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代表作品,寒山子写过什么诗?
问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子写过什么诗?
前言知道寒山的人,大多是因为读过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街小时候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总是在想,寒山是什么山?后来才知道寒山原来是一个和尚。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寺庙以前确实有个小山,跟寒山和尚关系不大。
一、寒山寺与寒山子去苏州游玩的人,几乎都去过寒山寺。寒山寺位于苏州市的姑苏区,据说建于南朝萧梁年间,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 之所以叫做寒山寺,大多数人认为与寒山和尚有关。
寒山,即是初唐朝一位有名的诗僧:寒山子,他生活的年代有些争议,有人说李世民贞观时期、也有人说在玄宗或代宗时期。我们入的这一段出自是《太平广记》卷55《寒山子》: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或警励流俗。桐柏徵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馀年,忽不复见。
大历(766年-779年)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 因为隐居天台山寒岩,所以自称寒山子。寒山的诗想到哪写到哪,石头上、树上...有300多首被人抄写下来编集传播于世。
下面,我们看几首寒山的作品。
二、寒山子的白话诗1、《拾遗二首新添》
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
阔四尺,长丈二。汝若会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
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读到这首诗,估计不少人会想起另一位著名的白话诗僧王梵志,王梵志的几首诗大家比较一下: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王梵志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
寒山的诗风明显受到的王梵志的影响。
这种白话诗因为通俗易懂很受普通民众的喜爱, 古代文盲居多,对于文人的一些作品理解起来比较麻烦。不如这种顺口溜式的通俗白话诗。唐朝的《云溪友议》专门 评价王梵志:
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开其语,则吟以王梵志诗……其理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北宋黄庭坚对王梵志的评价也极高:"是大修行人也"。 寒山、拾得、皎然这些诗僧都有学习王梵志的迹象。
2、寒山自评白话诗寒山子专门写了一首白话诗评价自己的“白话诗”,我们看看寒山子对自己这些诗是如何评价的: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
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虽然是白话诗,但是唐朝人的白话,我们还是要解释一下的。
寒山子说王秀才笑话我的诗有太多的失误,说我不懂四声八病(蜂腰、鹤膝是沈约八病中的二项),而且平仄(侧,即仄)不合 ,用语过于随便。可是我寒山却笑话你的诗,却像瞎子咏太阳。
其实我的诗也很典雅,不用烦劳郑笺、毛传来解释,我也不用担心读懂的人少,只不过知音少罢了。我不会去迁就声韵格律,如果遇到明眼之人,我的诗作一定会传遍天下。
在中唐时期,格律诗更加讲究和符合标准,很少出现初、盛唐时的半古半律(崔颢黄鹤楼)、不对仗(李白夜泊牛渚感怀)、失黏(韦应物滁州西涧)等现象。
而寒山似乎却不愿意过于拘束,这首诗就是寒山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理解。
三、寒山的三首五律
其实寒山子并非不做格律诗,他的五言律也颇有功力。
1、《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1)出律
老街看的这本《全唐诗鉴赏辞典》里只选了寒山一首五律, 第二句的“落落”出律了,应该是平声却用仄声。可见“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 ”,还是很有道理的。
2)叠字
另外一个特点是叠字的用法,一首八句的诗中,一般不要超过2处叠字,超过了就有明显的雕琢刻意痕迹。我们知道李清照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上来就是14个叠字,寒山这首仅仅八句的诗竟然有八处16个叠字,这些都是险境用兵,尽量避免为妙。
叠字的用法,早在《诗经》中就很常见了,《卫风硕人》结尾一段有“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3) 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第一联用杳杳、落落写山水;第二联写动物,即(南朝·梁)王籍诗《入若耶溪》“鸟鸣山更幽”之意,把人家的一句分成两句说了;
第三联写气候,风雪袭人;
第四联写感觉,山水之间,不易见到阳光,也不关心春来秋去,即唐代太上隐者《答人》“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化用, 把别人两句浓缩称一句。
寒山的这首诗用写景,突出了一个寒字。用岁岁不知春,写出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山林幽隐之兴。整体来说,老街觉得这不是一首太好的作品,不如下文中另外两首五律.
2、另外两首标准的五律:寒山道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谿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谿长石磊磊,涧阔水濛濛。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看过了这两首诗,不知道大家什么感受。 少了好多讨厌的叠字,景物的描写相对来说更加真切形象,句法也丰富。
另外,这2首可是标准的格律诗,王秀才不能再笑话“平侧不解压”了 ,语言虽浅白但是不失典雅,王秀才也不能笑话他“凡言取次出”了。
石、滑,白,古入声字。仄。
结束语结束时老街用原诗韵作一首五律,偷个懒就把寒山的叠字去掉 ,如下:
闻说寒山道,攀峰绕曲滨。松林常有鸟,涧户寂无人。
担月风吹面,悬鹑雪积身。此中无历日,弹指几回春。
寒山与拾得的故事亦真亦假,但是流传甚广,下面录入二人最精彩的一段对话,作为自勉。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
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老街味道
我觉得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不好意思,没注意到开展对对子活动通知,只是特别奇怪近期为什么老是给我推荐对联让参与续对。现在明白了。
正如所说,在如此铺天盖地而来的上联或下联中的确存在部分根就不能称之为“联”的,随性、随意,更随口,有的甚至不知其所云何物(当然也不排除我自身学识浅陋之缘故)。尽管这样,我也不认为有亵渎对联美好之故意。贵在参与,况文化层次的确是有点区别的。
当然,在这些联对中,确确实实的涌出不少有质有感的好句美联,让人赏心悦目、浮想连篇,扩视野、增知识。
如何赏析王梵志的吾富有钱时?
唐初有一位诗人,他写诗喜欢用大白话。这位诗人就是王梵志。关于王梵志的生平没有任何记载,现在只知道他大概生活在隋末唐初,是一位诗僧。他的代表作就是这首《吾富有钱时》,录之于下:
吾富有钱时
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诗歌开头假设了一种境况,那就是“吾富有钱时”,“我”富有了,变得有钱的时候。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妇儿看我好”,媳妇、儿女看“我”啥都好。这两句是个总括句,引领以下八句。
以下八句都围绕着一个“好”字来写。“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我”如果回家脱衣服,就会有人把脱下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我”如果出去经商求取钱财,他们就会一直送“我”到大道边上,直到“我”上路。“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我”将钱带回家来,他们见了“我”都是满面堆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绕着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就像白鸽、鹦鹉这样的鸟。
这八句诗写了“妇儿”在“我”有钱时的表现,他们对“我”体贴有加,与“我”情意绵绵,迎“我”以满脸笑容,绕“我”似白鸽鹦鹉。“我”就是这个家的权威,“我”就是这个家的中心,一切人都是围绕着“我”转,对“我”千般善万般好。
接下来诗人话题一转,写“我”由富有转入贫困时,“妇儿”的表现。“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当“我”暂时遇到困难,变得贫穷时,“妇儿”们再看“我”,脸色竟是那样的难看。这里“妇儿”的表现与之前“吾富有钱时”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他们只“图财”不“顾人”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是淋漓尽致。自己的媳妇儿女对自己都是如此的嫌贫爱富,那么其他人就更不言而喻了!
诗人对此“嫌贫爱富”的世风是如此愤慨,不禁警告道:“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人有特别穷的时候,但也有特别富有的时候,只贪图钱财,不顾及人情,小心将来的报应!世事无常,人有穷时,就有富时。过分看重钱财,就会淡漠了人情,真所谓“谈钱伤感情”!如今社会大谈“财务自由”,是不是也如这些“妇儿”们,图了钱财,却淡漠了人情呢?
这首诗纯是大白话,采口语如诗,如“貌哨”即是唐代口语,意为脸色难看;又用人们所熟知的“白鸽”、“鹦鹉”作比。人们向来把鸽子当成嫌贫爱富的鸟类,而鹦鹉则被视作多嘴饶舌、献媚逢迎的形象。诗人用此作比,比喻见钱眼开的贪财者,形象贴切。如此大白话,人人听而知其意的诗,在唐代可算个奇葩!此诗虽然语言浅白,但意旨却是深远,慨叹人情冷暖,揭露贪财者的丑恶,就是在现代社会,依然是让人惊醒!
第一个你会想到谁?
唐太宗李世民
人家22岁当上国防部长,咱们22岁在干嘛(ಥ_ಥ)
论打仗,从古至今有两个妖孽我是看不懂的,一个李世民李二,一个霍去病冠军候
对内战争。作为秦王,入主关中时候,与年长十岁的李建成功劳相当。后来平薛举,讨伐刘武周,洛阳和虎牢关之战一战灭双雄,山东击溃刘黑闼主力,在武德五六年开始也继续防范突厥。对内战争,说唐朝统一大多硬仗是李世民打的毫无问题。二十三岁一战擒两王成不世奇功,封无可封逼得老爹硬给他创造出一个“天策上将”的称号来。
说对外战争。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唯一两千万人口级别即对外大规模扩张和战略压制的时代。贞观时期,灭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龟兹,高昌,击败吐蕃和天竺。领土超过隋朝极盛。甚至一征高句丽的所谓败仗其实战术上仍然是胜利的。
贞观时期,唐朝彻底完成了三省六部制,继续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死刑复奏制度,五花判事。贞观之治名垂千古,以门下省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基本也算是封建时期少有的限制皇权的政治模式。至于二十四史,有八部主体是在贞观修的。而其中六部是在贞观时期就完成的。还有孔颖达等人修的训诂学的经典比如五经正义等,为统一儒家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贞观之治的其中一个先进之处,就是商业思想先进:不收一切商业赋税;待工商界甚优厚;政府决不勉强人民一定务农。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甚至称其“略近似美国的资本主义”。
”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盗,天下已平,用玄龄、如晦辅政。兴大乱之余,纪纲雕弛,而能兴仆植僵,使号令典刑粲然罔不完,虽数百年犹蒙其功。“
李世民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一般都是君臣携手“共同治理”。在他的核心领导班子里,有善于谋断的房玄龄、杜如晦,精于军事的李靖、李世勣,敢于诤谏的魏征,以及长于识人的王珪等人。这是一个年龄智能合理结合 的领导群体,分工明确,权责统一。李世民自然是核心,其他大臣各司其职。这种非凡气度,在历代帝王中的确非常少见。
唐朝初年,受魏晋以来重武轻儒的风气影响,官吏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武将。由武将做官有很大的弊端,毕竟,这个世上,既精通军事常识善于打仗,又精通文史哲能治理好国家的人少之又少。在战场上,武将的风采无人能及,但是处理起政务来,确实有点焦头烂额。要实现天下大治,依靠的还是那些真正懂得治政方法的人。李世民及时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的班组内才有各种各样的人才荟萃。另外,他还注重挖掘民间的人才,绝不放过一个可能的人才。
李世民曾经五次下诏求贤,还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除了原来的一般知识分子参加的考试,还增设律、书、算、童子等科,连十岁以下的儿童中的人才,也在遴选的范围之内。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教育是立国之本,李世民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国内建了很多的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这些高等学府之外,还新设了律学、书学、算学三种专科类的学校。
李世民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建立义仓,主张藏富于民,避免灾荒时来不及救济。恢复和改进了均田制,分地注重公平,实现耕者有其田。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光宫女就放出去3000多人。李世民这绝对是在做好事,要不宫女只能老死在宫里边了。李世民还开创了一个先例,就是用法律保护农时。谁要是在农忙时节忙着干别的,那是在自讨惩罚,严重的不光多交粮食,还要罚款。贞观时米价仅为斗米三钱,人民安居乐业,走远路不必携带武器防身,也不用自带粮食,犯罪率大幅下降,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此外,李世民是王羲之笔意传承的嫡派传人之一,是唐初有数的书法家,也是帝王中唯二的书法大师之一(另一个是宋徽宗)。其贡献不光包括传世的墨宝和对书圣的地位最终确立,还包括书法理论的发展,书法教育的推广,行书上碑和官方对魏晋时期经典书法作品的传播的临摹。论诗文,全唐诗第一卷就是李世民的,李世民的诗虽然明显不及盛唐时期顶尖诗家。但是综合来说基本上也代表了隋朝唐初诗歌最高水平,继续把诗从晋开始空虚无物的宫体诗解放出来。全唐诗称李世民开启唐诗风气,虽然有夸大,但是还算公允的评判。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是无视世俗观念积极奋发的一生。他想要当皇帝,他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了能够当上皇帝的实力,他用贞观之治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他最应该最适合做皇帝。民族团结,万国来朝这样的成就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康熙帝:“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你说他李老二是不是耀眼的发烫!
通俗派代表诗人?
通俗派代表诗人有王梵志,白居易。
中国首开通俗诗派风气的诗人,是初唐的王梵志。王梵志,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既然古汉语跟普通话差那么多?
“古汉语”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实际上就算是在古代,汉语也是有方言存在的,所以,这个“古汉语”是指古河北的汉语,古山东的汉语还是古代河南的汉语?还是古代山西的汉语?说古汉语和普通话相差很大,在没有确切录音设备来记录古人语音的情况下,说任何一种方言接近古汉语,或者说哪种方言跟古汉语差别甚大都是耍流氓。当然我清楚题主问题中的所谓“古汉语”是指文言,例如我们课本上学的古汉语诗词其实是文言文,实际上古人之间平时交流不是使用文言,古人口语也基本不用“之乎者也”,因为古代书面语中没有标点符号,这些语助词主要是为了表达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用的,平时交流还是使用白话的,白话才是“古汉语”的主体,说到普通话和古汉语差异很大,咱们可以看一下的例子
一。2500年前孔夫子的《论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且,“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用的还是雅言,即文言。
2500年前,就有浮云,有诗和远方。
二。1400年前的唐朝
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
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
莫嫌没滋味。
寒山《诗三百三首》:
猪吃死人肉,
人吃死猪肠。
猪不嫌人臭,
人反道猪香。
这1400年前唐朝的白话诗和今天的白话没多大区别,而且白话诗毕竟也是诗,还不是完全的口语。
三。1000年前的宋朝
大书法家米芾的诗《大哉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以前,既无孔子;
孔子以后,更无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四。700年前的元朝
关汉卿《南吕》: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五。600年前的元末明初
《朴通事》,是元末明初朝鲜李朝时期流行的两种汉语教科书,专供朝鲜人学汉语所用的,今天的小学生都能看懂。
大哥,你如今那里去?
我也往北京去。
你既往北京去时,我是高丽人,汉儿地面里不惯行,你好歹拖带我,做火伴去。
这们时,咱们一同去来。
哥哥你贵姓?
我姓王。
你家在那里住?
我在辽阳城里住。
我有一个火伴落后了来,我沿路上慢慢的行着等候来,因此上来的迟了。
你买下饭去时,这间壁肉案上买猪肉去,是今日杀的好猪肉。
多少一斤?
二十个钱一斤。
你主人家就与我买去,买一斤猪肉着。休要十分肥的,带肋条的肉买着。大片儿切着,炒将来着。主人家迭不得时,咱们火伴里头教一个自炒肉。我是高丽人,都不会炒肉。
有甚么难处?刷了锅着,烧的锅热时,着上半盏香油。将油熟了时,下上肉,着些盐,着箸子搅动。炒的半熟时,调上些酱水、生葱、料物拌了,锅子上盖覆了,休着出气,烧动火,一霎儿熟了。
这肉熟了,你尝看咸淡如何?
我尝得微微的有些淡,再着上些盐着。
——————————————————————
显而易见,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差距是不大的,所谓的古汉语与普通话差异很大根本不成立。
明眼人亦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古代汉语和今天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各方言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我更能理解题主问这个问题深层次的目的,无非就是兜售所谓粤语或者闽南语、吴语是古汉语这类的观点,实际上稍微读过音韵学 语言类 移民史之类书籍,就会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