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代表作品有哪些,京剧名家都有谁?
说来惭愧,最近这十来年,唯一听过的京剧作品,就只有郭德纲老板在台上台下,相声舞台和京剧舞台唱的京剧。很多砖家说郭老板唱的京剧这不对那不对,一堆毛病,抱歉,对于京剧的一段唱腔来说,我并没有听过原唱,我只知道郭老板唱的我能听进去。郭老板也不是专业专精的京剧演员,他是个“非著名”相声演员😂,他用自己现在的名气,去改变国粹京剧目前的处境,虽说不知道年轻人最后能不能去接受,但是老郭也在努力着,我想知道有多少愿意听老郭唱京剧的80后,90后,00后😋
如何评价已故京剧名家张学津?
张学津先生,马派名家。其父是鼎鼎大名的张君秋大师。出身梨园世家的张学津8岁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十年科班毕业后,到荀慧生京剧团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涯。1969年调入上海京剧院,1982年调回北京京剧院。2012年,只有71岁的张先生患病去世,让人惋惜。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艺术形象和经典的唱腔唱段。
题目所问“如何评价已故京剧名家张学津”,是要给张先生写传记吗?范围太大了吧?似乎只从京剧艺术角度谈谈更恰当。
说说我的看法:
1:马连良先生亲传弟子。
1961年,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李多奎等名家,举办了联合收徒仪式。十二名优秀青年演员分别成了这几位大师门徒,其中张学津、冯志孝拜在了马先生名下并学有所成,扮相潇洒大方,台风俊朗飘逸,唱、念、做俱佳,他的表演绝无单纯“卖艺”的以力取胜,形神兼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逐渐成为诸多弟子中最得马派艺术精髓的一位艺术家。
2:马派中融汇余派神韵。
张学津幼年坐科,师从余派名家王少楼,对余派表演艺术有着深厚的基础。这一点可以从早期张先生的《捉放曹》、《失空斩》以及《大探二》等剧目中的演唱清楚地品味到。这几出戏的精彩视频我都在头条里上传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欣赏领略。余派苍劲、峻峭、挺拔的底功于内,马派潇洒、飘逸、帅俏行之于外,二者在张先生的舞台艺术中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潇洒而不油滑、飘逸而不轻浮、帅俏而不媚气、诙谐而不贫气的表演风格。把马派艺术推进向前了一步。
3:不断创编新剧。
1964年, 20多岁的张学津先生参演了新编现代戏《箭杆河边》,在剧中扮演佟庆奎一角,其中的“劝赖子”一段反二黄唱段,无论是唱腔本身,还是演唱水平,丝毫不逊色于样板戏的名段(本人曾在头条上传该段)。放在今天更是远胜那些“新编剧目”。80年代后又陆续排演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谭嗣同》等。在《画龙点睛》、《青梅煮酒论英雄》等剧中,在保留传统京剧完美因素的同时,根据剧情、人物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极大地提高了人物的表现力和戏剧的渲染力。张先生非常反对那些缺少深刻内涵追求标新立异的所谓“现代派京剧”,曾说过:“这些戏花钱多,却没有唱腔和表演,只有豪华的布景,这些戏没有内涵,即使获奖了,也很快会被人遗忘”。真是一语中的。
4:致力音配像工程。
作为马派弟子,作为音配像总顾问之子,形神兼备的张先生可谓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马连良先生留下的52出戏中,张先生配像46出,以及根据老唱片配像13个唱段。把老艺术家的珍贵资料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为京剧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
5:提携后辈传承马派。
张先生曾说过:“我们的眼光不能太功利,太浅陋。保存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实关乎民族的兴亡”。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提起张先生对马派艺术的传承,真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不仅常与弟子同台演出加以提携,直接示范,台下更是“一磕一”的倾囊相授,一招一式亲自示范,绝无半点藏私保守。记得看过一个视频,已然重病不起张先生病榻上还在为弟子说戏《甘露寺》,纠正“执掌江东七十二合阁”的念法。此时此刻,他心里装的只有京剧艺术。
张学津先生称得上是一位为了京剧鞠躬尽瘁的艺术家。
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为什么现在出不来自成一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我们可以看到,在民国时期,京剧出现了各种流派,出现了许多开派祖师。不仅是京剧,就连其他地方戏也是这样。
比如豫剧的常香玉、陈素真、唐玉成、唐喜成等人,也都是民国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那为什么现在出不来自成一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戏的目的不同在民国以及再往前的时期,学戏最初的目的就一个,那就是先糊口再说,等到能赚钱了,再考虑开宗立派的事。在以前,学戏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现在,学戏是为了找个铁饭碗,似乎都是为了赚钱,但是又好像有区别。
在当时的环境下,学戏必须要不断的钻研,因为那时候学戏的人很多,观众的口味也很挑剔,出现了两场车祸,基本上观众就不要你了,戏班也不捧你了,这就意味着营生的东西没了。
所以那时候他们拼命学习,拼命钻研,为的就是不被淘汰。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越来越受观众的喜欢,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们也总结出了一套专属于自己的方法,于是开宗立派。
而现在,大部分的演员都是在剧团混饭吃,只要不犯错,就能一直待到退休,再拿个退休金,谁还有心思拼命去学戏啊,没有优胜劣汰的法则,是很难成就一代大家的。
二、学戏的经历不同在以前,学戏要么是到科班集体学习,要么是拜入名师的门下专心学习,不管是哪种,日子都不好过。科班学戏一般是十年,坐科七年,出科三年的时间要为科班对接的剧团效力三年。
而现在,虽然很多京剧演员从初中就开始学戏,直到大学毕业也是十年。但是这十年跟以前的十年差了太远。
在科班时代,艺人们在学艺的期间,一年365天每日都要练功,还要经常随着剧团走穴演出。一个不好,动辄就要挨打。而现在学戏的学生们,没有体罚,没有什么演出,还有寒暑假、周末以及各种节假日。
在这样的学戏环境下,先天条件就比不上前人,又如何能够刻苦钻研,去想着形成自己的流派呢?
三、学戏的心境不同古人学戏,更多的是以改善家庭环境,改变命运为目的的,以这样的心态去学戏,学不好才怪。而现在的艺人们,大多数是以获取这种职业为目的,这样的心态去学戏。
另外,现在的艺人们大部分对以前的名家,产生一种崇拜的心境,觉得自己能够将某个流派全盘继承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想着开创自己的流派。
我们看看现在京剧界比较出名的一些演员,张火丁、李胜素、迟小秋、于魁智、宋小川等等,在介绍他们的时候,是不是前面都要加上某派传人?
别说是他们,就是他们的师父那一辈,李世济、王吟秋、梅葆玖等人,也是这样称呼。崇尚前人没什么不对,但是妄自菲薄的话,那就不太好了。
四、时代的环境不同其实这个和时代变迁有关,文化这个东西,在鼎盛时期最容易出大家,比如诗在唐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大名鼎鼎的诗人,但是到了宋朝,就没几个诗人了,变成了词人。
戏曲的鼎盛期应该是清朝中期到建国初期。在这个时间段,只要好好学戏好好唱戏,很容易出现戏曲大家。而出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再出现能够开宗立派的人了。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那么多思想家,换个时代试试?即便是有,那也是凤毛麟角。京剧最鼎盛的时期可以说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这是开宗立派最好的时期。
过了这段时间,再想要从前人没有涉及到的地方,去打造自己的领域,那就很难了。
京剧的衰落是因为节奏太慢太程式化吗?
谢邀!现在要问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大家肯定会想到京剧,而不会落到其他剧种身上,这也算是对京剧最大的定位吧。说明国家还是重视京剧,给京剧创造一定的机会,让它发扬光大。国家有关部门每年都会专门举办新年京剧晚会,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其他剧种还没有这样的礼遇吧,可以说赶上央视春晚了。但要强调一下,说京剧如何,并不代表贬低地方剧种,如果把京剧比做百花园中的牡丹,那其他剧种就是竞相开放的花朵。所以还是要回到标题上,说京剧节奏慢,程式化就会衰落,是没道理的。从徽班进京到现在200多年来,京剧艺术可谓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的同光十三绝,再到大老板程长庚,到开创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谭鑫培,接着后来的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还有众多京剧界的扛鼎之人、扛鼎之作如王瑶卿,李少春,姜妙香,叶盛兰,赵荣琛,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杜近芳,尚长荣,李世济,杨秋玲,李维康,刘长瑜,到现在的后起之秀如朱强,杨赤,李胜素,于魁智,李宏图,李佩红,耿巧云,王艳,丁晓君,窦晓璇,谭正岩,傅希如等等,可以说京剧艺术一代代传承下来后继有人,现在更有国家级院校中国戏曲学院专门培养爱好京剧艺术的莘莘学子,还有国家级院团,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当然还有江苏,黑龙江,云南,湖北,福建,四川,宁夏,甘肃等省也有京剧院团,好多京剧界的新苗正在茁壮成长。当然,京剧演员们演的多是传统剧目,是前辈创作的,好多成了脍炙人口的作品,经久不衰。创作新剧目要打磨剧本,唱腔,行头,道具,做派,念白,也是很不容易的,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够像传统剧目一样受到观众的欢迎,那些前辈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祝愿京剧艺术长盛不衰,永葆青春!
京剧分成哪些流派?
京剧我知道的主要流派是谭派,特点是明快,奔放。由谭鑫培先生创建。源于余叔岩余派,有谭余不分家之说,到如今己传至六代谭正岩。代表作是"定军山","战长沙"等。再下来当然是余叔岩余派了,当今较有影响的弟子应是女老生王佩瑜。代表作有"文昭关"等
马连良先生的马派可能占据了老生的半壁江山。马先生的演唱有舌音宽大之美,弟子众多。很知名的有张津秋先生的公子张学津先生,大家都知道的刁德一主演,马长礼先生,洪常青扮演者冯志孝先生。多了,说不清!代表作有"群,借,华。失,空,斩"等。还有海派大师周信芳先生的麒派,重在唱,念,做舞并举,极繁难吃功夫!与马连良先生同享南麒北马之美誉!代表剧目千多出,耳熟能祥者如"四进士","徐策跑城","追韩信"等。
杨宝森杨派表演凝重,虽音域较窄。但也是誉满梨园,剧目也多,马派,余派的很多戏,杨派也常演。
还有俏丽,委婉的言菊朋言派,主要剧目"彝陵之战","贺后骂殿","白帝城"等。
旦角梅兰芳"梅派"更是名满华夏。中国京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梅兰芳体糸",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体糸,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糸共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糸!梅派华美,典雅,端庄,吐字清柝。重视创新发展。人所共之的"霸王别姬","天女散花","洛神","穆桂英挂帅"等都是创新改革的名剧!
尚小云先生的尚派讲究文武并重,英武,明快,传承名家我第一感觉是刘山丽。剧目有"昭君出塞","双阳公主"等。
程砚秋先去的程派直到现在都追随者众多,传承人李世济,但改良多于传承,时下的传承名家是张火丁,李海燕等。程派演唱如泣如诉,哀怨悲凉,委婉见长。代表剧目"锁麟囊","春闺梦","文姬归汉"等!
荀慧生荀派妩媚,调皮。是花旦戏的主流。传承代表孙毓敏,刘长瑜。代表剧目"红娘","卖水"等。
四大名旦之外最有名气的是张君秋先生的张派,剧目"秦香莲","望江亭"影响深远,家瑜户晓。很受旦角票友喜爱。
净行中的裘盛戎,更是花脸中的翘楚,几乎是十净八裘。与之并列的还有袁世海先生,就是那老鸠山的扮演者!在他们之前的就是铁嗓金少山了。现在活跃舞台的代表是孟广禄。
小生再现舞台的可能就是叶盛兰先生叶派了,大小嗓完美过渡,龙虎音共存。传承人是其公子少兰先生。弟子众多,有宋小川,包飞,江其虎,朱福等。主要剧目"群英会","罗成叫关","双枪陆文龙"等。
老旦霸主李是多奎先生的李派了,目前上演的老旦戏几乎都师承李多奎。传承人赵葆秀,郑子茹。弟子以袁蕙芹为首者众多。
总之在京剧二百二十九年的发展史上大师云集,流派纷呈。不说挂一漏万,起码是我等普通戏迷无法通晓的。还有些名气虽不是家喻户晓,也是菊坛名玲如李少春,关肃霜,李慧芳等都是文武昆乱不当的全能大腕,有神仙大师之称!
京剧中现存辈分比较高的人有哪些?
说起京剧,便想起了老父亲,军人出身,一生除了勤勤恳恳工作,基本没什么特别爱好,可偏偏对京剧情有独钟,最喜欢的要数诸葛亮借东风。
说起来,他喜欢京剧是有缘的,五零年刚建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北京坦克训练基地,他是第二期被推荐的学员,当时学习上课很辛苦,学习驾驶的是52坦克,这种坦克操作起来特别累人,每次从里边下来浑身湿漉漉的。
当时除了吃饭、学习、上课,没有其他什么活动,既枯燥又乏味,好的是每周两个晚上,基地宣传队临时表演一些节目,除了政治宣传性的外,最多的就是京剧了,久而久之,父亲对京剧染上了瘾,一有闲暇时间就哼两段,
转业回到地方,工作之余,抱着收音机听京剧,后来围着电视看京剧,因为这事老妈没少说他,时间长了一家人也习惯了,看京剧时大家陪着他,听京剧时喜欢不喜欢也在跟前,最喜欢的几个曲目,打渔杀家、借东风、群英会、长坂坡、霸王别姬,还有玉堂春。
后来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基本上占据了他闲暇的时间。
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己年轻时也喜欢一些京剧曲目,特别是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直到现在动不动还哼两句打虎上山和智斗。
说起京剧中现在最高的辈分,也多少知道一点,京剧国粹,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大师,有梅兰芳、马连良、谭元寿、马长礼、李少春、李和曾、言少朋、赵麟童,等等。
京剧分马派、谭派、杨派、奚派、余派、高派、言派和麒派,马派现在辈分高的是张学津、冯子孝和梁益鸣。
谭派是现今最早的一种京剧流派,现在德高望重的有,谭元寿、李宗善、高宝贤等。
说起京剧杨派,属于武生类京剧,做、打、唱、念四样俱全,现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李鸣盛、杨乃朋和马长礼。
奚派也是一个古老的派种,早期与马派、谭派三足鼎立,现在辈分最高的要数欧阳中石,张建国和张建峰。
余派京剧创始人是余叔岩,属于新派系列,现在辈分最高的是孟小冬,李少春,陈志清。
高派是以高庆奎为首的京剧大师,目前辈分最高的是李宗义、李岩和辛宝达。
言派唱腔多变和字音讲求,辈分最高的是言少朋、张少楼、毕英奇。
麒派一代宗师周信芳创建,现有辈分最高的是高保岁,赵麟同、周少麟,陈少云。
以上这些辈分最高的艺术家们,也已鬓白到了耄耋之年,京剧是国粹级别的传统文化,因各派的特点不同,人们对京剧的信仰戏派也不同,京剧发展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遇到了瓶颈,作为国粹和非文化遗产,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不能丢失在我们手中。
呼吁有志之士和国家,联起手来拯救和发展这一民族国粹,使他们再次辉煌,长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