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代表作品是什么,古代籍贯是多少岁?
《唐才子传》-辛文房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在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进士。德宗时,除驾部郎中,知制诰,经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词藻华丽,以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一首为最有名。据说当时有两个韩雄(左)羽,都善诗文,一次要授官,上命下来,不知该授给哪一位,皇帝只好批曰:“与咏‘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雄(左)羽。”可见此诗知名度之高。
<<--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夏县令,为人淡泊,喜结交方外之士。诗多写自然景物。
<<--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曾因安史之乱,迁居今江西波阳。屡举进士不第,后得宰相元载赏识,才得以做了几任小官,累官检校户部郎中。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多赠答应酬之作,无甚特色。但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也不乏佳作。
<<--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屡试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
<<--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
边塞派诗人?
边塞诗人有高适、王昌龄、 岑参 、李贺、李益、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等。边塞诗又被称为出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的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所创作,一些身在边塞或者体验过的诗人,会以自身的经历见闻来写作。
通常人们认为,早在汉魏六朝时代时,边塞诗就开始初步发展,唐代则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据数据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仅不到二百余首,而在《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多达两千余首。其中的某些篇章不仅是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更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边塞诗的风格是唐诗中最独特的,他不但有着深刻的思想,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有着很强的艺术性。这些诗通常以边塞军旅的生活为主要内容,比如塞外奇异独特的风光,或着反映了戍边的艰辛,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代表诗人?
1、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代表作有王维的《山居秋暝》、《西施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代表有高适的《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
3、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代表作《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
4、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等。

扩展资料:
阶段:
1、初唐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他是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作家。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3、中唐时期。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前期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卢纶、李益后期则出现“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
4、晚唐时期。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中唐以后的代表诗人?
中唐时期,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人民的苦难在诗歌中有了更多的反映。现实主义的作品得到极大的发展。从这个时候开始,反映人民疾苦成了优秀诗歌突出的主题。
最突出的是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派,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张籍、李绅、王 建、刘猛等。
新乐府诗主要是揭发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残酷剥削,同情人民的疾苦,他们的诗在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唐诗歌的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加丰富。中唐前20年,大历年间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李益、卢纶的边塞诗,是盛唐诗的余韵。
后期青年诗人李贺,吸收楚辞、乐府的浪漫主义传统,写出他精神上的苦闷和追求。
韩愈、孟郊的诗追求奇险,这些名家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谁有妙语佳言啊?
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已臻神韵一格,虽是诗,却有天籁之音。读完清音在耳,妙不可言。
2、明月随良缘,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
王昌龄啊王昌龄,七言已让人叹服。五言也是如此之好,“春潮夜夜深”比之“江边明月楼”高出好几个境界。深的哪里是春潮,而是夜复一夜的思念。
3、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王维·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4、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5、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张仲素· 春闺思》
笔意虽淡,情思绵远。
6、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情思细腻、摇荡人心。
7、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子瞻对此句似乎很珍爱,我也很喜欢这句。人在船上,船随风波起伏,而人在船中,也跟着青山和船一道一起一伏。妙不可言。
8、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9、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
张子野笔辟蹊径,不写荡秋千的人,而借秋千影来展示他人对春残花落的无感无知和作者的多愁善感,以他人之乐反衬己之哀。
10、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和“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合称“三影”,同为名句,系描神之笔。
11、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11、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少游著词中,余最爱此首,王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评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未免刻薄!
余知静安先生立学心切,赏“孤馆闭春寒”之沉郁深闳。然词之审美,盖不能一家之言,人各所好。余生于湘南之野,潇水之滨。零陵故郡,雄踞翼轸之福地,舜荫九疑之灵山。苍梧叠嶂,渌水潆回。观一目而慨终生。是与东坡居士皆偏爱“郴江”句,其得醇厚之旨,言尽而意不尽。
1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风格清冷奇峻,俨然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所语。
13、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末二句为传世名句,然今人不解其美。“月冷千山”极言清冷广远,“冥冥归去”指离魂已远,永不可回。王静安先生赞曰:“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反二语。”大概姜白石的“二四十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更为人广知吧。
14、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日暮西山,离人已远,满天凄风苦雨中独下西楼,离情之苦何以堪?
15、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
以少胜多,妙不可言。
16、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17、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
今人冯唐“春风十里”当化用于此,却无异娼妓、名媛之别。
18、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苏轼·正月十五往岐亭》
暗用杜牧之诗意,寄慨悠远。读此诗,可见苏子瞻作律诗,往往一气呵成、情思婉转、流畅生动,其才已到收放自如之境。
19、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众皆爱东坡词旷,余爱之写景之真,语出而置于眉睫,常使人身临其境,目睹其景。
20、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欧阳修·蝶恋花》
迷离杳渺,引人遐思,言尽而意不尽。作词如此,方为上佳。
21、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
“灯又烬”一语双关,卧房灯烬成灰,寓亲人相会也不可得。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此词当如是。
2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此词永叔代表作也,情深意远,同样得韵外之旨。
2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杜工部作为唐朝文坛巨匠,佳作数不胜数!此首余之最爱,词丽而意苦,感昔伤今之叹全从以“又”字出。所谓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而言外黯然欲绝。杜工部七绝,此为压卷之作!
2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义山给了我们不可多得的温柔悱恻,如灯下之人,对你娓娓述来。此诗时空交错,回环映照,一咏三叹,情意隽永。
25、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李义山诸诗中,余最爱此首。感人至深,深入肺腑。身长在,而情长在,情长在,而痛亦长存。
26、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
情景交融,情味深长。
27、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苏轼·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28、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李商隐·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29、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30、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31、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虞集· 《风入松·寄柯敬仲》
一句“杏花烟雨江南”,把江南的诗意概括到极致,美矣,尽矣。比之“春来江水绿如蓝”有过之无不及。
32、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 鹧鸪天》
久别重逢后那种难掩激动、欢呼雀跃的喜悦,所以生怕这次相逢会是一场梦。
33、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秦观· 江城子》
可惜再也没有后会之期,谁曾想生别竟成死离。
增补:
34、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还有什么比见到爱人更开心的事情?
35、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张元干· 《石州慢》
点评:有些人即便重见,也是“经年离别”,失去的永远无法弥补,这才叫真正的离恨。
36、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 《鹧鸪天》
一往情深,九死亦无悔矣。
37、庭有枇杷,而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 《项脊轩志》
最令人心痛的或许不是睹物思人时,人已不在,而是你某一天,突然发现,对方生前留下的某件事物,一直默默地陪伴了你那么多年。
38、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韦庄·荷叶杯》
语淡而情深,可以说是刻骨铭心。
4、、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韦庄·菩萨蛮·其一》
我知道你一定要走,不管你是去做官也好,做买卖也罢,只希望你早一点回来,你要知道在家里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在绿窗之下,这个人像花一样美丽,也像花一样容易凋零、憔悴,你难道就忍心不赶快回来吗?
40、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菩萨蛮·其四》
呵呵是笑声,我一开始读韦庄的词,很不喜欢“呵呵”这两字,毫无美感,而且“且呵呵”,写得好像很空洞。可后来才发觉他写得好,因为他本来就不是发自内心的欢笑啊,他真的是表面的笑声。空洞的笑声正好表现他那种空洞的悲哀的情绪,那真是“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41、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42、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木兰花》
43、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张先·千秋岁》
4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45、云雨已荒凉,江南春草长。——《冯延巳·菩萨蛮》
“云雨已荒凉,江南春草长”这样的句子,就不是温韦两个人有的。连绵的春雨,无边的春草,给我无边的苍凉的孤独感,在意境上和语言上是自成一格的。
46、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
想一个人想得肝肠寸断、百无聊赖的时候,抬头又忽然听到喜鹊的鸣叫,如何不让人芳心欲绝?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不写她听到“鹊喜”后的反应,余无尽情思,尽在言外,
47、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其六》
“悲近苦矣,‘一叶叶,一声声’已是凄苦难捱,'空阶滴到明'言痛苦之长,思念之深。温词中,盖此词得之深闳。”
48、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49、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
50、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1、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诸曲中,余独爱此句也。
5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53、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
5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踏莎行》
55、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5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57、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
5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其五》
59、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
未完·待更
欢迎关注点赞,大家交个朋友呀。
刀豆小说作品集?
1.《皇后生存日记》
拓拔叡x冯凭,历史向,原型北魏文成帝x文成文明皇后(冯太后)
2.《我当太后这些年》
李益x冯凭x拓拔泓,历史向,原型北魏献文帝x冯太后x大臣李奕,《皇后生存日记》的续篇。
3.《小山重叠金明灭》
云郁x韩福儿,半架空,男主原型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女主原创(女主哥哥的原型是北齐神武帝高欢)
4.《华帘花影》
元莒犁x萧综,元子攸x尔朱氏,历史向,
5.《世家妾》
褚暨x周玉,半架空,原型是《世说新语》中的邓攸和他小妾(外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