者奇形怪状,简直就是在颠覆人们的视觉审美,所以很难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样子,生机勃勃的画作人物,总是充满着激情的生命力、豪放的情绪,或是刚强的力量美,而不是所谓那些多愁善感的美,
世界上最贵的画?
世界上最贵的画,若以交易价格为标准,那就是这幅创下艺术品拍卖最昂贵记录的达·芬奇神秘而具有争议的画作《救世主》了。你看得懂它的价值吗?就属于见仁见智了。
《救世主》(Salvator Mundi)油彩板画,1500,65.7×45.7cm,阿布扎比卢浮宫2017年11月15日,《救世主》在纽约佳士得举行的“战后与当代艺术夜场”中被拍卖,估价约1亿美元,最终以4.50312500亿美元(包括佣金)价格成交,约合人民币29.57亿元。整个拍卖过程仅持续20分钟,尽管目前对这一画作的真赝仍存有争议,但此次拍卖打破了拍卖行艺术品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救世主》成为史上最贵的艺术品。神秘的“男版蒙娜丽莎”
《救世主》高约66厘米,宽约46厘米,描绘的是身着飘逸长袍的耶稣基督(Jesus Christ)手持水晶球并抬起右手祝祷的样子。据传这幅肖像画创作于1490年代晚期至1500年代早期之间,受法王路易十二委托创作。
描绘耶稣基督的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常见,但如何能将耶稣的形象表现得深入人心,出神入化,这就非常考验艺术家的创作才华了。这是一个非常符合自然主义的描述,没有皇冠或是中世纪艺术的传统金色光环,而是把耶稣描绘成为人类。耶稣脸上的表情是令人有些不知所措、无法参透的意味,而这几乎就让这幅画获得了一个时髦的市场营销美名——“男版蒙娜丽莎"。虽然这是一幅宗教绘画,但却不是一味的宗教灌输,这也是达·芬奇始终一贯的神秘所在。这幅作品有明显区分其他画家的神性在里面,耶稣的脸看上去像是漂浮在一阵烟中,又仿佛是从黑暗的角落里点亮的蜡烛。人物与背景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脸部从下巴处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他没有表情,没有嘴角微微挑起的弧度,显得睿智与冷静,不被红尘所染,他的眼神温柔,却直指人心。这样的方式也暗示着基督教中如“圣维罗妮卡面纱"这样经典的“神圣之脸"的幻影。那看向前方的神秘眼神、难以捉摸似笑非笑的表情、瀑布般的卷发以及朦胧的柔和感,与其他的“救世主”画作不同,这幅作品可以让观者体验到变幻莫测的情感变化,与《蒙娜丽莎》带给人的感受颇为相似:朦胧的氛围与模糊的线条,尤其是嘴唇的线条,营造了心理上的神秘感与暧昧的笑容。耶稣右手的交叉手势是基督教的赐福手势。较高的一指代表神性,而较低的代表人性,救赎是来自较高手指的神性传递给人性,因此手指弯曲代表着救赎自天堂而来。耶稣左手托起的水晶球没有轮廓,要不是星星点点的气泡,简直都要看不出来了!这个技术真是叹为观止,达·芬奇恐怕是当时唯一一个能把水晶画得如此逼真如此剔透的艺术家。更为神奇的是耶稣竖起的三根手指映射到水晶球中,就成为了那三个奇怪漂浮着的光点。其实耶稣手持的球代表的是地球,上面应该还有一个金色十字架,可是达·芬奇大胆地改为透明水晶球,增添了不少梦幻的意味,因为透明要比金灿灿更有“神”的感觉。画面中的各种细节也都遵从了达·芬奇最为钟情的数学“黄金分割"技巧,形成了整个构图。而其中使用的“渐隐法”,也会令人立刻联想到《蒙娜丽莎》使用了同样的技法。画面大面积运用标志性晕染法,加上科学透视法与忽明忽暗的交叉处理,使得整幅画栩栩如生。研究人员利用红外技术发现绘画者曾将手掌按压在画中基督左眼上方未干的颜料上,以此来达到朦胧的模糊感,而这正是达·芬奇绘画技法的一大特色。和那个时期达·芬奇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幅画作于胡桃木上,由多层薄如透明的颜料构成。到此为止,大多数专家都判断这确为达·芬奇的真迹,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仍有怀疑之处。充满传奇的前世今生《救世主》的复制版世界各地随处可见,人们很早以前就知道达·芬奇画了一张非常重要的耶稣画像。现在的这幅作品,其存在的最早确凿证据是它著录于英皇查尔斯一世的皇家收藏,被挂于格林威治宫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的私人寝室,之后经手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
1649年,49岁的查尔斯一世因叛国罪而被砍头,留下的那些珍贵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都被当时的联邦政府卖出以偿还他欠下的债务。此后,这幅画作于1763年便消失了,在世间淹没了两个多世纪,直到1900年才在市场上重现。英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国王 查尔斯一世(1600-1649)达·芬奇的这幅画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达·芬奇的学生贝尔纳迪诺·卢尼(Bernardino Luini)所作,部分原因在于画作曾经历过一次不幸的画蛇添足:一位不知名的修复师可能认为达芬奇原画中的人脸作为上帝之子显得气势不足,就往上添加了一小撮胡子以及略显狡猾的面部表情,使其看起来像是一个想要蒙混进酒吧的未成年人。1958年,该作品在英国19世纪收藏家弗朗西斯·库克爵士的财物中被发现,此时,画作已经损坏严重,被多人涂抹、上光,甚至还有人在上面涂了人造树脂。伦敦苏富比以45英镑(约合人民币500元成交,谁会想到59年后价格增长了59万倍)拍出此画,之后它再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50年后的2005年,这幅画作出现在美国一家小型拍卖行的拍品中,彼时这一作品也被当做复制品归类。纽约艺术经纪人Robert Simon重新发现了这幅画,便立即开始将它转变成为一张真正失而复得的“达·芬奇"画作的状态。2017年10月10日,纽约佳士得现场
直至2010年底,一个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团队被召集到伦敦,该木板油画被鉴定为达·芬奇真迹,估价也由此扶摇直上。2011年伦敦国家美术馆的“莱奥纳多·达·芬奇:米兰宫廷里的画家"展览中,这件作品才真正和公众见面,并吸引了无数人争相观看。2011年的BBC纪录片《达·芬奇:遗失的财富》(Da Vinci:The Lost Treasure)提到了一个1.25亿英镑的估价,也就是约2亿美元。但最终没有一家博物馆能出得起这笔巨资,或者说没有一家博物馆想要这件作品,所以它最终只能走向了拍卖行。佳士得于2017年10月10日在纽约总部展示达·芬奇的《救世主》佳士得古典艺术部门资深专家Alan Wintermute在谈到这幅画时表示:“《救世主》是古典艺术中的圣杯,是名垂千史的顶级作品,能拥有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梦想。在 2017 年能看到一件如此完整,在艺术家巅峰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是艺术世界的奇迹。距离上一次达·芬奇的杰出作品流通于世面已有一百年了,这样的机会此生仅仅一次。能参与《救世主》征件我备感激动。‘杰作’这个词在我们的艺术品拍卖中经常被用到,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词几乎无法传达达·芬奇这幅画作的稀有性、重要性和极致。”《救世主》是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作为买家为阿布扎比新建的卢浮宫购买的。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2019年对全球艺术界是一个充满纪念性事件的年份,最令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文艺复兴三巨匠”之手的莱奥纳多·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全球的纪念活动自2018年起就拉开序幕。巴黎卢浮宫自2018年就已经开始借展谈判,但因该作品一直遭质疑,原定2019年10月举行达·芬奇作品展,在争议尚未平息下,巴黎卢浮宫于2019年2月决定将《救世主》从展览名单中撤下,《救世主》就无缘与《蒙娜丽莎》共同参展。阿布扎比 卢浮宫艰难危险的修复历程
这幅画在21世纪初被再次发现后经过六年的艰苦研究和漫长的修复,才完成对画作的鉴定并使其恢复。首席修复师Dianne Dwyer Modestini说,画面所覆盖的胡桃木板大部分已经被蛀虫侵蚀,一些照片显示了画作在清洗后但尚未修复前的状态:画中的耶稣看上去像是被闪电击中,一道裂口划过人物胸口的中央,然后转向了耶稣的左脸,将画像分成两部分。修复前的《救世主》照片由于这两部分已经无法再平整地合在一起,很明显有人尝试用某种刀将边缘锉平,刮去了整块颜料,甚至有些刮到只留下“新鲜木板"的程度,其中包括耶稣左边那团美丽的卷发——这也是达·芬奇的标志性特色。佳士得内的《救世主》尽管达·芬奇的原作还是以较好的状态保留了下来,但是许多精巧的细节部分以及错综复杂的设计已经被磨去了不少,所以这些只能通过修复师Modestini根据各种依据进行猜测修复。尽管 Modestini 在一篇关于《救世主》修复的详尽论文中详细说明了为何修复这么一件“危险但又美丽的作品"需要克服让人万分痛苦的根本问题,但同时也列举了这幅肖像画中那些无与伦比的特征仍被完好保存的例子如:达芬奇原作中带有的那种魔法般的光芒依旧在画中闪耀,“当夜晚降临,灯光昏暗之时,它仿佛由内而外散发着光芒,耶稣如活过来一般在与你对话。”莱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广阔的兴趣、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异乎常人的精力。他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有6000多页。他与尼古拉·特斯拉并称为“人类史上两大旷世奇才”。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虽然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但执着追求空间感的他仍在笔记中哀叹“画作永远不可能有镜子中人物那样的立体性”。安吉亚里战争士兵头像的手稿,布达佩斯艺术博物馆藏达·芬奇目前流传于世的作品不到20件,绝大多数均被博物馆收藏,拍卖的《救世主》是目前唯一一件也是最后一件私人藏品,但始终争议不断。希望我们不要陷于该画作的真赝之争,沉溺在艺术品天价的哄吵之中,而忽视了艺术品作为艺术本身对人类带来的价值。马拉之死油画的赏析?
油画名称:《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创作时间:1793年 作者:雅克·路易·达维特(又译大卫)法国(1748年-1825年) 规格:162cm×125cm 材料:画布 、油彩 现藏: 布鲁塞尔 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19世纪法国画家达维特所画的《马拉之死》,是肖像画中的另一种典型代表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油画《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马拉倒在浴缸里,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达维特,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达维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