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楼适夷代表作品

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乡村学校的艰辛史。落榜生张英才被身为教育站长的舅舅安排工作到了异常偏僻、生活贫困的界岭小学当民办教师。让多年在乡村默默无闻奉献的民办教师站在了全国民众面前,《天行者》继续讲述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故事。但是我们绝不能忘...

楼适夷代表作品,推荐一款你看过的好书好吗?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要推荐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天行者》。

它是当代湖北籍著名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

《天行者》以20世纪90年代的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

中国农村的民办教师,一度有四百万之多。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

刘醒龙用《天行者》为民办教师立下了一块纪念碑,也用他现实主义的风格,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乡村学校的艰辛史。

小说并不厚,只有二百九十三页。分三部。

第一部:《凤凰琴》。

落榜生张英才被身为教育站长的舅舅安排工作到了异常偏僻、生活贫困的界岭小学当民办教师。他虽然不太愿意,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委曲求全,暂且容身。在界岭小学他认识了那里的三位民办教师:界岭小学余校长、副校长邓有米、教导主任孙四海。小说以张英才的视角,独特地观察三位老师的性格,通过围绕一个转正名额的款曲,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生活的辛酸。

第二部:《雪笛》。

四位老师为了改善界岭的教育条件,与农村的“土皇帝”余实村长展开了博弈。期间迎来了支教老师,后支教老师走了。余校长前往省城学习,期间校长助理蓝飞凭借着公章在他手里,私自填写了自己的资料上报,当然邓副校长和孙四海相当不服,发生了一系列爱恨情仇。孙四海与王小兰的多年恋情,余校长与蓝小梅的互相爱慕是辛酸中的一丝甜蜜,写得相当感人。

第三部:《天行者》。

最后一部写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暴雨摧毁了学校,学生在露天上课,蓝飞离开,孙四海将个人刚收的茯苓卖出维修校舍,……邓有米主持重建校舍,他在工程中私吞了两万元是为了跑关系帮其余两人转正,结果,偷工减料的豆腐渣校舍轰然倒塌……

《凤凰琴》最早出版,非常成功。后被拍成电影。一曲"凤凰琴”让多年在乡村默默无闻奉献的民办教师站在了全国民众面前,无数读者曾为之动容,流下眼泪。《天行者》继续讲述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故事。

我是农村出来的。我对民办教师充满了感情和敬意。我的小学老师全部是民办教师、中学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高中老师也有一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我的亲戚中有多人当过民办教师。我熟悉他们的生活。

今天,民办教师基本走入了历史,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他们对中国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

刘醒龙的《天行者》零距离描绘中国乡村教育现实,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种独特的人物形象——民办教师。我相信,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正因为独特,本书荣获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刘醒龙的《天行者》,成就是伟大的。在今天——世界读书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向这部经典致敬,而致敬的最好形式就是读它。

傅雷的为学之道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傅雷先生写给孩子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绝不仅是他对于儿子傅聪的深深爱意,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教子之道。

在生活细节方面,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要求是极严格的。他在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写到对于傅聪习惯的改进建议,例如“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裤兜里更无礼貌”,“双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等。这封信的结尾,傅雷先生又叮嘱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在译林版的序中,楼适夷先生回忆傅雷对于孩子幼时的施教:“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时,是从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只为了让傅聪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对于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极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嘱傅聪。1955年12月9日的信中,傅雷写道:“唯有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起齐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静,才能真正心胸开朗的继续前进。”一个人只有拥有清澈明朗的内心,才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说过:“心情不稳定,就懒得动笔。”足以见得,他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能发现孩子所处的状态,并且针对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话既具有针对性,却也具有普遍性。对于我们而言,的确,只有把握好心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成长得更好。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况时,傅雷先生也会有所感悟,对于孩子进行教育。在一信中,傅雷先生在参与过中共中央全国宣传会议,听取毛主席的报告后,给傅聪写道:“自己先要锻炼的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好朋友们喊‘加油加油’。”是的,人当自强为先,只有自身强大以后,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教育是极全面的,并不着眼于生活,也从国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给了他一些启发。

在傅聪遇到感情方面的困惑时,傅雷先生给了他极重要的观念。傅雷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他并不看重儿媳的家境、学历等外在条件,只要天性是好的,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对于夫妻的相处之道,傅雷曾多次叮嘱傅聪和儿媳弥拉,一定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这正是感情持久的要素。

无论孩子的人生在哪个阶段,傅雷先生都会对他进行殷殷教诲,只担心自己给他的太少,只想让他少走些弯路,这一生平安喜乐。如傅雷先生所说的那样:“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苦闷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傅雷先生是在用自己一生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倾己所能去教育孩子,这是代代父母最伟大的地方,也是儿女最幸运的地方。

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是从傅聪的生活里,从自己的生活里,或是从他人的评价里,给予傅聪平实的、细微的却极重要的建议。天下父母心,都是为了孩子更好,而傅雷先生的这份,更厚重,也更珍重。

如何评价小说林海雪原?

一部《林海雪原》,现在已成经典。它即是一部小说又是一部传记。说它是小说,是因为《林海雪原》中有许多虚构成份,如小说中讲,一座威虎山,八大金刚各怀绝技,土匪喽喽成百上千,九群二十七地堡易守难攻。而真实情况却是,座山雕这股土匪并没多少人,有说25个的,有说13个的; 说它是传记,是因为这件事是真的,是作者亲历的,杨子荣真名实姓,座山雕确有其人。

先说作者曲波,即《林海雪原》少剑波原型,当时曾任东北我军某部队团的副政委,后奉命组成一只精干的小分队执行剿匪任务。

《林海雪原》作者,少剑波原型 曲波,怎么样,够得上英俊吧?

再说那深入虎穴,智擒悍匪座山雕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当时是曲波小分队的一名排长。

给这位解放军排长穿上一身山里人行头,再加上一口土匪黑话,混进土匪窝也不是很难的事哈。

座山雕,名号不是白来的,他家三代为匪,身负三绝,枪准、眼利、腿快,而且轻功了得,七十来岁了还能飞檐走壁。

没找到座山雕张乐山的真实照片,这张是梁家辉饰演的座山雕,神形兼备,把山匪的阴狠狡诈演绝了。

杨子荣为什么能冒充土匪捉了座山雕,是因为当时山里情况复杂,土匪并不是只有座山雕一家,你是这股他是那股,我这股让共军打散了,谁认得路给领个道我想投三爷,当时杨子荣就是这样混进一间伐木工人的工棚子,假装自己是被打散的土匪,加上杨子荣参军前曾长期在山里生活,接触了很多三教九流,切口黑话张口就来,很容易赢得了一个土匪的信任,把杨子荣带上山去了。

具体经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是如此记载的: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

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样子像是伐木工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他先从屋里拿出一把锯、一把斧子、一把小铁锹和一个盛着半桶苞米面的小铁桶,交给杨子荣等人,然后,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杨子荣他们在工棚里一连等了两三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仅有的一点儿苞米面也吃完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担心情况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这回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确实真够狡猾的,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当初要是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

这次剿匪可谓大获全胜,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

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海林镇,当地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进行了报道,称这次剿匪战斗“以少胜多创造范例”。团里也召开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记功,给其他战士也分别记了功。

座山雕原来手下只有十几个人。不过,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的另一篇文章“《智取威虎山》主角原型杨子荣”(曾载于《人民日报》)中,战绩变成了“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

无论如何,座山雕手下最多也不过就二十多人了。相比杨子荣的6个人,这当然也算是以少胜多了。

故事说到这里,如果没有下面的情况发生,也许就不会有《林海雪原》这部书了。

就在杨子荣活捉座山雕之后不久的一次剿匪作战中,我们的英雄不幸被土匪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了。

解放后,因两次身负重伤被迫转业地方的曲波同志,被安排到一机部所属一家企业当领导,终于胜利了,和平了,可以享受幸福生活了,但曲波心里一刻也没和平过,昔日共同战斗过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烈士长眠地下,他们没有机会享受自己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和幸福生活,而今活下来的人们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呢?

曲波决定,要写一本书,要把杨子荣等英雄战友的事迹写出来,让更多人记住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开始曲波是偷着写的,写了好几遍自己都不满意,然后就撕掉重写。

《林海雪原》作者: 曲波

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写出了初稿,曲波和爱人把用报纸包着的厚厚一摞书稿交给了作家出版社。

曲波虽然是有些文化的,但他终究没写过书,他送去的可以说只是一堆素材,但这个素材却很真实、很珍贵,没有亲身经历的人靠编是写不出来的。

最后能成书,《林海雪原》能以今天引人入胜的姿容面世,多亏了一位幕后英雄,他就是作家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编辑龙世辉:

有一天,当时还很年轻的编辑龙世辉从稿件登记处领走厚厚一大摞小说稿,打算在编完手头书稿之后,再来处理这份已积压了好久的稿件。这天,当他打开稿件时,“林海雪原荡匪记”的书名首先映入眼帘,只见那些稿纸大小不一,每一叠稿纸均用各种不同的毛线条拴着。对于这种“其貌不扬”的稿件,他起初并不太感兴趣。然而,当他漫不经心地一页页翻下去之后,就完全沉醉在小说描写的故事中了。书中奶头山和威虎山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杨子荣和少剑波的英雄事迹激荡着他的心。读完原稿,龙世辉为发现了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新作而兴奋不已,他立马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楼适夷作了汇报,说这部小说题材很好,基础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楼适夷当即指定他为《林海雪原荡匪记》的责任编辑。

就在曲波把小说稿送到作家出版社的第20天上,他接到了龙世辉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只是简单地说请作者到出版社去一趟。曲波估计,十有八九是吹了,人家来电话是要他去把稿子拿回来。他匆匆赶到出版社还没坐下,就伸手向龙世辉要稿子。龙世辉见他是来拿退稿的,就笑了笑说:“稿子我们看过了,很喜欢,决定采用。”并问他,“您自己觉得还有什么要修改的没有?”曲波表示,看出版社有什么意见,如果有,他就加工修改,如果没有,他就不改了,直接进入编辑工作程序。

接下来,龙世辉详细地谈了他对小说稿的意见,他认为,小说在语言、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文学性不强,严格地讲只是一堆素材。但这个原稿题材很好,作者的生活底子厚实,有改写的基础。特别是小说中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故事应当增加篇幅,独立成章。回到家里,曲波根据龙世辉的意见,经过一番新的艺术构思后,对《林海雪原荡匪记》初稿作了精心的修改,并把少剑波和白茹(绰号“小白鸽”)的爱情故事扩写了两章。然后,曲波将修改稿送回作家出版社。龙世辉看了看,觉得虽然比初稿好,但仍不太满意。这时作者自谦地表示他能力很有限,因此诚恳地请求出版社帮助加工、润色。龙世辉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落实于作者的笔端,这对文化程度不高又初学写作的曲波来说,无疑是“难于上青天”。出于对文学事业的热忱和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他毅然接受了作者的请托。此后,他废寝忘食,全副身心投入修改,有的章节几乎重新改写了一遍,历时3个多月,小说最终定稿,并改名为《林海雪原》。

经龙世辉推荐,《人民文学》1957年2月号以《奇袭虎狼窝》为题,从《林海雪原》中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六章,副主编秦兆阳还亲自写了按语。由此引发了读者的关注与兴趣。同年9月,《林海雪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书名是曲波的妻子亲自题写的。该小说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作者也一举成名。广大读者为小说中所描写的惊险曲折的传奇性的英雄故事所倾倒。据粗略统计,仅至1964年1月,该小说的印数便超过156万册。这部小说还很快被改编为话剧、电影、连环画,并被翻译成英、俄、日、挪威、蒙古、越南、朝鲜、阿拉伯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尤其是被改编为京剧《智取威虎山》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主人公杨子荣的英雄形象至今为人们广为传颂。

最后给大家爆个料,你们知道《林海雪原》中小白鸽白茹的原型是谁吗,正是曲波的夫人刘波同志,这本书的书名还是刘波的亲笔书法呢。

曲波和他的"小白鸽“

楼适夷的诗歌?

楼适夷于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挣扎》《病与梦》,散文集《话雨录》《蟹工船》《适夷散文选》《天平之甍》等,诗集《适夷诗存》,剧本《活路》,电影文学剧本《盐场》,译著小说《在人间》《契诃夫、高尔基通讯集》等。

窗外,下着雨。这样滂沱的大雨继续有好几天了。壁上苔痕漫漶,把室内的光线涂得更暗淡了。弄堂口积满了水,我不能出去;不过,我也不想出去。这小天地足够容纳我了。况且,室内除掉我,还有我的猫,它蹲在我面前,以爪子擦擦脸,它也给大雨阻住了,否则尽可在外边撒野的。现在,只有我们两个,我们是寂寞的

漳州有没有名人故居?

这里列举一下漳州有10位名人故居。 这10个名人故居分别是:龙海市白云岩紫阳书院(朱熹),芗城区简氏侨馆(简大狮避难所),云霄县秋瑾故居,芗城区汪春源故居,东山县黄道周故居,漳浦县黄道周讲学处,漳浦县蔡新故居,漳浦县蓝廷珍府第,芗城区杨骚故居,芗城区蔡氏民居(蔡竹禅故居),平和县林语堂故居。 下面一一做详细说明: 龙海市白云岩紫阳书院(朱熹): 白云岩,在龙海市颜厝镇洪坂村东庄社,上山有三条路,一条是宋朝朱熹在白云岩禅道基础上修筑的白云岩古道,现仍保留古色古香原貌,此路经望山亭旧址,仙人洞旁侧直到白云岩紫阳书院旧址和白云岩寺。据光绪《龙溪县志》记载:朱熹曾到漳州东郊之白云岩读书解经。“白云山在十二三都,上有岩,唐虔诚禅师卓锡处,有卓锡泉。旧传朱子尝过此讲‘诚意章’,又有‘与造物游’四字及门贴,句云:‘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在掌中看’,皆朱子手书也。郡人黄道周八分书:‘白云深处’。中有百草亭、意果园、何有石诸胜。后亭圮。国朝乾隆十四年,巡道单德谟重建。岩旧祀朱子。今移建岩右。”现在,白云岩上“紫阳夫子解经处”“朱子祠”“意果园”“百草亭”“洗砚池”“朱子讲授‘诚意章’旧址”“黄道周手书题匾”等仍保存完好。

芗城区简氏侨馆(简大狮避难所): 漳州市新华西路218号-220号,三进的土木结构古建筑,已有160多年历史。这里是清朝抗日英雄简大狮避难的地方,也因此成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漳州市志记载,简大狮原名忠浩,出生于台湾淡水县,祖籍南靖梅林乡。 简大狮身材魁梧,学武两年,就能举起宗祠门前的石雕雄狮,环宗祠一周,人们夸奖他力大如狮,因此得名简大狮。出师后,曾在漳、厦、石码一带演武献艺。 1894年,简大狮变卖家财,募集义士反抗日军侵台,为台北抗日义军首领。1899年前后,简大师回到漳州,避居杨老巷简氏祠堂(今漳州市新华西路220号)。 日寇获知,胁迫清廷围剿。简大狮被捕获后,交给了日本侵略者。1900年农历二月廿九,简大狮在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杀害。 云霄县秋瑾故居 又名“七先生祠”,系清嘉庆八年(1803)云霄厅同知李承报所建。初为紫阳书院(文祠)学舍,继为清代置厅云霄后的邑宰官邸,再后作为奉祀施邦曜、陈汝咸、汪绅文、江环、薛凝度、章辅廷、倪惟钦等七位先贤之所。清光绪四年(1878)农历八月,秋瑾的祖父秋嘉禾(浙江绍兴人)携眷出任云霄厅同知,父秋寿南、母单氏随寓此。翌年(1879)农历十月十一日,秋瑾诞生于后堂左卧房。故居占地面积350平方米,木石结构,二进一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

汪春源故居: 地址:漳州振成巷7号汪受田宅。 汪春源(1869-1923),字少義,号杏泉,晚年自署柳塘,台湾府城安平柱仔行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年22岁的汪春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与同窗丘逢甲一起渡海到福州赶考,登同榜举人。1895年春,25岁的汪春源赴京赶考。4月28日,汪春源、罗秀蕙、黄宗鼎联合任户部主事的台湾进士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联名向都察院上书。其中汪春源的上书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份奏书震动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汪春源也被称为台湾的“公车上书”第一人。

黄道周故居: 家乡:福建东山县铜陵镇 头衔: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 功绩: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世人尊称之黄圣人、石斋先生。著作甚丰,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 纪念馆建于明代崇文书院原址之上(崇文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元年,为东山历史上三大书院之一,黄道周童年曾就读于此,清康熙初年实行“迁界”政策,书院遂废。),与宝智寺、关帝庙相毗邻。该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千平方米,属泥石结构仿古建筑,红墙绿瓦,颇为壮观。入门处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写的馆名。 漳浦县黄道周讲学处: 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城东郊石斋村前,为黄道周的故居和讲学处,称东皋书舍,崇祯十七年,明亡,修建并改名“明诚堂”以明志,1646年黄道周殉国,南明隆武帝赐表“文明书院”。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元,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末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万历十三年出生于漳浦铜山深井村,25岁迁居漳浦城东郊,明天启二年进士,先后在天启,崇祯,南明隆武朝任右中允,翰林院编修,少詹事,吏部尚书,礼部尚书, 武英殿大学士等,他为官清正,不谐流俗,忠言直简,多遭贬谪,明亡,隆武即位福州,黄道周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以大学士自请率兵赴江西抗清,不久兵败被执, 押到南京,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血书,慷慨就义,四年后归葬于漳浦北山。 黄道周是明末杰出的学者,他一生潜心天文,精通易学,孝经,尤以易学为著,其学溶归藏、连山和周易于一炉,极为精深,影响深远,其著述有《黄漳浦集》、《易象正》、《三易洞玑》等四十几种行世,其中被《四库全书》改入达十种;黄道周还工书善画,他的书法根植晋人,直追钟王,严冷方刚,自成一体,世称“黄漳浦体”,在明末的官僚阶层居领袖地位,其夫人蔡玉卿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名女书法家之一,夫妻同称书法家;黄道周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半生讲学于浙江的大涤书院,漳州的邺山讲堂,紫阳书院、榕坛问业,漳浦的北山,东皋等地,弟子遍及海内。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黄道周“书法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黄道周讲学处占地1058平方米,正南朝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天井, 庑廊,正堂。面阔五间,正堂进深三间,抬梁木结构,青石础,木柱承重,悬山顶,檐廊作卷棚式,门厅对联“人须于剥腹后见天地之心,我岂若态犬亩中乐尧舜道”为黄道周自题;主建筑四周建围墙,于东南面开垂花门,西南面开水井。 天井深达9.5米,宽9.8米,庑廊采用四柱承重,中间摆一石盘,称天方盘,足见天方盘为主体建筑, 四周为附属建筑。天方盘正方形,边长3,78米,盘面刻一万多个小方格和八个同心圆,方格和圆圈纵横交错 ,极其神秘,是黄道周手制演译易经用的,并有专著《易象正》、《三易洞玑》,但几百年来尚无人能识其中奥妙。 讲学处是黄道周25岁以后主要生活、讲学和著述的地方,以黄道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入清以后,便受到官府保护,每年春秋祭祀。一九六一年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黄道周纪念馆,成为漳浦县的一个重要文物旅游地。 漳浦县蔡新故居: 蔡新故居在福建省漳浦县大南坂下楼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武英殿大学士蔡新建。是由蔡新府第、永清堡和花园组成的建筑群。府第同式三座,每座均以门厅、中堂和后楼组成。其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后楼原为二层楼阁,现已塌;永清堡为二圈土楼,内楼系在边长41米的楼体四角各突出一角,构成平面,并于楼中留出580平方米的大场院。楼二层,向东开门,额匾刻“永清堡”、“乾隆己丑年腊月谷旦建”等字。外圈距内楼墙20米,周长330米、高4米,墙内向有向内坡顶的平房一周。此堡于本世纪六十年代被改作县拘役所,楼中部分被改建,但吕部分保存完好。花园今尚存有部分水池、奇石和残桥。 蔡新(1707-1799)清朝大臣。字次明(又字缉斋),号葛山,福建漳浦下布人。3岁丧父,寡母抚育。他聪明睿智,樵火侧读,得益于堂叔蔡世远的关爱指点,潜心儒学。30岁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刑、工部侍郎。三十二年(1767),擢工部尚书,移礼部。四十五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处事谨严,言行必忠于礼法。又善属古文,深得乾隆信任。他以求仁为宗,以不动心为要,曾辑先儒操心、养心、存心、求放心诸语,成《事心录》。卒谥文端,著有《缉斋诗文集》。 他忠孝两全,和睦乡邻。他身居相位极品,却淡泊明志,克已躬行,乐善博施。他生为乾隆所器重,卒为嘉庆所赐谥,勘称旷世殊荣。他的官德人品,成为漳州百姓妇孺皆碑、后人敬颂的一位非凡历史名人。 蔡新故居独具的自然和人文景致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赋文泼墨,反映蔡新故居的美术作品众多,以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第一人”、著名画家拇指先生的《中华名人故居系列:蔡新故居》最为有名。

漳浦县蓝廷珍府第 位于漳浦县湖西乡的顶坛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于湖西顶坛,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故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是清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的故居。2001年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廷珍(1664—1729),字荆璞,漳浦湖西人,官至南粤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曾摄台湾镇事,在定策治理台湾中颇有功绩,卒后赠太子少保,谥襄毅,世袭轻车都尉。康熙年间,他随族兄蓝理(字义甫,号文山,漳浦赤岭人,为康熙年间拖肠血战的平台先锋、以首功加左都督、官至福建提督)一起从军,投奔清康亲王。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起先后任定海营把总、盘石守备、温州镇中营游击、澎湖副将、南澳总兵等。康熙六十年(1721年)统兵入台,平定朱一贵起义。台湾收复后,任署事台湾印务。在署理台湾军务期间,他劝阻福建总督满保及将军施世骠不滥杀群众,使很多早期从大陆过来投奔朱一贵的百姓又回归清朝。其中有很多来自家乡漳浦的移民,从“漳浦寮”出来帮助蓝廷珍安定社会,发展农业,对台湾早期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又上疏建议清廷注重台湾防务,防止外国侵略。他还听从其族弟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漳浦赤岭人,清初名吏、筹台宗匠)建议,采取加强汉族和高山族的团结,完善台湾防务,鼓励垦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理番”政策,这些政策被“历代治台者引以为法”,影响极为深远。雍正元年(1723年),蓝廷珍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其子蓝日宠承职官至铜山营参将,孙蓝元枚历任台湾镇总兵、江南提督,于乾隆间入台平定林爽文起义。 蓝廷珍府第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建筑群坐西向东,府第前由360块条石砌成的宽阔广场,条石纵横交错,气派恢宏。主建筑台基勒脚为大面积花岗石,外墙面红砖、灰砖与白粉墙交相辉映,通面宽50米,纵深86米,占地约4300多平方米。大门两侧立一对青石鼓,高1.5米,鼓面是麒麟、荷花、水草等精美浮雕。大门门柱镌刻一副楹联,赞颂蓝廷珍平定、治理台湾的历史功绩: 复鹿耳于崇朝,韬略溪似管乐; 定东都以七日,戍机可比孙吴。 整座建筑的特点是砖墙土墙承重的歇山桷搁檩与木穿斗构架相结合,门厅、正堂、后堂为木穿斗构架,梁柱粗壮,棱柱直径达40厘米,木梁架上以“员光”、“托日”、“吊筒”做丰富雕饰。 府第建筑群呈纵向五落对称分布,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左右两厢为护厝,以“过水廊”相连,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第一落为7开间,屋顶曲面升起为重脊硬山式。第二落屋顶重脊硬山。正堂居中,后有屏风,前有檐廊,作劵棚式,正堂与天井通敞。第三落是后堂,是供奉神佛、祭祀祖宗神位的场所,后堂与天井连通,两侧敞廊和正堂的后廊连成一气,形成全宅最大的室内空间,体现作为全宅中心的地位。第四落是两层的土楼,称“日接楼”,楼匾是蓝廷珍亲笔题写的“日接楼”和“荆璞”、“竹苞松茂”、“蓝廷珍印”等印章。楼名取自《易经》中的“昼日三接”,寓意蓝廷珍之子日宠、日章、日宁,蓝氏家族后继有人。楼底层系方整条石砌筑,二层系三合土墙,墙厚0.8米,楼面宽23米、进深10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府第建筑中建造土楼,在闽南民居中甚为罕见,也是蓝廷珍府第独特之处。土楼上的木结构于20世纪40年代焚于火,现主楼外墙仍完整矗立。第五落是后厢房,当中一间为敞厅,两端设后门,后厢房与左右厢房护厝连成一圈,围成一个大四合院,土楼居四合院之中,呈独特的“院城”形式,蔚为大观。 蓝廷珍府第是闽南地区官家府第的杰作,也是研究闽台两地关系和蓝氏家族史的历史见证。府第规模宏大,布局对称,构思巧妙,工艺手段多样。府第内建造土楼,形成院城格局,体现了闽南地区当时的建筑艺术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300多年前,漳浦蓝氏家族先后出现了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日宠、蓝瑶、蓝瑗等数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对祖国统一台湾和台湾的早期开发、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蓝廷珍、蓝理、蓝元枚官居一品,被台湾文献委员会列为对台湾早期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蓝理、蓝廷珍和一代名吏、筹台宗匠蓝鼎元,史称“蓝氏三杰”,他们都是中国蓝氏家族的杰出代表。这种特殊的家族现象,对于研究中国畲族历史,研究畲汉关系史和社会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芗城区杨骚故居 据《漳州市志》记载,杨骚(1900~1957年),名古锡,字维铨,祖籍华安,生于漳州城区。杨骚幼读私塾,后入汀漳龙道师范附小、汀漳龙道师范预科学习,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漳州一中前身)。 杨骚中学毕业后,应选赴日本东京留学。他热爱文学,酷爱诗歌,1924年10月写出诗剧《心曲》。两年后上海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文学交往中认识了鲁迅,并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发表作品。 1929年1月,他回漳州稍住近1个月,又到上海。这一年,相继刊行诗剧《心曲》、《他的天使》。1930年3月,他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组成左联诗歌组织普罗诗社。他先后翻译苏联文学名著《十月》、《铁流》和美国小说《没钱的犹太人》,次年出版《世界革命妇女列传》。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上海反日大同盟举行示威游行,杨骚和楼适夷打着旗子走在前列。1932年9月,杨骚和穆木天、任钧、蒲风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诗歌会,出版抒情诗集《春的感伤》。 1937年6月杨骚应郁达夫之邀,到福建省政府编译室工作。“七七”事变后,他同郁达夫、楼适夷、许钦文等人组织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任常务理事。在《小民报》辟了《救亡周刊》、《救亡文艺》副刊,发表抗日救亡文章。民国27年底,他离福建转赴重庆,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次年6月,参加文协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中条山、太行山一带前线访问。回到重庆,出版诗集《半年》。 1941年元月,杨骚离开重庆前往新加坡,受陈嘉庚之聘,主编南侨总会机关刊物《民潮》。这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与胡愈之、郁达夫、巴人等组织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一直坚持到新加坡沦陷前夕。 1952年,杨骚携眷返国,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广州分会任副主席,其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先后与冼东合写童话《苹果姑娘》和儿童独幕剧《弟弟的百宝箱》。 1957年1月15日杨骚患脑血栓病逝于广州,时年57岁。 芗城区蔡氏民居(蔡竹禅故居) “蔡竹禅故居”位于漳州市中心芗城官园大学甲37号,乃一座历史名人之故居。其古色古香清代宅院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周边高耸入云的大厦相映成趣,令人深刻体会到现代房地产商业与古代历史文物价值的强烈反差。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承载了一段鲜为人知、记忆犹新的真实故事。

平和县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坐落在平和县坂仔镇坂仔中心小学教学楼后的一棵大凤凰树旁,两间古朴雅致的平房,红地砖、黑瓦片、旧木门、旧窗户。平房右上角一间带有小阁楼,面积不足12平方米。据说一代文豪林语堂即出生于小阁楼中。前后屋舍之中,有一口水井,位置恰好在前后两进平房中间,卵石围墙,熏石板井埕。整个建筑虽然做工不太精细,但依稀能见当时的一些原貌,呈现出中国庭园之美。

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代表作家

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早期有短篇集《疯人》,中篇《三姊妹》,长篇《旧时代之死》等,善于描写青年的爱情苦闷,富于浪漫气息。后期的中篇《二月》和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可称力作。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生于南京,原籍湖南湘乡。早年的漂泊经历使他对现实社会了解得既深又广。1931年加入左联写出《三太爷与桂生》、《二十一个》,开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童话《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讽刺小说《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萧军(1907—1988)生于辽宁,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成名作,署名“田军”,出版于1935年7月。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笔名悄吟,出版于1935年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为其成名作。1940年春去香港,在疾病和寂寞中完成了长篇《马伯乐》、《呼兰河传》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的写作;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1936年1月奔赴上海,著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短篇小说《鸶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等,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中的“行吟诗人”;

李劼人(189l—1962)原名家祥,四川华阳县人。李劼人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通称为“大河三部曲”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