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勉代表作品是哪首,你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
生活中,我最重要的里程碑是选择到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访学。
那是因为开始研究元代著名元曲作家、音韵学家周德清。
那是因为开始撰写《周德清评传》。
在那里得到了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的指导。
在那里得到了中国修辞学会会长、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的指点。
在那里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语言学大咖。
在那里获得了真正的研究方法。
在那里有机会进入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
在那里有时间在复旦大学图书馆遨游。
在那里开始了《周德清评传》《姚勉评传》与《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专著的写作。
在那里奠定了语言学、文学,古籍整理、地方名人的研究基础。
在那里燃起了文学创作的欲望。
在那里收获了很多人际资源。
在那里我懂得了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在那里我懂得了研究方法才是唯一的捷径。
没有这一里程碑式的转折,也许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因为有过这样的里程,才有机会,打开学术研究的大门;因为有这样的里程,才是人生变得越来越精彩。
古代为什么要裹脚?
典型的封建中央专制集权主义下的变态封建心理。 因为在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丈夫【套用古代泛指男性的意思】在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具有统治地位,因此,对于家里的妻子更要有绝对的统治权力,这种权力来自于只有丈夫可以工作,这样丈夫成为了家庭唯一的生产力,缺失生产力之后女子无法生存。
而生命选择肯定会出现可以成为生产力的女人,比如:某些女子相对聪慧,相对强壮等。这就是成为生产力的一个可能性。为此出现理学,这就框定了女子不能念书,以及楼主的正题——裹脚,这样她们丧失了劳动的能力,也就完全成为了丈夫的依附物。也就有了三从四德。 这样完美地维护了封建中央专制集权主义。
在这种变态的封建心理影响下,整个社会产生了一种变态的审美观,就出现了小脚为美,不裹脚的女子视为不贞,在编出“三寸金莲”这种“文雅”字眼来掩盖封建思想理论的严重缺陷。 这就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一种畸形发展,就如同小脚,本来脚应该不断长大,却要裹着让他变小;本来国家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制度应该不断进步,却阻止生产力发展,防止社会进步。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
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
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
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辛姜词派作品?
1、学问渊源派伊洛,文章典丽铿{轻车=音}韺——《寿徐仓使》(作者:黄垺)
2、滆湖开左派,勾曲耸西峰——《和颖叔冲寂观》(作者:沈辽)
3、搜岩剔薮作幽事,便有一派银河垂——《为建平詹使君赋山泉》(作者:程公许)
4、万派寒芒一道飞,阴精盛处远成围——《中秋月 其三》(作者:汪莘)
5、又闻银涛一派天上来,寒光湛湛浸瑶魁——《对酒歌》(作者:陈襄)
6、考亭一派今寥落,还肯同登道阃不——《和刘月湖县尉》(作者:姚勉)
两宋诗人?
陆游(9362)
• 刘克庄(4804)
• 杨万里(4239)
• 赵蕃(3714)
• 苏轼(3458)
• 梅尧臣(2922)
• 方回(2836)
• 黄庭坚(2393)
• 张耒(2235)
• 苏辙(2117)
• 无名氏(2090)
• 陈造(2022)
• 范成大(1979)
• 王安石(1808)
• 宋祁(1578)
• 邵雍(1553)
• 曹勋(1514)
• 方岳(1494)
• 陈著(1358)
• 项安世(1343)
• 释正觉(1292)
• 司马光(1257)
• 楼钥(1244)
• 白玉蟾(1211)
• 欧阳修(1190)
• 吴芾(1146)
• 释印肃(1073)
• 魏了翁(1071)
• 张镃(1049)
• 王之道(1045)
• 洪咨夔(1036)
• 释文珦(1030)
• 文天祥(1005)
• 戴复古(988)
• 曾丰(931)
• 晁说之(918)
• 姜特立(893)
• 释绍昙(892)
• 周必大(885)
• 苏泂(881)
• 贺铸(880)
• 文同(858)
• 喻良能(858)
• 舒岳祥(847)
• 强至(835)
• 宋庠(834)
• 韩维(828)
• 王炎(820)
• 辛弃疾(816)
• 程公许(803)
• 李曾伯(789)
• 晁补之(772)
• 李弥逊(772)
• 仇远(765)
• 岳珂(764)
• 陈师道(762)
• 陈宓(756)
• 陈普(749)
• 王洋(711)
• 郭印(700)
• 韩元吉(689)
• 刘子翚(689)
• 胡仲弓(683)
• 董嗣杲(679)
• 王禹偁(668)
• 张嵲(664)
• 袁说友(664)
• 陈与义(653)
• 李流谦(653)
• 汪元量(639)
• 郑刚中(633)
• 胡寅(632)
• 孔武仲(627)
• 苏颂(627)
• 孙应时(624)
• 曾几(617)
• 陆文圭(615)
• 宋太宗(577)
• 张栻(571)
• 秦观(564)
• 姚勉(537)
• 刘宰(537)
• 李新(535)
• 虞俦(532)
• 陈傅良(520)
• 李石(517)
• 杨亿(513)
• 吴潜(498)
• 毛滂(479)
• 戴表元(479)
• 王令(475)
• 王柏(470)
• 李复(460)
• 廖行之(452)
• 曾巩(449)
• 刘过(449)
• 晁公溯(448)
• 杨公远(447)
• 郑獬(443)
• 张元干(436)
• 王珪(435)
• 李廌(433)
• 黄庚(429)
• 释宗杲(427)
• 蔡襄(419)
• 华岳(416)
• 王迈(415)
• 释智圆(413)
• 释师范(413)
• 释重显(406)
• 卫宗武(404)
• 晏几道(403)
• 李洪(401)
• 魏野(397)
• 叶适(392)
• 曹彦约(389)
• 晏殊(380)
• 释心月(378)
• 释智愚(378)
• 释绍嵩(377)
• 真宗(370)
• 朱翌(362)
• 郑清之(357)
• 陈杰(351)
• 吴则礼(350)
• 陈允平(350)
• 叶茵(350)
• 姜夔(349)
• 刘辰翁(347)
• 黄公度(346)
• 丘葵(345)
• 释法薰(344)
• 吴文英(342)
• 李觏(339)
• 艾性夫(335)
• 林逋(330)
• 赵长卿(327)
• 陈藻(327)
• 章甫(323)
• 钱时(322)
• 苏籀(322)
• 李处权(321)
• 吴泳(318)
• 释慧远(314)
• 范仲淹(313)
• 林景熙(313)
• 刘黻(310)
• 释行海(308)
• 冯时行(305)
• 寇准(304)
• 陈文蔚(304)
• 蒲寿宬(301)
• 宋伯仁(301)
• 张炎(300)
• 林同(299)
• 徐钧(297)
• 邓肃(295)
• 夏竦(294)
• 黎廷瑞(293)
• 柳永(291)
• 裘万顷(283)
• 何梦桂(282)
• 赵汝鐩(281)
• 杜范(281)
• 汪莘(280)
• 释宝昙(277)
• 薛嵎(277)
• 葛立方(276)
• 杨冠卿(273)
• 张九成(273)
• 徐照(263)
• 周文璞(262)
• 张舜民(261)
• 刘学箕(261)
• 释祖钦(258)
• 顾逢(257)
• 周邦彦(254)
• 释崇岳(249)
• 朱敦儒(246)
• 杨时(245)
• 李吕(244)
• 仲并(236)
• 牟巘五(233)
• 方蒙仲(231)
• 王镃(230)
• 马廷鸾(229)
• 释惟一(229)
• 释智朋(228)
• 阳枋(224)
• 曾协(222)
• 彭龟年(222)
• 张孝祥(220)
• 陶弼(220)
• 释如净(220)
• 宋无(220)
• 许月卿(219)
• 陈淳(218)
• 陈棣(218)
• 王灼(217)
• 王之望(217)
• 韩淲(216)
• 释慧开(216)
• 陈岩(212)
• 释子淳(212)
• 葛绍体(211)
• 朱继芳(211)
• 王铚(210)
• 周弼(209)
• 于石(206)
• 邓深(204)
• 张继先(203)
• 王阮(203)
• 史浩(201)
• 李昴英(201)
• 赵文(201)
• 释慧空(197)
• 高翥(196)
• 张先(195)
• 汪炎昶(195)
• 陈襄(192)
• 高似孙(191)
• 释道璨(191)
• 赵彦端(190)
• 释了惠(190)
• 施枢(189)
• 朱淑真(185)
• 罗公升(184)
• 释普度(184)
• 周麟之(183)
• 范祖禹(182)
• 蔡戡(182)
• 贾似道(181)
• 王义山(180)
• 石介(180)
• 向子諲(179)
• 史弥宁(178)
• 高斯得(177)
• 袁燮(177)
• 释可湘(176)
• 林季仲(175)
• 徐玑(171)
• 连文凤(171)
• 晃冲之(171)
• 蔡伸(170)
• 杨无咎(170)
• 吴龙翰(170)
• 赵希逢(169)
• 赵师秀(169)
• 程珌(168)
• 真德秀(168)
• 释梵琮(168)
• 黄庶(166)
• 释如珙(164)
• 敖陶孙(163)
• 释智遇(162)
• 杨简(162)
• 周紫芝(159)
• 释善珍(159)
• 周密(157)
• 丁谓(157)
• 陈起(157)
• 陈舜俞(157)
• 洪皓(156)
• 张咏(156)
• 释普济(156)
• 程垓(155)
• 乐雷发(155)
• 赵师侠(154)
• 刘兼(154)
• 释道宁(154)
• 释道颜(154)
• 度正(153)
• 祖无择(153)
• 赵湘(151)
• 释妙伦(151)
• 释师观(151)
• 石孝友(150)
• 释斯植(149)
• 赵汝腾(147)
• 戴栩(147)
• 翁卷(146)
• 舒坦(146)
• 宋高宗(146)
• 宋白(145)
• 李若水(145)
• 林亦之(145)
• 释原妙(145)
• 余靖(143)
• 舒邦佐(140)
• 周南(140)
• 张伯端(138)
• 晁端礼(138)
• 史尧弼(138)
• 释慧晖(136)
• 王奕(135)
• 释昙华(135)
• 吕渭老(134)
• 陈深(132)
• 张埴(132)
• 赵善括(131)
• 葛长庚(131)
• 刘筠(131)
• 释咸杰(131)
• 阮阅(130)
• 傅察(130)
• 杨蟠(129)
• 洪迈(127)
• 洪适(127)
• 郭应祥(127)
• 俞桂(127)
• 金履祥(127)
• 袁甫(127)
• 李壁(126)
• 释晓莹(126)
• 释云岫(126)
• 胡宏(125)
• 释大观(125)
• 徐集孙(125)
• 崔敦诗(124)
• 曾极(124)
• 吴锡畴(123)
• 真山民(123)
• 徐元杰(122)
• 史铸(122)
• 方信孺(121)
• 薛师石(121)
• 释惠崇(120)
• 胡铨(119)
• 谌祜(119)
• 任希夷(118)
• 释永颐(116)
• 杨备(116)
• 史达祖(115)
• 赵孟坚(115)
• 武衍(115)
• 吕祖谦(115)
• 释子益(115)
• 熊禾(114)
• 释慧性(114)
• 张玉娘(114)
• 家铉翁(113)
• 王周(113)
• 陈元晋(112)
• 金君卿(112)
• 滕岑(110)
• 钱惟演(109)
• 卢祖皋(109)
• 张抡(109)
• 高观国(108)
• 周端臣(108)
• 张榘(108)
• 徐瑞(108)
• 黄彦平(108)
• 赵必象(108)
• 李之仪(106)
• 谢枋得(106)
• 叶梦得(106)
• 曾觌(106)
• 赵崇嶓(106)
• 陈郁(105)
• 刘应时(105)
• 蔡肇(104)
• 陶梦桂(104)
• 张伯玉(104)
• 郑侠(103)
• 王仲修(102)
• 张公庠(102)
• 王同祖(101)
• 田锡(100)
• 葛天民(100),秦观
宋代诗人共几位?
宋代诗人总共7868位。如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王禹、范仲淹、范成大、晏殊等人的作品集合。
陆游(9362)
刘克庄(4804)
杨万里(4239)
赵蕃(3714)
苏轼(3458)
梅尧臣(2922)
方回(2836)
黄庭坚(2393)
张耒(2235)
苏辙(2117)
无名氏(2090)
陈造(2022)
范成大(1979)
王安石(1808)
宋祁(1578)
邵雍(1553)
曹勋(1514)
方岳(1494)
陈著(1358)
项安世(1343)
释正觉(1292)
司马光(1257)
楼钥(1244)
白玉蟾(1211)
欧阳修(1190)
吴芾(1146)
释印肃(1073)
魏了翁(1071)
张镃(1049)
王之道(1045)
洪咨夔(1036)
释文珦(1030)
文天祥(1005)
戴复古(988)
曾丰(931)
晁说之(918)
姜特立(893)
释绍昙(892)
周必大(885)
苏泂(881)
贺铸(880)
文同(858)
喻良能(858)
舒岳祥(847)
强至(835)
宋庠(834)
韩维(828)
王炎(820)
辛弃疾(816)
程公许(803)
李曾伯(789)
晁补之(772)
李弥逊(772)
仇远(765)
岳珂(764)
陈师道(762)
陈宓(756)
陈普(749)
王洋(711)
郭印(700)
韩元吉(689)
刘子翚(689)
胡仲弓(683)
董嗣杲(679)
王禹偁(668)
张嵲(664)
袁说友(664)
陈与义(653)
李流谦(653)
汪元量(639)
郑刚中(633)
胡寅(632)
孔武仲(627)
苏颂(627)
孙应时(624)
曾几(617)
陆文圭(615)
宋太宗(577)
张栻(571)
秦观(564)
姚勉(537)
刘宰(537)
李新(535)
虞俦(532)
陈傅良(520)
李石(517)
杨亿(513)
吴潜(498)
毛滂(479)
戴表元(479)
王令(475)
王柏(470)
李复(460)
廖行之(452)
曾巩(449)
刘过(449)
晁公溯(448)
杨公远(447)
郑獬(443)
张元干(436)
王珪(435)
李廌(433)
黄庚(429)
释宗杲(427)
蔡襄(419)
华岳(416)
王迈(415)
释智圆(413)
释师范(413)
释重显(406)
卫宗武(404)
晏几道(403)
李洪(401)
魏野(397)
叶适(392)
曹彦约(389)
晏殊(380)
释心月(378)
释智愚(378)
释绍嵩(377)
真宗(370)
朱翌(362)
郑清之(357)
陈杰(351)
吴则礼(350)
陈允平(350)
叶茵(350)
姜夔(349)
刘辰翁(347)
黄公度(346)
丘葵(345)
释法薰(344)
吴文英(342)
李觏(339)
艾性夫(335)
林逋(330)
赵长卿(327)
陈藻(327)
章甫(323)
钱时(322)
苏籀(322)
李处权(321)
吴泳(318)
释慧远(314)
范仲淹(313)
林景熙(313)
刘黻(310)
释行海(308)
冯时行(305)
寇准(304)
陈文蔚(304)
蒲寿宬(301)
宋伯仁(301)
张炎(300)
林同(299)
徐钧(297)
邓肃(295)
夏竦(294)
黎廷瑞(293)
柳永(291)
裘万顷(283)
何梦桂(282)
赵汝鐩(281)
杜范(281)
汪莘(280)
释宝昙(277)
薛嵎(277)
葛立方(276)
杨冠卿(273)
张九成(273)
徐照(263)
周文璞(262)
张舜民(261)
刘学箕(261)
释祖钦(258)
顾逢(257)
周邦彦(254)
释崇岳(249)
朱敦儒(246)
杨时(245)
李吕(244)
仲并(236)
牟巘五(233)
方蒙仲(231)
王镃(230)
马廷鸾(229)
释惟一(229)
释智朋(228)
阳枋(224)
曾协(222)
彭龟年(222)
张孝祥(220)
陶弼(220)
释如净(220)
宋无(220)
许月卿(219)
陈淳(218)
陈棣(218)
王灼(217)
王之望(217)
韩淲(216)
释慧开(216)
陈岩(212)
释子淳(212)
葛绍体(211)
朱继芳(211)
王铚(210)
周弼(209)
于石(206)
邓深(204)
张继先(203)
王阮(203)
史浩(201)
李昴英(201)
赵文(201)
释慧空(197)
高翥(196)
张先(195)
汪炎昶(195)
陈襄(192)
高似孙(191)
释道璨(191)
赵彦端(190)
释了惠(190)
施枢(189)
朱淑真(185)
罗公升(184)
释普度(184)
周麟之(183)
范祖禹(182)
蔡戡(182)
贾似道(181)
王义山(180)
石介(180)
向子諲(179)
史弥宁(178)
高斯得(177)
袁燮(177)
释可湘(176)
林季仲(175)
徐玑(171)
连文凤(171)
晃冲之(171)
蔡伸(170)
杨无咎(170)
吴龙翰(170)
赵希逢(169)
赵师秀(169)
程珌(168)
真德秀(168)
释梵琮(168)
黄庶(166)
释如珙(164)
敖陶孙(163)
释智遇(162)
杨简(162)
周紫芝(159)
释善珍(159)
周密(157)
丁谓(157)
陈起(157)
陈舜俞(157)
洪皓(156)
张咏(156)
释普济(156)
程垓(155)
乐雷发(155)
赵师侠(154)
刘兼(154)
释道宁(154)
释道颜(154)
度正(153)
祖无择(153)
赵湘(151)
释妙伦(151)
释师观(151)
石孝友(150)
释斯植(149)
赵汝腾(147)
戴栩(147)
翁卷(146)
舒坦(146)
宋高宗(146)
宋白(145)
李若水(145)
林亦之(145)
释原妙(145)
余靖(143)
舒邦佐(140)
周南(140)
张伯端(138)
晁端礼(138)
史尧弼(138)
释慧晖(136)
王奕(135)
释昙华(135)
吕渭老(134)
陈深(132)
张埴(132)
赵善括(131)
葛长庚(131)
刘筠(131)
释咸杰(131)
阮阅(130)
傅察(130)
杨蟠(129)
洪迈(127)
洪适(127)
郭应祥(127)
俞桂(127)
金履祥(127)
袁甫(127)
李壁(126)
释晓莹(126)
释云岫(126)
胡宏(125)
释大观(125)
徐集孙(125)
崔敦诗(124)
曾极(124)
吴锡畴(123)
真山民(123)
徐元杰(122)
史铸(122)
方信孺(121)
薛师石(121)
释惠崇(120)
胡铨(119)
谌祜(119)
任希夷(118)
释永颐(116)
杨备(116)
史达祖(115)
赵孟坚(115)
武衍(115)
吕祖谦(115)
释子益(115)
熊禾(114)
释慧性(114)
张玉娘(114)
家铉翁(113)
王周(113)
陈元晋(112)
金君卿(112)
滕岑(110)
钱惟演(109)
卢祖皋(109)
张抡(109)
高观国(108)
周端臣(108)
张榘(108)
徐瑞(108)
黄彦平(108)
赵必象(108)
李之仪(106)
谢枋得(106)
叶梦得(106)
曾觌(106)
赵崇嶓(106)
陈郁(105)
刘应时(105)
蔡肇(104)
陶梦桂(104)
张伯玉(104)
郑侠(103)
王仲修(102)
张公庠(102)
王同祖(101)
田锡(100)
葛天民(100),秦观
姚姓有比姚明更出名的人吗?
当然有很多,不过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姚启圣。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政治家、军事家、名臣、名将。
姚启圣自小就有豪侠之气。
顺治初年,清军南下占领了江南。姚启圣被迫到了通州,由于人生地不熟,被当地土豪欺负侮辱。姚启圣因此投靠了清兵,被委任当了通州知州。
当了知州以后,姚启圣想起欺负他的土豪的恶霸嘴脸,想着不知道还要祸害多少良民百姓,于是就将土豪抓捕回来一顿伺候,没想到土豪被打死了,姚启圣就辞官归野。
虽然不再当官了,但其豪侠正义之气不减当年。一次在萧山游玩的时候,姚启圣遇见两个当兵的抢掠一名女子,姚启圣生平最恨恃强凌弱,于是就假装去劝和,趁士兵不注意,夺下当兵的刀并反杀了他们,救下了女子并送回了家。
姚启圣一生仕途并不顺利。
姚启圣虽然有正气有才情有谋略,但是在仕途上却并不顺利。在康熙二年(1663年)乡试考中得了第一名后才被授予了广东香山知县,此时姚启圣已经39岁,这在那时代真算是大器晚成了。
但是这个知县也不是好当的,因为前任知县任性得很,把县里财政搞出了一个大窟窿,导致财政出现了巨大的亏空。姚启圣上任后,励精图治,填补了前任给他留下的大坑。
因为要找门路搞钱,姚启圣在未经朝廷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开放了海禁。这在当时是不讲政治的,也是顶风作案,因此受到严厉的弹劾,最后被罢官回家。
身怀蛟龙之才,绝非池中之物。姚启圣虽被罢官,但是却不甘平凡。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他50岁的时候,靖南王耿精忠拉着造反的队伍打入了浙江境内,康熙命康亲王帅兵前去平反。姚启圣看到这个大好时机后,便和儿子姚仪招募了几百人的队伍,投入康秦王麾下效力,因而再度入朝为官。
此后因屡建奇功,官职也是越做越大。尤其是在与台作战期间,因先后多次挫败对台湾的进犯,被进封正一品,加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启圣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
因姚启圣个性突出,桀骜不驯,虽屡建奇功,但却与其他大臣关系不和,在平台之后屡遭弹劾,甚至还被朝廷追缴修造战船、军械而亏欠的四万多两银子,最终在功成之日悲愤交加,猝然离世。
朝廷给姚启圣的定语是“明系沽名市恩,殊为不合,这个本皆不准行”。这可谓是对姚启圣的一生的否定。
姚启圣一生功劳留迹史册。
姚启圣一生有两大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一是剿靖南王,帮助朝廷平定叛乱。二是收复台湾,解决了朝廷东南海患。
剿靖南王,是姚启圣冲向人生巅峰的起点。此时,姚启圣已经50岁,却依然招募勇士拉起队伍,投靠朝廷,跟随康亲王去剿匪平乱。姚启圣也是一边征战平乱,一边加官晋升。
而且在征战平乱的时候,姚启圣自己想办法筹措资金,置办武器,喂养军马,武装自己,相当于自己带着干粮武器去帮朝廷冲锋。因此平反结束后,康熙皇帝下诏嘉奖,晋升他为福建总督。
收复台湾,是奠定姚启圣人生高度的封山之作。从康熙十七年(1678年)开始,姚启圣便一直在和台湾作战。
康熙十七年(1678年),姚启圣率兵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姚启圣上任提出了自己的收台战略部署,即"剿抚并用"。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
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置"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
为解决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无可奈何的局面,姚启圣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加强水师建设,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为收台奠定了坚实军事力量基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攻取澎湖。八月施琅攻取台湾后,姚启圣还兵福州。
姚启圣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看到百姓因为战乱年年受苦,难以生存,在收复金厦后,又上书朝廷,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有力的恢复了百姓生产生活。
同时,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
姚启圣一生博识多才,谋略深远,生性正直,是天之骄子,是人中龙凤。
姚启圣一生为朝廷屡建奇功,为百姓力谋福祉,为良才铺路架桥,功绩永留史册。
姚启圣一生的轨迹告诉我们,成功不会来的水到渠成一帆风顺,只有始终坚定信念、坚守理想,及时再晚,也会让自己大放异彩,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姚启圣一生的结局告诉我们,得不到上级的认可,功越大过就越大。如果真到了这种境地,那就早日主动离开,才可能给自己留下最后一点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