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代表作品,这是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著名书法家高山老师,原名高治业,笔名“高山”,河南新郑人,1950年出生,著名书法大师,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德艺双馨”艺术家,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中泰文化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艺术院书法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书画研究院特聘书法家,河南黄河书画艺术交流中心顾问,河南长城书画院顾问,仰恩大学特聘书法教授。精通书法、篆刻,根雕、厨艺。其艺术简历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
楷书四大家的代表作和特点?
颜、柳、欧、赵四家的书法特点:
颜体的特点:
颜真卿是唐代中后期的一位书法大家,他的行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楷书被列入“楷书四大家”。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字麻姑仙坛记》。
这些碑刻里面,《多宝塔碑》属于早期作品,风格还不是很成熟,属于唐朝的流行书风,有很强烈的唐代写经体的味道,还没有形成颜体的典型特征,应该是颜真卿早年参加科举考试时的书法用体。
而他的其它的的几个作品,就已经完全具备了他自己的风格特点了,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我们平时见到最多的就是他的《颜勤礼碑》。
颜真卿《颜勤礼碑》的整体特点就是外拓、外紧内松。所谓外拓就是字的笔画和态势都是向外扩张的,笔画是向外鼓的,给人以非常饱满、浑厚的感觉。
外紧内松指的是颜体的章法特点,这是让人一眼看上去就非常的明显的特点,颜体的字和字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非常的紧密,让人看起来章法非常的挤,不像欧体那么疏朗,而它单个字的内部空间却很疏朗,非常的开阔,这也是由于它的外拓结构造成的,所以给人的整体感觉的就是外紧松。
这种外紧内松的结构特点,使得颜体整体上非常的紧密,整体的布局也是浑然一体,增强了颜体的整体气势,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就像一只蚂蚁可能不显眼,但是成千上万的蚂蚁挤在一起就会形成强大的阵势,让人望而生畏。
而颜体单个字内部空间的疏朗,又使得颜体整体看上去不是那么死板,中间可以透气,又会显得比较灵活、空灵,这也是颜真卿楷书的高明之处。
另外颜体在笔画上也非常的有特点,比如横细竖粗、撇细捺粗、左细右粗等等。
柳体的特点:
柳公权属于唐代晚期书法家,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的繁荣昌盛的气象已经一去不复返,反映在社会风气和书法上也是一样,晚唐再也没有人写出颜真卿那种有着正大气象、雍容大气的书法了。
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小楷金刚经》等等,其中以《玄秘塔碑》最为著名,他的行书《蒙诏帖》也是名垂千古的名帖。
俗话说颜筋柳骨,柳体和颜体从本质上来说是非常的相近的,很多书法家都认为柳公权其实是学习颜真卿的,二者确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二者的捺画、撇画、横画都非常的相似。
颜筋柳骨说明颜体相对于柳体比较肥,相对来说柳体的骨力比较强劲,但是除了骨力,柳体还有很多它自己的特点。
比如在结构上,柳体相对于颜体它取的是斜式,颜体是正面示人,柳体略有斜势,章法上,柳体比颜体稍微数疏朗一点,但是相对于欧阳询的楷书又紧密了一点。
结构上,柳体属于中宫收紧类型的,所谓中宫收紧,就是指的字的腰部收的很紧,比较瘦,这一点比较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书法也一样,腰部比较瘦的话,整个字也会显得比较有精神。
上世纪的90年代,学习柳公权书法的人非常的多,包括当时的启功先生对于柳体也是偏爱有加,他曾经好写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书法的过程和对于柳公权书法的喜爱。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
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受他老人家的影响,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学习柳体,当时他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多学习颜体,其一直延续到现在。
欧阳询书法的特点:
欧阳询是初唐时期的书法家,入唐的时候他已经有六十岁了,他的大半生其实是在隋朝度过的,但是由于他的主要成就的取得是在唐朝,他本人又在唐朝的官方书法教育机构“弘文馆”任教,所以一般认为他是唐代的书法家。
欧阳询的书法在当代的影响是非常的广泛的,不仅仅是在书法界,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对于当今硬笔书法的书写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今出版字帖比较多的书法家一般都是学习的欧体,比如卢中南、田英章、田蕴章等等。
所以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可能连过这些字帖,间接的也受到欧体的影响,对于当今规范字的书写也有很大的帮助,为我们当今书法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等,他的行书作品也有很多真迹流传于世,比如《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卜商帖》等等。
欧体的特点和颜真卿的书法正好相反,欧体楷书上袭王羲之,主要的特点是内擫,就是笔画向里弯,和颜真卿的外拓(笔画向外鼓)正好相反。
二者在章法上也不一样,正好相反,颜体的章法紧密,而欧阳询的楷书的章法疏朗,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大,相对于颜体的浑厚,欧体则更显得雅致一点。
欧体的结构非常的漂亮,可以说在这四种书体里算是最漂亮、最严谨的,历来都被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所推重。
由于欧阳询是从隋代入唐的,他的书法必然也受到隋代书法的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之前的魏碑书风的影响,所以他的字力度非常的强劲,还保留了很多隶书的笔意,尤其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钩画。
这也造成他的书法稍微板正了一点,后人评价他的楷书“状如算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也要倍加注意。
赵孟頫书法的特点:
赵孟頫是楷书四大家里面唯一一个不是唐代的书法家。也是风格最为突出的一位书法家。
他在书法上时尚复古,行书非常的著名,主张学习晋唐书法。
他的楷书代表作品有《三门记》、《妙严寺记》等等。
他的楷书的最大的特点是以行书的笔意书写楷书。
有谁知道这位书法家的名气?
雷百寿先生是个非常低调的人,他八岁提笔学字,六十年笔耕不辍,真草隶篆,功底深厚。近年来,他应邀到全国各地举办书法表演五百多场,近万幅作品被国内外书法爱好者收藏悬挂。他是一位真正的实力派书法家,大众书法艺术家。
书法家王锦元作品?
书法家王锦元的作品用笔刚柔相济。在他的笔法里,笔走如龙,是为刚,笔走如凤,既为柔,龙凤顾应,合融而成刚柔相济的笔法气质。
其书法追求笔法的虚实结合,看透笔法,无非就是虚意实成,实笔虚续的内涵,虚实之功,也就是刚柔相济的能力,笔法成刚含柔,不易之中有简成,所以他的书法笃定坦然,比较潇洒。
朋友送了江西临川傅建雲的书法家的作品?
我收藏到这幅,非常不错。朋友赐的墨宝,坐等升值。
古代八大书法家有谁?
1、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3、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4、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5、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6、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 《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
《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7、历代书法家(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8、历代书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