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汪曾祺代表作品集

难道要罗里吧嗦长篇大论看得人昏昏欲睡在你眼里才算是好书?推荐三本容易理解、专业术语不多、文字表达淳朴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遇到艰难与曲折。小说中没有难以理解的高深的学术理论,一般来说报告文学都比较的通俗易懂。...

汪曾祺代表作品集,2016年你看过最好看的小说是什么?

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贬低网文之风。

不可否认,网文的确要比实体书门槛低,作者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但是并不意味着,网文的水平就比实体作者,差到了哪里去。

以下,是我最近正在追的网文之二:

首先上时镜大大的《我不成仙》,不吹不黑,这本书里的节奏感的把握,场景的描写,绝对一流。

骂网文只是看个爽的,自己不带脑子,别怪文。

而且里面传递的思想,也绝非所谓的升级流爽文,每一个角色,甚至是配角的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明。

再来推荐一本:

风流书呆的《爱谁谁》,文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对儒学诸子百家的了解,我这辈子怕都追不上。

网络文学是现代文学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网文,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那些张口闭口就看不起网文的人,到底看了多少网文,看文的时候到底带没带脑子?

自己爱看爽文,就一口咬定,所有文都是无脑流爽文。文爽,怪作者文笔太好,剧情节奏把握太好咯?难道要罗里吧嗦长篇大论看得人昏昏欲睡在你眼里才算是好书?

呸。

请你看文的时候,带点脑子去看。

网文里面,同样是骂人。

张嘴祖宗十八代的,和气死人不带半个脏字的网文,就是两种不同阶层的网文。

你偏偏要只看剧情,不看细节,不管内容,爽了就好,愿意主动当小白读者。

怪作者咯?

能推荐些遣词造句通俗易懂?

能推荐些遣词造句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门槛的文学作品么?

谢邀答题。首先谈一下问题中的几个词的理解。遣词造句,简单的说,就是运用词语组成句子。通俗易懂,字面的意思是,通常平俗容易理解,喻指常人都能理解。我本着遣词造句通俗易懂,相对没有阅读门槛的原则,推荐三本容易理解、专业术语不多、文字表达淳朴的文学作品,供参考,请批评指正。

首先,推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它的语言淳朴,通俗易懂。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读就懂,而且可以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书的内容有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有劳动与爱情、有挫折与追求、有痛苦与欢乐、把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遇到艰难与曲折。但是,小说中没有难以理解的高深的学术理论,也没有阳春白雪般的晦暗,更多的是下里巴人身边发生的故事。读着,读着会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推荐报告文学《为了你,我的祖国》(优秀报告文学选)。《为了你,我的祖国》这本书是1984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选。一般来说报告文学都比较的通俗易懂,因为报告文学基本上都是根据真人的事迹,采用文学的方式来感染人教育人的,相对口语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这本报告文学选中,有肖复兴的《生当作人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艰难的起飞》、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撰写的讴歌优秀中华儿女的报告文学作品精品。读这本书,你会从中真切的感受到豪迈的时代精神,也强烈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全书通俗易懂,豪气十足,鼓舞人心。多读这样的书,就能看到祖国的光明前景。我认为现在读这本书,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

其三,推荐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著名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角,表现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不断的觉醒,最终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谱写了那个时代有血有肉的青年人最壮丽的青春之歌。

综上所述,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门槛的文学作品很多,我推荐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为了你,我的祖国》、杨沫的《青春之歌》,只是我的个人建议。我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如果作品内容太高深,太专业,语言以不通俗,广大人民群众都读不懂,那它是很难成为伟大作品的。

有什么书值得推荐给大学生看?

推荐书单前,先说说我的情况。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读的是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方向。

我推荐的书单会更偏向文学性,小说、散文、诗歌类都会有。我会推荐一些没那么出名的作品,毕竟有名的书,从小听到大。

如果你恰好也喜欢,欢迎继续往下看。排名不分先后,只是个顺序。

1、《面纱》

提到毛姆,大部分人想的是《月亮与六便士》,其实《面纱》也很值得反复阅读。最初开始,我是把它当做爱情小说来阅读,后来再读,发现这看似是爱情小说,其实不然。

一个礼貌克制、善于隐藏自己的智慧男人沃尔特,爱上了肤浅庸俗物质愚蠢的凯蒂,婚后对她百般好,却还是遭到了她的背叛......凯蒂完成了自我救赎,沃尔特到死只留下谜一样的遗言“死的却是狗”......

人性的虚伪、矛盾的自尊、婚姻爱情、欲念冲动、救赎信念......都在这一个故事里。

“你用面纱遮蔽他人的窥探,自己也难以一睹世界之真实。”

2、《小径分叉的花园》

关于这本书,有个精彩短评。“刘慈欣用百万字写三体,告诉我们宇宙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博尔赫斯用几百字就做到了。”

这本书很薄,一天就能读完,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可是很多的。读博尔赫斯,有门槛,有些人读完可能会说,“就这?”

读进去了,收获很多。

3、《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样:诗歌和爱情。

如果有人给我读这本书,我会想要嫁给他。来自文科生的浪漫。

4、《赎罪》

麦克尤恩是我很喜欢的作者,他的作品大胆、敢于批判,但同时也很露骨黑暗。

如果你喜欢电影版的《赎罪》,一定要看看小说,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5、《这些人,那些事》

如果你对台湾有兴趣,如果你喜欢一个一个的小故事,那这本书不要错过。它是温情的、感动的、让人落泪的。

6、《蝴蝶梦》

“昨夜我又一次梦游曼德利。”以这句话开始,道来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情感细腻,情节出乎意料。

7、《红楼梦魇》

张爱玲的作品不用多说,相信很多女生都读过。而《红楼梦魇》是张爱玲花了十年的时间对《红楼梦》研究,从而写下的这本书。

如果喜欢《红楼梦》,值得一读,如果是喜欢张爱玲,那就更别错过了。

8、《古文观止》

如果想要体会古典语文的魅力,那我推荐这本书。如果想要研究古文,那得精读,研究透彻。

这本书很有意思,里面的道义哲学、朝政风云、官名百态......每读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

9、《霓虹灯外》

平民视角下的上海社会生活史研究。写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活状态,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

可以说是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有任何关于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私信事儿姐哦!

中国女性作家有哪些比较优秀作品?

三毛、冰心。

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仅以此文,献给余光中先生。

昨日,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过世,享寿89。

梁实秋说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相信很多人和物道君一样,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他的一首《乡愁》。写这首诗时,余光中才二十几岁,可至此以后,“乡愁”便贯穿了他整个人生。

1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于1928年出生于南京。他的前半生因战火颠沛流离,在南京、上海、重庆、台湾、香港之间辗转。后半生在溯源与寻根之间回望,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大陆。

如果以江南为故乡,他9岁离乡;如果以四川为故乡,他17岁离乡;如果以大陆为故乡,他21岁离乡;如果以台湾为故乡,则他曾三度离乡。

他说:“世上是本没有故乡的,只是因为有了他乡。”在一地久了,终究会有情感。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他也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

▲ 图为1951年余光中和双亲在台北合影。

有人说,余光中是浪子诗人,一路流浪,其实是在一路寻根。犹如他倾听屈原的歌声,从上游到下游;他追寻李白的脚步,从长安到洛阳。

他的乡愁,超出了地理,交织着时空,也呼应着人的情感。根在哪里,就去哪寻根。

小时候的乡愁,就是手中那枚小小的邮票,不知来处,何来归处。

▲ 1958年余光中留美期间在爱荷华大学宿舍的照片。

2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1945年,17岁的余光中第一次见到范我存。在余光中眼中,范我存在文学艺术上富有敏感的品位吸引着他。

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让她欣赏。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谈音乐、绘画、文学,一起看电影,骑车到河边、竹林。

对于婚姻,余光中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

▲ 余光中与范我存结婚照。

1986年,余光中给妻子范我存写了一首结婚30周年的纪念诗《珍珠项链》:

每一粒都含着银灰的晶莹

温润而圆满,就像有幸

跟你同享的每一个日子

每一粒,晴天的露珠

每一粒,阴天的雨珠

分手的日子,每一粒

牵挂在心头的念珠

串成有始有终的这一条项链

依依地靠在你心口

全凭这贯穿日月

十八寸长的一线因缘

他说,每个和你在一起的日子,都像珍珠一样珍贵。晴是露珠,阴是雨珠,分开时是挂在胸前的念珠,将这些滚散在回忆角落里的日子串起来的,是你我的“因缘”线。

人世间最好的爱情莫过于此,他们相敬如宾,就算后来历经战乱,让他们彼此失散,他们依然牵挂彼此,直至辗转到台湾才再度重逢,命运也从此系在了一起。

长大后的乡愁,就是那张窄窄的船票,我们相遇,我们久别重逢。

▲ 1964年厦门街故居门前,余光中夫妇与珊珊、幼珊、佩珊。

3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1958年,余光中正值而立之年,母亲孙秀君去世,他的人生没有了来处,恍如潇潇冷雨洒在心头,余光中只想回归故土,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被祖国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后来,他回到故土,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都已不再,他日思夜想的故土已经变了。

物是人非,便有乡愁;若是物也非了,乡愁更甚。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余光中说,或许他的来处,就在那里。

太初有仓颉造字,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那是每个中国人的来处。只要汉字还在,只要中华文化还在,乡愁就有了寄托。

2005年,余光中跨越海峡,来到汨罗江,他称之为“朝圣之旅”。夕阳西下,汨罗水滚滚东去,处处楚风,满眼离骚。

余光中说:“我来到汨罗江和屈子祠,就是来到了中国诗歌的源头,找到了诗人和民族的归属感。”他写下: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

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

举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洁癖

众人皆酣睡,唯你独醒

别离后的乡愁,是那一方矮矮的坟墓啊,吾乡何在,吾辈何归?

4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66年一个寒夜,远在美国的余光中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

21岁去国,已经有17个年头了,还不知何时是归日。

余光中不禁想到人生大限,含泪写下《当我死时》,在诗中呼喊着长江黄河,呼唤着最美最母亲的祖国: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余光中这一生都在漂泊,一如他自己所称的“蒲公英的岁月”。

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去美国求学,在香港任教,最后在台湾定居,辗转多地,乡愁始终萦绕不散,直至73岁,他第一次看到黄河。

当年离开祖国,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年逾古稀的余光中站在黄河岸边,看着它从古老的洪荒里,从李白的乐府里奔涌而来,余光中不禁探身去摸黄河水,他说: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

回到车上,同行的人都拭去鞋底的湿泥,只有余光中不忍,把它带回了台湾。泥浆干成了黄土,余光中珍藏在盒子里,摆放在书架上。

“从此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书房里就传来隐隐的黄河水声。”

▲ 余光中伉俪携手走完洛阳古桥,回头遥望,感叹家乡文化底蕴深厚。

如今他走了,乡愁便是天上那一湾浅浅的银河,魂兮归去,魂兮归来。

山之上,国有殇,愿余光中的灵魂早日回归故里,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走了

他带着我们的乡愁,走远了

从此,我们记忆里

乡愁是思念的春夏秋冬

乡愁是余光中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二届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召开?

看到这个题目,立马就想到了韩素音,不过很可惜,2012年就已去世,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位女才子。

韩素音,是一位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

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中文等17国文字。

韩素音的作品尽管描写的是她的个人家庭、家族生活史,但背景却是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她从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衍生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对她父亲、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只不过是将有些人物改名换姓而已,以免引起误会或麻烦。而当谈到写作的动机时,韩素音说,是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

她的作品具有对待历史的独特角度,她把个人经历和现代历史发展过程巧妙结合在一起,而其文字也具有优美、刚健和清新的独特风格。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