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黄维代表作品

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是都昌县宋代的杰出人物。林士弘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5、姜曰广姜曰广(1583~1649)明末抗清官员,崇祯朝官至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福王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百度百科-姜曰广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

黄维代表作品,江西有哪些历史名人?

1、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所以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2、江万里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南康军(江西都昌县林塘柏树下江村)人。南宋爱国丞相,教育家。自幼神隽颖异,年轻有文名,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进士,为官40余年,历官91任,也曾坐事闲废12年。宋度宗即位,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秉性峭直,力主抗元。咸淳九年,予祠。元兵至,为游骑所执,后伺机脱归。元兵攻破饶州时,江万里率子江镐等投水殉国。著有《宣政杂录》。 江万里是都昌县宋代的杰出人物,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严嵩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4、林士弘林士弘,饶州鄱阳(江西鄱阳)人,隋末南方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士弘豪迈爽直,好武功,通谋略。 大业十二年(616年),林士弘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任大将军,攻占豫章郡。操师乞战死,林士弘继领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翊,众至十余万。初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北起九江南达番禺(今广东广州)的广大地区。武德五年(622年),战败投降,后又退守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病死。5、姜曰广姜曰广(1583~1649)明末抗清官员,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字居之,号燕及,晚号浠湖老人,江西南昌新建(今江西丰城市同田乡浠湖村)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朝官至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福王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马士英所忌,乞休归。后从金声桓反清,兵败投水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万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严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士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曰广

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

刘伯承元帅(1892年一1986年,重庆开县人,是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有古儒将之风。为什么刘伯承元帅称作战神?这是他.数十年戎马生涯,赫赫战功铸就的。辛亥革命时,十九岁的刘伯承进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本学习,刘伯承糸统的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熟读中国古代兵书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1916年3月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建护国军第四支队有两千多人,在攻打丰都战斗中刘伯承身受重伤,一粒子弹从头顶入右眼飞出。刘伯承转展转来到重庆一家教会下属的私家诊所做眼科手术。德籍医生沃克医术高超脾气特大对患者非打即骂。刘伯承承来时伤口化脓做了两次眼科手术。由于伤势严重,医生打算实施全身麻醉。刘伯承从医生口中得知痳醉药会伤害大脑神经,静静地沉思一会儿坚决要求不用麻药作手术。第一次手朮比较简单刘伯承安然稳坐。第二次手术做了三个多少时。刘伯承肌肤不跳,面不改色沉雄坚毅。医生见刘伯承手捏之椅柄己汗水滴下就问:"痛乎?"刘伯承笑着说:"七十余刀,小事耳!"医生惊问:"何由知之?”刘伯承说:"每割一刀,余暗记一数,定无误也!”洛克医生惊得目瞪口呆连声说:"您不仅是一个标准的军人,而且是一位军神!"洛克医生称的"军神"是指刘伯承坚毅性格说的,但刘伯承几十年戎马生涯证明,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是无愧于"军神”称号的。1926年5日经杨闇公和吴玉章介绍下刘伯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为侧应国民革命军北伐,刘伯承,朱德发动泸州,顺庆起义阻止四川军阀东下,保卫武汉国民政府安全,一代名将守孤城成为佳话,被武汉国民政府授预暂编十五军军长职务,这是共产党员在大革命时期取得的第一个军长职务。一九二七年刘伯承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三十年学成回国后协助中央军委委员周恩来日常工作,进入中央苏区后任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后任选遣军司令员,渡乌江取尊义,协助毛主席四渡赤水,二占尊义甩掉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赌截。抗日战争暴发后任一二九师师长,开避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神头岭,响堂镇,晋东南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等战斗把游击战术发挥到炉火纯青地步。日军大本营专门召集三百位专家研究如何pj刘伯承的游击战术。解放战争后,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带领刘邓大军千里越近大别山,直捣国民党腹地危胁南京,把战争引进国统区內,拉开战略进改序幕、。毛主席称赞是历史的转折点。1947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振霖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六十万对八十万,歼敌五十五万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解放进程。在整个解放战争第二野战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二百三十万人,四大野战军中仅次于三野居第二位。一九五十年十一月,刘伯承辞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职务放下军权,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做了七年院长兼政委,为我军培养了大批高中级军事指挥人才,为我军现代化和正规划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朱德称赞刘伯承俱有"仁,\信,智,勇,严军人品质,有古名将之风为国家不可多得将才。”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元帅即有数十年战争实践,又有军事著作,留下390万军事著作和190万翻译作品,是当之无愧的军神,战神比孙武略胜一畴。

电视剧里用汽油桶做的土大炮?

梁老师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东西啊?大名飞雷炮,小名没良心炮。您光听这小名,就知道这炮的丧心病狂,当然这话可不是小编说的,而是被这炮炸过的敌人说的。

吃过这没良心炮的敌人,不仅有国民党,还有美国人和英国人,南朝鲜人。

大家伙一听后边这三位,就知道这飞雷炮还上过朝鲜战场。

好了,废话不多说,咱直接进入正题。

首先咱来了解一下这飞雷炮是咋来的。

话说飞雷炮这东西,大家伙都是打电影电视剧里头见到的,只知道这东西的威力挺巨大的。

但您不知道的是,这飞雷炮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使用的,就电影电视剧里头您看到的,那完全是错误的,真要是那么使的话,炸药在原地就得爆炸,压根就不会飞出去的。伤不了敌人,伤的是自己。

您还别不信,告诉您一声,能够使用飞雷炮的不是什么炮兵,正儿八经的能把这东西使用熟练的是工兵。

这完全就是一种技术活,但就算是这样,工兵使用不好,原地爆炸的例子那都有。

具体是那场战斗,小编没找到资料,只是在资料当中看到这么一句话。

说在一次进行攻击中,这飞雷炮在原地就炸了,当时就牺牲了七个人,这里头还包括一名工兵团的团长,另外还有好几个人受伤的。

所以这炮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那么炮是咋发明出来的呢?

这事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事了,素有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在1947年带着国民党的部队就钻进了晋南地区。

胡宗南好不容易逮住机会了,进去之后,他那是可劲的修碉堡,炮楼子,大有一种用碉堡,炮楼子推进作战,最后拿下根据地的意思。

咋说呢?那会咱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差老鼻子了,人手一支枪就不错了,您也别提什么重型武器大钢炮小钢炮的了,数量奇缺就不说了,炮弹也少的可怜。

所以当时面对胡宗南这法子,咱解放军有点朝着刺猬下嘴,无从下手的意思。

当时应对胡宗南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也是一筹莫展,啥招都用上了,效果不怎么明显。

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头,第四纵队的工兵也在组织集训,当时的工兵有一个想法,如何才能降低作战过程中工兵的伤亡。

工兵的工作大家伙都知道,修个路搭个桥的,敌人布置地雷上去排雷等等。

你说属于后勤的吧,他有时候还冲在第一线,你说他的战斗效能吧,还低的可以,所以工兵一上战场伤亡率就高。

工兵的领导也很头疼这事,什么法子能把这伤亡率给降下来。

这么一研究,大家伙就开始寻找战场上,那一块伤亡率高。

工兵对那些个炮楼子,碉堡暗堡进行爆破的时候,伤亡率是最高的。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工兵不用抵近爆破,咱远远的把炸药给丢过去的法子呢?

当然大炮是最好的选择,但问题是咱没有吗?咋整!

所以大家伙开始开动脑筋想法子。

那么在这次集训中,有一个叫聂佩璋的人,他是一名工兵连连长。和小编一样是醋老西山西人,早年间在东北的讲武堂学习过,学的就是工兵知识。

后来在东北军做过工兵连连长,铁甲部队的大队长。

所以他这人对于装甲和工兵技术门清

那么聂佩璋在这个时候,他就在琢磨没有炮,那么有没有能够替代炮的东西呢?

毕竟是科班出身,有着一套完整的知识链条,再加上这么些年丰富的战场经验。

他立马就想到了迫击炮,这迫击炮说到根子上就一个炮管子,一发炮弹。炮弹只要塞进炮管子,立马就会击发炮弹里头的发射药,从而把炮弹给弹出去。

炮弹没有,可咱有地雷啊!没有炮管子,挖个土坑试试,也能凑活。

想到就要做到,于是聂佩璋就带着一大群技术人员开始研究。

最终研究出一个方案,在地上挖一个梯形的坑。

具体怎么挖,小编就不告诉大家伙了,毕竟这玩意就是一个大杀器。

挖好之后,把地雷搁里头,然后参照迫击炮的发射原理,点火发射,哎!您还别说,就那地雷直接就飞出去一百多米,砸地上,咚的一声就炸了。

当时大家伙都很开心,毕竟设想的东西还真就实现了,可聂佩璋开心是开心,但他明白这玩意,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

为嘛呢?就光这么一个坑,挖就挖俩小时,这也就算了,他还是一次性的。

您就说吧,就战场上打的那么激烈,能给您匀俩小时给你准备?用了一次还就废了。

而且这抛射坑打出来的东西,还没有准确度,天知道他往哪里飞。

但这个抛射坑不是说没有价值,他至少告诉了聂佩璋,这个原理是可行的,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要解决拿什么东西代替这土坑。

问题还得解决炮管子的问题,可这玩意不好弄,思来想去的聂佩璋绝对用汽油桶试试,毕竟这玩意在战场上算是常见的东西,不管怎么说是铁皮的,好歹桶口是圆的吧!

当然您要是直接拿汽油桶来使用,那还是不成的,毕竟皮太薄了,所以这些个拿来做飞雷炮的汽油桶都经过了加固处理,就连筒子的底部都做了加固处理。

当时还考虑到了,地雷这玩意,型号不同,个头也有大有小的,而且你找地雷他也不好找不是?

于是聂佩璋就用炸药包代替了地雷。

这么实验来实验去的,最终成型了。一个这样的飞雷炮能把六到八公斤的炸药包给抛出去,而且抛射的范围一般在一百到一百五十米的范围,比原来强多了,当然要是装药量搭配的足够好的话,最远能抛射三百米的距离。

这抛过去之后,能形成一个十米半径的爆炸圈,这个范围内的简易工事障碍物啥的,分分钟钟就被摧毁了,而半径二十米范围内的人,就算是侥幸没死,也会丧失战斗力的。

那么这东西一诞生,人家也不叫飞雷炮,而是依据抛射坑的名字命名为抛射筒。

后来大家伙发现这家伙攻城摧毁工事的能力,感觉抛射筒这么土的名字,能配的上咱的炮吗?毕竟他可是让咱免除很多解放军在拔除敌人火力点伤亡的利器,所以一个阳光大气上档次的名字才有了——飞雷炮!

只是后来,用多了,国民党被炸的够呛,这才给起了一个没良心炮的诨号。

飞雷炮介绍完毕,接下来,咱就说说飞雷炮的实战效果。

造出来之后,当年也就是1947年的九月十七号的时候,咱解放军在陕州东门这块进行攻城。

当时聂佩璋就带着工兵连上去了,这可是飞雷炮的首战啊,您别说对手国民党了,咱的战士都没有见过,看到那大粗管子也好奇。

也是薄皮大馅的,这管用吗?

用事实讲道理,拉到城门口,对着国民党那主碉堡,连着就是几发。

“咚咚咚!”直接就把国民党军给打哭了。

后来咱不是抓到一些个国民党军的俘虏:“啥呀?那是啥东西呀?你们哪来的那么些个大个火炮啊!炸的我们心肝脾肺肾都要碎了!”

这是飞雷炮首次参战。

既然飞雷炮在实战中取得了效果,这飞雷炮就开始进行推广。

1948年的时候,中原野战在一次军事训练汇报演习,中野第四纵队(前身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就把飞雷炮作为一个演示进行了汇报。

当时陈毅还是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看到这东西,也感觉新奇:“我留过洋,还真就没见过这种武器的!”

当时中野司令员刘伯承也给了这飞雷炮高度评价。

那么飞雷炮立的功劳最大的一次,那还是淮海战役的时候。

1948年十一月二十五号的时候,黄维兵团被咱解放军七个纵队给包在了安徽宿县双堆集。

这个黄维兵团那可是蒋介石手上的宝贝,当初蒋介石那是砸锅卖铁的想要救这个兵团,您就知道他绝对是蒋介石 手里的王牌部队。

当时黄维精心构筑了阵地,不仅挖了壕沟交通壕,还建立了大量的地堡暗堡,顺道还把几百辆汽车围成了一个圈子,就这么里里外外的整了三个防御圈。

当时黄维还感觉自己这个阵地,解放军想要攻破,不拿出巨大的伤亡是不成的,毕竟那会咱的火炮强度就上不去。

就在黄维信心满满的感觉自己的防御圈绝对抗揍的时候,咱解放军就给黄维兵团整上了飞雷炮。

发起总攻的时候,足足准备了一百八十多门飞雷炮。为了安置这些个飞雷炮,解放军将阵线推进到了离国民党军阵线几十米处的地方,搁着的飞雷炮。

率先遭到攻击的就是黄维兵团第十师的俩团,时间不多,就二十分钟,分三轮发射,将前方一万平方米的国民党军炸的人仰马翻,啥工事不工事的,就跟美国人用炸弹犁过地的阵地一模一样了。

您要知道,就这块国民党的阵地,可是享受了一万公斤炸药的洗礼啊!

当解放军冲上去的时候,国民党军有些人抢就在怀里,连拿枪的力气都没有,被震的浑身发软。

“那到底是啥东西啊?”

“土飞机?”

“你可拉倒吧!那就是小个的原子弹!”

所以没良心炮也被叫做土飞机和小原子弹.

咋说呢?飞雷炮这东西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所以这炮好是好,可你没法子量产,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规格。

不同的部队造出来的飞雷炮就不一样,甚至于同一只部队在不同的阵地上,弄出来的飞雷炮的规格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了,这飞雷炮造出来之后,经过部队的不断的演化实验,他不仅可以抛炸药包,还能抛几十公斤石头,塞进去一捆集束手榴弹都成。

就这集束手榴弹,一被送到天上就散开了,丢的哪哪都是,可比咱一群人手抛手榴弹要强上很多。

甚至于后来还能当喷火器的使用。

其实之所以研究出这么多五花八门的使用方法,就是为了对付国民党的各种武器,您比方说坦克,装甲车,野战工事等等。

那么飞雷炮最后的辉煌,是在朝鲜战场上。

1951年的时候,咱志愿军已经把美国人带着的联合国军给压制到了三八线附近,可美国人就一直不服气,天天想着怎么打仗。这不在五月二十一号的时候,李奇微指挥这美军又一次跨过三八线,想要找便宜。

当时咱就准备撤离,六十三军一八九师五六六团接到了殿后的任务。

这任务不好打,打到最后全团就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员了。

整个阵地小理山都打成了焦土,根据当时参战的志愿军战士回忆,这场战斗中,打的最勇猛的不是美国大兵而是英国的二十八旅,这帮家伙都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

而守卫阵地的时候,咱也没有重武器,最后五六六团的战士,想到了飞雷炮,把这些东西装好之后,就打了两轮,当时就把这个英国的二十八旅给吓懵了,足足半个小时这个二十八旅就没有一点动静,一点冲阵的欲望都没有。

“咋回事?啥时候志愿军有这么猛的炮了?”

当时被敌人黏住的志愿军战士,就是趁着这个功夫,摆脱了追兵,成功突围的。

对于这段历史,英军的第二十八旅的上尉参谋在他的《1951年朝鲜夏季作战》中就有提到过。

描述中说,志愿军从纵深打出了相当准确的大口径炮弹。

当然这个准确其实是不对的,飞雷炮的准确度不高,他之所以认为准确,那完全是因为这些个炸药到是炸对了地方,至少让英国人感到了害怕。

咋说呢?飞雷炮的安全性很是一个问题,就在这场战斗中,一营副班长在使用飞雷炮的时候,牺牲了。

而飞雷炮在这次战斗之后,就再也没有在历史舞台上出现过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但是他的体质为何如此虚弱?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随着《亮剑》的网红化,该剧中哪怕只有几场戏的小角色也在网络上“名声大噪”,其中就包括“不善奔跑”的国民党暂七师师长常乃超。

在一般观众看来,暂七师是一个杂牌部队,常乃超就是一个杂牌军师长,都不够格进战犯管理所那种。

实际上不能这么看,国民党军队序列里确实有一些新编、暂编、补充、荣誉等特别番号的部队,其中确实有不少是杂牌部队,但不能一概而论。

像解放战场上的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你敢说这是杂牌?王耀武当过补充第一旅旅长,你敢说这不是嫡系?

按照《亮剑》剧情显示,暂七师拥有美式装备,还有牵引式火炮,甚至还有西式军乐队,这妥妥是国军嫡系待遇,而且,他们的师长还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常乃超。

常乃超是《亮剑》电视剧虚拟人物,但同样和《亮剑》小说一样,剧中几乎每个有名有姓的高级军官都有正儿八经的历史原型。

别看常乃超出场戏份少,但这老小子身上居然聚集了国军四大名将的特质,换句话说他的历史原型可以找出四个。

1、天下第一旅旅长黄正诚

常乃超留学德国,这一点和黄正诚是一样的,能去德国深造,也证明他们是嫡系将领,不可能去指挥杂牌军。

黄正诚在历史上比较牛,天下第一旅中将旅长的身份非常亮眼,他部下的团长都是少将,只不过他这个人有些输不起,1946年浮山战役被围歼后,当了俘虏的黄正诚嘴上还是不服气:你们打仗不守规矩,我们队形还没展开就被你们偷袭了,有种咱们摆开阵势再打一场。

常乃超除了德国留学背景外,被俘时冒充书记官以及大言不惭输不起等行为,都来自于黄正诚的经历。

2、黄埔一期杜聿明

杜聿明被俘虏时冒充的是十三兵团军需处处长高文明,我军师政治部副主任陈茂辉审讯时递给他一支烟,是解放区生产的烟,杜聿明没抽,掏出了自己的好烟,旁边伪装成记者的副官给他点上火。

然后陈茂辉让杜聿明写出十三兵团各处处长的名字,杜聿明在身上掏来掏去,一会儿掏出一包美国香烟,一会儿掏出一包美国牛肉干,最后才掏出钢笔。

常乃超在剧中也是如此,在身上掏出各种零碎,还自顾自点上了一支烟,让李云龙忍不住吐槽:你不是管仓库的吧。

3、黄埔四期陈林达

陈林达在东北战场上任国军新编第五军中将军长,所部在1948年被围歼,陈林达躲在俘虏群里一直没暴露身份。

没抓到大鱼,这让东北野战军将领钟伟很生气,他命令俘虏们集合跑步,掉队的一律抓起来重新审讯,这么一来就把不善于奔跑的陈林达给揪出来了。

巧合的是,同样不善于奔跑的常乃超面对的是李云龙,而李云龙的主要原型有两个,王近山和钟伟,不是冤家不聚头。

4、土木系少将王元直

王元直毕业于黄埔六期,之后辗转于国军各支部队,曾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正则班学习,毕业后逐渐转入国军最嫡系的部队土木系序列。

1948年豫东战役后王元直担任土木系核心部队十八军十一师师长,在双堆集战役末期他带领部队掩护胡琏突围成功,在突出重围后他和其他部队走散,对前途感到绝望的王元直吞服安眠药自杀未果被解放军营救并俘虏。

王元直被俘后曾在华野设立的解放军官学校改造,结业后在华东军区步兵学校担任军事教员,南京军事学院成立后王元直被任命为教员组组长,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了钟伟等将领,曾被钟伟等人当众调侃。

王元直1958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后晋升中校,1970年退役返乡务农,1987年移居海军干休所,1994年在上海病逝。

常乃超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以及被李云龙等人奚落的戏份都来自于王元直。

也有一些人认为常乃超的原型还有同样在南京军事学院当过教员的廖耀湘,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常乃超应该没进过战犯管理所,他还是和王元直更贴近。

如此看来,常乃超也是一个人物,身上聚集了国军四大名将的特质,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牛的人为什么不善奔跑呢?

要知道,常乃超是一个少将师长,他可不是国军一级上将那些人,说白了,少将师长可是一线军事长官,是需要天天行军打仗训练的人,怎么能连基本的体能都没了呢?体能这么差,别说跑步了,就算是骑马或者坐硬邦邦的吉普车一天撑下来都费劲。

首先强调一点,常乃超可以排除先天身体不好这个原因,毕竟他在德国军校深造过,又在国军嫡系部队当军事主官,如果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病秧子,估计他不是早就被军校淘汰,就是只能窝在后方当个文职人员,不会跑到前线当一个嫡系部队少将师长。

常乃超不善奔跑这个问题可能得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战场损伤。

长期在一线部队担任军事主官的将军,能保证身体一直健康的人有,但身体出现各种问题的人更多,一线部队整日奔波不说,睡觉吃饭都不规律,再加上精神高度紧张,身体出现问题就太正常了。

再有一个,一线部队受伤生病的机会更多,比如杜聿明,远征军野人山的经历让他身体遭到了很重的伤害,到大决战时已经是疾病缠身,连腰子都少了一个,他一直想出国治疗都被校长拒绝,结果还是在战犯管理所把身体给养好了。

第二、养尊处优

当然,也有一些国军将领并没有遭受过杜聿明那样的罪,他们身体虚弱不善奔跑的原因是养尊处优惯了结果淘虚了身体。

比如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军将领们纷纷涌入各大城市搞接收发大财,上演了一场“五子登科”的丑戏,金钱美女,花天酒地,不仅败坏了精神和斗志,身体也被拖垮了,由此造成的问题直接导致国军风气的彻底败坏,因此国军失败毁于接收的说法一直很盛行。

按照常乃超的情况看,他属于哪一类并不好说,但他不善奔跑的状态也确实符合当时国军大多数将领的实际状况。

当然,李云龙,也就是钟伟让俘虏集体跑步筛选军官的做法也存在一定不合理性。

一方面,国军部队里有些士兵是抓壮丁抓回来的,他们先天营养不良不说,在部队里还要遭受欺压和克扣军饷伙食,这些士兵不善奔跑也很正常。

另一方面,有些国军将领虽然也养尊处优,但在逃命这个技能上还是很擅长的,为了掩盖自己的身份还真能跑下来,比如秦汉他爹、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那是为了逃命可以一口气跑几百公里的“长跑将军”,如果李云龙和钟伟遇上的是他,多跑几圈也够呛能把他给筛出来。

近代陕西有哪些历史名人?

在国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是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西北王”我们都知道是胡宗南,而这个“金门王”说的就是今天的主角—胡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军高级将领普遍认为十个胡宗南都比不过一个胡琏,可见胡琏在国军中绝对算得上一个能征善战的悍将了。

胡琏

狡如狐

在国军中有两只狡猾的“狐狸”一支是在西北与彭老总交手的胡宗南手下第一悍将钟松,其在西北可以说给西野带来了不少麻烦,彭老总甚至屡屡设计想要将钟松除之而后快,但钟松此人用兵灵活,从来都不按套路出牌,狡猾的不得了,不仅每次都能从彭老总为他准备的口袋中逃脱,不时还能重创西野。好在这样一个让彭老总都头疼的悍将在国军中始终不受待见,不然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又将多一个大敌。

钟松

另一支“狐狸”就是胡琏了,胡琏的狡猾程度丝毫不亚于钟松,唯一不同的是,胡琏的对手是在中原的刘帅和邓公以及华东的陈粟。胡琏不仅在中原与刘帅邓公数次斗法,后又在华东与陈粟周旋,重要的是胡琏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当然,除了胡琏运气确实不错以外,他的能力与狡猾也是他让解放军将领们头疼的原因。

钟松和胡琏同样的狡猾,但二人的在国军中的地位以及最后的结局可谓是大相径庭,钟松由于看不惯胡宗南的瞎指挥与其结怨最终被胡宗南排挤离开军队,晚年更是背井离乡远赴荷兰生活。而胡琏相较于钟松就要圆滑许多,他的狡猾不仅用在战场上,在官场上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狐狸”,也正是因此,胡琏才能在山头林立,勾心斗角的国军中混得如鱼得水,始终都是国军顶梁柱般的人物。由此可见胡琏各方面的能力都不俗。

胡琏

猛如虎

当然,胡琏能在国军中吃得开除了狡猾以外,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国军也不是一个过家家的地方,那是要真刀真枪打仗的,没点能力也爬不到高位。而胡琏的军事能力在普遍科班出身的国军中都是数一数二的,要说国军中能打硬战、打恶战的,胡琏绝对算是一个。

抗战从淞沪会战一直打到湘西会战,胡琏也从一个小小的67师119旅旅长爬到了18军军长的位置,抗战胜利前夕更是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这可不是凭关系上的位,而是实打实地凭借战功。

淞沪会战时期,胡琏就率部在苏南一带打游击,屡屡重创日军运输线和补给线;枣宜会战期间,已经升任18军11师副师长的胡琏再度率部阻敌于长坂坡,古有张翼德、赵子龙大闹长坂坡,近有胡琏逐寇长坂坡;1943年,石牌要塞争夺战,胡琏又立新功,不仅重创日寇,还为鄂西大捷奠定了基础;胡琏抗战最后一役与日寇血战于雪峰山,已经是18军军长的他与友军配合将日寇团团围住并分割歼灭。

这都是胡琏对抗战作出的贡献,当然这只是简单地概括了一下,实际上胡琏在抗战中的表现非常亮眼的,丝毫不亚于王耀武等抗日名将。

抗战中的胡琏

宜趋避之,伺机取胜

结合上面的狡如狐,猛如虎,这就是伟人对胡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的客观,“宜趋避之,伺机取胜”也是胡琏的特点之一,胡琏此人非常机警和谨慎,这也是他屡屡能从解放军手中逃脱的原因之一,他对于战局的判断可以说很有一套,什么时候能打,什么时候不能打他很清楚,而且非常善于捕捉战机。

胡琏在与我军的交手中最能拿得出手的恐怕就是南麻战役了,南麻战役也是最能代表胡琏“宜趋避之,伺机取胜”的一战。华野在孟良崮全歼了张灵甫的整74师后目光就投向了由18军改编而来的另一支国军王牌整11师,而当时胡琏也发觉我军的目标可能是他,于是他花了20多天的时间在南麻修筑了包括子母堡在内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准备迎击我军。

南麻战斗

利用碉堡对付我军,可以说是国军在无数次与我军战斗后总结出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了,所以胡琏对这一仗可谓是信心十足,哪怕整74师刚刚在孟良崮被我军全歼。

而在华野此时士气正盛,面对比整体实力还不如整74师的胡琏所部,粟裕将军决定再次复制孟良崮战役,将胡琏和他的整11师全歼于南麻。战斗打响后,胡琏事先准备的防御工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华野四个纵队由三个团的兵力硬是打了三天都没有打下来,不过好在华野在外围还布置了一个纵队的兵力打援,胡琏一时间也得不到支援,随着华野调来用密集炮火配合进攻后,整11师阵地上血流成河,损失惨重。

眼看自己也要步张灵甫后尘了,胡琏当时也感觉到了绝望,他已经无计可施了,只能焚香祭天,祈求上天保佑。说来也巧,南麻一带还真就下起了暴雨,而且一下就是7天,胡琏又看到了希望,于是再度恢复了斗志,他认定华野的进攻一定会因为这场暴雨而有所迟滞,所以他立马组织防御,甚至亲自在前线坐镇指挥,有时还自己抱着机枪参与到战斗中。

粟裕将军

而陈诚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家底就这样葬送,所以也拼死援救胡琏的整11师,在25师和64师赶到后,华野负责打援的7纵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被迫撤退。粟裕将军见已经不可能吃掉胡琏和整11师了,于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从南麻战役中不难看出,胡琏在战场上的嗅觉确实灵敏,在整74师被华野吃掉后就察觉自己将成为华野的下一个目标,于是第一时间在南麻抢修了防御工事,如果不是这些防御工事,胡琏根本就坚持不到天降暴雨。而且在暴雨袭来后的第一时间,胡琏又准确判断出了暴雨肯定会迟滞我军的进攻步伐,于是又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展开防御,最终才坚持到了陈诚的援军赶到,从而脱困。所以胡琏不仅运气极好,能力也还是非常不错的。

胡琏

中原斗法

再来看看胡琏在中原与刘帅和邓公是如何斗法的。解放战争打响后,刘帅在一年的时间内就三战三捷,连克上党、平汉、定陶三座重镇,同时还消灭了国军10个师的兵力,刘峙因此被撤职。

为了遏制刘帅的攻势,国军方面派出了素有王牌之称的第5军和胡琏的整11师,派出王牌的国军果然不一样,不仅拿下了定陶、菏泽等地,还准备继续东进,而胡琏的整11师则沿洙水河南岸公路向巨野以西的张凤集推进。

刘帅和邓公

面对来势汹汹的胡琏,刘帅和邓公自然要给胡琏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制定出了一套诱敌深入,将胡琏和整11师装进口袋后围而歼之的战术。结果胡琏这个“老狐狸”虽然掉进了口袋还吃了点亏,但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摆出了一副龟壳阵,凭借着全美械装备,靠火力压制硬是顶住了我军的进攻。在第5军向整11师靠拢过来后,刘帅和邓公觉得已经吃不掉胡琏的整11师了,于是下令围攻的各部脱离了战场。

1948年,洛阳战役后,刘帅和邓公马不停蹄发动了豫西战役。此役的目的虽然是拿下南阳西面邓县、镇平、内乡、淅川4县,以控制汉水中段,使豫西与桐柏连成一片,但在战术布置过程中,刘帅和邓公也铺开了一张猎狐大网,如果胡琏这个“老狐狸”胆敢前来救援,那么将有来无回。

救胡琏自然是要去救的,可就当胡琏要钻进大网时,他嗅到了“陷阱”的味道,于是开始与刘帅、邓公开始了一场暗地里的斗法。胡琏先是派出先头部队继续前进,自己则在驻马店大肆征夫征粮,一副即将率部开拔的样子。

而我军伏击部队见胡琏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了伏击圈,刘帅和邓公果断下令放先头部队过去,等胡琏主力,结果胡琏本来安排去“送死”的部队竟然安然无恙地进入了南阳。而胡琏也确实带着主力出发了,但仅仅一天,胡琏这个“老狐狸”就又把头缩了回去,白白让我军的伏击部队等了他两天。最终刘帅和邓公的“猎狐计划”再次落空。

还挺帅

就在我军浩浩荡荡在中原地区攻城拔寨之际,老蒋坐不住了,亲自飞到了郑州部署防御,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军的前进,经过几番苦战之后,胡琏18军的整11师(1948年,国军又将整3师和整11师合编为了18军)终于被我10纵打残,龟缩上蔡,不敢越雷池一步,古城开封也将成为我军的囊中之物。

而就在宋时轮将军和胡琏在上蔡打得天昏地暗之时,刘帅和邓公又想到“捉狐”了。想到就干,刘帅和邓公立刻下令让中野第一、三纵队从胡琏所部的两翼进行包抄,准备再次围歼胡琏和他的18军。结果胡琏这个“老狐狸”又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当即脱离战场,率军后撤。18军进驻上蔡和附近地区后,已经与国军其他部队形成了掎角之势,刘帅和邓公见状只能无奈地相视一笑,“猎狐”计划再度落空。

最后就是著名的双堆集“猎狐”了,淮海战役相比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麻花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反正刘帅和邓公再次制定了“猎狐”计划,并且最终将胡琏所部击溃了,但胡琏本人虽然重伤,但还是逃了出去。

这里才应该是胡琏最好的归宿

结语

文章虽然一直都是在说胡琏如何如何从我军守军脱困,看似胡琏只是一个擅长逃跑的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胡琏之所以一直在逃,并不是他太弱,而是我军太强了。再看看,诸如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等名将都没能从我军手中逃脱,可见胡琏对于危险的嗅觉有多强,而且胡琏本人的军事能力也确实强悍,不乏与我军硬碰硬的战斗,再结合其对于战场局势的敏锐,伟人对他“狡如狐,猛如虎,宜趋避之,伺机取胜”的评价很中肯。

在战争中发生过多少次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战术,在世界战争史上出现的不少。我军战神粟裕,把这种战术叫做“敌进我进”

通常来说这一战术是趁敌人实施远征时,袭击对方总部,造成两面夹击进退维谷的惨状。历史上典型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战术,主要有这三个:

1,武王伐纣。商朝末年,商纣王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忽然爆棚,整个商朝在商纣王的领导下蒸蒸日上,尤其是东南战线的东夷、徐夷、淮夷被征服,整个淮河流域纳入华夏范围。可是商纣王的两个叔叔比干和箕子和一个哥哥微子启给西面的周国当了带路党,武王趁机灭掉了商朝。

2,楚汉彭城之战。楚汉之争中,项羽在齐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刘邦趁虚而入,占领了项羽的首都彭城。刘邦在此之前也是趁着秦军主力和项羽在河北决战,一举攻入关中灭亡了秦朝。

3,清军入关。明朝末年,每当明军即将剿灭农民军,东北的女真抢劫犯就会入关抢劫;每当东北局势有所缓解,农民军就会死灰复燃愈演愈烈。最终,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取得北京,却被清军进来一勺烩了。清军真是捡漏王者。

至于我们熟悉的三国,这样的战例更多了,最有名的应该是关羽北征樊城,却被吕蒙白衣渡江轻取荆州,抄了后路,最后只能兵败身死。

不过,这些我都不想细说,我就说说粟裕将军在苏中抗战中的黄雀在后战术吧!

粟裕将军在带领2000兵力北渡长江,几年时间就建立了苏中抗日根据地,让日军军长田俊六和两个师团长南部和小林苦不堪言。

从某种程度上说,粟裕的大部分游击战战术,乃至八路军和新四军组织的整个敌后抗战,都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袭击敌人运输线、摧毁敌人飞机场、破坏敌人矿场,也许单次杀伤歼灭敌人数量有限,可是积少成多,也是让敌人痛不欲生。

典型例子是,南部师团在苏中根据地修建公路,新四军不停搞破坏。南部只好派出警备队与粟裕所属的“老虎团”第七团干仗。200多日伪军被老虎团围住全部吃掉,最关键的是,缴获了一门步兵炮两部掷弹筒。

南部为了少受上级惩罚,竟然臭不要脸地写信给粟裕将军,日军尸体还给我们,步兵炮还给我们,掷弹筒就不要了。开出的价码是“今后贵我两军和睦相处”。甚至,南部还让日伪军在新四军活动区域刷标语“新四军还我步兵炮,掷弹筒就不要了”。此事在苏中传为笑谈。

相比南部,小林是个更可怕的对手。

小林在苏中组织清乡行动,总共调用了一个联队三个伪军师,机动兵力高达1.5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警察和汉奸便衣队进行配合行动。

小林没料到的是,到处抽调兵力,让各据点兵力更加薄弱,根据地的民兵都能收复一些小据点了。

不过,粟裕将军,根本看不上那些小据点,他要打的是战略要地车桥。

就在日军进攻根据地的时候,粟裕带领新四军第一师跳出包围圈,来到外围,对南部和小林两个师团结合部的车桥镇进行攻坚作战。

负责攻坚的,依旧是老虎团第七团,虽然团长严昌荣在清乡中牺牲,老虎团战斗力不降反升。敌人重兵守卫的车桥镇,老虎团一下就占领了核心街区,然后一个中间开花,分割包围,伪军的碉堡很快被攻克,几个小时后,只有几十个日军还在负隅顽抗。

然而,日军的碉堡对于早已掌握重武器的新四军第一师来说,简直不要太简单。从南部师团缴获的掷弹筒,在军工部门的逆向研发下,防止出了自己的迫击炮,月产量高达300门。在粟裕将军的“炮群”狂轰滥炸之下,车桥日伪军只有死路一条。

最值得一说的是,新四军中有被俘日军组成的“反战同盟”。在车桥战役中,反战同盟成员松野觉主动要求阵前劝降,喊话时被击毙。

除了老虎团第七团为主的第二纵队的车桥攻坚战,另外两个纵队打援工作战绩更为可观。

就这样,小林忙于清乡,却没想到军事重镇车桥被攻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清乡”这件事,甚至所谓的“屯垦”“铁壁合围”也均告破产。

车桥战役奏响了苏中地区的反攻作战序幕,日军军心很受打击,甚至发生了12名日军集体自杀的情况。粟裕所部在收复车桥附近据点时,日伪军几乎是望风而逃,几乎没有死守和增援的情形。

历史知事作品,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