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仪仗队代表作品,马踏飞燕在几楼?
马踏飞燕在二楼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在张骞的塑像背后左手进门就是马踏飞燕,是中国的旅游标志。
二楼的 丝绸之路文明 ,在张骞的塑像背后左手进门就是马踏飞燕,是中国的旅游标志。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很好的展品比如铜奔马、铜车马仪仗俑队、彩绘木独角兽、涡纹彩陶瓮
铜奔马别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铜车马仪仗俑队是1969年9月,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99件铸造精致的。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队。
彩绘木独角兽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35厘米,长93.7厘米。分体制作身、角、尾、足,再粘合而成,通体用红、黑彩绘,一侧涂白色。此兽做前行冲刺的动作。
涡纹彩陶瓮该藏品高52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12.5厘米。瑰丽大方的图案与魁伟丰满的器形相结合,表现出雍容华贵的气度,因而享有"王"的美誉。
中国古代有什么霸气的宣言?
第一句话,乃汉武帝所说——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大军灭掉南越国,南越王赵建德的头颅也被高高的悬挂在了长安宫北面的门楼上,汉武帝刘彻龙颜大悦,于是随随便便组织了十八万骑兵十二路大军,旌旗千里,浩浩荡荡,经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横临边朔,饮马北河,耀兵扬武,向匈奴示威,并给匈奴乌维单于下了道很屌的战书,给了他两个选择:“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漠北寒苦之地为!'
乌维接到这封战书后,《汉书》中用了两个字来形容他的的表情:詟焉。
所谓詟(zhe,音折),本意为哭泣过度,以至失声而不能言语。不过这里乌维应该是心惊胆落,害怕到说不出话来,哭倒是未必,毕竟人家也不是小孩子。
于是,匈奴只好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苦寒之地,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第二句话,乃出使大宛的汉使所说——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遣使臣车令等持黄金千斤及金马一座,去大宛购买其国宝汗血马。
大宛为希腊后裔所建之国家,地处今土库曼斯坦一带,是西域与中亚的连接点,为康居、大夏、乌孙等国交通之枢纽,有大小属邑七十余城,胜兵六万人,实为中亚大国。所以大宛国王也是很拽的,他竟然不肯卖马,汉使大怒,便在朝堂上大骂大宛国王,骂的大宛国王非常没面子,于是派属下郁成王率兵截杀汉使,夺其财物。刘彻的真金没换来宝马,反而打了水漂。
汉武帝暴怒。钱倒是小事儿,关键面子挂不住,所谓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何况两国并未交兵,汉朝可是带着厚礼来与大宛做文化商贸交流的,却遭如此对待,这简直是对大汉天威赤裸裸的挑衅与侮辱!
刘彻在庙堂上咆哮:你们说,咱们怎么办?
一旁,另一位曾出使过大宛的汉使姚定汉露出了轻蔑的笑容:“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
第三句话,乃汉使苏武所说——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春,汉武帝遣苏武携重礼祝贺匈奴新单于且鞮侯继位,毕竟双方打了太久的仗了,需要休息一下。
不料,且鞮侯心怀不轨,竟然想尽诛汉使者,有大臣建议不如迫降汉使,让汉天子丢人又丢面,岂不更妙?
于是单于连派人劝降苏武,苏武却大骂道:“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汝等此举徒令两国相攻。可惜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第四句话,乃汉使傅介子所说——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汉宣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使傅介子携带金银财宝,出使楼兰。当时楼兰王正在匈奴和汉朝之间摇摆,但又贪图汉朝的财物,仍然还是接见了傅介子。在宴会上大家喝的正开心,傅介子对楼兰王说:“天子使我私报王。”楼兰王还以为有啥秘密宝贝,赶紧支开随从,跟着傅介子进了后账。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从帐后窜出两个壮士,两把尖刀一起从背后刺向楼兰王,利刃穿胸相交,楼兰王当场毙命。
傅介子镇定的砍下楼兰王的头颅,大摇大摆的走出来,对着宫外几百剑拔弩张的卫士说道:“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卫士们听说,果然不敢动,于是改立太子为王,楼兰从此亲附汉朝,不敢再叛。
第五句话,乃西域副校尉陈汤所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请将这颗敌国元首的头颅,高悬在京城长安的胡人街。
西汉末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万里远征中亚,全灭西匈奴,并将斩获的西匈奴郅支单于的首级送到了长安。
汉元帝看着这颗头,美不自胜。好一颗头,这颗头对于汉朝的价值,无异于当今美国梦寐以求的本拉登的头。
不久,一道更加震撼人心的上疏也发到了长安。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街(汉代长安街名,少数民族聚居之处)蛮夷邸,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请将这颗敌国元首匈奴单于的头颅,高悬在京城长安的胡人街,豪壮,甚是豪壮!!
没错,南越杀我汉使,屠为九郡;宛王杀我汉使,头悬北阙;朝鲜杀我汉使,即行诛灭,单于杀我汉使,悬首槁街。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陈汤这个小小的西域副校尉,要向天下蛮夷万邦宣示的伟大信念。
第六句话,乃校尉韩威所说——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
西汉与东汉之交,王莽施政不当,导致北方大饥,人相食。有大臣建议干脆解散边郡军队,与匈奴议和。校尉韩威却反对,他表示:“以我国之威而吞胡虏,无异口中之虱。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
韩威虽然是夸夸其谈之辈,但言语颇为豪壮。千载之后,北宋名将岳飞乃因其典而作词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第七句话,乃司徒班彪所说——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东汉建国之初,匈奴前来乞求和亲,光武帝将此事交予司徒班彪处理,班彪于是代写了一封国书拒绝了和亲,并警告他们道:“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殊俗百蛮,义无亲簄,服顺者曪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暛,呼韩、郅支是也。”
第八句话,乃东汉名将马援所说——铜柱折,交人灭
东汉初年,马媛率军平定交趾叛乱,并最远曾南征到了湄公河三角洲一带,设象林县(今越南广南维川茶桥地方),并在这里树立若干铜柱(有的说两根,有的说五根),作为东汉与蛮族的法定国境边界线。
他怕越南人以后又造反,把代表汉朝的铜柱给拆了,于是撂下了一句狂拽酷炫屌炸天的狠话:“铜柱折断之日,就是交人灭亡之时”,并在柱子上上刻了六个大字“铜柱折,交人灭。”
蛮夷们摄于马援之威,对这些铜柱又怕又恨,但大家又都不敢毁坏铜柱,便在每次路过时偷偷扔块石头,天长日久,竟形成一座小山,把这些铜柱都给埋了;如此既能防止铜柱意外倒塌,又能“心怀坦荡”的继续造反,越南人的精神胜利法果然厉害。
第九句话,乃东汉校尉耿恭所说——恭虽不降,然谨谢单于赐食
公元74年,东汉永平十七年,汉军大破北匈奴,收复中断联系65年的西域并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汉朝遂撤军。留下都护陈睦2000汉军驻守西域都护府,校尉耿恭数百汉军驻守天山北麓。
汉军前脚刚走,后脚匈奴数万人就跟过来把西域给围了。都护陈睦力战殉国,两千汉军全军覆没。只有耿恭在这一年里凭借汉军的科技与战术优势死守疏勒城。
没有水,耿恭便下令挖井,深挖15丈不见水。耿恭仰天长叹,拔剑插在井前,跪地磕头求水……于是水就冒出来了。
没有吃的,就先是宰杀牲畜,然后是树皮草根,最后只得把皮甲和弓弦的兽筋部分煮软了吃。
公元76年正月,汉军将士终于吃完了他们最后一副铠甲,最后一张弓弩。至此,北匈奴单于也不由衷心佩服起耿恭来。此人节过苏武,才比李陵,智勇双全,豪气万千,杀之可惜啊!趁着现在他穷途末路,不如派个使者试试看招降他?条件都是可以商量的嘛,封白屋王(白屋为匈奴中一部族,后称靺鞨),妻以公主,如何?
高官美女,条件不可谓不诱人,但耿恭能被它诱惑么?
出乎意料,耿恭竟然答应了:既然如此,那你们就派个人进城来谈谈吧!
北单于大喜,赶紧在军中选了个能说会道的使者,让他进城去招降耿恭。
更出乎意料,耿恭见到匈奴使者后,根本不给对方“能说会道”的机会,半句不罗嗦,直接把人推上城头,当着城下匈奴单于的面,迎头就是一刀下去!
可怜的匈奴使者,直挺挺地就躺一边凉快去了。
耿恭把刀一扔,头也不回的命令:把这家伙给我放血,完了切吧切吧烤了,它再难吃总比皮革好下咽。
汉军士兵们早饿坏了,闻令赶紧动手,聚柴生火,剥皮切肉,直忙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好像他们烤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猪。
一切准备停当,耿恭和将士们便用碗盛着匈奴血,在城头上开起了烧烤宴会。他们一面大口吃肉,一面开怀对饮,谈笑风生,视城下数万匈奴大军如无物。
今人在遗址上新修了一座镶嵌着狼头的城门
原野上万籁俱寂,所有匈奴人都吓呆了。耿恭营造的这个场面,实在太震撼,使他们如陷噩梦之中,千年难醒,永世难忘。从此,耿恭“吃人魔王”的称号响遍草原,传闻可止匈奴小儿夜啼。
这边耿恭正在美餐,忽然想起什么,忙站起来走到城墙边,深深向下一鞠躬道:“恭虽不降,然谨谢单于赐食!”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接着,城下爆发出一片哭爹喊娘之声。
读史至此,实赞范晔(后汉书作者)笔锋传神:“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他们不幼小但脆弱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
第十句话,乃东汉外交家班超所说——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汉明帝时期,东汉政府开始重新经营西域,班超弃笔从戎,带着三十六位大汉勇士来到楼兰,火烧匈奴使馆,斩杀烧死匈奴使团百余人,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楼兰举国震怖,立时归顺大汉。汉军统帅窦固大喜,欲多派班超人手,让他趁势搞定西域全境,班超却表示:“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于是,班超就带着这三十六位大汉勇士,折冲万里、横行西域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擒则擒,前后更立六国国主,终将匈奴势力全部逐出西域,并一举击退贵霜帝国七万大军,威震中亚、贯通东西、凿空波斯,而以绝世之姿、一手撑天,开启了新丝路、新世界的伟大时代。
世界级伟人们能说出豪言壮语,要么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内心强大,要么是因为他们手握大权生杀予夺;但以上有些汉朝中级官员也能说出这么“狂拽酷炫吊炸天”的话来,则完全是因为身后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强汉帝国。
每个人都能挺直腰板豪语冲天,这才是大国气象。
谁能用几张照片说明一下洛阳的其它景区?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名胜古迹众多,其中牡丹和龙门石窟是城市的名片。
“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时节动京城”。如果厌倦了人潮拥挤,不想去王城公园、洛阳国家牡丹园专门赏牡丹,其实洛阳城里随处可赏到花,牡丹花会时节街道到处姹紫嫣红。
1开元湖健康主题公园
2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除了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龙门石窟外,还有很多感受十三朝古都的繁华:
3洛邑古城:被誉为“中原渡口”
景区包含了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在这里可游、玩、吃、住、购,还有工作人员不定时的表演。景区免费直接刷身份证进。
4丽景门:洛阳市新八大景,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
5洛阳老街西大街:感受老洛阳的繁华
丽景门和洛阳老街挨着,一定要晚上来,夜景+逛吃
想要深刻体验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还有很多历史底蕴深厚的景点: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庙,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
项羽小时学剑的故事?
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与弟弟(一说堂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江苏苏州)。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既要学便学万人敌!”
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力能扛(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
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指春秋吴国旧境,即今上海市、江苏南部及浙江嘉兴市东北部)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銮熠啥意思?
銮]的意思是:一种铃铛:~铃。
古代帝王的车驾上有銮铃,故亦作帝王车驾的代称:~仪(帝王的车驾及仪仗)。
~驾。
~舆。
随~。
迎~。
[熠]的意思是: ◎ 光耀,鲜明:~~。
~耀。
~煜��
柴门夜永有僧敲?
花圃春残无客到,柴门夜永有僧敲
《声律童蒙》中的一句
上联源自[唐]白居易《微之宅残牡丹》诗句:“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吹花不全。”
下联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夜永:即永夜,长夜。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贾岛,专注苦吟,人称诗奴。有一年他到长安赶考。途中,他在驴背上吟诵起不久前写的两句诗。
他觉得其中一句“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不够生动,想换成“敲”字,但考虑了很久,仍然难以取舍。于是,他反复吟诵着,一会儿做推门的手势,一会儿做敲门的动作,街上的行人还以为他得了神经病。
忽然迎面来了一队车马仪仗,原来是长安府尹韩愈出巡。路上的行人都急忙向两边回避。只有贾岛仍然骑着毛驴走在路中央出神地做着推敲的姿势,结果被鸣锣开道的差役们一把揪下驴背,提到府尹大人的轿子跟前问罪。
贾岛这才回过神来,赶紧伏拜在地解释说:“我只顾在驴背上吟诗,没听到回避的锣声,因此冒犯了大人,还请大人恕罪!”
韩愈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听说贾岛因作诗入迷,才冲撞了自己,也不禁为贾岛的专注所动,于是用温和的语气问道:“你做了首什么诗,念来听听。”
于是,贾岛把这首五言律诗一字一句地念了一遍: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末了,贾岛还向韩愈请教:究竟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呢?韩愈非常赞赏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并建议把“推”字改为“敲”字。
韩愈说:“从意境的角度看,山中夜晚,寺门紧闭,题目又写‘幽居’;在那月光皎洁、夜深人静的环境中,忽然听到几下‘梆梆’的敲门声,以动衬静,就更显出寺院的深幽沉寂。而用‘推’字就显不出这许多好处来。”
贾岛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意见,决定用“敲”字。后来常用的“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