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代表作品及风格,为什么感觉现在写欧体的比写褚遂良的多?
为什么现在写欧体的比褚体多?
因为现在写硬笔比写毛笔字的多得多!
欧阳询是唐初楷书四大家之首!
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首!
欧阳询的书法有精金美玉般的人品!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特別是《九成宫》被历来学习楷书顶礼膜拜之杰作!欧书历来被评书者公认为古今楷法第一,这是说它点画精确,结构谨严,长短、位置不能增减、移动一分,所谓"一画不可移"。毫微处见规矩,细小处见匠心,点画极富变化,精心设计,精心书写。欧字富于变化还注意主笔,这是明显继承了隶书的写法。
楮遂良初唐四大家之一。其书初学虞世南,后学二王,且融会汉隶,体势劲逸,字形方扁,点画较细,一波三折。节奏鲜明。又往往以行入楷,有流畅飞动之致。特別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婉媚遒逸,如铁线结成!
总而言之现在大多部分书法爱好者最喜欢欧字越看越美!是新时代的楷书楷模!
为何可以成为优美风格的代表?
《倪宽赞》,又作《儿宽赞》,传褚遂良楷书墨迹。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4.6cm,横170.1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历代多认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近代学者则以其文中之避讳用字习惯,与唐代情况不类,且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结构较似欧体,认为是宋代临写。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本帖笔划疏瘦,顿挫生姿,笔意翩翩自得,秀丽美妙。
世传唐代褚遂良所书《倪宽赞》,末尾署名“臣褚遂良书”,无官职,无书写年月。不少人认为神清骨秀,书法出众,这是从书法学习的角度看问题。而对他的真伪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从元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指出其中的瑕疵,近现代书法研究专家和学者,更是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并且一致认为,此贴书写者不可靠。
一、字体与风格。若拿可靠的褚遂良传世名作如《雁塔圣教序》比对,从书写风格上看,《雁塔》顾盼生情,点画如兰叶飘摆,细骨丰筋,气势开张,结体洞达。笔法上还存在着六朝古意。《倪宽赞》却不同,虽说细瘦谨严,结体却趋于收敛拘谨,缺少变化。用笔缺少褚的古意。
当然褚遂良的书法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他早年写的《伊阙佛龛碑》较多的存在着六朝古意,结体有些鼓努为力。一个书法家的成熟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倪宽赞》好像有褚遂良晚期的书法风格,但与褚遂良其他的可靠的碑帖(无论早期还是晚期)也无法相同。
二、再说说用纸。一位书者使用过优秀的笔和绝佳的纸,普通的笔和纸再也难入法眼,况初唐重臣褚遂良乎?
通过墨迹的细节分析,《倪宽赞》较之《阴符经》的用纸就差不止一个档次。
卫夫人《笔阵图》:纸取东阳鱼卵,虚柔净滑者。
褚遂良一定明白‘虚柔净滑’这种特性的纸。位高权重的他获取这种纸也一定易如反掌。我们看他的《阴符经》墨迹千年如新,边缘清晰如利器削切,无任何洇晕现象。笔乃中山兔毫,纸若东阳鱼卵,书者为顶级高手,该墨迹流传至今,实乃华夏文明之瑰宝。亦是后人研究晋唐书法的极少墨迹珍品。
大字阴符经
倪宽赞
我们再看《倪宽赞》,墨迹有明显洇晕。
位高权重的褚遂良写字时是绝不允许出现这种现象的。
所以单从用纸的角度,《倪宽赞》就达不到褚遂良的水准。
三、用字方面。《倪宽赞》对于“治民”二字不加避讳。 这是唐太宗,唐高宗的名讳,身为太宗、高宗时代重臣的褚遂良怎会疏忽大意,不加避讳呢?我们只要看看褚遂良书写的《雁塔圣教序》就明白了一切。此贴中多次出现“民”“治”都做了讳笔处理。“人仰德而知遵”是以“人”代“民”,“在智犹昬”之“昬”,即含有“民”字的,出现了二次,都多加一个点。 “治”字出现了三次,都缺末笔,作空笔处理。比较之下,《倪宽赞》只对“弘”字做讳笔处理,虽说是带有挖去的痕迹,原文肯定是有这个字。《倪宽赞》出于《汉书》,原文叫做《桑弘羊、卜式、倪宽赞》。经比较就会发现,墨迹本刮去的有五处,是“公孙弘”“桑弘羊”,之“弘”。 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是五代后期有名的将领,名字叫做赵宏殷。后被追认为帝,庙号宣祖。弘与宏同音,故有此避讳。如果此贴确实是褚遂良所书,那么,该避讳的没有避讳,倒是不该避讳的,却有了避讳,实在不好理解。最后说说《倪宽赞》的用字,墨迹中有一句“斯亦囊时版筑饭牛之朋矣”我们看《汉书》原文“明”作“朋”,就好理解了。 我们认为博学的褚遂良,决不会出现这样讲不通的文句。
四、从结字上分析。褚遂良的字体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的风格。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若美人婵娟,仙子飞天。
而《倪宽赞》看不到‘既饶骨力、又丰神韵’,更难谈‘美人婵娟,仙子飞天’。
最后再说《倪宽赞》从细节上暴露的问题。
竖弯钩在《倪宽赞》中出现12次,对比可见,《倪宽赞》中竖弯钩千篇一律,线条形态单一,甚至部分可以做到谷临帖至死而’重影’的问题。
相信褚遂良亦绝不允许此种情况出现。客观的讲,褚遂良也做不到,更没必要做到,因为他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写字,字体随着情感起伏、精力变化、外界环境干扰等,一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变化。
如果你刻意模仿褚遂良,你一定会小心翼翼,边写边思考褚遂良的特点,但细节欺骗不了读者,你模仿的越像,反而与原书者相差越远。
除竖弯钩外,《倪宽赞》中横折、横勾、竖钩等线条,较之《阴符经》差异明显。有兴趣的书友可以自己去观察、分析。
最后无论是谁书写的《倪宽赞》,他也一定是书法高手,毕竟该作品流传至今,欺骗了无数书法爱好者。
至于《倪宽赞》真假的问题,何须计较呢?任何一个没有明确记载来源和流传有序的字帖,都有可能被认为非本人所作。
但是这是你该思考的问题吗?你思考这个有好处吗?
人家能靠这个写论文,写研究成果,会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你如果也跟着掺和,那就是在怀疑自己,对练字一点好处没有。
《古诗四帖》是张旭的重要吗?
有人说这本帖不可学,这种人就是一个不懂字还愿意瞎操心的250。
帖是不是张旭的不重要,字好就行了。
我们练的是好字好帖,不是名人字画,非得标个名人来源才可学,即便是名人,也有不是太好的作品,也要学吗?
当练字开始学会去思考本质的时候,你就已经领先了全国百分之85的爱好者,这不需要努力,只需要动脑子。
不过等你练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努力和天分就会非常重要,可能终其一生,超越了百分之十,也不会进入最后那5%的水平,这就随缘了,也不可强求。
练字,虽说开心就好,但是能写的好一点,谁愿意写的差一点呢?
你认为欧体和颜体?
谢谢好友@大悔忆智冰 老师的邀请。这个问题我看我们不要把两个层面混为一谈。
一方面有一个大众口味问题,一方面还有一个美学深度问题。
好看的书法,漂亮一些,不同容易看懂的书法,美学深度更多一些。
我们应该善于区别这些差别。
这就好比有人喜欢《水浒传》,有人喜欢《红楼梦》,你说喜欢《水浒传》的欣赏水平就比欣赏《红楼梦》的低吗?
不过,欣赏《红楼梦》确实需要深度的美学。
所以,我说,欧阳询的楷书比较受大众喜欢。我们从学习书法人数来看,也是学习欧阳询的比较多一些。
欧阳询的书法中和而险峻,形式美比较大众一些。
颜真卿的书法就比较复杂。他早年的书法工整清秀,例如大家熟悉的《多宝塔》,就是颜真卿天宝年的书法作品,当时他43岁,正当壮年,社会安定,所以,书法也一派平和的气象。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颜真卿的书法面貌,发生较大变化,雄强的成分不断增加,这些作品在《大唐中兴颂》、《东方朔画赞》、《颜勤礼碑》等等一系列的作品中,越来越突出。
在这些作品中,颜真卿的思想情感的成分非常细腻,他的笔底所说的思想,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
而且在艺术上,颜真卿融汇了二王与魏碑的精神,创造性地把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所以,苏东坡这样的大诗人,能够体会出颜真卿书法博大精深的一面,对颜真卿评价非常高,把颜真卿的书法与杜甫的诗歌、韩愈的文章和吴道子的绘画,看做是不可企及的伟大艺术。这么高的评价,也只有颜真卿配。
欧阳询是唐初和平年代的书法家,成就也是非常高的。
他的书法个性突出,是从魏碑融合二王的大师。艺术成就很高。
但是,综合来说,颜真卿的书法创造性、思想性都要高于欧阳询的。
楷书的八种字体?
第一种:欧阳询的欧字
被后世称为“欧体”。用笔险劲,结体严密,于端庄安雅中寓险绝峻峭之势。
2.第二种:颜真卿的颜体 其楷书雄伟卓壮,庄严端悫,富有庙堂之气,笔势浑穆。
3.第三种:柳公权的柳体
他的楷书,人称柳体。
4.第四种:赵孟頫的赵体
他的楷书融唐铸晋,既端庄朴实,又流畅婉丽,形成独特的体势,获“赵体”之称。
5.第五种:宋徽宗的瘦金体
真书学唐代褚、薛,瘦劲而流畅,有淡雅清新之致,别具一格,世称“瘦金书”
6.第六种:苏轼的苏体
他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
7.第七种:智永体楷书
他传的“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
第八种:朱熹“榜书体”楷书
他的大字楷书——榜书,字体强雄,点画遒劲,起落有度,险峻奇崛,浑厚刚毅,有自家风格。
中国四大楷书大家书法特点小学?
中国楷书四大家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他们的艺术特色介绍如下:
一、颜真卿
1、艺术风格
尊篆守隶、雄强壮美、圆厚拙朴、
外拓张力、内涵筋腱、端严庄重。
2、字法
平稳宽博、中宫疏朗、外围紧密、
字势聚内、外拓相背、神气大度。
3、笔法
逆起藏收、中锋行笔、圆润厚实、园笔藏筋、筋力饱满。
竖粗横细、长横顿收、轻撇重捺、捺笔露锋,重按轻提。
二、柳公权
1、艺术风格
尊王书风、取法欧颜、推陈出新,
端方正大、内擫聚心、骨力筋腱。
2、字法
形体长方、中宫聚拢、四肢开张,主笔突出、随体赋形、
穿插搭配、虚实相生、平衡配置、主次分明、对比强烈。
3、笔法
站立悬腕、逆起成方、劲健挺拔、藏收成园、内显骨力。
折钩取势、悬垂自然、撇捺精到、形态丰富、笔法至尊。
三、欧阳询
1、艺术风格
欧公:尊碑守隶,重心平稳,内擫廋硬,险绝遒劲,
挺拔似削,法度森严,内敛含蓄。大王笔法。
2、字法构成
重心平稳、分布均匀、字体长方,内密外疏、
欹斜取势、结体险峻、精研布局、唐楷第一。
3、笔法
笔势居先、中侧并用,顺笔成方、
方多园少,侧锋峻落、回锋收敛。
四、赵孟頫
1、艺术风格
削繁就简,变古为今,
外貌圆润,筋骨内涵
笔圆架方,流动带行
2、字法构成
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
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
点画需圆润华滋
3、笔法
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
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结构布白方正谨严
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
书法家资料及故事?
1、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2、著名书法家周慧珺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原先灵活的关节变得迟滞、酸痛,给她练习书法带来很大的障碍。她平时写字还需要坐在特制的高凳上,写一会儿字就必须休息一下。但是,她没有妥协放弃,反而练得更苦更勤。
3、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4、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5、欧阳询是唐代人,受晋代王羲之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书法家的长处,形成了"险劲"而"平稳"的书法风格。6、颜真卿也是唐代人,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伟,富于创新。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风格清瘦、秀丽。苏轼是宋代大文学家,学问渊博,书法苍劲、豪放。他不固守于前代书法家的章法,主张"书无常法",同时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