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简介代表作品,墙角数枝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诚邀, 一缕英雄为您解答“墙角数枝梅”是《梅花》一诗中的诗句,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之手。全诗四句,每句五字,是一首五言绝句,王安石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原诗如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咏物诗的特点所谓的“咏物诗”,简单来说就是以物为吟咏、赞咏对象,借此抒写抒情主体(诗人)各自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感触、不同的情怀、不同的心境。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就指出咏物的特点就是“吟咏所发,志惟深远”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咏物诗抒情主体将情感寄托在所咏之物中,寄托深远,才使得所赞咏的对象具有隽永、清新的特点,从而让读者赞不绝口、回味无穷。
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咏物诗的特点是:“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咏物诗是其中瑰丽奇葩的代表,咏物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和贺知章的《咏柳》就是典型的咏物诗。
王安石《梅花》赏析在我国古代的咏物诗中,最多的赞咏对象莫过于梅花了,从南朝何逊到南宋的陆游,都有不少赞咏梅花的诗作。尤其是有宋一代,咏梅的诗词名篇更是比比皆是,王安石的这首《梅花》是在宋代也是出类拔萃的作品。
王安石年轻时,就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后因仕途沉浮以及变法中遇到的阻力,于是写下了不少表现自己政治主张和情感节操的诗歌。王安石性格倔强,正如《宋史》对他的评价:“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因此王安石也喜欢那些具有倔强性格的事物,如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磊落坦荡的苍松,耿耿直节的劲竹等,都成为他借以咏赞的对象,以寄托自己志向。王安石诗风遒劲清新,立意超卓。
尤其这首赞咏梅花的诗,王安石借誉梅花清高、傲寒独开的品质,比喻自己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决心,以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抱负而奋斗的志向。
所以正像楼主的问题:“墙角数枝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我觉的与其这样问,还不如直接说“王安石的《梅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这样更加准确一点。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开篇两句描写出在严冬时节,在那不为人所注意的墙角,几枝梅花迎着寒风,凌寒独立,在这时候悄然开放,这是梅花傲寒而立、傲寒而开的形象。
“墙角”是个特定的环境,与花圃,庭园等相比,确实是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一个僻静的、冷清的角落。“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特别,以及梅花孤芳自开的形态。
诗人在没有从梅花开放的姿态入手去写梅花,而只强调梅花凌寒独放的状态,是为了突出梅花不畏严寒,在不太引人注目的僻静角落凌寒而开的美好形象和可贵品质。前两句中的“墙角”“凌寒”这两个词语看似是诗人随意安排,仔细品味,却发现是诗人精巧的布局安排。“墙角”是个偏僻、冷清、阴暗的地方,不太适宜植物的生长,更何况是梅花呢。“凌”是冒着或迎着的意思,“凌寒”就是冒着寒冷的意思,这个“凌”字极其形象、极其传神,形神兼备地刻画出了梅花不畏风雪严寒、凌寒独放的形象。
这是诗人锻字炼句的结果,因为这两个词语突出了梅花凌寒而立、凌寒独放的状态,更加突出了梅花孤独、落寞、无人欣赏的境遇。王安石锤字炼句的功力在这两个词语的选用中也可见一斑。(其实王安石是非常注意对诗句的锤炼的,我们所熟知的《泊船瓜洲》一诗,王安石曾经反复修改,经过十多次的推敲,才最终选用了“绿”字,因而才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名诗。)
王安石起笔两句物我交融,外形写物,实为写人。诗人笔下的梅花境遇不正和自己的形象与境遇一样吗?其实也恰恰是王安石形象与境遇的写照。
诗人为什么要以梅花的形象来自喻呢?联系王安石的理想信念和抱负就不难发现,他在一生的履历中甚至在变法的过程中,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层层阻挠,但他依然不畏惧,冲破阻力、排除万难,坚定地执行变法,这是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抱负而奋斗的志向。
想到这一层,前两句的诗意就明朗多了,这是诗人情寓景中,意在言外的写法。傲寒而立、悄然开放的梅花的境遇也就是诗人现实境遇的写照。
三、四句在诗意上承接第二句的“开”字而来,诗意还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因为梅花傲寒而开,开放的梅花呈现出雪白的颜色,我们这里也知道了诗人描写的梅花是白梅,因为梅花开放才会有暗香,这里又有嗅觉方面的描写。
“遥知”和“暗香”这两个词语表明,咏物的主体——诗人的形象出现在诗句中。这两句是诗人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感官认识进行描写的,这一点很重要,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
“遥知不是雪”与“为有暗香来”两句,在诗意上还构成前因后果的关系。“遥知”点明了诗人赏梅的立足点离梅花有一定的距离,不是近看,而是远观。也正因为是诗人远观梅花,所以当梅花的香气从远处飘来时,诗人嗅到的梅花香气才是淡淡的,这两句将前因后果交代得很清楚。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诗人以梅喻人,凌寒独开的梅花,比喻一个人高贵的品质;梅花沁人心脾的香味,象征一个人的才华。
生长在僻静角落的几枝梅花,傲寒而立、傲寒而开,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沁人的幽香,这正是梅花的品质,也是具有梅花品质的诗人的写照。
这样的结尾不仅做到前呼后应,而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进一步体会梅花的形象所表现的深刻主题,仔细品味诗人借咏梅托物寓意的用心。诗人之所以如此热情地咏赞梅花,正因为他找到了寄托自己情志和品格的理想物。
所以诗人在这首咏物诗寄托的情感就更加明显了:梅花的形象,就是诗人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决心,以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抱负而奋斗的志向。(喻继高书法作品·王安石《梅花》)
小结王安石的《梅花》诗,前两句是写墙角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后两句是写梅花纯白如雪,暗香袭人。全诗语言朴素,诗人笔下的梅花平实内敛,却自有韵致,形神兼备,耐人寻味,正像诗人写的“为有暗香来”那样。
王安石的《梅花》诗,诗人为我们的眼前呈现了一幅枝干遒劲、傲寒而立、傲寒而开的梅花图,诗人情寓景中,以景言情;全诗咏物喻人,梅花凌寒而立、凌寒而开的寓意更加深远;全诗意在画外,诗人以梅自喻,梅花的境况、品质和形象正是诗人境况、品质和形象的写照。
回答完毕,欢迎交流,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王安石人物事迹50字作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着。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历时16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8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成就:
变法革新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着的。
积贫局面的改变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积弱局面的改善
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保甲法的推行,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裁兵法提高了 军队士兵素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的生产量,质量也有所改善。
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两宋时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作战时,北宋朝廷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唯一战例。同时培养出了王韶、章楶等杰出将领,并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对宋与西夏的战争格局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散文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诗歌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2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
词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2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1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北宋作家王安石咏昭君故事的名作什么?
北宋作家王安石咏昭君故事的名作为《明妃曲二首》,此诗一出,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曾巩、刘敞等人争相唱和,为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明妃曲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译文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诗招元度示元度怀元度四首中?
谢谢邀请。王安石这些诗里面的“元度”指的是蔡卞。蔡卞又是何许人也?老百姓一般都不知道蔡卞是谁,但老百姓一般都知道他的哥哥蔡京和他的岳父大人王安石。
(一)与哥哥蔡京。中国古人将兄弟之间要友和谅。但这两哥们儿就不是如此。元朝丞相脱脱编《宋史》当中这么评价他们家:“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兄弟两人老死不相往来,父子关系就如同路人。蔡京的恶名因为《水浒传》而人尽皆知。但这兄弟两个也真没有一个省油的灯,蔡京和蔡卞两个人为了争夺丞相高位,还大打出手,哥哥甚至还在皇帝面前告发,最终哥哥略胜一筹,蔡卞被贬。史书当中说这兄弟两人的事儿:
“兄晚达而位在上,致己不得相,故二府政事时有不合。京以中旨用童贯为陕西制置使,卞言不宜用宦者,右丞张康国引李宪故事以对,卞曰:‘用宪已非美事,宪犹稍习兵,贯略无所长,异时必误边计。’帝令中书行之。京于帝前诋卞,卞求去,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
这段话意思其实很清楚,就是兄弟二人为了当官反目。哥哥蔡京当官晚,但是当的官比蔡卞大,导致蔡卞当不了丞相,因此两家在朝廷政务上面观点不合。蔡京请宦官童贯这个大奸贼做陕西制置使,蔡卞就不同意使用宦官,但皇帝最终还是同意了哥哥的意见。接着哥哥蔡京到皇帝面前诋毁弟弟蔡卞。蔡卞自动请辞外放。
(二)与岳父王安石。蔡卞和哥哥大打出手,但表面对岳父还是尊敬的,所以弄得老泰山还常常写诗寄给他,这就是王安石写《怀元度四首》等诗的由来。史书记载说,蔡卞居心倾邪,坚持认为岳父王安石之是为是,以岳父王安石之非为非。但结果呢?等王安石一死,他就立马变样。王安石死之前后悔他自己写的著作《日录》,让儿子烧掉,结果儿子用其他书代替,蔡卞把这本书拿到皇帝面前,然后芟落事实,文饰奸伪,把王安石所写的实录、正史都给改了,吕大防、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等都受到了谴责。
元日王安石秒懂百科?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作品原文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白话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王安石散文名篇有哪些?
王安石散文:《伤仲永》《登飞来峰》《上仁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慈溪县学记》《扬州新园亭记》《上人书》《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这此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对宋王朝的现实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从而证明实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堪称新法的纲领。又如他的学术论文《周礼义序》、《诗义序》等,都是为配合新法而推行的新学而作,也具有同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