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派诗代表作品,你觉得中国现代诗人谁的水平比较高?
现代诗,只有最低,无有最高。何也?
其一,少天地情怀,多无病呻吟。搬砖叠瓦,东拉西扯不见北。夜郎再世,只见朝日,未知星月为何物。故鼠目寸光,浅显而无鱼味淡不及水与风。
其二,遍地花开无主次,垃圾尾尘空文明。假花假草,虚情虚意,不见血性,只有光鲜如驴蛋。不知所云,十里桃花觅不见半个佳人,三生三世,嗅不到一丝人味?志何存,意何在?
其三,五音不全,六亲全乱。无规矩尊卑,失韵少律,缺心少肺。不闻金石,只见空洞。文不是,诗亦不是。对乎?
艾青的事迹及精神品质?
艾青(1910.3.27—)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艾青天的故事?
艾青的故事艾青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典型的封建家庭中,他的母亲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封建时期的妇女,一切都以艾青的父亲为主心骨,他在小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主义的弊端,但是由于那时候的他还非常小不能够与之抗衡,所以他更加努力的学习,想要逃离这种生活环境,最终他成功了,他在自己校长的帮助下到巴黎留学了几年。
但是由于自己家中的经济不太好所以他在巴黎的留学期间只有自己半工半读,也是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欧洲的现代派风格的诗歌,并且深深被吸引。四年之后,他回到国内从事了革命活动,但是后来被抓起来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大堰河》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诗歌,并且一举成名。后来他又陆续创作了非常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1941年的时候他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这个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
关于艾青爷童年的故事简短?
1.艾青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典型的封建家庭中,他的母亲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封建时期的妇女,一切都以艾青的父亲为主心骨,他在小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主义的弊端,但是由于那时候的他还非常小不能够与之抗衡,所以他更加努力的学习,想要逃离这种生活环境,最终他成功了,他在自己校长的帮助下到巴黎留学了几年。
2、由于自己家中的经济不太好所以他在巴黎的留学期间只有自己半工半读,也是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欧洲的现代派风格的诗歌,并且深深被吸引。
3、四年之后,他回到国内从事了革命活动,但是后来被抓起来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大堰河》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诗歌,并且一举成名。后来他又陆续创作了非常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1941年的时候他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这个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
4、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5、艾青的诗还有很多是倾诉当时国家的困难,因为他当时正好在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延安生活,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中国正在遭受着非常残酷的战争,他希望用自己写的诗来激励人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这个时候,他的身边一直充盈着战争以及死亡,这使他逐渐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危亡对百姓来说有多么重要,受战争的影响,艾青开始不断创作诗歌来鼓励人们,因此在这个时候艾青诗的产量达到了高峰值。
有哪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值得一读?
推荐诗人穆旦,和他的《穆旦诗集》。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人”的代表。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他与中国著名小说家金庸(原名查良镛)是同宗兄弟。
《穆旦诗集》(1939—1945),1947年5月于沈阳初版,无出版社,为自费出版物。收诗58首,附有他的同学王佐良的评论文章《一个中国诗人》。
穆旦的诗集值得一读,是因为他的诗歌在主题内容和艺术特征方面都堪称中国现代诗歌的翘楚。著名学者洪子诚曾评价他“是最能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令人痛苦的自觉性的那种诗人。”
诗歌主题内容穆旦曾就读于著名的西南联大外文系,在24岁时又投笔从戎,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
正是因为他的经历如此坎坷而又丰富,使得他的内心和诗情也充满个人特色。穆旦诗歌的主题内容,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的话,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自我。
1.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坚定
穆旦成长起来的年代,正是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他1937年跟随师友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又亲自上过战场,对于民族侵略者的愤恨和对中华民族的赤诚在诗歌中可以说是喷薄而出的。
试以穆旦颇负盛名的《赞美》一诗举例: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
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节选)
《赞美》是首长诗,诗中描述了在亚洲的土地上,一个农夫和一个老妇如何饱受苦难和欺凌,但他们“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辞,溶进了大众的爱”,因为他们相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农夫和老妇是中华民族土地上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穆旦用复调的咏叹一遍遍地重复“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口号,振奋人心。
诗歌以“赞美”为题,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全诗的抒情基调,在中华民族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艰苦的年代,唱出了一曲高昂的民族精神的赞歌,流露出诗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与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崇拜。
2.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对战争、人性的思考
战争所带来的杀戮、血腥、家破人亡,人性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又一次面临考验。穆旦在他的诗歌中不是一味的反对战争,而是理智地思考战争给人来所带来的伤害和无法抹去的人性创伤。他在诗歌中将中国特殊的历史现实与现代诗意相结合,用现代人的诗形来表达现代人的情绪和思想。
试欣赏穆旦写于1942年2月的《出发》一诗:
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须杀戮,
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欢喜。
知道了“人”不够 我们再学习
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势,
智力体力蠕动着像一群野兽,
告诉我们这是新的美。
因为我们吻过的已经失去自由;
好的日子去了,可是接近未来,
给我们失望和希望,给我们死,
因为那死底制造必须摧毁,
给我们善感的心灵又要它歌唱
僵硬的声音。个人的哀喜
被大量制造又该被蔑视
被否定,被僵化,是人生的意义;
在你底计划里有毒害的一环,
就把我们囚进现在
呵 上帝!
在犬牙的角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
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
而我们是皈依的
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对于战争荒谬的嘲讽,对于人性的无情拷问,都在他的诗歌中一一体现。
3.残缺的自我——对于个体的反思
除了将视野和目光向外看之外,穆旦还将审视的目光向内看。他对于自我心灵的拷问更为严格,体现在诗歌中,就是一个高度紧张的现代自我。
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从静止的梦离开了群体
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
不断的回忆带不回自己
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
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
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22岁的穆旦创作出了这首《我》,建立在肉体感觉和想象的基础上,穆旦对“我”展开抽象思辨。自我和群体、身体和情感,是割裂的,但又有所联系。正是这样矛盾的自我,才是现代人的普遍状态。
诗歌艺术特征评论家袁可嘉曾这样评论穆旦的诗歌特色:“穆旦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在40年代,穆旦是名副其实的诗坛前驱。
他的诗歌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戏剧张力的构造
何为张力?张力就是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的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
穆旦的诗歌无论是在体式上,还是诗境的陌生化处理上,抑或是语词的选择使用、诗行的展开上,都充分展现出了无穷的张力。
穆旦的戏剧体长诗,如《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神魔之争》等。这一类诗作结构较为复杂,一般使用多重人称,不断转换角度,将内心自省、场景叙述、他人话语交织混合于一处,形成多声部的效果,表现出错综的戏剧性张力。
穆旦还经常对不同类型的经验、词语和诗境进行陌生化并置。如这首《五月》:
两种诗风,两个精神世界,两个时代,形成“猝然的对照。”通过这种戏剧性的并置,反讽的效果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历史现实的深刻认识。
穆旦在语词的选择、诗行的展开模式中也始终渗透着“张力”意识。他十分偏爱从对立、矛盾的地方着笔,通过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的较量,形成诗歌曲折深入的表现力。
如《诗八章》里写道:“他的痛苦是不断的寻求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又如《鼠穴》中的诗句:“虽然现在他们是死了,虽然他们从没有活过。”
2.用身体来思想
穆旦诗中的思想含量很大,很多诗句甚至类似于抽象的思辨,但这样的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甚至感到生理上的不安,其原因在于诗人常常将心灵的活动转化成身体的感受,将观念外化为具体的身体感知或生理意象。
试看他的《春》: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自然被拟人化了,它渴望着、摇曳着,隐喻了生命的勃发。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在这里光、影、声、色,自然的多种元素也被赋予了身体的感知——“赤裸”、“痛苦着”,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完美地化为身体的外延,形成了“新的组合”
穆旦这种将一切转化成官能知觉的能力,实现了一种生命的同化。也无怪乎唐弢评价道:“穆旦也许是中国少数能作自我思想,自我感受,给万物以深沉的生命的作用的抒情诗人之一, 而且似乎也是中国少数有肉感与思想的感性的抒情诗人之一。”
3.诗意的反动
穆旦诗歌多采用一种与传统抒情相异的“几近于抽象的隐喻似的抒情”方式,以特殊的现代经验为表现对象,造成一种陌生与生涩的奇峻、冷峭、惊异的美。这与30年代后期新月派、现代派所喜欢运用的“云”、“风”、“水”、“雾”等传统唯美意象大相径庭。
正如穆旦本人对其诗歌特色所认为的那样:
“其中没有‘风花雪月’,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来写它,而是用‘非诗意’辞句写成诗。”
我们从他的《还原作用》一诗中就足见端倪:
污泥里的猪梦见生了翅膀,
从天降生的渴望着飞扬,
当他醒来时悲痛地呼喊。
胸里燃烧了却不能起床。
跳蚤,耗子,在他的身上粘着:
你爱我吗?我爱你,他说。
在污泥里梦见生了翅膀的“猪”,在人身上粘着却频频念着“你爱我吗”的“跳蚤、耗子”——引起人生理和心理的不适感,充满矛盾的意象。传统诗词中不会出现,而穆旦却将之写入诗中,用来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表现物化的、异质性的现代经验。
正是因为穆旦诗歌的丰富性和他所展现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让穆旦的诗歌独树一帜。所以,读现代诗,不可不读穆旦。
我是月酿酒,月光酿酒,请君共饮。持续输出专业高质量、有趣有想法的文化内容,欢迎评论、点赞和关注。
艾青学习有方法的事例?
艾青的故事
艾青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典型的封建家庭中,他的母亲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封建时期的妇女,一切都以艾青的父亲为主心骨,他在小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主义的弊端,但是由于那时候的他还非常小不能够与之抗衡,所以他更加努力的学习,想要逃离这种生活环境,最终他成功了,他在自己校长的帮助下到巴黎留学了几年。
但是由于自己家中的经济不太好所以他在巴黎的留学期间只有自己半工半读,也是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欧洲的现代派风格的诗歌,并且深深被吸引。四年之后,他回到国内从事了革命活动,但是后来被抓起来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大堰河》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诗歌,并且一举成名。后来他又陆续创作了非常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1941年的时候他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这个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