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派的代表作品,大家认为谁的诗词写得最好?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仅仅二十个字却把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说出来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简约而大气苍茫山势一眼望不到边际,滚滚黄河奔流入海。想要看的更加远阔,就要站在高高之上。
诗人以简洁的笔墨,勾画了一幅悠远而富有哲理的画面。要想有更高的境界,就必须努力攀登努力奋斗。人生如此,生活如此。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致所有奋斗的人,以此诗为荣,努力攀登!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
孟浩然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生活于“开元盛世”却以布衣而终。因他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山水田园派想知道孟浩然风格,就得先了解唐代山水田园派。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山水田园派以自然山水或农村等自然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他们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孟浩然经历对风格的影响孟浩然生当盛唐,在23岁时隐居鹿门山。25到35岁间,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39岁时科举不中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
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曾应张说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玄宗命出见。
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孟浩然于是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江南的名山古刹。46岁时,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不仕,政治上的困顿失意,使他在痛苦失望后当年返回襄阳,以隐士终身。
诗风的清与淡盛世求仕不得,万念俱灰,于是诗人就寄情于山水之间,陶醉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显现着一种质朴的自然美,始终保持着自然美的诗歌境界。
我们来看诗人的一首轻快的描写田园生活的小诗《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如叙家常,显得轻松自然。“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只具鸡黍而无其他,不讲虚礼与排场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自然的表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近景,绿树环合,幽雅恬静;下句是远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又表明这田庄与外界紧紧相连,这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这一句的“话”字含义很深,从全诗的情绪看,这谈话一定是愉快的;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诗人产生了共鸣。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中。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简单的两句诗就自然而然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就这首诗看,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着“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情趣。
最能体现孟诗自然美的当推他的《春晓》。
《春晓》诗人抓住一瞬间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全诗语言平易浅近,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写景,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春风春雨,纷纷洒洒。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
这首诗只描述自己的感受,没有说别的什么意义和感怀,同时,也不依仗什么华丽辞藻。它虽无鲜艳的颜色,但有“真彩”;它不用外饰,而且自然形成。风雨落花,鸟鸣春晓自然而然地呈现一种春天早晨绚丽图景,即此诗所具有的“真彩”。
像《过故人庄》《春晓》一样,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闲情逸致。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对孟浩然的风格归纳得就很好。
“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历史上很有才的女子有哪些?
卓文君汉代才女, 善鼓琴。家中富贵的卓文君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且夫唱妇随,当垆卖酒,而司马相如在得卓文君帮助后也终得成名天下。
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姿色娇美,通音律,善抚琴,所著《白头吟》诗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流传至今蔡文姬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之女,字昭姬(因避讳司马昭改为文姬),自幼博学能文。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东卫家,被掳至南匈奴后再嫁给匈奴左贤王。后被曹操赎回,在"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不能两全的痛苦中终成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李清照文词绝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唐代女诗人、政治家,有巾帼宰相之名上官婉儿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封为“内舍人”,掌管宫中制诰多年,群臣奏章多由其参与决断,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上官婉儿曾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班昭又名姬,班昭,字惠班,又名班姬,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女史学家、文学家,且是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班昭主要作品有《东征赋》《女诫》,因嫁与曹世叔为妻,故后世称其为“曹大家”。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续写《汉书》,邓太后临朝后,班昭曾参与政事。曾帮其兄班固修与《史记》齐名的《汉书》,也曾以其文采打动皇帝使哥哥班超回归洛阳。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李冶字季兰,中唐初期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冠诗人。与许多著名诗人一样,季兰也属于“弱龄早慧”那一类。据《唐诗纪事》记载,她五六岁时已能出口成诗,尝作《咏蔷薇》诗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与“嫁”谐音,其父因此预言她“必为失行妇”。这种所谓“诗谶”的故事虽有后人编造之嫌,但季兰的人生道路确实不平坦,她也确实称得上是一个风流女冠。薛涛唐代女诗人留下趣闻轶事最多的是薛涛,留下遗迹最多的也是薛涛。中唐著名女冠诗人,和李冶、鱼玄机为女冠三杰。作为女冠诗人杰出代表,薛涛善歌舞,工诗词,曾创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薛涛八九岁通诗律,居浣花溪,创薛涛笺。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流传诗作90余首,收于《锦江集》。鱼玄机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薇,字蕙兰。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张玉娘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处州松阳(今浙江松阳)人。南宋女词人。出身仕宦世家。自幼聪慧异常,工女红,好读书,过目成诵。擅诗词,时人以汉班昭比之。她自幼饱学,敏慧绝伦,诗词尤得风人体。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吴淑姬宋代著名女词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大约生活在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父亲是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与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著有词集《阳春白雪词》五卷。《花庵词选》黄升以为其词“佳处不减李易安”。朱淑贞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的侄女。朱淑贞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朱淑贞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作品有《断肠词》、《断肠诗集》传世,为劫后余篇。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时期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姓徐,一说姓费。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黄峨字秀眉,明代蜀中才女、文学家,四川遂宁(今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人,南京工部尚书黄珂之女,著名文学家杨慎之妻,又称黄安人,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黄峨擅诗词,散曲尤有名,著有《陶情乐府》、《杨夫人乐府》等名曲,与杨慎的夫妻合编相混词语也闻名遐迩,流传有《杨升庵夫妇散曲》、《杨状元妻诗集》等柳如是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明末清初女诗人。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谢道韫东晋时期诗人,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汉代的班昭、蔡琰等齐名。凭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故事,人称“咏絮之才”,在《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颇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流传于世。班婕妤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著名才女,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庄姜春秋时期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婚后未生育。《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根据朱熹考证,《诗经》中有五首诗乃是出自庄姜之手:《燕燕》、《终风》、《柏舟》、《绿衣》和《日月》。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燕燕》,此诗是美女诗人的代表作,是“万古送别诗之祖”(王士祯语),可泣鬼神(许彦周语)。左嫔妃即左芬,按墓志铭上所书应为“左棻”,字兰芝,西晋女文学家,我国较早的女诗人之一,是当年“洛阳纸贵”事件主角、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原有集四卷,已失传。今存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文辞甚为研丽,大都为应诏而作。她的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代表性作品有:《啄木诗》、《离思赋》、《感离诗》等。萧观音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辽代女诗人。相貌颖慧秀逸,娇艳动人,个性内向纤柔,很有才华,常常自制歌词,精通诗词、音律,善于谈论(正史记载萧观音工诗)。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也有诗作,被辽道宗誉为女中才子。由于谏猎秋山被皇帝疏远,作《回心院》词十首。长孙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鲜卑族,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出身贫寒,但能诗文。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曾有《香茗赋集》传世,今已散佚。另有留传下来:《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等。韩兰英南朝齐女作家。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有文辞。宋孝武帝时献《中兴赋》被赏入宫。齐武帝时为博士,教六宫书学。宫中以其年老多识,呼为“韩公”。钟嵘赞云:“兰英绮密,甚有名篇。”(《诗品》卷下)原有集,已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刘令娴南朝梁代女诗人。刘孝绰三妹,徐悱之妻。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称刘三娘刘令娴的诗多写闺怨,其中最著名的是《答外诗》二首,是回赠丈夫徐悱之作。诗中通过写景来衬托相思之情,颇为真切生动。公元525年,徐悱病逝,刘令娴作《祭夫文》,辞意凄惋,留下“令名士搁笔”的美谈。刘令娴的作品《唐书·经籍志》说有文集六卷(《刘氏集》),而《隋书·经籍志》则作三卷(此从《两唐书志》传于世),均已散失。刘令娴的诗今存8首,全见于《玉台新咏》,包括她的《答外》诗两首、《答唐娘七夕所穿针》、《听百舌》、《光宅寺》、《题甘焦叶示人》和《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等杂诗。武则天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及《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江采萍号梅妃,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宠妃之一。在今莆田亦称江东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因擅使石斛珍珠汉方养肤,别号斛珠夫人和“祖姑皇妃”之称。江采萍自幼聪颖,父亲极赏识,自小就教她读书识字、吟诵诗文。九岁时,就能背诵《诗经》中记载周文王后妃事迹的《周南》和《召南》两部分诗。十四岁,善吟诗作赋,自比晋朝才女谢道韫,不仅长于诗赋,还精通乐器,善歌舞,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宋若昭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裔孙宋庭芬之女。唐德宗贞元四年被召入宫廷,称为内学士。唐穆宗时拜为尚宫。历经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皆呼先生。进封梁国夫人宋若昭的著作,今存诗一首,题为《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撩应制》(见《全唐诗》)及传奇文《牛应贞传》一篇。黄幼藻天资丽质,仪态闲逸,丰致绝佳,家学渊源深厚,少年时受业于宿儒方泰,工声律,通经史,擅书法,年十三即能吟诗作词,引人入胜,真闺阁翘楚也。妹妹幼蘩,字汉宫,与姊姊幼藻乃天生一对幽雅淑女,且以诗文著名,寥若晨星更是凤毛麟角。黄幼藻著有《柳絮编》诗集传世,其诗多感伤之情。贺双卿清代女诗人,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人,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为家中第二个女儿,故名双卿。贺双卿自幼天资聪颖,灵慧超人,七岁时就开始独自一人跑到离家不远的书馆听先生讲课,十余岁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红。长到二八岁时,容貌秀美绝伦,令人“惊为神女”。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你最喜欢哪首胸怀宽广?
谢谢好友邀请!我觉得我更喜欢毛泽东诗词,比如:《长征》和《沁园春~雪》: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元杂剧思乡记的作者?
没有什么元杂剧思乡记,是元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之一,它的作者是: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与关汉卿齐名,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元杂剧的直接渊源是在宋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杂剧是宋金就已存在的艺术形式,但到元代才发展成完备的戏曲形式。一方面因为新理论的传播、视野的开阔而呈现出新的面貌;另一方面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元杂剧是我国各种表演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比如汉代的百戏、南北朝的踏谣娘、南北朝和隋唐时代的乐舞大面、唐代的参军戏等等,从多方面推动着戏曲的诞生。
元杂剧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初、中、晚三个时期。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元杂剧在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经过初步的发展,从忽必烈经略汉地便进入了繁盛时期。
关汉卿、白朴、高文秀、石君宝、马致远(前期)、纪君祥等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元初期的这些作家一方面经历了朝代鼎革的社会大变动,无论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都历尽沧桑。另一方面则大多和艺人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有的更“躬践排场”,亲自参加演出。
正是这批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作家,他们创作出了中国戏剧史、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等悲剧经典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元初期的杂剧作家以本色派为主。元杂剧语言的本色传统由此奠基,并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戏曲创作。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这一时期元杂剧继续保持创作的繁荣,但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不同于初期的特色,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
爱情剧更多关注感情本身,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扬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等。
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致远在元贞时和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合写《黄粱梦》,此后又接连写出《陈抟高卧》、《任风子》等神仙道化剧,显示了中期创作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文人事迹剧则进一步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传达着当时文人的感慨,郑光祖的《王粲登楼》。
这一时期杂剧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变化也较明显,杂剧作家中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文采派作家首推王实甫。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对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的特色和词句的美丽,都给予高度评价。
郑光祖深受明代人推重,他的曲文写得俊美、蕴藉、有意境,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他“清丽芊绵,自成磬逸,不失为第一流”。乔吉的曲文亦以艳丽、奇俊、蕴藉著称。
晚期:元顺帝贴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元杂剧发展的晚期,剧作家大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时在东南沿海地区,南戏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杂剧与南戏并行的结果促进了戏曲的嬗变,南戏与北杂剧相互交流,孕育了中国戏曲的转机,明代杂剧的变化、传奇的兴盛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晚期的杂剧创作没有可以和初、中期相比的作家、作品,但从现存剧目看,此时的剧坛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的道德色彩;形式上的追求离奇;语言上的以本色为主以及南戏与北剧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