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魏碑草书代表作品

1.《郑文公碑下碑》2.《张猛龙清颂碑》3.魏碑《张黑女墓志》4.魏碑《高湛墓志》5.北魏《元怀墓志》6.(北魏)楷书_张猛龙碑7.北魏《元倪墓志》8.魏碑《刘根等造像》9.北魏《元桢墓志》10.(北魏)楷书_元显儁墓志铭1.魏碑是北魏埋藏(386-534)的碑志,有攀高结贵之有人说书法理论已经基本把魏碑归类于楷书系统。如果一定要给魏...

魏碑草书代表作品,魏碑字帖有哪些?

1. 《郑文公碑下碑》

2. 《张猛龙清颂碑》

3. 魏碑《张黑女墓志》

4. 魏碑《高湛墓志》

5. 北魏《元怀墓志》

6. (北魏)楷书_张猛龙碑

7. 北魏《元倪墓志》

8. 魏碑《刘根等造像》

9. 北魏《元桢墓志》

10. (北魏)楷书_元显儁墓志铭 1. 魏碑是北魏埋藏(386-534)的碑志,摩崖、造像等刻石文字,在我国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2. 魏碑在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上承钟王,下启隋唐,表现了艺术上的大胆的革新精神。 3. 康有为认为“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势;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

写魏碑的人是什么心态?

大多性格刚毅坚强,自我意识很强,雄心勃发,立志要有所作为,但由于主意太正,不太接受他人意见,好挑剔指责他人不是,而且态度强硬,故虽有能力,却难得重用。

他们中有人手眼通天,敢作敢为,有攀高结贵之

有人说书法理论已经基本把魏碑归类于楷书系统?

如果一定要给魏碑一个精准的书体归类,就让它独立为一个体系。

尊碑者,莫不受康有为重碑卑唐的思想影响。他把魏碑抬高到“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把唐楷贬斥为“专讲结构,不复能变,状如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古意已离”。其实,不过是他表达的个人观点。唐代书法真如康有为所说,也不可能流传一千多年。魏碑真如他所赞,也不会埋在地下一千多年,等康有为来发掘。

魏碑之所以不能成为实用型书体在历史上流传,因为是刀刻作品。它在书写上不如楷书便捷。从书写的角度上讲,属于自然淘汰。现在魏碑的兴起,和实用无关。纯粹以艺术的欣赏来学习魏碑。不受书写时间的制约。一个字不在乎消耗多少时间。它丰富多姿的体态,迎合了现代人对书法美的多样性追求。

学习魏碑的朋友,自然不屑于唐楷。学唐楷的人,也看不上魏碑。既然两两相轻,何不各自独立,各行其道。从艺术的多样性来说,百花齐放,才是书法健康发展的正途。也希望大家不要谁是写字不是书法的去争论。

之魏是指三国魏蜀吴之魏?

先来理一理历史脉络。

别扯远,就从东汉末年说起。此时,三国鼎立,曹丕建立魏国。司马氏篡魏,三国归晋,公元266年司马炎得国,史称“西晋”。公元316年,五胡乱华,王导携晋室衣带渡江,于建康拥司马睿称帝,史称“东晋”。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国拓跋氏扫灭北方建立北魏政权,时年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所谓“魏晋”是魏在前晋在后,因而,“魏晋”之魏是指曹魏,而不是后来南北朝的几个“魏”。同样,“魏晋笔法”不包括北朝魏碑。

实际上,“魏晋笔法”这个概念也有问题。东汉末年以来,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非常可贵的转折时代。我在“三国魏蜀吴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是如何的,代表人物都有谁?”这个问答中,比较详细的解读了三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中国书法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书法已经开始由隶书向楷书、草书过渡,并且已基本形成。同时,隶书中的方刚笔画也开始被书家表现得比较明显,侧锋切入再反方向运腕以求方笔的笔法开始应用,东吴皇象的《天发神谶碑》就是这种笔法所书。也就是说,三国时期的书法笔法方圆兼蓄,为后来“南帖”、“北碑”的分野创造了条件。

西晋王导衣带渡江,把大量的文化典籍带到南方,中原主流文明也随之南移。这样,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急于学习中原文化,但因为西晋的南迁而缺少学习的经典。其中,汉字的书写也缺乏可供模仿的高级范本。于是,便大量的从摩崖石刻和碑刻中临墓汉字。而东汉以来的汉碑,尤其是三国时期的碑刻开始以刀法刻凿,方刚笔画比较简单直观,这就影响了北朝书法的发展。尤其是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开始了一场书法艺术的开拓性创新“运动”。这场“运动”就是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开始的“北魏造像”。

所谓“北魏造像”就是在佛堂寺庙雕刻佛像,然后刻碑记事。随着佛教的不断推广,造像运动声势越来越大,发展到为故去的人造像立碑以求佛的保佑,以祈早日超生下辈子不受苦难。这种造像还不限于佛堂寺庙,北魏人学习汉代摩崖石刻,开凿石洞大造佛像,架势有点像如今的公墓。由于造像需求激增,又缺少书写者,所以,刻石更多的体现在刀法上。大量民间书家直接从汉碑和三国时期的碑刻上学习笔法,撷取适合刀法的方刚笔法,以便于工匠走刀刻石。

北魏时期的造像书法别开生面,为中国书法艺术开创了一个全新领域,形成了“南帖”、“北碑”两大分野。现在,我们学习北朝书法,主要以《龙门二十品》为主,碑拓来自于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碑刻。

综上所述,“魏晋”是指三国时期的“魏”,而不是北朝时期的“魏”。同样,书法中的“魏晋”笔法,就是指的三国时期的笔法。三国时期蜀国无片石,蜀汉没有留下碑刻书法,也很少有书法作品传世。这个时期的吴国和魏国的刻石比较多,但因为西晋是从魏国延伸下来的,所以,三国文明(或仅就书法而言)“魏晋”文化就以曹魏为代表符号了。所谓的“魏晋风度”,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以曹魏代表了三国。

“魏晋笔法”与后来的“北碑笔法”既同宗同源,还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又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从书法用笔的角度上讲,也是宗法相通,各具其妙。试从“北碑”、“南帖”这两个概念来讲讲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北碑”与“南帖”。所谓北碑,就是北魏时期的碑刻书法。北碑书法同样是从中原书法中演化出来的,它继承了“魏晋”书法当中曹魏与西晋的摩崖石刻和碑刻书法,与“南帖”同宗同源。但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差异,北碑书法从摩崖石刻中吸取了大刀阔斧的粗放风格,以及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碑刻中的刀法特点,形成了方刚遒劲的书写笔法。“南帖”与“北碑”一样,也是从三国时期中国书法大变革时期进化而来。但因为毛笔的广泛应用,更没有出现北朝崇佛大造像的文化“运动”,依然以毛笔书写为主。加上中原文化主流的南移,东晋时期的书法在王氏家族为主的书法群体推动下,形成了以笔法为主的书法艺术风格。“魏晋笔法”实际上主要讲的是三国时期和东晋时期。“魏晋书法”在清代以前被尊为中国书法的主流,认为学书不入晋法就流于野俗。

“南帖”以魏晋笔法为主要特点,主要原因是东晋继承了三国时期的笔法。比如“今草”,是在皇象等人章草的基础上演化而得。以王羲之为例,“豹奴帖”前半部分是标准的章草,后半部分开始就趋向于今草。而“寒切帖”以今草风格为主,但却保留了大量的章草笔法。楷书也是一样,王羲之继承的是曹魏重臣钟繇的楷书,王右军临写的“宣示表”毕恭毕敬,形似与神似均达到高仿出化的境界。

魏晋之间的传承衔接顺畅,源流清晰,主要得益于文化的脉络清晰。西晋渡江后,把中原文化的主流带到南方,三国、西晋以毛笔书写为主,东晋时期也以毛笔书写为主,与北朝的造像就形成了笔法的分野。

北朝同样以毛笔书写为主,但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书法笔法与南朝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因为学习的范本缺失,这个原因前文已经讲过。另一方面,北朝文化发展方向与南朝不同,大量的纸质书法没有被重视而基本损毁。北朝重视的是造像刻石,这种材料不容易被毁掉,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朝书法就基本上是造像刻石了。

南朝也有刻石,但刻石是书家说了算。因为书家基本上是达官贵人,工匠必须按照书家的要求,几乎是写真式的雕刻(现在的石匠才不管这一套,好在有电脑写真打印了)。所以,南朝的碑刻很精致,基本上把毛笔笔法保留了下来。当然,碑刻毕竟是碑刻,与墨迹仍然有差距。所以,写书入门以墨迹本为最佳。

北碑书法则由书家和刻匠平分秋色,甚至刻匠还占主导地位。前文所述,由于大量的造像,书家欠缺,民间高手一起上阵。这样就不会象南朝那样,由书家说了算。写匠写完字,就由刻匠按照刻石技法操作,即便是写得很圆润的笔法,也有可能被直行的刻刀给刻方了。从《龙门二十品》中,可以看到《孙保造像记》、《慈香造像记》中的圆转笔法,这个造像就能说明写匠与刻匠的关系了。

总而言之,“魏晋笔法”的“魏”与北碑笔法的“魏”不是一个概念,二者同宗同源,各具风格,都是中国书法的宝贵遗产。

是学魏碑还是唐楷亦或其他?

魏碑和唐楷的结体各有各的特点,根本不存在哪个优哪个劣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喜欢魏碑就学魏碑,喜欢唐楷就学唐楷。唐楷,笔法和结体要比魏碑严谨,但魏碑也有它拙和美的一面。

实际上,晋楷的结体也是很美的,如果题主喜欢,不妨学学晋楷,如何?

近年来,书界权威机构是提倡学魏碑的,因为魏碑拙朴可爱,有一种自然美。而唐楷法度太谨严,且已严谨到无可挑剔的地步,如果学书者都选择学唐楷,极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现象。所以,建议题主先学魏碑,再学唐楷或晋楷,当然,这不纯粹是从结体方面考虑。

我认识的一个书友,他学书法一开始就是从魏碑入门的,从没学过唐楷,他认为魏碑书法不但用笔厚重有隶意,而且结体也充满着较强的艺术性,值得学!就是这个书友,因魏碑书法写的好,其作品曾多次在全国书展上入展并获奖。

当代书坛上,有两位魏碑大家,一个是孙伯翔先生,一个是孙松老师。他们二位学习魏碑的目的,主要是喜欢魏碑书法的结体之拙,结体之美。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为什么中国历代书法字帖中不收录魏碑?

谢谢邀请!

第1、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2、魏碑有很强的艺术气息,很有味道,对传统的审美习惯来说,魏碑是过度书体,相对于其它书体来讲,成熟性不够。

第3、魏碑属于从隶书到楷书中间的一个过渡书体,属于早期原始的楷书,唐楷才是高度成熟的楷书,唐楷完全超越了魏碑。

第4、因为在那个时期政治色彩很浓,一般都是科举卷面的风向标。再加上我们现在看到的魏碑,我们知道,石刻经过了时代的风化,不利于习书者的学习。

第5、现在看到的所谓魏碑,是埋在土里的墓志,直到清朝才被渐渐发掘出来,而为世人所知。所以这些魏碑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到清,埋在土里经过了中国大部分书法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所以,虽然魏碑很有自身的价值,但由于时代原因,没有得到大力推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