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行代表作品选段,豫剧是不是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的剧种?
影响力大,是不是最大就不知道了。主要豫剧通俗好懂,跟京剧比起来,语言易听懂,故事题材比较吸引老百姓。
我不是太喜欢听豫剧,感觉太吵。还记得小时候,楼下院子里有搭戏台唱《朝阳沟》的。我比较喜欢听越剧和黄梅戏,服装排面也好看,别说吴侬软语还是听着优美啊,不像我们当地语言,说话像吵架,吵架像爆炸。凭记忆找了我小时候看过的,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都是些什么名字
戏曲四行当是哪四个?
京剧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响当当的人物。京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个行当中的一代代名派名家以其绝代风采,展现了这一国粹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在这些艺术大师中,最如雷贯耳的名号就是四大须生和四大名旦了。
四大须生
余叔岩便装照
须生即为老生,因为戴髯口而得名,俗称胡子生,扮演的是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四大须生”其实有七个人,这七个人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以马连良先生为界,从前面数四个人为前四大须生:余、言、高、马,从后面数四位为后四大须生:马、谭、杨、奚。
在20世纪20年代,京剧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四大须生的概念,他们即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这四位须生演员各有绝活,唱腔十分优美,在听众与票友中有着极高的声誉,甚至上场前的叫板都能赢得“碰头彩”。但是,随着40年代余、言二人的去世以及因嗓疾而离开舞台的高庆奎,四大须生中只剩下了马连良一人。在这个时候,后四大须生中的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开始名声鹊起,在这种情况下,四大须生的说法就变成了马、谭、杨、奚。
余叔岩是名演员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曾从师于吴连奎、薛凤池、李喜瑞、姚增禄。他一度“倒仓”,嗓音变坏,不能演戏,嗓音恢复后,跟一代领军人物“小叫天”谭鑫培学过一出《战太平》、半出《失印救火》。1917年谭去世后,他成为“谭派”的主要传人。他继承谭派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艺术特点,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唱腔刚柔相济的“余派”。谭鑫培的代表作有《问樵闹府》、《盗宗卷》、《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等剧。
谭鑫培(1847-1917),著名京剧艺术家,工老生,曾演武生。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自幼随父学习表演,23岁搭三庆班,以演武生戏为主。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而他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
因为早年曾演武生,谭鑫培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种种人物演来无不形神毕肖。
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
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他。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了。他出色地传承了前辈程长庚、余三胜等徽派、汉派的精华,文武兼擅,昆乱不挡,唱念做打全方位发展,并且开“韵味派”之先河,使京剧逐渐趋入精美的境界。他创建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在京剧历史上,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谭鑫培(饰黄忠)之《定军山》中国的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中,“文武双全”的谭鑫培饰演黄忠。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职,起初他只是一个京剧票友。1923年他与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赢得喝彩,正式“下海”。他注重音律,讲究以字求腔,于细腻中寄深情,创立婉转清幽的“言派”。言菊朋擅长京剧四法“唱、念、做、打”,因此无论是注重唱功的《上天台》,还是武打吃紧的《定军山》,他都能完美演绎。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等剧目。
高庆奎出身梨园世家,幼时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后得到刘鸿声、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等人指点。他广学各家,被戏称为“高杂拌”。高庆奎称得上大器晚成,他30岁后才唱出名气,擅唱悲愤激昂、劲拔酣畅的唱腔,形成“高派”。他在登台之外,还编演过《窃符救赵》、《史可法》、《哭秦庭》等爱国剧,德艺双馨的他赢得了“南有周信芳,北有高庆奎”的赞誉。高庆奎演唱的特点是酣畅遒劲、亢奋刚烈,中年后因嗓音喑哑,他不再登台,改为出任中华戏校教师。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员。
马连良幼年在“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学习基本功,9岁登台。他主要学习谭鑫培、余叔岩的表演风格,曾师从孙菊仙、刘景然,接受萧长华、蔡荣桂的悉心教导,又汲取刘景升和高庆奎的唱法精华,形成独具一格的“马派”。马连良台风严谨、严于律己,对于化妆、服装和动作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他大胆创新,锐意改革,编排大量新剧,并不断提高舞台审美艺术——“马派”的核心就是一个“美”字。
马连良唱腔委婉洒脱,念白吐字清晰,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他的嗓音甜净醇美,善用鼻腔共鸣,晚年又向苍劲醇厚方面发展。对于气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演唱从容舒展。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彩,决不草率从事。他的做工既洒脱又端庄,既飘逸又沉静,可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充满韵味。马连良的代表剧目有《甘露寺》、《借东风》、《清官册》、《四进士》、《梅龙镇》等等。
马连良(饰乔玄)之《甘露寺》
奚啸伯(饰诸葛亮)之《空城计》
谭富英家学渊源,其祖父谭鑫培、父谭小培都是京剧界中鼎鼎大名的艺术大师,出科班后,谭富英又拜京剧名家余叔岩为师。作为谭门第三代,谭富英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更汲取了余派艺术之长,形成了新时期谭门的新风格,具有酣畅淋漓、质朴大方的特色,被世人称为“后谭派”或“新谭派”。
谭富英唱腔朴实大方,又因幼年学过武生,在武功和身段动作上颇为灵巧、利索,所以特别擅演老生靠把戏,如在传统剧目《定军山》中,他唱功过硬,动作也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老将黄忠的骁勇善战。谭富英的代表剧目有《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捉放曹》、《鼎盛春秋》、《晋楚交兵》、《南阳关》、《战太平》、《桑园寄子》、《洪羊洞》、《四郎探母》、《赤壁之战》、《二进宫》等。
谭富英(饰杨延辉)之《四郎探母》
杨宝森的祖父、伯父均为著名京剧花旦,父演武生。杨宝森幼年便练就毯子功,后习武生。他10岁登台演戏,16岁倒嗓后,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杨宝森的唱腔、唱法以韵味取胜,他行腔抑扬婉转,卓然成派。师从余叔岩的他避开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不浮不飘。他唱工清醇雅正,韵味朴实浓厚,做工稳健老练,世称“杨派”。杨宝森代表剧目有《碰碑》、《清官册》、《伍子胥》、《击鼓骂曹》、《断臂说书》、《珠帘寨》、《阳平关》、《朱良记》、《搜孤救孤》等。
奚啸伯自幼爱好京剧,学谭派,又曾得到言菊朋的赏识,授以《击鼓骂曹》等戏。21岁奚啸伯正式登台演出,后到上海为梅兰芳配戏,回京后与张君秋等同台演出。他虽未受科班的严格训练,但经过刻苦自学,认真实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于成名。奚啸伯讲究唱念的音韵,奚派的风格重点是“唱”,他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则,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等等,可以说他的唱是法度严谨、系统规则的一套学问。代表剧目有《范进中举》、《哭灵牌》、《白帝城》、《二堂舍子》、《苏武牧羊》、《李陵碑》《十道本》等,尤以《乌龙院》久负盛名。
梅兰芳(饰韩玉娘)之《生死恨》
梅兰芳(饰杨玉环)之《太真外传》
四大名旦
在京剧旦角领域内的众多艺术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当时京剧舞台上老生唱主角的“天下一统”,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这四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代表了京剧旦行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
四大名旦中,梅兰芳成名最早。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父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的著名旦角梅巧玲,伯父梅雨田是著名京剧胡琴师。梅兰芳8岁学艺,11岁就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梅兰芳的戏路很广,早年试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戏”,后来又创演《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戏”。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发展,如他跟王瑶卿等一起,将青衣、花旦、刀马旦三者表演艺术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了京剧的“花衫”(新的旦角类型,如《霸王别姬》里的虞姬)行当——京剧中的女性角色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俗称“青衣”,而扮演活泼伶俐的年轻女性如《西厢记》里的红娘称“花旦”,“刀马旦”顾名思义,则是会武功的女性,年老的女性即为“老旦”。
梅兰芳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功力深厚,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可以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高音宽圆,低音坚实。他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女子的典型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派的代表作很多都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抗金兵》、《游园惊梦》等。梅兰芳在晚年还把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为京剧。
梅兰芳(饰杨玉环)之《贵妃醉酒》
王瑶卿
梅兰芳对京剧而言,不仅仅是舞台上的旦角,他更是将京剧介绍给世界的“媒角”,是京剧传播海外的先驱。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获得盛誉、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讲究音韵,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程派”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程派注重唱,在唱腔上别具一格,程砚秋扮演的角色也都典雅娴静,如霜天白菊,有清峻之美。
王瑶卿(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师从百家,广泛吸取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营养,形成他自己的“王派”。1909年,王瑶卿自己组班演出,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作为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王瑶卿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地将青衣、花旦和武旦融为一体,因为青衣又名“青衫”,所以在“青衫”和“花旦”中各取一字,他创造了的这一新的旦角行当,便谓之“花衫”。他开创了旦角表演的崭新天地,属于花衫范畴的剧目及代表人物有:《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等等。
王瑶卿中年嗓子失润,改登台为教戏,成为著名的京剧教育家,桃李盈门。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都出自他的门下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刘秀荣等著名演员也都是他的弟子。他善于因材施教,比如,他认为程砚秋以唱工见长,所以着意为程别创新腔。在著名的程派代表作《文姬归汉》和《锁麟囊》等剧中,王瑶卿根据程砚秋宜用“脑后音”等特点,结合剧情和人物,谱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刚柔相济的新腔,为程派唱腔大放异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瑶卿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程砚秋(饰张慧珠)之《荒山泪》
程砚秋(饰江采萍)之《梅妃》
程砚秋勇于创新,他在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的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他尤擅长演悲剧,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还编演过很多描写旧社会下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戏,如《梅妃》、《青霜剑》、《荒山泪》、《春闺梦》等。他的《锁麟囊》更是脍炙人口,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代表作。
尚小云(饰秦良玉)之《秦良玉》
尚小云(饰杜丽娘)之《游园惊梦》
尚小云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尚小云初习武生,但他扮相英气、秀丽,于是又改青衣,兼演刀马旦。因为尚小云早年习武生,因此在他的旦角里有武生的影子。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演绎《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可以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尚小云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他表演独具特色,于妩媚中见阳刚,于娇柔中见刚劲,世称“尚派”。尚小云以自己独有的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尚派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有《玉堂春》、《三娘教子》、《御碑亭》、《雷峰塔》、《四郎探母》、《湘江会》、《乾坤福寿镜》、《十三妹》、《王宝钏》、《战金山》、《银屏公主》等。新编尚派独有剧目数量也很大,有《楚汉争》、《卓文君》、《红绡》、《张敞画眉》、《桃花阵》、《白罗衫》、《前度刘郎》等。
尚小云(饰玉堂春)之《玉堂春》
荀慧生(饰何玉凤)之《十三妹》
荀慧生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早年艺名白牡丹。荀慧生19岁改演京剧,工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擅长扮演天真、活泼的女性角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他的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他的代表作有《玉堂春》、《钗头凤》、《金玉奴》、《红娘》、《荀灌娘》等。
不论是前后四大须生,还是四大名旦,他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都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们不仅对京剧的生角、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京剧和豫剧都有哪些名家名段?
京剧名家: 老生行有:谭鑫培、 谭富英 、马连良 、杨宝森 、周信芳 、言菊朋 、奚啸伯等等。 小生有: 姜妙香、 叶盛兰、叶少兰、李宏图等等。 旦角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张君秋、赵燕侠、 李世济、梅葆玖、杜近芳、李维康、 刘长瑜等等 老旦有:李多奎、李金泉、李鸣岩、赵葆秀、兰文云等等 净行有:金少山、郝寿臣、裘盛戎、袁世海、尚长荣、康万生、 邓沐伟、孟广禄、杨赤等等 老生的剧目有:空城计》《洪洋洞》《文昭关》《捉放曹》《逍遥津》《乌盆记》《让徐州》《珠帘寨》《上天台》《大保国》《搜孤救孤》《武家坡》《碰碑》 《打鱼杀家》《借东风》《击鼓骂曹》等等。 旦角有:《春闺梦》、《玉堂春》、《荒山泪》《凤还巢》、《龙凤呈祥》《锁麟囊》《三娘教子》《穆桂英挂帅》《贵妃醉酒》、《红娘》等等。 老旦有:《岳母刺字》、《望儿楼》《遇皇后.打龙袍》、《钓金龟》等等。 净行有:《赤桑镇》《将相和》、《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铡包勉》、《铡美案》、《探阴山》等等。 豫剧中受欢迎的有: 《当初他甜言蜜语将我骗》出自《泪洒相思地》李金枝演唱、 《斩驸马本是把孤王来欺》出自《打金枝》刘忠河演唱、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出自《花木兰》常香玉演唱、 《老身家住南阳地》出自《对花枪》马金凤演唱、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出自《朝阳沟》魏云演唱、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出自《朝阳沟》王善朴演唱、 《摔碗》出自《卖苗郎》张宝英演唱、 《出征》出自《穆桂英挂帅》王慧演唱、 《作画》出自《风流才子》王希玲演唱、 《小苍娃我离了登丰小县》出自《卷席筒》海莲池演唱、 《听罢奶奶说红灯》出自《红灯记》虎美玲演唱、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出自《大祭庄》王清芬演唱、 《青纱轿坐着我七品官》出自《七品芝麻官》牛得草演唱、 《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出自《花木兰》常香玉演唱、 《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出自《春秋配》田敏演唱、 《九尽春回杏花开》出自《桃花庵》张宝英演唱、 《劝驸马休要性情急》出自《包青天》吴心平演唱、 《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出自《断桥》常香玉演唱、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出自《朝阳沟》魏云演唱、 《我家住山东》出自《穆桂英挂帅》马金凤演唱、
曲剧谢禄原唱全集?
谢禄是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以攻净行包公戏为成名,原唱演出剧目有《跪寒铺》《秦香莲》《打銮驾》《八件衣》《铡包勉》等优秀代表剧。嗓音混厚,吐子清晰,曲剧届有名的黑头。其原唱全集很多,下边以他唱的《秦香莲》中包拯唱段为例:陈驸马休要性情急,听包拯我与你旧事重提,大比年陈驸马连科及笫,咱二人午朝门同把君陪,我观你年过三十成新贵,曾问你家中是否有前妻……以下略。可参攷
闽剧最出名青衣?
郑奕奏,闽剧旦角表演艺术家,生于1903年。他幼年家贫,11岁入儒林班“善传奇”学戏,最初从“京鼓吹”艺人陈幼容学唱段,从“平讲班”艺人陈金福学表演。13岁得善传奇班的教戏师傅、京剧和昆曲演员吴善宝的指点。16岁主演古装戏《紫玉钗》、《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杜十娘》、《红娘递柬》、《孟姜女》、《凤阳花鼓》等,并在时装戏《孤儿血》、《新茶花》和《蔡松坡》中扮演女主角。19岁倒仓辍演。此间,一面随庄质夫、郭知朱学诗词古文,一面喊嗓、练身段。24岁重登舞台,声誉日重。所灌唱片畅销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影响甚广,被誉为“福建梅兰芳”。
26岁以后,从善传奇班转到赛天然班演出,以演《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莲》、《朱砂记》等青衣戏最受欢迎。抗日战争期间,郑奕奏由于生活所迫,演出繁重,再度倒嗓,1939年退出舞台,改以教戏为生。建国后,被人民政府从古田山区接回福州定居
康万生有着怎样的戏曲生涯?
康万生先生,京剧表演艺术家、有名京剧演员、裘派花脸、有名铜锤花脸、国家一级演员、净行艺术家、京剧名家、天津三大花脸为邓沐玮、康万生和孟广禄。京剧名角。
康万生先生,他曾经在天津大戏院开办了一个个人演唱会,他是一口气连续演唱了两个多小时,创下了一个奇迹,18出戏,38段唱,让人觉得非常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普遍的一出大戏当中,主角儿也就是十几段的唱。应该说没有好的身体是万万不行的,没有好的气力、没有功底是不可能,那他是不是平常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举举重啊什么的。小时候踢球,后来也不踢了,就是喜欢唱,他一唱就是多唱,多唱就是在多练功,就练自己的耐力,这就是他唯一的秘诀。一口气连唱38段,你甭说一般的演员了,尤其对于他来说,他当时零几年都59岁了,真的是不容易。相信就是,康万生先生他有很多他的戏迷,但是恐怕有很多的观众朋友对他的这个从艺经历,因为我们知道他从艺经历非常的曲折,大家还不是很了解。
有人说呢,可能是他是梨园世家出身,他那个其实不是,家里头没有干这个,他是工人出身,家庭也没有干这个的,就是从小、就是酷爱,从小学八岁时候吧,就开始在门口票房遥吟京剧社,那是每天晚上开锣,他下学以后,他写完作业,他就奔那儿去了,他就钻、就成迷了,到了1958年吧,就考了这个半工半读小红花剧团,转年考了天津戏校,当时老师呢,肚量很宽丶戏码很多,就是花脸的,所有的,叫什么的,武的、花的、文的、武的都有,他的很多。他们就是跟老师按部就班的,好好学,那时候也没有赶上流派嘛,以后才慢慢有点经验了,才追求开了,后来就是一直追求裘派。
他当时在戏校学习的时候,就是学了多长时间,学校那时候是八年制,八年学习,一年实习。当中呢,没到实习呢,就赶上文化大革命运动了,就停止了,到1964年,打四清开始,老戏不让唱了,因为那时候他变声比较晚,又瘦小枯干,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演员,倍儿瘦、倍儿瘦的,一般的小时候扮戏时候,都老师把他抱在箱子上头,因为太小,演不了东西,后来呢,改了样板戏。现代戏呢,他就正面来不了,一切都是反面人物,这时进来就正好演样板戏的时候,来一个小股长,《红灯记》可能是第六场,第六场有一个是斗鸠山这个事,一个切光,当时鸠山喊把李玉和带到那儿去,到刑场,到那儿去,当时有个小股长,挎王八盒子那个,鸦雀无声、一片黑啊,就整个的,就等第七场亮光了,这其中喊一个(句),带李玉和,他喊完以后,观众给他一个掌声,惹祸了,就这个事,李玉和没出来,你一日本兵,你是什么态度,给他无限上纲,他一看实在是不能演了,正面来不了反面惹祸,他就批改内申请、改行,到自行车厂,飞鸽自行车厂的、安装大把,原来把不都是活的嘛,上那把篼吧。那他甘心吗,不甘心也没办法,已经这样了。完事就是部队演出样板戏,就把他招上,当时也不是演出,正面人物还是演不了,只能是清唱,给大伙儿排排练哪,那会儿练练功啊、排排戏,是这样。
1973年他又回到工厂,回来了、回工厂,而且还是不让你回文艺界,到哪儿哪儿到(都)超编,咱那时候还是不行,样板戏还是进不去,改电工他都不要你,怎么办啊,他说就得了,就耗着吧,耗了五年。但这五年当中呢,就不是熟练工了,就学了一个模具钳工,转年1978年,他就无意识遇上他一师哥,他回国以后,他后来在美国了,是拉胡琴的,是他们上面大一班的,他是1958年入校的。无意识,那时候他刚要有点苗头,刚要恢复传统戏啊,说你来段唱唱,康万生一唱,他说嗓子这么好,不行,我一定把你介绍到我们团里去,当时是天津市京剧三团,回到那以后呢,这个团长赵峰同志一看上,就看上他了,当时那个、工厂调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可是厂子对他特别好,你先去吧,不行你再回来,这一去呢,就是从一月份报到完事呢,到五月份,排了一个《清明雨》现代戏,那时候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就四月份演完了以后,五月份纪念延安讲话那个,他就说咱排一个传统戏吧,排什么呢,他就琢磨,咱干脆就来一个《赤桑镇》吧,当时他呢用了三天,都忘了,那已经十年、好多年不唱了,就找词儿、又找老师问,用那三天呢又把它攻下来了,给攻下来了。攻下来以后呢,头一场是在5月29号在天津市干部俱乐部给唱了一场,他没想到一场,这一场就一鸣惊人了。好家伙,都知道,又出了一个花脸,从哪儿来的,就议论纷纷,当时他也非常高兴,回来以后呢,就感觉到轰轰烈烈了,就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了,这心情就无法表现了,非常激动那时候,就是酷爱,他就是睡觉什么什么,做饭那会儿,他都哼哼,应该说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还是回到了这个他的艺术舞台上面,能够向大家展示他的才华,让他的戏迷们有幸又听到了他优美的唱腔,那他在这么多年的舞台生涯当中,他演得最多的一出戏是哪出戏,那也就是刚起头那个《赤桑镇》比较多。
那后来好像又还有《包龙图》这一出戏,这个包四出就是从那个过来的,从《赤桑镇》完事了,慢慢就拓展出《铡包勉》、《赤桑镇》、《遇皇后》、《打龙袍》称为包四出,包四出也叫全部《包龙图》。那这个包公戏他觉得就是,虽然说比如说是天天演日日演,但是每天都是有不同的感觉吧,对,一个戏一样,人物、刻画人物、剧情、本子、排练、排顺序也都不一样,人物的感情也不一样,比如《赤桑镇》它就跟那个老包的《秦香莲》又不一样,它那个好像就是自己家里的事,怎么能忍心把自己的亲侄子给铡了呢,这一出戏呢,当初是他师爷1961年在那个展演时候的一个纪念什么什么一个日子跟李先生演的这么一个《赤桑镇》,非常到位,到现在就是所有唱花脸的、唱铜锤的,没有不会的。只要你是唱花脸、唱铜锤的,《赤桑镇》必须得唱,因为它这个太深了,因为它这个词句也好,唱腔也非常到位,还是一个创新的新板式。具体的举个例子,就是他在具体就是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的一些细微的处理,细微处理,他就感觉散板时候,那真是动情,二簧的自幼儿那句、后边那个,就一点“见嫂娘,直哭得,老太太一直在哭,把她儿子给铡了,泪如雨下,纵然是,就上去了,铁面人,也要,他这用小嗓,也要心伤,转过来,还得。劝嫂娘,息雷霆,你从宽着想,恳求嫂娘原谅他,这是一段,哪一段都是比较好,他除了三眼,也是非常高级的。花脸三眼很少,出来,刚给铡了,在这个馆驿上面行走,跺了跺步,琢磨,嫂娘来了我怎么办,我怎么跟老嫂娘说什么呀,这么样,声情并茂,拿这情、拿这唱腔,赢得观众的好评,而且非常难学。
像他从事的这个行当,一般我们叫花脸,又叫黑头、净行,然后就是好像是演文戏的,还有叫铜锤花脸,为什么叫铜锤,这铜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铜锤戏就是指什么呢,现在就是大伙儿所知的就是《大.探.二》,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这个就是,因为他是抱着个大铜锤,一晚上唱三个折子,叫铜锤戏,黑头是一个老包,以包公戏为主,叫黑头,当然还有好多了,什么白脸、什么张飞了,就是花脸、架子花脸、铜锤的,铜锤的以唱为主,架子以做念这样为主,当然铜锤也得念,都有。就是铜锤这么分的,以唱功为代表的。
注意到他在《探皇陵》当中有几个唱段,跟原来好像一般的唱法不一样,康万生说唱法基本差不多,就是词句改了,因为他这个改的,当时有一个老文学家现在已经去世了,他看他唱戏时,他说万生,给你提几个词儿,仅供参考,他说行,您说吧,他就说从《探皇陵》起这么说起吧,导板完了,这没有毛病,[回龙]他说你别唱开山府,开山府,朝代也不对了,是常宝童,中山府是徐达,是徐家门的,你改成中山府定国王侯,康万生他说这当然可以了,我这个腔不改,我就改个字,后来还有这个叫家将,掌红灯是不合理的,红字当然是好唱,花脸正得劲,红好唱,这个银呢,最合适,因为这你去吊孝,你不能打着红灯笼去,这红灯你就改成银灯,他说这也可以,这个就太好了。还有那个熄了灯、龙凤阁也不行,这出戏叫《龙凤阁》,龙凤阁就是错,龙凤阁是李艳妃住的地方,现在都唱龙凤阁走,不行,你是探皇陵,就是本身带着家将去吊孝去,这句给改了,还有那个叫家将熄银灯,熄了灯,这个也不合理,你是地下,你要一把灯都吹灭了,你就唱《三岔口》了,所以这个老先生就提出来,他说给改一改,符合历史、符合剧情,符合当时那个处境,他就给改了,后来他改了两回,唱了两回,观众给他几个掌声,好,改得好,一定要按这样唱,通过这个就是改革嘛、继承发展嘛,他(咱)们这个也不叫发展,就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