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语文复习要点有那些?
一、重要文学常识
1、《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芦花荡》。
3.《蜡烛》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8.《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有小说《围城》
9、《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
10、《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11、《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
12、《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13、《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太极图说》《通书》等。
14、《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朝散文家。
15.《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16.《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7、《三峡》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18、《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9、《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谨。
20、《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1、《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诗人,画家。
22、《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23、《登岳阳楼》选自《陈与义集》。作者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两宋之交诗人。有《陈与义集》等。
二、文体常识: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他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四)、说明顺序:时间,逻辑顺序
(五)、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等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 准确(科学性) 、 生动(趣味性)
(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八)、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九)、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状物抒情、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寓理于物、寄情于事、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运用典故、
(十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三)、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三、说明文主要的的知识点
(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奇妙的克隆》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1.: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说屏》一文将屏分成“金屏”“银屏”等类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用大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将我国的一般建筑与苏州园林作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建筑不讲究对称美,布局自然有匠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开头就给"物候学”下了定义:“运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物候学"的本质--科学,也指明了"物候学"和一般气象学的不同。这样,我们就知道到底什么是物候学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奇妙的克隆》“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作诠释)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10.引用:也叫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引用了唐朝张嘉贞的话,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和施工巧妙绝伦。
(五)、答题基本模式:
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特征),把**说明的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等,具有**的作用或好处。
(六)、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按照游览的路线由北到南、由中间到两边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用心记住它)
这三种顺序首先考虑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最后考虑逻辑顺序。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七)、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答题基本模式:先解释原词的含义,再分析在本文的作用,更准确严密(生动形象)(具体可信)(简明扼要)的说明了**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
(八)、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
①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②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③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④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考试复习中还要注意新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的试题的积累。
四、文言文的默写
(一)、《桃花源记》
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之异。
5、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心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二)《陋室铭》
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居室环境的句子: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作者交往对象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生活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互文见义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9、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爱莲说》
1、作者描绘的莲花的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全文的纲领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核舟记》
1、全文围绕着 奇巧 一词选择材料。
2、文中引用《赤壁赋》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文中引用《后赤壁赋》的句子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文中直接描写佛印的句子是: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5、文中描写舟子的神态的句子是: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作者的感叹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7、作者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印证了文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五)《大道之行也》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六)《杜甫诗三首》
(望岳)
1、远望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望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明愿望,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1、(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描绘自我形象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名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石壕吏)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七)《三峡》
1、引用渔人的民歌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写夏天水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侧面写山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八)《答谢中书书》
1、文中描绘早晚景色变化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表明作者自豪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九)《记承天寺夜游》
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十)《观潮》
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是: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十一)《湖心亭看雪》
用白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十二)《诗四首》
1、《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抒发诗人愿望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可有《饮酒》中的诗句概括,这两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寓情于景,抒写诗人幽微难言的孤独、伤心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含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登岳阳楼》中以无限苍凉的身世之慨结束全篇的句子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十三)课后古诗词
1、《长歌行》之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蕴含及时相勉励,岁月不待人哲理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中,用对偶写出山野秋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流露出作者的孤独抑郁遇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之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其中尤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5、《黄鹤楼》中,写景最为出名的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直接点出思乡之情的句子)主旨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中,以白云落日比喻与朋友的难舍难分之情的句子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用离群的马衬托离情别绪的句子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中,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积极乐观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写秋高气爽,鹤冲云天,把诗人的豪迈乐观抒发得淋漓尽致的一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一句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9、《浣溪沙》中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意思截然不同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出作者老当益壮,积极乐观的心态。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虽然年老体衰,但仍渴盼为国尽力的句子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求10首红军老歌
战斗精神的歌曲,始终与我军的历史相伴相随。
我军在初创时期就很重视发挥革命斗争歌曲的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1929年12月)中规定:“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革命情绪斗争的歌谣,军政治部负督促及调查之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产生的战歌,至今仍在传唱的和编印成册的有两百首以上。这些战歌,相当完整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历程。其中,包括1927年我军建军时产生的战斗歌曲《八一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创建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战歌,并一直延续到1936年10月18日红军主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中产生的歌曲《庆祝红军大会合》。这些作品,歌词生动朴实,大都采用民歌、古曲或其他中外歌曲的曲调填词而成,朗朗上口,非常易于流传。其中,还有紧密结合某一战斗和军事行动的战歌,如《再占遵义歌》、《渡金沙江胜利歌》、《打骑兵歌》等等。特别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产生在红军时期的我军的标志性歌曲之一,体现了我军宗旨、使命、纪律、道德和战斗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歌创作和歌咏活动空前高涨,如今汇集成册的抗战歌曲有千余首以上,为动员、团结、鼓舞全民族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1935年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号召、激励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时代最强音。今天,《义勇军进行曲》又赋予中华民族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成为我们的国歌。同时,1936年出现的《救亡进行曲》,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现的《大刀进行曲》,1938年出现的《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1938年、1939年间出现的《黄河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等经典之作,都极富战斗豪情。
我们的国歌和军歌,都诞生在抗战时期。1939年《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的诞生,标志着我军的军歌、战歌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88年7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正式确定《八路军进行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说明,在小米加步枪时代诞生的传统军歌,其体现我军本质的战斗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歌创作发展迅猛。这个时期产生的战歌,不仅老同志记忆犹新,在五星红旗下长大的一批批军人,也都是唱着战火中诞生的战歌成长起来的。像《战斗进行曲》、《说打就打》、《打得好》、《我为人民扛起枪》、《来一个歼敌大竞赛》等,连同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歌,在和平建设年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为提高巩固部队战斗力,培育广大官兵战斗精神和进行全民国防教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涌现出了很多体现战斗精神的优秀作品。如1950年诞生的《志愿军战歌》,早已被历史认定为志愿军的标志性的音乐形象。在同年产生的《我是一个兵》,是从战争年代向和平建设时期转折中产生的一首代表性歌曲。这一时期体现战斗精神的歌曲,表现了我军多军兵种开展大练兵的战斗生活,讴歌了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和官兵们的钢铁战斗意志。如在军内外广泛传唱的有《人民海军向前进》、《毛泽东的鹰》、《我爱我的祖国》、《当兵为什么光荣》、《进军号》、《海岸炮兵歌》、《人民军队忠于党》、《骑马挎枪走天下》、《等待出航》《水兵回到海岸上》、《英雄汽车司机员》、《我爱祖国的蓝天》、《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我为祖国守大桥》、《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走上练兵场》、《八一军旗高高飘扬》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流传军营,也为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
这一时期涌现的体现战斗精神的歌曲,其题材、体裁的扩展,也促进了形式风格的创新,更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如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独唱《歌唱二郎山》等,反映了我军进军西南边疆、建设西南边疆的战斗精神,在音乐选材和形式风格上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真是乐死人》,是第一首反映实行义务兵役制时新兵情感的代表性作品。《有两个小伙一般高》,表现了两个高炮战士争先恐后打敌机的战斗精神和在荣誉面前互相谦让的美德。《打靶归来》是一首情境化与人物化结合较好的队列歌曲,流传40多年常唱常新。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当数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组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同时,每一首歌都体现了非常个性化的战斗精神。
当历史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体现我军战斗精神的歌曲创作和歌咏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主题观念新、词曲语言新和形式风格新。歌曲《当兵的人》,词曲语汇风格、理念与价值观的体现、艺术气度等都富有时代特色,是一首以领唱与齐唱相融合的形式写队列歌曲的创新范例。《一二三四歌》、《军队节奏》、《我跟着祖国一二一》等,虽都以队列行进的口令切入,又以各自不同角度延伸寓意,唱出了昂扬的战斗精神。《当兵的历史》、《军营男子汉》等,从当今非常现实的社会价值取向进入,开启了队列歌曲与通俗歌曲融会贯通的先声。
我们还欣慰地看到,从《军人道德组歌》的八首歌曲到新时期以来涌现的各种题材、体裁的军旅歌曲,都自觉地融入了战斗精神的时代主调。像《军港之夜》、《小白杨》、《火箭兵的梦》、《东西南北兵》、《天路》、《在和平年代》等,都在军旅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体现战斗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征途中的红军歌曲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段亚平
对《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认识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李莉
红军长征中的宗教政策对我国宗教工作的影响 The Impact of the Religious Policies during the Long March on China's Religious Work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李翔
闽东革命斗争对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与长征的战略策应与支持 The Strategy and Support of the East Fujian provinc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for the central Red Army the 5th "Anti-besiegement" and the Long March [党史研究与教学 DANGSHI YANJIU YU JIAOXUE] 刘雄
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 [南方文物 Relics from South] 彭碧莲
长征标语漫议 An Informal Comment on Slogans of the Long March [党史研究与教学 DANGSHI YANJIU YU JIAOXUE] 李安葆 , Li Anbao
在吴起镇阻击敌人 [福建党史月刊 Fujian Dangshi Yuekan] 赖富
宁化,不可忘却的红色苏区 [福建党史月刊 Fujian Dangshi Yuekan] 王庆华
红军播火种精神励后人(代结束语) [当代贵州 Guizhou Today] 刘志学 , 余福仁
抗战时期延安高等学校思想革命化改造论略 Revolutionary Reform of Mentality in Yan'an Higher School [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王明钦
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马佩英
长汀:红军的故乡,长征出发地 [福建党史月刊 Fujian Dangshi Yuekan] 黄修荣
弘扬光大长征精神 [天津人大 TIANJIN RENDA] 鲍洋
闽东革命斗争对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与长征的战略策应与支持 The Strategy and Support of the East Fujian provinc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for the central Red Army the 5th "Anti-besiegement" and the Long March [党史研究与教学 DANGSHI YANJIU YU JIAOXUE] 刘雄
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及作品
1、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
3、梁实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品:《雅舍小品》、《槐园梦忆》、《英国文学史》。
4、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市(今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代表作品:《繁星·春水》、《再寄小读者》。
5、萧红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实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