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的代表作品,乡村爱情12李顺的扮演者?
老臭,本名张春光,男,1976年6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二人转演员,赵本山先生的第三批徒弟之一。
代表作品有《乡村爱情》《乡村爱情变奏
历史上赵光义欺凌小周后是史实吗?
有很大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正史支撑作为证据。
宋太宗强幸小周后,并让画师将其过程记载下来,形成了著名的《熙陵幸小周后图》。这段历史在《宋史》中没有丝毫的记载,而是出自一段野史。
首先来说,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来的不明不白,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不太好,比如作为官方正史的《宋史》对其评价很高,野史则认为赵光义是昏庸好色、不择手段的小人。
言归正传,小周后是南唐国李后主李煜的皇后,在南唐国灭亡后跟随李煜到宋朝。宋太宗赵光义觊觎小周后的身体与美色,多次以皇帝的名义召入宫内,强硬霸占了她。宫门外的李煜得知妻子一连几天不回来,但却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
宋太宗后来越发地大胆,一个月内多次召见小周后。小周后最初不肯服侍他,他就让宫女们剥光小周后的衣服,并让宫里画师画下了这个“羞人”的过程。
这段野史出自宋朝王銍的《默记》:小周后跟随李后主来到宋朝后,被封为郑国夫人。宋太宗多次让她进入宫中服侍自己,一去就要好几天才能回来,而且每次回来都大骂李后主无能,连自己的妻子也保护不了,声音大得让身边的下人都听见了。李煜对此无可奈何,只能沉默不说话。
相传,李煜受此刺激,再加上思念故国,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结果被人告密说写词是意图谋反,宋太宗震怒,将宫廷里的毒药“牵机药”赐给李煜自尽。李煜死后,小周后也殉情而去,两口子双双殒命。
这件事不见于正史记载,所以很多人认为是假的。不过,宋太宗在民间野史中的口碑与正史的口碑呈现出两极化的分歧。
比如《宋史》里称赞宋太宗“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而民间野史则骂他是弑兄夺位的小人,就连毛主席也说: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人。其后屡败,而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也。
可见,《宋史》是不可能说宋太宗坏话的,也不可能记载他强行霸占小周后的事。作为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的皇位一直来的不明不白,因为宋朝的江山原本是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打下的。
可是赵匡胤壮年暴毙,宋史只给了一句话解释:葵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岁!没有任何说明宋太祖的死因和具体的遗诏。
最让人怀疑的是宋太宗的人品。
无独有偶的是,宋太宗在位时期,兄长留下的两个儿子也死得不明不白,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宋太宗杀害侄子的动机是为了永绝后患,毕竟哪有那么多巧合。可是,《宋史》对这些均无详细记载,只是一昧地说宋太宗的好话,夸耀宋太宗的文治武功。
种种迹象都表明,宋太宗的一生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包括他的皇位来源以及是否真的霸占花蕊夫人、小周后等等。有很大的可能性,宋太宗临幸小周后。
平民百姓就过的真好么?
两宋时期百姓过得很幸福?这称得上如今最大的历史谎言之一。
两宋没因内乱而亡,不是百姓没反抗,而是他们能力被限制两宋期间共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400多场,北宋期间规模较大的有五次:公元993-995王小波、李顺起义;996王鸬鹚;1043王伦;1047年王则;1077年廖恩等。
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当属1130年爆发的钟相杨幺起义,这场战乱聚众40多万,前后持续20年。
那么为什么这些起义没有像汉唐时的绿林、赤眉起义,以及唐末的黄巢起义那样对政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宋朝特殊军事制度决定的。
首先,无论是汉朝的兵丁制、隋唐的府兵制,本质上都是农战合一,老百姓平时耕地,农闲时训练,需要作战时换身衣服、拿上武器、进行组织就是专业的战士,可谓藏兵于民、全民皆兵,意味着全国各地有男丁的地方就有军人。这就是汉唐尚武之风浓厚的组织和精神基础所在,也是为什么为啥在宋朝之前,农民起义很容易遍地开花,并且战斗力彪悍、甚至比政府军还生猛的原因。
宋朝则实行雇佣兵制度,精锐的禁军和地方的厢军都是吃皇粮的专业军人,为了表明特殊身份,他们脸上都被刺着字。此外,北宋时在北方沿边的河北、河东、陕西等地也有部分民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军队防御外敌。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基本没有系统接受军事训练的机会,所以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次,宋朝重内轻外,武装力量的核心-禁军有一半安置在京城及周边,剩下的一半则分散在军事重镇,如此一来,朝廷永远可以压制地方,有效避免了中晚唐以及五代时军阀拥兵自重的危险,同样也保证了对农民反抗力量的压倒性威慑和打击能力。
史书中的两宋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如何?惨首先,赵匡胤不篡权后,为了稳固统治,对造成军阀割据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对于五代时日益严峻的土地兼并现象则视而不见;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在四川及江淮以南地区,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不得不依附于土豪地主,跟农奴、奴隶毫无区别,直至宋仁宗时这一情况才得以缓解。
在南宋时这一情况依然没有改观。宋理宗时期,孙梦观进言:
迩来乘富贵之资力者,或夺人之田以为己物,阡陌绳联,弥望千里。
刘克庄则描绘了富人家收获时的壮观场景:
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为“开辟以来未之有者”
而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的横征暴敛,“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也就是说,老百姓累死累活还满足不了宋朝廷的征役,而豪官大族富可敌国却无交税之忧,由此导致弱肉强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那么宋朝百姓是被怎么横征暴敛的?
两宋的税负创历代新高,主要的两税(夏秋两季征收的田赋和资产税)比唐代多6倍;此外还有人头税,为了避免家庭人口过多带来的沉重负担,江南甚至盛行杀婴习俗(《宋
会要》):
福建路溺子,...所有江南东西、荆湖南北路溺子,虽有大观四年四月敕“生子而杀,刑名告赏”...
大文豪苏轼也在《与朱鄂州书》中记载:“言鄂岳间田野小人,例至养二男一女,过此则杀之。”
劳役则有押运官物、督征赋税、抓捕盗贼、在衙门做杂务等,前两项尤为残酷-把东西运丢了或者没收到税,办事人要承担由其带来的连带损失;如果倾家荡产还赔不起的话,那就坐牢吧。(这就能明白,为何《水浒传》中杨志丢了生辰纲后会想要自杀)
两宋之所以对外军事无力,除了军事制度的束缚外,经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打仗就要花钱,如果向豪门富户征取,会造成官僚与地主阶级离心离德,由此导致赵氏的统治基础不稳;那只有向本已赤贫的老百姓征收,反过来进一步迫使贫民依附于“巨室”,土地兼并再一次恶化。(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人口,却也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那么豪门为啥不用交税?这得从宋朝优待文官说起。
两宋确实繁荣,不过那只是属于地主阶级和文人的专享不得不承认,两宋时在经济、文化、思想上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新的高峰,但我们不应只看结果,还要看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重文轻武。
为了鼓励社会精英弃武从文,宋朝想了不少法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幅扩大科举规模,唐朝每年一试,进士人数大多一二十,顶多不超过三四十;宋朝每四年一次,中选进士时常一两百人,后来多达五六百。在唐朝,中进士后还要等吏部筛选才能入仕;而在宋朝,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
第二,官户可以免税、免服劳役,甚至其子孙可以不经考试即可当官;同时,大臣退休或者死后,甚至可以让亲朋享受直接入仕的待遇;
第三,宋朝还在各州设置了“公使库”,由政府出钱,招待沿途路过的士大夫;此外,赵匡胤还传下了“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训。
大幅提高科举名额,空前宽松的仕途限制,超乎寻常的经济优待,在两宋时期,社会精英纷纷弃武从文,从而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大爆炸,大量文学作品描绘当时上流社会的繁荣景象。
但我们要明白,话语权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毕竟底层的百姓大部分不识字,无法著书立言,他们的艰辛、血泪,往往被精妙炫目的宋词、繁华的《清明上河图》所掩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状态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有些人会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正因为总是惊人地相似的,所以才能从历史里面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但是有人却将历史当作故纸堆,当作小故事,但是读史使人明智是存在的,如果罔顾历史,不了解过去,又如何能成就未来呢?
正因为是历史惊人的相似而不是重演,这才能体现出历史的价值。
法国皇帝拿破仑vs德国元首希特勒
拿破仑·波拿巴生于1769年8月15日至1821年5月5日,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1804年加冕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也被称之为法国人的皇帝。
阿道夫·希特勒生于1889年4月20日至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
下面我们从几次战争看一看这两位哥们的惊人相似之处。虽然有带你胡扯,但也是有意思的。
第一件事各自掌权。1804年11月6日,法国公民投票通过了共和十二年宪法,由此法兰西共和国变成了法兰西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而拿破仑作为第一执政,众望所归自然而然地加冕称帝,在加冕仪式上,他自己从教皇庇护七世手上拿过皇冠亲自戴在了自己与妻子约瑟芬的头上,寓意“自己奋斗出的皇位”,从此成为“法国人的皇帝 “。
希特勒通过纳粹党的一系列操作,在1932年11月,以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联名上书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迫使其委任希特勒为总理,事实上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顺利上台,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希特勒执掌德国最高权力。
法国的拿破仑于1804年执政,德国的希特勒于1933年执政,他们之间相隔了129年。
第二件事征战维也纳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帝国在背后偷袭法国在茵地区的领土,开始法军多面作战吃了几次败仗,但在随后的战役中,拿破仑率军反败为胜,率领法军再次夺取了决定性胜利。并成功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并迫使奥地利签订了《维也纳和约》,此后拿破仑正式成为欧洲霸主。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在奥地利的亲德份子和纳粹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次日凌晨,德军开进奥地利。3月13日,德国正式吞并了奥地利。3月14日,希特勒从他的临时司令部所在地林茨来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法国的拿破仑在1809年入侵了维也纳,德国的希特勒在1938年入侵了维也纳,它们之间相隔了129年。
第三件事攻打莫斯科1812年,拿破仑率领50万大军长驱直入攻入莫斯科,俄军避其锋芒,向东一步步撤退,保留有生力量,并且有意把法军的战线拖得越来越长,但始终让法军无法与俄军的主力进行决战。待俄国寒冬来临时,法军非战斗减员严重,死伤过半,拿破仑无奈下令撤退,俄军趁机杀回,将法军彻底赶出了俄国境内。
1941年6月,希特勒集结了100多万军队大举进攻苏联。一开始苏军一败再败,仅仅用了三个多月就进攻到了莫斯科城外,导致德军兵临城下,莫斯科岌岌可危。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不知道是不是希特勒没读历史又或者是希特勒想超越拿破仑,完成他没完成的事业,所以才选择冬天进攻莫斯科的,反正这历史惊人的相似了,最后希特勒也是兵败铩羽而归。
法国的拿破仑于1812年攻占了莫斯科,德国的希特勒于1941年攻打到了莫斯科,它们之间相隔了129年。
第四件事兵败失势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拿破仑率领700士兵于3月1日回到法国,准备重登帝位,引起欧洲一片恐慌,随后第七次反法联盟迅速成立,随后进攻法国,双方交战异常激烈,法军逐渐掌握主动,但是反法联盟奇兵杀出,在滑铁卢拿破仑无力回天,只能败走……此后结束了其统治,被流放至死。
1944年6月7日,希特勒将西线装甲集群的5个装甲师的指挥权交给隆美尔,隆美尔决心凭借这支精锐部队大举反击,这支装甲部队从100~200公里外赶来,一路上在盟军猛烈空袭下,无法成建制投入作战,零星部队到达海滩,在盟军军舰炮火的轰击下伤亡惨重,1944年6月7日整个白天在盟军海空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德军无力发动决定性的大规模反击,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意味着德军的失败,此后不可一世的纳粹无力回天了。
法国的拿破仑在1815年兵败滑铁卢,德国的希特勒在1944年丢失诺曼底,它们之间相隔129年。
虽说拿破仑和希特勒在不同时代的两个人,怀着不同的目的,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历史总是这么相似的,又是那么巧合,但是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不管世道如何变化,多看看历史,多看看过去总是没错的,前人的经验得失,在今日仍然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不是简单的复制和重现,必将时过境迁,变得是环境,换了人间,不变的是道理,如此而已。
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是谁?
诚如答主中有人提到说“文无第一”
最伟大的作家很难评判。
从获奖情况来看: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成就不言而喻,他的作品关注的是土地是母亲是这种生养的根基性的东西,这种乡土作品是有厚度的。
刘慈欣《三体》拿了雨果奖,相当于科幻界的诺贝尔了。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界小说拉升至世界级的水平。伟大吗?很伟大!我是大刘的粉。《三体》特别棒。
再说说我喜欢的作家吧。王朔和苏童。
王朔的辨识度很高,看着带北京口音的痞气就知道是他。他算是我当代文学启蒙级别的人物,就是第一印象不能被日后消磨的那种好。记得我给初中语文老师教师节送了一本《我是你爸爸》,他又爱又恨。开了玩笑。
苏童没记错应该是拿了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有种阴暗美,读起来很过瘾。推荐《黄雀记》
宋朝和明朝的经济谁更强?
宋朝包括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的“北宋”和北宋灭亡后,赵构于应天府建立的“南宋”。从统治区域上看,两宋都不能称之为统一的中央王朝,而是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先有辽与西夏与北宋对峙,后有金与西夏与南宋对峙。
由于两宋都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两宋时期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败多胜少。不但没有收复“十代十国”时期,后晋割让给辽的“幽云十六州”还接连丧城失地、割地赔款。甚至于公元的1127年,金兵南下攻入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北宋的徽、钦二帝,使北宋亡国,史称“靖康之耻”。成为后世汉人心中难忘忘却的伤痛。
至南宋时,南宋更是与金签订了《绍兴和议》。内容有: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南宋是历史上为数不多汉族中原王朝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的政权。
反观明朝,建立之初就将蒙古势力逐至漠北,从统治疆域来看,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中原王朝。虽然,明朝的历史上也出现了蒙古势力南下的“土木堡之变”,但总体上明朝对蒙古势力的处于打压的态势。后来,蒙古势力分裂为鞑靼和瓦剌,部分被明朝收服。
从经济层面分析。两宋时,在与少数民族政权达成“和议”的情况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积极发展经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都城东京汴梁的繁华。“南海一号”也反映了南宋对外贸易的兴盛。
而明朝,郑和二十八年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更充分展示出明朝国力的强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明朝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从经济、贸易对比,都要胜于两宋的结论。一家之言,敬请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