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高的代表作品,明末陈圆圆与周奎有交集么?
我是阳高快乐,这个问题我来答。
陈圆圆,大家都知道,秦淮八艳之一,历史上著名美女,“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主人公。
周奎,字云路,顺天籍,南直隶人。明思宗皇后周氏的父亲,初为算命人。 因女儿立为皇后,封嘉定伯,赐第于苏州葑门。
周奎家里有女乐班,陈圆圆一度是周家班成员。崇祯末年,崇祯帝因李自成进京而日夜不安。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便把娇艳欲滴的陈圆圆献给了崇祯皇帝。可以说,周奎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历史,周奎把陈圆圆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
周奎性甚吝啬,崇祯十七年(1644年),上悬令助饷,特遣司礼徐高加奎嘉定侯,多方动员之后,很不情愿地捐出二千两银子。徐高曰:“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 北京陷落,周奎及全家都被大顺政府捉拿,在妻子、媳妇被迫自缢、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之后,不得不交出七十万巨款和全部家产。
陈圆圆(1623年4月3日-1695年5月16日),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秦淮八艳”之一。 陈圆圆在崇祯末年被田畹锁掳,后被转送为妾。相传攻破北京后,手下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把李自成赶出北京之后,陈圆圆最后跟吴三桂到了云南,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据说有意册立陈圆圆为王妃,不过陈圆圆坚决辞不受命。
山西历代的名字?
并州
(1)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据《舆地广记》载,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晋
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按,晋,西周侯国,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三晋
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山西
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河东
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山右
明代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称山西为山右、山东为山左。谢肇淛《五杂俎》卷四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即是。
山西大同为什么被称为古都?
答: 大同古城是在明大同府从北魏、隋、唐、辽、金、元城市的基础上传承延续而来,城市的中轴线1600年未曾变动,古老的街巷和里坊保存较好,街头巷尾有大量的古迹。
大同古城永泰街有明朝的建筑鼓楼,鼓楼的东街有大同唯一的元代建筑关帝庙,鼓楼的西街有明洪武四年的纯阳宫,纯阳宫的南面是建于唐开元年间的善化寿,下寺坡街有辽重熙七年建筑华严寺,皇城街有明代代王府和九龙壁,和阳街建有明代的法华寺,大同古城的四周有明代徐达建的古城墙。
大同古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依山开凿东西延绵约一公里的云冈石窟,北魏先后建了60多年,浑源恒山悬空寺也是这期间建的。
大同古城的这些古迹,重现着一幕幕的历史痕迹,书写着塞外古都千年的卓越风采,蕴含着历史各民族融合的伟大情怀。
大同是北魏帝都,辽金京华,明清重镇,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
在中国历史中的什么时期开始流行?
只要一提起唢呐恐怕很多人都会有两个感觉,一个是“吵”二是“土”。很多人对它的好感度一般,这个乐器看起来不大,声音倒是不小。如果说让自己家孩子学一门乐器很少人会首选唢呐吧。
如果你早晨起床忽然听到唢呐声,我估计你可能会有这三种反应:“妈,村头哪位大妹子嫁人了?”“妈,这是给谁家大爷寿终送葬呢?”“这民间音乐,也太好听太感人了吧”
民间很多红白事都会用到唢呐
但是千万别小看了这件“土味”乐器,唢呐可厉害着呢!唢呐其实也是一件外来乐器,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一位明代的皇室成员朱载堉改进,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吹管乐器。
这件被称之为“乐器界流氓”的唢呐,衍生出的唢呐艺术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遍布亚、非、欧的唢呐名称
唢呐流传于我国大江南北,我国有20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域不同,称谓也各不相同:汉族有唢呐、大笛、喇叭、大杆、呜哇等名称;而明、清时期又有大笛、苏尔奈、得梨、金口角等叫法;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维吾尔族称苏尔奈;彝族则称呼为抹轰、拜来等。
而且,唢呐还是一件世界级的乐器,流布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日本称茶留米罗;韩国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中亚一些国家称祖尔乃;印度(沙呐)、伊朗(唢呐)、阿富汗(素尔呐)、叙利亚包括北非的埃及、阿尔及利亚还有欧洲的罗马尼亚(苏尔勒)、南斯拉夫、俄罗斯(祖尔呐)都有各自的称呼。
——争论的焦点哪里才是唢呐的发源地
关于唢呐的起源曾经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源自波斯、阿拉伯的说法。是由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月考》中说:“中国的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乐器苏尔奈”。他认为“唢呐这个名字的音韵,就表示着是个外来乐器。”“其原语出自波斯语Zourna(Zurna苏尔奈)”。
西域
另一位日本学者岸边成雄也认为“唢呐”是波斯语Surnay(苏尔奈依)的音译,并认为是从中国南方传入中国。在很多著作中都使用了这种说法(包括《辞海》)。
第二种:源自于新疆。周菁葆先生1984年在《唢呐考》一文中提到,在公元三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的唢呐图像,认定唢呐最早产生于我国新疆地区,之后由突厥传至阿拉伯、印度,之后又西传至北非和欧洲。
克孜尔石窟壁画
为佐证论点,又引用了阿拉伯人史书的记载。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常用唢呐和其他乐器搭配在军中演奏。但在8世纪后因为伊斯兰教不提倡,所以作用一落千丈。周先生推断,阿拉伯是用唢呐历史上流行在公元6—8世纪,而新疆的唢呐先于阿拉伯地区2个多世纪。并且认为Sournay是个突厥语,而不是阿拉伯语。
第三种:源自于东汉。1996年贾衍法先生在《乐声如潮的唢呐之乡》一文中,他认为唢呐在东汉时期已在当地流行,那时叫“大笛”,到了明代才吸收采用波斯语音译Surna。他的论据是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他认为石刻的是一副完整的鼓吹乐队图像,石刻中一人所奏乐器正是下圆呈喇叭状的唢呐。
为了论证,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刘勇先生在《中国唢呐音乐研究》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多处走访。他拜访了龟兹石窟研究所研究员霍旭初先生,霍先生认为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的唢呐图像喇叭口与管身颜色有异,可能是后人所加。后经印度艺术博物馆馆长玛丽安娜女士对比1913年考古照片证实,原照片没有喇叭口。
刘勇先生又亲自前往山东嘉祥县武氏祠,调查汉画像石,很难认定为唢呐。又经过山东音协副主席增厚先生的多次仔细观察,也认为石刻并非唢呐。专门对武氏祠石刻进行研究的朱锡禄先生注解释此乐器为:埙。
唢呐
中国民族大学语言学家胡振华教授肯定的表示:Surna这个词是来自印欧语系伊朗(即波斯)语族。至此,在未发现新证据之前,由日本学者林谦三等人从语言学角度来考虑的“唢呐来源于波斯、阿拉伯地区”的说法成为主流。
——唢呐来到中国的故事,有一位不得不提的王子—朱载堉
大概公元3世纪开始,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到了金、元时期,传到中原地区。曾经被称做:“锁呐”“销呐”“苏尔奈”等。
宋人奏乐图
在明代,古籍中出现有关唢呐的记载。我们熟知的明代灭倭名将——戚继光曾经吧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的《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记载:“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不过最应该讲的是唢呐与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的故事。这位朱载堉出生于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今天的河南沁阳市),是郑王朱厚烷的继承人。却因为早年父亲获罪而厌倦王位,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
王鑫生绘画朱载堉
余生里,朱载堉专心攻读音律、历算,并开拓了边缘学科的广阔领域。早在万历十二年(1592年)他就已经证明了匀律音阶的音程可以取为二的十二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比欧洲人提前了数十年。现在乐器的制造都是使用了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十二平均律理论后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子朱载堉也随之享誉欧洲。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这样评价:“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朱载堉塑像
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堉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经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近现代,唢呐也称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唢呐演奏
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从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发展到了河北省曹妃甸区、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山西省阳高县、山西省长子县、山西省壶关县、山西省忻州市、辽宁省丹东市、黑龙江省肇州县、江西省于都县、江西省万载县、山东省邹城市等等25个子项目。
——为什么说唢呐是乐界流氓?
在中国乐器界中,唢呐还被戏谑的称之为“乐器界的流氓”。不过,这个“流氓”可不是贬义词,反而有调侃赞许的意味。民间的红白喜事,正如它从出生吹到死亡,正所谓“吹人生,吹人死”。
而更关键的则是它作为乐器的特征:音色突出、粗狂高亢、音量极大,能与整个乐队抗衡。这是怎样的描述???意思就是唢呐一出,谁与争锋!只要唢呐一出声,其他所有乐器都会黯然失色。什么钢琴、小提琴,别练了!根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好吗。(唢呐的声音频率是钢琴的两倍,音响是钢琴的四倍。)
《闪光少女》电影截图
举个例子:在电影《闪光少女》中,音乐系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同学相互看不上就PK一下。就在两边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之际“一声唢呐”,将所有乐器带跑遍。就连号称“乐器之王”的钢琴也不行。
唢呐从来都没想抢戏,只是因为在唢呐的心中,其他乐器本来就是配角。它不仅音响大,音色突出,穿透力超强,而且演奏方式变化多端。所以不仅在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仪式上瞬间抢占主角的C位!当我们听到唢呐的时候,其他乐器都没音了。
电影《百鸟朝凤》
关于唢呐的电影还有《红高粱》和《百鸟朝凤》。在《红高粱》中,高亢嘹亮的唢呐一出声,男主角开朗豪放的气质就立刻呈现出来。电影《百鸟朝凤》更是在豆瓣评分8.1分,电影借用传统乐器唢呐的兴衰来反映民俗文化的传承问题。
《百鸟朝凤》
时代在变。传统民俗文化难道越来越不受重视了吗?吹完唢呐,活动结束拿上红包就没人记得要尊重吗?在西洋乐器的冲击下,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这是唢呐的挽歌吗?不,这是一种转型。就像片尾,唢呐和西洋音乐结合的背景音乐,依然延续。所有来到中国的文化必将和传统一同结合、包容。
当唢呐的声音响彻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这只“凤凰”展翅翱翔,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唢呐艺术这份独一无二的遗产,在我们的民乐中扮演着无可或缺的角色,而这份宝贵的传统,也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大同市为什么叫大同?
笔者家乡大同是一座雄踞我国北方的历史名城和军事重镇。明正德《大同府志》说它:“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在民族迁移频繁的古代,这里一直是北边民族激烈争夺的焦点。最初在此建置军镇,也是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但命名为大同,今人作注因袭《辽史》,一般最早把它追溯到辽代。事实上,今大同始以大同军名称出现,则是在唐朝。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人类热切向往的大同理想社会的原始含义。
“大同”用于地名,文献的最早记载是隋朝的开皇年间,是为防御突厥进攻而在大同川修筑的(旧址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开皇十九年“突厥突利可汗因长孙晟奏言都蓝可汗作攻具,欲攻大同城”,即此。“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钳耳嘴,山中出好材木,若有营建,不日可成。牟那山南又有麦泊,其地良沃,远近不殊”。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要冲。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中原统治者一旦占有这一地区,必然要在此筑城,以防御北边民族南下;而北边民族统治者若控制了这一地区,也可直趋河套平原,进而向南威胁中原。因此,统治阶级最早把该地命名为大同,就是希望能在这个彼此接壤的缓冲地带,实现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北边的愿望。
隋朝未年全国大乱,居住在北边的突厥民族趁势南下,攻破大同,至此位于大同川中的大同城不复存在了。到唐朝初期,又在大同川修筑永清栅(也作永济栅),由天德军节制,距旧大同城约三里。今大同,隋称恒安镇,属马邑郡。唐武德四年,灭掉刘武周,设置北恒州。七年,州废,复置恒安镇。贞观十四年,移置位于朔州北界定襄城中的云州、定襄县到这里。而在这时,突厥民族已经强盛,经常扰边。唐政府便把云州百姓迁到朔州(云州:在山西大同;朔州:山西朔州)。这样,朔州就成了唐政府与突厥对垒的前沿阵地。于是,便在玄宗开元五年,于朔州东三十里设置军镇,命名为大同军。大同移到了山西雁北朔州。
在不同朝代、不同地点而以同一名称命名的边城,在古代是屡见不鲜的。隋唐时期的大同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这里原是一个汉族与兄弟民族混居的地带。开皇十九年,隋文帝击败都蓝可汗的进攻后,就把愿意与隋和好的启民可汗所率部落安置在这一带。这些部落不仅有启民可汗原突厥部落,而且还有新近归属启民的铁勒、奚等部落。
《隋书·突厥传》,大业三年,启民向隋炀帝上表说:“臣非是旧日边的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至民”。他表示要“赤心归服,”愿意“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这种大同政策,从客观上反映了两族人民的关系已经大大地加强了。
玄宗开元四年,“回鹘、同罗、勃曳固、仆固等部落来附,于大武军北安置”。于是,便在开元五年,把大武军改名为大同军,以加强双边友好关系。《唐会要》卷七十八,“大同军置于朔州,本大武军。”
开元二十一年,设置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统领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大同军在代州北三百里处,代州到太原府五百里。可见,这时的大同军仍在马邑县内(今朔县东北)。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移置大同军团练使于云州”宣宗大中年间,“割河东云、朔、蔚三州隶大同军”。胡三省注:“时置大同军节度使,治云州”唐未乾符五年,李国昌任大同节度使,领云州。宋白注:“云州,古平城之地,北至长城三百里即藩界。”“后魏宫垣,在府城北门外,有土台东西对垒。”公元882年,唐政府把大同军迁置到代州(今山西代县)。
后唐同光三年,再次在云州设置大同军节度以安边。辽重十三年,建置西京,升云州为大同府。“辽金(西京)宫,在府城西门,有阙门土塞。”明代大同府,是洪武五年徐达修筑的。今天的大同城,则是明代大同扩建而成的。
综上所考,大同作为地名始于隋朝是依据“大同”一词的含义,推演到民族关系上,并建置在民族交接的地带。今天的大同,正是古代众多民族杂居并且北控大漠、南扼内地的军事重地。正因它有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于是到唐会昌三年就在该地设置了大同军。尤其自唐朝以后,活动在这一带的各民族统治者,总想以“大同“一词的政治意义,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并能促进其平等合作。而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也总希望彼此能赤诚相待,真正达到大同境界。你对大同这座城有何感悟,欢迎留言交流。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大同府志》、《元和郡县图志》
通过股票的技术指标选股?
炒股有一些年头了,也赚了一点小钱,今天就以我个人常用的一些方法做个回答吧。
我买股票偏谨慎,不喜欢买偏离估值过高的股票,所以我看的第一个指标是市盈率。市盈率体现的是企业按现在的盈利水平要花多少年才能收回成本,这个值通常被认为在10-20之间是一个合理区间。一般有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其中静态市盈率是指该股票价格除以该股最新的每股收益后的比值,而动态市盈率是指股价和该股预测的下一年的每股收益的比值。我觉得市盈率特别是动态市盈率反映了这个公司的盈利情况,现在股市上的票动辄好几百的市盈率,我觉得就很不合理,所以我首先看市盈率,一般小于六十的票我会多关注。
第二个指标我喜欢看该股票K线的筹码情况。一只股票的筹码分布,反映了买这只股票的这些筹码都是在什么价位买的,平均成本是多少,集中度如何,我一般喜欢看这个股票的筹码形态,底部的筹码是否坚定,还有筹码的集中度情况,一般这个筹码集中度的数值比较小,说明筹码集中,而数值变大说明筹码分散了,一般可以用筹码集中度的变化情况来窥探主力的持股情况,比如筹码集中度从20%慢慢变到5%,说明这段时间该股的筹码在逐渐集中,说明主力在搜集筹码,有可能下一步就会拉升股价。当然这个也需要结合股票走势中的成交量、换手率等情况综合来看,总之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第三个指标我喜欢看股票每天的成交量和换手率。成交量和换手率反映了该股票当天买卖了多大的量能,换手率反映了筹码换手情况,比如一只股票在连续上涨的过程中成交量一直不大,但是某天忽然爆出了巨量,换手率也忽然剧增,说明在这一天有很多人交出筹码,这很有可能就是下跌的前兆了,这个指标配合着筹码集中度来看一般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比如这只盛和资源,在2月22日这天虽然股价只下跌了3个点,但是换手率达到了14.8%成交也爆出巨量,这是一个阶段的顶部放量的形态,后面就是连续三天的下跌。
第四个指标我会看近期资金流动情况和该股票的主要股东有谁。股价的涨跌一般都是由资金的流入流出决定的,资金流入的时候上涨,流出的时候下跌,所以我一般会看这只股票近期的资金是流入还是流出,同时我还会去查该股的北向资金买入情况和龙虎榜情况,这些资金也是参与买卖的重要资金。而股东情况很好理解,就是看有哪些机构持有该股票,这个指标在股票的“简况-股本股东”里面看,看它的十大股东里面有谁,一般有“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的说明是有北向资金持股,还有一些国内的险资以及“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都比较好,说明得到大机构和外资的加持,说明该股票的基本面得到认可。
第五个指标我一般喜欢看股票的MACD线和KDJ线,一般可以有“金叉”“死叉”的信号,这些信号不可全信,但是也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当形成金叉的时候股票一般都是上涨趋势,形成死叉的时候一般都是下降趋势,可以结合其他指标做一个参考。
此外还要看股票的市值,财务分析,与之相关的新闻和其它信息。总之,个人觉得投资股票一定要找准股票的趋势,在下跌趋势的时候不要抢着去抄底,在上涨趋势的时候也不要急着出货,稳扎稳打,注重本金安全,应该都能慢慢赚钱的[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