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纳代表作品,有什么恐怖片推荐?
1.青魇
郝冬(黄轩 饰)在收听午夜电台节目时,谈到了自己失眠的痛苦经历,郝冬的女友——电台DJ依凡(薛凯琪 饰)开始对他进行心理辅导。
而郝冬却对她讲述了自己的梦魇——
一个白衣飘飘的长发女子(周楚楚 饰)从高楼坠落,这令他难以安眠。而更令人恐惧的是,他那些关于九里村的童年记忆,虽然支离破碎,却令人不寒而栗。
当时,建国初期,一对夫妇来到了九里村,支援村里农业生产建设,丈夫叫建国,是杂交水稻专家,他的妻子名叫骆晓月。
来到村子没多久,建国因下河触电身亡,而晓月则被村长的智障弟弟骚扰。
后来,晓月竟然在夜间被人用柴刀杀死。警察调查中,发现智障弟弟为最大嫌疑人,但是由于其为精神病,故未受惩罚。
20年过去了,郝冬再度回到九里村,住在舅舅家,又遭遇了一连串令人毛骨悚然的诡异景象。
当他一步步揭开真相时,也陷入了对于凶手杀人的回忆中,陈年往事如疮疤被揭开,真相令人瞠目结舌。
2鬼宿舍
百度百科刚读7年级的12岁男孩查特里(Chatree)第一次离家。期中时,查特里的爸爸突然将他转学到一个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看起来很奇怪,但查特里却很清楚为什么,因为他是唯一知道父亲秘密的人。 在期中转学是非常残酷的,查特里必须重新适应新的班级、新的同学和这个一点也不像家的宿舍。最惨的是,查特里睡的床,听说在他之前有很多“人”都睡过……在学校里,查特里很孤单。直到交到了一个朋友维秦(Vichien)。他们常常一起溜到学校后方荒废的操场上玩。一直以来,有个传说是关于那里一个被封闭的游泳池,据说曾有个小孩在那淹死了,原来维秦是个鬼魂。 一次在看电影时,查特里偶然间发现维秦的身份,因为他(维秦)无法看到屏住呼吸的活人。这件事让查特里毛骨悚然,他竭力避开维秦,但是渐渐地他发觉自己又陷入了孤寂中。他偷偷的观察维秦,发现维秦其实也是个很孤单的人。于是,查特里重新回到了维秦身边,两个孤单的背影又互相有了依靠。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本来以自我为中心而十分闭塞内向的查特里渐渐学会了互相关心,学会了与人分享快乐。查特里和维秦变得很熟了,但是维秦却始终对自己的身世和死因闭口不谈。终于,查特里慢慢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到晚上6点,维秦就会消失。 原来,维秦是死于一次意外,是溺水去世的。但是舍监夫人(普兰妮)却一直误认为是因为她没有藏好维秦父亲贪污被捕的报纸,而使得维秦看见后自寻短见。或许是舍监夫人哀怨的心结没有解开而化 成诅咒,也或许是上天的特意安排,使得维秦的灵魂不得不每日同一时间重复当时溺水的过程。 在查特里逐渐了解这一切后,他决定帮助维秦摆脱这一个宿命。他询问了有许多鬼知识的同学努依“博士”,努依告诉他要帮助灵魂必须把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分离。 手上的表响了,身边的维秦又消失了。他刚刚说要陪自己去看水箱,查特里飞快赶到实验室,用乙醚将自己弄晕死过去,他的灵魂离开了肉体,飞奔向维秦溺死的泳池。他拼劲全力用爱的力量救起了维秦的灵魂,使他终于摆脱了宿命的困扰而走向了通向来世的道路。
3.鬼影
Thun是一个年轻的自由摄影师,拥有有自己的工作室,他经常接拍一些家庭照、婚纱照等,一天他与女友Jane参加完聚会回家,途中因醉酒撞到了一名女子,车子还撞上路旁的告示牌,Jane本要下车看那名女子的情况却被Thun阻止,Thun要女友赶快驾车离开肇事现场。回到家的Jane整日坐立难安并指责Thun冷血,而此时他们身边也开始发生怪事,Thun看到他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些奇特的光芒,开始时他以为只是拍摄失误,后来他仔细检查后发现照片中的神秘影像与被他们撞倒的女子容貌相似,有时他甚至觉得有人就在他身旁。Thun颈部开始出现疼痛,种种奇怪事情的发生促使两人开始留意那天车祸的相关消息,可是他们一无所获,但怪事仍接连发生,Thun的大学好友一个个自杀身亡,最后Jane发现原来一切事情都与Thun有关。
25岁的泰国摄影师「东」(Ananda Everingham)与女友「珍」(Natthaweeranuch Thongmee)与友人喝酒后,二人驾车归家途中,不慎把一名女子撞倒,车子失控继而撞上路旁的告示牌。不省人事的女子躺在路中心,但此时后面已有车辆驶至,二人没有下车探视伤者,反而选择赶紧驾车逃离现场。
可是意外发生后,离奇怪事就接踵而来,「东」发现他拍摄的照片中出现一些灵异的光芒及影像,有些照片像是有人站在照相机前,把镜头都挡住了,但是实际上在拍摄照片时,并没有这样的情形发生。
开始时他以为只是拍摄失误,后来他仔细查证后,才意识到照片中的神秘影像与被他们撞倒的女子容貌相似,与此同时,「东」不单恶梦连连,颈部也出现莫名其妙的痛楚……
「东」的朋友一个一个神秘的相继身亡,他决定深入调查这些纠缠他不休的照片后的真相
4.双瞳
台北,热闹繁华的都会大城,现代高科技生活与华人几千年的传统信念并存。在这个冷漠异境的城市里,人们相信鬼魂就像是高楼大厦般真实可及。城市车水马龙、人群往来穿梭,一个身心受创的警官正和不知名的神秘恶魔搏斗,受威胁的不只是他的性命,还包括他的灵魂。
警官黄火土(梁家辉饰)的世界正逐渐四分五裂。两年前由于揭发同僚贪污,黄火土被打入冷宫,被安排在冷门的外事组工作,他的同事对他怒言相向,他的妻子清芳(刘若英饰)受不了他长期不回家而要求离婚。
就在此刻,三宗离奇的命案却使整个警局 天摇地动 。三名受害者的身分彼此没有关联,但是前来验尸的法医(杨贵媚饰)却在三名死者脑部共同发现一种神秘的黑霉菌,而且三人都是在历经幻觉的状态下死亡。
显然这是连续杀人犯所为,且为台湾历史上的头一遭。负责侦办的警局又缺乏这方面的专才,在社会人心惶惶的氛围下,高层只好求助于美国。美国联邦调查局派了一名专门侦办此种案例的专家凯文·特(大卫·摩斯)前来协助。
既然有外国人的参与,黄火土就有事做了,虽然他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极不讨好的位置。他以前的办案伙伴李丰博(戴立忍饰)警告他如果他帮那美国人破案的话,会使得整个警局再度蒙羞,后果会如何恐怕就不只是打入冷宫而已。
但是黄火土身为一名警探的直觉却强过于他的政治判断,他和特很快上手此案,也因此使得案情大有进展。
然后令人震惊的发现产生了。他们发现凶手是按照一种古老罕见的道教图示来杀人,藉由将作恶的人送入五种残忍恐怖的地狱受刑,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这同时也预示了将会有更多的受害者出现。对黄火土而言,这似乎暗示著冥冥之中有股超自然的力量在操控一切,但是对于重视实用科学的特来说则无法苟同。
到底他们寻找的是个邪恶的连续杀人犯还是一个索命的鬼魂。当另一个血腥证据又出现时,他们似乎不得不同时接受两种假设的可能性。
什么音乐体裁起源于浪漫主义时期?
贝多芬曾经说 “我心中涌现出什么我就会写什么”。而这句话正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宣言。在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大都采用自然的音乐旋律和曲调来表达他们自身的情感。于是不同风格和音乐体裁的浪漫音乐作品开始大量出现。
从肖邦优美的钢琴曲到舒曼高雅和室内乐、从布鲁克纳和马勒大规模的交响曲再到柴科夫斯基华丽的芭蕾舞剧,无不在展现着那个灿烂多姿的音乐时代。
当今世界上非常著名的指挥家有哪几个?
1、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 oscanini,1867~1957)意大利指挥家,大提琴演奏家 九岁入帕尔马音乐院学大提琴和作曲,1886年成为里约热内卢歌剧院的大提琴演奏者,代理指挥演出了《阿伊达》博得好评,从此就任正式指挥。同年返回意大利,在特里诺和米兰以指挥歌剧新作和瓦格纳的歌剧而著名。1903-1906年任布宜诺斯艾利斯歌剧院指挥,1908-1915年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主任指挥。1915年回国,重任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指导。1928-1936年任纽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37年任纽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37年美国音乐界为他挑选优秀演奏员组成NBC(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由他任指挥达十七年,直到1954年退休。 在将近70年的指挥生涯中,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出过100多部歌剧和无以数计的管弦乐曲,演出曲目极为广泛。他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乐坛上影响极大,到本世纪60年代为止,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他是从瓦格纳浪漫主义指挥学派向强调客观性的现实主义指挥学派过渡的奠基人。他竭力主张总谱是指挥家唯一的遵循原则,应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谱,最大限度地表现原谱。他的指挥特点以感情浩瀚、壮阔及风格多样而著称。他善于把作者的意图丝丝入扣地传达给听众,他的座右铭是:“我不要听那些音符,问题在于音乐的意义,在于音响的灵魂。”另外,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家,他对自己的演奏要求严格,力求表现得尽善尽美,其风格简洁明快,富于歌唱性,有鲜明的个性与活力。他擅长记忆乐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2、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德国美籍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 他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原名布鲁诺·施辛格(Bruno Schlesinger),有一兄一妹。8岁入柏林斯特恩音乐学校学习,以“小莫扎特”见称。12岁在一次学生演出中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后受汉斯·冯·彪罗(Hans von Bülow 1830-1894)影响,立志做指挥家。16岁作为 学生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自己的《平静的海与顺利的航行》(Meeresstille und glückliche Fahrt 合唱团与乐队,歌德词)。1894年3月21日他以歌剧指挥身份在科隆歌剧院首次登台(先为人声教练),指挥罗尔津(Gustav Albert Lortzing 1801-1851)《军械士》(Der Waffenschmied)。同年秋季他在汉堡歌剧院结识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第一歌剧指挥),先为合唱指挥,后为歌剧指挥。
3、列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y,1882~1977) 美籍英国指挥家。生于伦敦。父为波兰人,母为爱尔兰人。学于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及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后又去巴黎及慕尼黑深造。1905年去美国,曾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兼合唱指挥。1908年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1912年,应聘为费城交响乐团任音乐指挥,将该团训练成为以音响绚烂华丽、效果丰富多彩而著称的乐队。组织过全美青年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他从1917年开始录制唱片,1929年开始作广播演出,后来又在电影里演出,并作有巴赫、德彪西等作品的乐队改编曲。1940年担任迪斯尼的《幻想曲》(Fantasia)音乐指挥及演员,该片将音乐和动画结合在一起。
4、威尔海尔姆·富尔特温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 德国指挥家。八岁开始学音乐,上小学时即显露出其非凡的音乐天才。起初在朱里赫与斯特拉斯堡任指挥,后历经柳伯克、曼海姆等地,1920年应聘为柏林爱乐乐团指挥。曾于1926-1928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归国后任比锡格万特豪斯乐队指挥,同时到德国各城市及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巡回演出,所到 之处,观众们无不欢声雷动,他由此而名震全球。1937年成为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总指导、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和德国纳粹政府的音乐顾问,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被误作战犯。1947年他终于被宣判无罪,才重新开始演出。
5、尤金·奥曼蒂(Eugene Ormandy,1899~1985) 尤金·奥曼蒂是一位才气横溢的人物。他于1899年11月18日出生在布达佩斯。三岁时就开始拉小提琴,五岁半进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预科学习。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艺进展神速,十四岁半毕业于音乐学院,荣获文学士学位,十七岁成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
6、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 1989) 卡拉扬力图将托斯卡尼尼的忠于原谱和富特文格勒的即兴发挥融为一体。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又细腻精致。在指挥台上他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 卡拉扬最擅长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如: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另外,对于近现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西贝柳斯、尼尔森、肖斯塔科维奇,他都有着非常精彩的演绎。
7、雷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el Bernstein,1918~1990) 美国指挥家、作曲家。曾就学于哈佛大学和柯蒂斯音乐学校。1943年任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指挥,1958年成为该团第一个美国指挥。他在任的十一年间,正是该团的黄金时代,此间他曾荣获“桂冠指挥家”的称号,从此一举确立了第一流指挥家的名声。他创作的著名作品有《耶利米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渴望的年代》,小提琴独奏、弦乐和打击乐的《小夜曲》,舞剧《幻想自由》等。他写的通俗音乐剧《镇上》和《奇妙的城镇》是百老汇经常上演的剧目。1969年辞去指挥职务专门从事作曲,但仍在欧洲各地作客席指挥而引人注目。享有纽约交响乐团桂冠指挥家的称号。自纽爱退休后,他转往欧洲发展,希望多花点时间作曲,不过显然事与愿违。他在欧洲最重要的功绩是与维也纳爱乐保持长久良好的关系。因此维也纳爱乐颁给伯恩斯坦“荣誉副同志”的殊荣。奥地利于1977年举行了“伯恩斯坦音乐节”来表彰他的艺术活动。
8、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自幼接受音乐教育,并就学于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十岁起就曾研究指挥法,并指挥过室内管弦乐队。1958年在美国库赛维斯基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后在维也纳音乐学院随名家深造,1963年又在米特洛波劳斯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加之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成功地指挥了维也纳爱乐乐团,使他一举成名。1969年被聘为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指导,1971年又与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订立了终身契约,并以首席指挥的身份积极筹办演出活动。
9、小泽征尔(Seiji Qzawa,1935~) 日本著名指挥家,后加入美国籍。生于中国沈阳,1951年入日本东京桐朋学园高等学校音乐系学习指挥。1959年在法国第九届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伯克郡音乐节的指挥会演和卡拉扬主持的比赛中获奖。1960年初次登台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接着又出色地指挥过纽约爱乐乐团,旧金山、加拿大、伦敦交响乐团和维也纳乐团等,1970年起任旧金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后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签订终身合同,任音乐指导兼指挥,并兼任新日本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回日本。
10、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36~) 祖宾·梅塔出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梅万·梅塔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小提琴教师和指挥家、孟买交响乐团和弦乐四重奏团的创始人。祖宾·梅塔7岁时就受到了正规的小提琴和钢琴教育,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已经对欧洲音乐非常熟悉。作为父亲的学生,他16岁的时候就指挥了孟买交响乐团。可是他遵循父母的意愿,去学习医学。但上了两个学期的课之后,他就转投到音乐的怀抱中了。18岁的时候他去了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在汉斯·斯瓦洛夫斯基底下完成了指挥的学业。
希特勒为何痴迷瓦格纳?
熟悉希特勒的人知道,他对艺术有着强烈的爱好,曾两次报考美术学院,但均遭失败。
除了喜欢绘画,希特勒还非常喜欢音乐,尤其痴迷瓦格纳的音乐。
瓦格纳的音乐有着怎样的意境和隐喻?希特勒为何如此喜爱它?他对瓦格纳的喜爱昭示了什么?瓦格纳的音乐对希特勒今后的人生道路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从伊克•肖恩《希特勒传》的这一段文字里,我们或许可以对瓦格纳和希特勒之间隐秘的精神联系窥见一斑。
就像在林兹时一样,除了建筑之外,希特勒最感兴趣的是音乐。
他喜欢的音乐家有贝多芬、布鲁克纳、李斯特和勃拉姆斯。此外他也非常喜欢约翰•施特劳斯和弗朗兹•雷哈尔的轻歌剧。
当然,瓦格纳是他的最爱。阿道夫和古斯特尔总是看深夜演出的歌剧,为了买到2克朗一张的站票经常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队。
他们看过莫扎特、贝多芬和意大利大师多尼采蒂、罗西尼、贝里尼的歌剧以及威尔第和普契尼的主要作品。
但是,在希特勒看来,唯有德国音乐是最好的。他对在维也纳人头涌动的歌剧院里上演的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
阿道夫对瓦格纳的热爱像在林兹一样是无限的。
现在,他和他的朋友可以在欧洲最好的剧院里欣赏瓦格纳的全部歌剧了。
库比泽克统计过,他俩一起在很短的时间里看了10遍《罗恩格林》。“在他看来,”库比泽克评论说,“一部二流的瓦格纳歌剧也胜过一部一流的威尔第歌剧一百倍。”
库比泽克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一点儿用也没有。
除非他同意不去宫廷剧院看威尔第的歌剧,陪同阿道夫去不太高雅的通俗剧院看瓦格纳的演出,否则阿道夫会没玩没了地和他争论下去。
“只要是谈到瓦格纳的演出,阿道夫一点相反意见都不会同意。”
希特勒很久之后回忆道:“每当我听到瓦格纳的音乐,就仿佛听到一个古老世界的旋律。”
这个世界里有德意志神话,伟大的戏剧和奇妙的场景,神和英雄,激烈的较量和救赎,胜利与死亡。
在这个世界里,英雄是像黎恩济、唐豪瑟、施托儿青、西格弗里德那样敢于挑战旧秩序的外来人,或者像罗恩格林和帕西发尔那样心地纯真的拯救者。
背叛、牺牲、救赎、英雄般的死亡是瓦格纳音乐的主题,直到1945年纳粹统治彻底崩溃,这个主题一直萦绕在希特勒的脑海里。
那些具有宽阔视野的天才艺术家、外来的革命者、不向为生活而工作的资产阶级低头的人和不畏排斥和迫害,战胜逆境走向辉煌的人共同缔造了这个世界。
住在斯图姆珀大街昏暗房间的那个辍学的幻想家、那个没人认可的天才艺术家能够在拜罗伊特那位大师(指瓦格纳)的作品里发现自己的偶像不会让人感到奇怪。
希特勒这个才智平庸、默默无闻的失意者希望像瓦格纳式的英雄那样生活。他希望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的瓦格纳——哲学皇帝、天才、超级音乐家。
美术学院考试落榜后,希特勒的处境越来越糟,瓦格纳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他将瓦格纳视为美学和超级艺术的化身,他做梦都想成为瓦格纳那样的艺术巨人,但他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勃拉姆斯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1)管弦乐作品:小夜曲2部,交响曲4部,钢琴协奏曲2首,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圣安东尼众赞歌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2)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里纳尔多》、《狂想曲》(女独、男合及乐队),《命运之歌》,《胜利之歌》。 (3)室内乐:可以说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不仅是他自己一生创作中最杰出的部分,而且也是整个室内乐发展历史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的室内乐延续了从海顿到贝多芬的古典主义形式,而在内容上则是纯粹浪漫主义的,就这样,古典的韵味与浪漫的激情相碰撞,造就出了精美同时又有着深刻内在情感的作品。在所有音乐形式中,室内乐是最适合表现心灵深处世界的一种音乐形式,特别是对于浪漫主义时代孤独的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来说,也是对于在漫漫生命旅途上独守一生的勃拉姆斯来说,室内乐是表述自己独特的个性思想和记录自己诗意的情感世界的最好方式——忧郁而怀旧,同时又散发着甜美和光泽,这是他的室内乐给人的总体感觉,这些音乐每一部都是倾心之作,每一曲都是心灵之声,每一首都值得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体验,因为它们是勃拉姆斯的生命的印痕。作品有弦乐六重奏2首,弦乐五重奏2首,弦乐四重奏3首,单簧管五重奏1首,钢琴五重奏1首,钢琴四重奏3首,钢琴三重奏3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的三重奏1首,小提琴、圆号、钢琴的三重奏1首,小提琴奏鸣曲3首,大提琴奏鸣曲3首,单簧管奏鸣曲2首,竖笛五重奏一首。 (4)钢琴独奏曲: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并不多,可是几乎每一首都是精品。从他的第一首作品C大调奏鸣曲到最后的20首小品,可以说这一体裁贯穿了他的创作历程,也反映了他内心最封闭的一面。勃拉姆斯和肖邦,门德尔松,舒曼一样都是浪漫主义的钢琴作曲大师。而勃拉姆斯绝不同于肖邦的激情,门德尔松的灵气,舒曼的多情。他有他独特的个性。作品有奏鸣曲3首;变奏曲:(a)舒曼主题,(b)自作主题,(c)匈牙利主题,(d)帕格尼尼主题(两套);《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曲》;两首狂想曲Op.79;3首间奏曲Op.117;随想曲;叙事曲。 (5)双钢琴作品:变奏曲:(a)舒曼主题,(b)海顿主题(两架钢琴);两架钢琴的奏鸣曲(即钢琴五重奏);《爱之歌圆舞曲》;《亲爱之歌圆舞曲》;《匈牙利舞曲》。 (6)管风琴曲:众赞歌前奏曲11首。 (7)歌曲:独唱歌曲近二百首,二重唱,德意志民歌改编曲。 (8)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伯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如果同奥地利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相比较,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好象都是从一个统一的结构派生出来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却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象史诗那般宏伟,可以看到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的强烈影响;《第二交响曲》是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是一曲悲壮的颂歌,但它的戏剧性的终曲却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响曲》的戏剧性发展则几乎达到古典悲剧的境界。 勃拉姆斯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风格与贝多芬的交响曲相似,被称为“贝十”)、第三交响曲(Op.68、90),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c小调钢琴连弹曲《匈牙利舞曲》第5号。