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歌代表作品,苏轼散文号称什么?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1、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2、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3、苏轼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4、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5、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简称“唐宋八大家”。
6、苏轼与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7、苏轼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8、苏轼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咏梅三首?
苏轼没有《咏梅三首》的诗,是《红梅三首》,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的七言律诗,出自《苏轼诗集》。诗词托物言志,以红梅傲然挺立的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作品原文:
红梅三首
北宋·苏轼
其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其二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其三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苏轼音律代表作?
对于音乐,苏轼因为感兴趣,所以愿意花时间去钻研。
《阳关三叠》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古琴名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该曲是唐时,根据诗佛王维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曲子在唐代便广为流传,时人以琴声为伴,吟唱王维诗作。然而,曲谱早已失传,关于唐代时这首诗歌具体如何“三叠”的演唱形式就成了一个谜。但是,尽管唐代曲谱缺失,这一曲《阳关三叠》却一直在世间传唱,历代不衰。历代文人都对这“三叠”究竟是如何“叠”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宋代也有“四叠阳关”的说法,如贺铸《采桑子》中写道:“东亭南馆逢迎地,几醉红裙。凄怨临分。四叠阳关忍泪闻。”
那么问题来了,这《阳关曲》到底该是“三叠”还是“四叠”,热爱音乐的苏轼,专门对其进行了考证。
据东坡先生本人记载,宋时,人们唱《阳关三叠》,往往把全诗的四句都作叠唱,但这样一来,就应是“四叠”。如果把每句都叠唱三遍来迎合“三叠”之说,更是杂乱且不合音律。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曾偶然在一位同僚那里听到了古本的《阳关曲》,声调宛转凄凉,和先前常听到的不同。这曲子除了第一句不叠,每句皆再唱,这才知道古本的“三叠”是这个意思。
后来苏轼居黄州时,首次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对酒诗五首》,其中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恰好证明了他的观点。既然是对酒诗,根据前后文关系,“听唱阳关第四声”,指的应是《阳关曲》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苏轼表示,用这个来检验,如果每句都作叠唱的话,则“劝君更尽一杯酒”应是第五声,白居易明确说是第四声,那么就可以确定唐时第一句是不叠的。
后期代表作有什么?
1、《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2、《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抒写离愁别苦,作者以曲折含蓄的口吻,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深婉细腻的感情。上片从描摹词中女主人公的举止神态写起,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复杂心境。
3、《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4、《多丽·咏白菊》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赞颂了白菊的容颜、风韵、香味、气质、精神,表现对腐败污浊的社会风习的不满。词先渲染了深静寒寂的赏菊氛围。 此词当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济南原籍。作《小重山》《多丽》等。”一说此词作于大观元年(1107)。
5、《庆清朝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是咏牡丹的。上阕写牡丹的绰约妖娆及人们对其格外珍惜爱护;下阕写人们日夜竞赏牡丹的盛况及人们兴高采烈的情致。咏牡丹,不露牡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首长调赏花词,是写在牡丹盛开之时,明光宫苑之处,词人与同游者对花倾觞,自朝至暮直到秉烛,兴致未减;说尽了暮春三月、牡丹娇媚,也点出了赏花人的心境。笔调生动,风格含蓄。 来源:—永遇乐·落日熔金 来源:—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来源:—声声慢·寻寻觅觅 来源:—庆清朝慢 来源:—多丽·咏白菊
苏轼在大江大河度过余生的诗词?
作品名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敲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你想到了他的哪些诗词?
苏轼是文化全才,他不仅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就在美食方面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可圈可点的,我特别喜欢他的美食诗,下面就选几首分享给大家。
(一)《食猪肉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
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
火候足时它自美。”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并在此地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给我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这首就是一首民谣式的诗,一看就懂,便于流传。
(二)《食蚝》
海蛮献蚝,
剖之,得数升,
肉与浆入与酒并煮,
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岭南的生蚝个大,肉厚,味道极其甘甜。将新鲜的生蚝撬开外壳,用酒煮开或者用火烤制,那野生的鲜美同样令人垂涎。苏东坡在海南,吃牡蛎,觉得味美,写信给苏过说:“不要让朝廷的士大夫知道(牡蛎味美),我担心他们会争着谋划着向海南迁徙,来分吃这样的美味。”
(三)苏轼《食 雉》
雄雉曳修尾,惊飞向日斜。
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
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
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
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槎牙。
谁知化为蜃,海上落飞鸦。
雉是野鸡,当时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说法。那时吃的人不多,价钱也不贵,苏轼把野鸡野鸭放在一锅内煮,味道应该很好。
(四)鳊鱼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
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
吾今又悲子,辍筋涕纵横。
杜甫与孟浩然的诗句里都提到了鳊鱼,所以苏轼很自然的想到了他们。苏轼为鳊鱼贪图饵料、身受烹煎的命运感到悲痛,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泪流满面。这是苏轼吃货诗中少有的为食物二悲伤的诗。
(五)《鳆鱼行》
渐台人散长弓射,
初啖鳆鱼人未识。
西陵衰老繐帐空,
肯向北河亲馈食。
两雄一律盗汉家,
嗜好亦若肩相差。
莽、操皆嗜鳆鱼。
食每对之先太息,
不因噎呕缘疮痂。
中间霸据关梁隔,
一枚何啻千金直。
百年南北鲑菜通,
往往残馀饱臧获。
东随海舶号倭螺,
异方珍宝来更多。
磨沙瀹沈成大胾,
剖蚌作脯分馀波。
君不闻蓬阁下驼棋岛,
八月边风备胡獠。
舶船跋浪鼋鼍震,
长镵铲处崖谷倒。
膳夫善治荐华堂,
坐令雕俎生辉光。
肉芝石耳不足数,
醋芼鱼皮真倚墙。
中都贵人珍此味,
糟浥油藏能远致。
割肥方厌万钱厨,
决眦可醒千日醉。
三韩使者金鼎来,
方奁馈送烦舆台。
辽东太守远自献,
临淄掾吏谁为材。
吾生东归收一斛,
包苴未肯钻华屋。
分送羹材作眼明,
却取细书防老读。
鲍鱼
这是苏轼在登州时写的诗,鳆鱼就是我们讲的鲍鱼,《鳆鱼行》全诗七言三十六句,是苏东坡留下的登州诗文中最长的一首诗。
诗中对鳆鱼的美味和历史掌故进行了描述,首先是写王莽和曹操吃鲍鱼的故事,从而引出二雄嗜食鲍鱼,导致自己想起前人贪吃疮痂,以取鲍鱼味的恶心之事;
其次写由于远离大陆路途不便,交通阻隔,长岛砣矶产的鲍鱼十分昂贵,“价值千金”,从而招致外来人的贪捕和贩卖;
第三写鲍鱼产地砣矶岛及采捕鲍鱼季节和惊险情景,告诉人们采捕鲍鱼不仅有季节和御敌时间的限制,采捕手段也极为复杂和困难;
第四写长岛鲍鱼美味及其价值,包括加工、制作、收藏等各种方法,又写自己送鲍鱼于友人,表达深厚情谊;
最后写鲍鱼养目明睛,以备老来好读书。“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
当时,刚结束五年黄州贬官生活的苏东坡,一来登州便吃上如此海鲜佳品,饕餮美食令他欢欣不已。苏轼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关于描绘和赞颂鲍鱼的经典之作。
(六)河豚是水中的美味,有剧毒,但是苏轼非常爱吃,有这么一个故事。苏轼谪居常州时,爱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苏轼大为兴奋。待他吃河豚时,一家人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题。挤得水泄不通,但还鸦雀无声。但见苏轼埋头大啖,不闻赞美之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屏风后面的人,听者无不大悦。
河豚和芦芽作羹,与红烧河豚一样,皆肥鲜无比,酥醇不腻,食后回味悠长。所以苏轼有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一首题画诗,更是一手美食诗。
(七)其他。苏轼是著名的吃货。吃荔枝就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吃橘子写《咏橘》,吃馓子,写《馓子》,还有空心菜,羊肉泡馍,羊蝎子都有诗。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苏轼一生坎坷,但从来没被生活压倒,他高高兴兴地活着。并认真地体验生活,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