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为什么他们被称为朦胧诗人?
我是苏忆年,我来分享我的见解。
朦胧诗,是一类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以芒克、梁小斌、北岛、舒婷、江河、顾城、食指等为代表诗人的新式诗歌流派。朦胧诗区别于以往诗歌艺术流派的最大特点,是其大量地将诗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架构进行剖析展露,将其作为诗歌主要的表现对象。而之所以将这一类诗歌称为朦胧诗,将这些不断尝试创作这类诗歌的诗人称为朦胧诗人,是因为诗人们在其诗歌创作中频繁地运用象征、暗喻、通感、意象、比喻等艺术手法,注重创造诗歌的意象,将自身的情思愁绪抽象提炼,再灌注到各种意象上,最终给读者营造出了主题若隐若现,氛围忽明忽暗,意象隐隐约约的复杂难言的感受。来欣赏一个例子: 《回答》 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这是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的代表作品之一《回答》。初读完这首诗,你是否和我一样震撼于诗人一连串“我不相信”所透露的气魄之中,全诗的氛围在绝望、困惑、质疑、不屈、勇决、自豪之中频频转换,节奏紧凑,与韵律配合地恰到好处。情绪积累节节攀升,最终发出了自己的誓言: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反复读之,可以感受到诗人感情真挚,如诉肺腑!还记得本文开头所说的“朦胧诗”的命名内涵吗?其实我认为所谓艺术手法、创作手法、主旨都是媒介,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
看不清,读不透,写不尽,即为“朦胧”。
鲁迅哪部文学作品对你有意义?
我个人认为最喜欢《伤逝》,《伤逝》被公认为是鲁迅小说中最复杂,最引起歧义。人们普遍以为,涓生的悔恨和悲哀也许是一种自我认知,但是这并未使他放弃自我狡辩,他指责子君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信念依据就是:“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这于这点,读者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惋惜两人同居之后子君因为陷入家庭琐事之中,不能使爱情时时更新,生长,让爱更有温度和更恒定,从而失去涓生的爱,却忘记涓生自己又是如何做的?
所以我认为真正狭隘的不是子君的爱情,而是涓生那些所谓的理想。涓生自己说: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很显然,这一出悲剧,错的可不仅仅是子君,更是他。这是一个很俗套的爱情故事,两位陷入热恋的年轻人不顾所有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要住在一起。因为爱情,因为纯真热烈的爱情,所以他们选择了私奔,脱离了一切家族束缚,开始了一段向往自由的梦幻之旅。
和普通的年轻人一样,脱离了家族束缚也意味着脱离了家族支持,勉强为生的两人渐行渐远。一个油盐酱醋,一个谋划生计,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同居开始的日子格外美好,心中有着无限的期待。如胶似漆的眷侣自然而然地认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
可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活琐碎与冲突分歧。外来的打击接踵而至,他们没有盼来所谓的安宁幸福,与最初的开始也渐行渐远了。
然后就连最初的那点温情与默契也不复存在了。她不再是那个纯真,坚强,透彻的子君了,柴米油盐抹去了她的灵气,在涓生的眼里只剩下一个“为我而活”的躯壳。那个家中冰冷的躯壳还是我爱的子君吗?不是了,那个女人陌生的可怕,慢慢的,我也不再回家,我不想再留守那个冰冷的牢笼。我知道,我不爱她了,因着她的改变。
她对于爱情的执念令我心生厌烦。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在小说最后,涓生自以为的爱情,涓生避之不及的子君,在故事结尾给了他最大的震颤,让他彻底明白,那个卑怯者其实是自己,能被看轻的只有自己的所谓理想。
再别康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感谢邀请。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谁可以像鲁迅那样成为领军人物?
所谓当代,也就是建国以后。建国以后,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家,有改革开放以前的确有作家可称得上领军人物的。这个领军人物,就是浩然,浩然的代表作《金光大道》及《艳阳天》,可称得上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之所以被称为领军人物,不但需要作品的艺术程度达到时代的顶峰,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性也要达到时代的顶峰,能够引导和推动社会潮流沿着正确的方向滚滚向前。
鲁迅之所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文坛的领军人物,除作品的艺术性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最主要的原因是鲁迅的作品的思想性无人能比的。如果单就作品的艺术性上来说,鲁迅同时代的有作家并不底于鲁迅。
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坛一片繁荣,但作品的创作都有些功利性,为了名利不惜哗众取宠,有的渲染民族丑的一面,有的以写女人的肥臀丰乳来吸引眼球,有的以写虚幻的东西来赢得读者,有的虽然也在写平凡人的奋斗,但高度不够,因而称得上时代领军人物的可以说没有。能够唤起人们向上精神的,也就是路遥的《平凡世界》,但以此来称其为领军人物,好似也少点什么。
因而说在当代,能称得上像鲁迅那样领军人物的,也只有浩然,但这也已成了那个时代。
你最喜欢谁的诗?
现代诗创作:诗人胡适与什克洛夫斯基,“梦与诗”与“陌生化”
2015年,我在课外书《绿毛水怪》中,明白了现代诗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2016年,我在教科书上,学到了胡适先生的《梦与诗》。
前者,让我明白了现代诗该有怎样的样子,后者验证了我对现代诗创作的理论,和手法。
此外,俄国的文学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也让我对胡适的《梦与诗》,进行了归纳。
现代诗,并不是散文分行。以及,通过“陌生化”的手法,我们每一个进行现代诗创作的人,才能将都是大白话的现代诗,写出“高级感”。
我最喜欢的当代诗人是被誉为“学者、专家”的王小波。
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这是对大学生的告诫。
没读过王小波的人,一定发现不了,他其实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王小波“将诗歌写在镜子上,又因为不满,而伸手擦掉的样子”,一直在我心底挥之不去。
我想同他一样,成为一个诗人。写满,又毁掉,我大概不会这么狠心吧。
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是胡适先生的《梦与诗》。
如果你也想从事现代诗创作,尽量要熟读胡适的这首诗,以及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手法”。二者,明白一个,便可入门现代诗。
“将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艺术上超越常境,以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官刺激。”
以及,“都是平常感情/都是平常言语/偶尔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这不正是现代诗创作的宝典,以及核心所在吗?
在这个现代诗不受尊重的时代,与其向外行人解释,“现代诗不是散文分行”。
不如,仔细琢磨一下胡适的《梦与诗》,以及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手法”。
如此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刮目相看”。
现代诗,并不是大部分人所想的那么简单。一首好的现代诗,它的创作难度是要高于古体诗的。
只是,喜欢现代诗的你,能否在一碗粗茶里,品出一种境界和人生吗?
现代诗创作:诗人胡适与什克洛夫斯基,“梦与诗”与“陌生化”。以上,就是我回答的全部内容了,感谢阅读和关注!
想系统学习现代诗歌?
接到邀请,想起几年前鄙人曾写过一篇有关诗歌创作的短文,现在贴出来,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浅谈现代诗歌的创作
文/何楚煜
关于现代诗歌创作,我个人有一点粗浅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作引玉之砖,也同时欢迎诸位方家的指导批评。
首先,作为一位真正的诗歌创作者,得对诗歌有最基本的尊敬和热爱。
每一篇作品都应该都是有感而发的,既不为写而写,也不追求语言的华丽和技巧。
语言的技巧于我而言,是属于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是必需的。作品的语言应该服务于情感及主题,没有情感和灵魂的文字,将是一大堆华丽精巧的文字游戏,毫无生命力可言。
就如同一个人光有华丽的衣服,而本人却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及精气神。
我一直认为,充沛的情感和真诚的感动是诗歌最核心的部分。
就如一个小孩子,他可能不擅于言辞表达,但他愤怒时的叫声和伤心时的哭声,任谁都能够接受他的意思,而这远比一些成年人圆滑世故经过包装的说辞可爱,且有力量得多。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的是,用真正纯净的眼睛看世界,就是所谓的“诗意”,即像儿童一样去看这个世界。
其实写诗似乎没有什么诀窍和秘密,鲁迅曾说“文章怎么写,我说不出来”。
是的,文无定法。诗歌当然也是无可无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写作准则和一定的条条框框。
一般以顺其自然为好,不要总想独树一格,想创新。如果一心想有个性,为变而变,结果将是毫无个性。只能不断写,不断感悟,火候到了,炉火纯青,包括诗歌的意境,自然便水到渠成。
象台湾已故的武侠小说大师古龙先生,后期的作品便陷进了“为变而变”的创作怪圈。作品虽惊艳于一时,却不耐读。
不管文字,还是语言, 抑或一切艺术; 最终,都必须回归自然简单,淡然隽永、直达人心。
而一味的求新求变,挟技买弄云来雾去,固伊始令人眼花缭乱、惊鲜眩目于一时,但结果必会走入为变而变的怪圈。 一味地表面文章,不甘寂寞,开始是迷惑了别人,最后却会兜晕了自己。离中轴必然会越来越远。
所谓,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终难久矣。
诗歌也是自由的,天马行空的。
所谓法无定法,自古以来万法同源,任何事物到了最高境界,其理都是一致的,殊途同归。
都趋向于“太极”哲学:浑然天成,慢慢由繁入简,最后至不可分,亦不可说......
只需用心去写,用爱去写,用文字来真实地记载我们的行程及所思所悟。
所谓创作,注意别让文字束绑住我们的思想,而是学会怎么去驾驭它。
很少人,是天生会写诗的,所谓的“信手拈来”,只属于百年一遇的天才,更多是量变到质变的“妙手偶得”。
从青涩到从容,既是人生的过程,也是诗歌的过程。
也许,写诗会很难,但我相信努力和积累会创造奇迹的。
如果热爱诗歌,我们就一直坚持,慢慢的,相信便会水到渠成。
如山骆驼跋涉于沙漠一般去体验这个过程,就如同朝圣者在路上......
愿与所有热爱诗歌的朋友们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